高校是个无形的圈,一道围墙,圈住了人,也相对圈住了人的自由。
特别是疫情期间的防控措施,想进来的人进不来,想出去的人需报备。
大家都闲麻烦,也就整天都围在这个圈里,独来独往。
关久了,人也就变得有些惰性。
慢慢的,连基本的社会交流也变得有些被动与奢侈。
因为想认识一个新鲜的人的机会都少之又少。
特别是单身的人,校园里的安静,会让说话的人都没有。
有人会说,你可以找同事呀。
同事,职场的人,利益链的人,怎么可以做朋友?
平时上班时间,也没有太多时间逛天涯。
放假了,时间一大把的任人挥霍。
人闲,烦恼也跟着冒出来凑热闹,也就跑到天涯来打发时间。
虽然是暑期,没有每天必须按时起床上班的时间限制,但生物钟还是给固化了,一到点就醒,也没有赖床的习惯,打开收音机听了一会儿早间新闻,就麻利起床,在房间里转悠一圈,需要洗漱的衣服,浴巾等衣物统统扔到洗衣机里,这是养成的习惯,只要是不下雨的天气,一定会在每天早上洗衣物。
一直都没有熬夜习惯,到点就需要休息。
昨晚写了帖子,就在等帖子审核通过。
没有想到一个晚上的时间里,就看到帖子有给盖楼,得到大家的各抒己见也是开心的事情。
这无形中也印证了,人是具有社会群居属性,孤独的灵魂,如果偶尔被社会认同,心灵就会得到慰藉,也就容易找到社会存在感。
说到朋友圈,这事物,还是需要因人而异的。
有些人喜欢热闹,本来以为是去参加三两好友的碰面,结果在聊天的过程中,一个一个电话的联系,最后也会喜欢热闹的朋友给吆喝出10多个人的小聚会。
一群认识的,不认识的人坐在一起,对于需要拓展自己社会资源的人来说,这是开心的事情,但对于需要简单纯朴生活模式的人来说,这是一场内心挣扎。
自己算是一个喜欢安静、简单、干净的人,朋友圈的广泛,会增加自己很多的生活成本与精力消耗,也就对这种呼朋唤友般的聚会逐渐抵触。
在抵触的过程中,也就慢慢地不被那些喜欢热闹的人给边缘化。
时间长了,身边的朋友与同事也就逐渐认同了自己的有事说事,无事安静的生活模式,有些聚会也就不再对自己做邀请,然后朋友圈就会越来越小,小到目前为止的独来独往。
当然,自己也是不喜欢玩朋友圈的,就好像微信里的人,除了几个工作群,能顺利加入自己微信的人也不过10来人,这也算是无形中的自我封闭。
当然,所谓的自我封闭,也是同事对我的评价,但并不影响在独处的时间里,培养出来各种各样的自我爱好。
民以食为天,对美食的热爱也是让自己常常外出旅游的重要部分,因为喜欢在寻找美食,享受美食过程中,感受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美好。
家里是需要有生机的,客厅里、阳台上、厨房里、洗漱间里都会有各种各样植物的身影,所以家里重来都是绿叶红花映衬阳光的灿烂。
有花有草,当然也得有鱼,从古玩市场搬回来的装画轴的缸子,被自己捣腾成了鱼儿们的安居场所。
假期里的,铁壶、紫砂壶、玻璃壶,随着天气与心情煮茶喝,也是自己打发闲暇时间的一大爱好。
当然也不会排斥有同样爱好的茶友推荐环境优美,静谧的茶室,喝什么茶不重要,喝茶的心情才是值得分享的。
好像到了早饭时间,昨晚早早泡好的薏仁米、百合直接煮了,取出泡了一星期都没有泡胖的海参,清理干净,放一边,拿了砂锅,放了点小米,准备煮点薏仁百合小米海参粥。
对于吃,一直都觉得自己做出来的食物才是自己真正想吃的。
因为不是北方人,一直都闹不明白这小米粥里,水与小米的配比要多少合适,才能熬制出酒店里喝到的黏稠小米粥的香味。
通过种种尝试,熬出来的小米粥,总是差强人意。
管他呢,只要熬出能吃的粥就好。
最常识的事情就是,吃饱了,才有力气减肥。
有时候,这样随性自在的独立生活会让自己主动融入社会,找份依赖,与人沟通的理念形成障碍。
或许,也是一种矛盾体。
说到‘女人味’,涵盖内容太多,无法一一列举具象的东西表述什么是女人味。
如果要物化,想来,高跟鞋与裙子应该就是评价一个女人是否有女人味的最重要的标准。
在干净的外表下,若有如无的香水味,也是女人味的一个体现。
一个外出旅游都会给自己带双细细高跟鞋的人,随身携带的化妆包里总有一小瓶香水的女人,这是自己的习惯。
我想,自己应该是有女人味的。
凡是成为习惯,那就会固化自己的思维模式,也就让一些本可以改变的东西逐渐不想去改变。
每天一早开始,从起床、喝水、喂鱼、浇花、洗衣、喝茶、看书、写文、锻炼,在相对固定的时间里一件一件做事情,按部就班地,也是感觉自己差不多固化了。
固化的事物,总是有利有弊。
家里的花花草草好像都比较有生命力,没有怎么窖肥,也还是长得顺利。
一点文思映残灯。
矫情了,人就会被孤立。
人还是需要活得有烟火气才可以的,有人陪着一起闲聊,接地气的油盐酱醋才是生活。
放假前,同事有邀请在工作中帮助过他的几个同事吃饭,算作答谢。
饭局里都是男人,同事说我情商好,善于打理饭局之事,一群理工男,有个女人参与,也会没有那么无趣,也就把我一并请了。
想着在单位里,也就只与这位同事私交好,请的同事也是在其他单位有一官半职的栋梁,何况同事人也实在,知道他是在利用,也还是答应了他。
席间,大家都在闲聊。
然后才知道,几个同事里,除了稍微有个年轻的博士也同事属于新交,其他同事与同事在以前都是楼上楼下的邻居,大家都常常相互串门,几家小孩子年龄相当,都轻门熟路地常来常往,也就积累很好的关系。
想想,现在,回家就关门,住了多年,也不一定会知道对门住的是什么人。
所以,人的孤独感堆积,还是与社会现状多少都有关的。
虽然说是放假,但每天都得对单位做汇报状况。
在单位里,小姑娘们一直都有称呼自己是:漂亮小姐姐。这几天好像画风有些变,变成了简称:姐。
漂亮去掉了,小姐姐也给变成了姐。
真的是人到中年,岁月真的是把杀猪刀。
女人是不经老的。
要说什么享受单身,内心是不认同,因为人的精神世界还没有充盈到一个人就能面对身边的种种状况。
现在的单身还是存在社交局限,圈子狭窄的影响,属于被动单身。
要说对人的挑剔,其实自己的包容心还是蛮好的,还真没有对谁有要求这样,规定那样的。
生活都不容易,只要三观一致,相互都不被变相拉低现有的生活水准就好,但好像现在的人都很现实,尤其喜欢计较,而人一旦计较就会什么都没有了。
生活里,有了计较,心里就会失衡,失衡了,就会想着自己的是不是吃亏了。
一个屋檐下的两个人,吃亏与不吃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心里是否装了对方,装了对方,你的所有付出都会觉得是值得的。
越是简单的道理,好像越容易被大家给无视。
很多人都会习惯性地说:如果怎样,那现在就会怎样.....
可生活从来都没有如果,现在的好与坏,都是当初自己认为对的选择所致。
就好像所谓的“珍惜”,从来都是因为失去了,才知道什么是“珍惜”。
为什么现在很容易理解别人的种种情绪,包容心也厉害了很多,这都是曾经任性的代价换来的。
人,只有经历了,才能切身感受到生活的不容易。
因果,因果,我们都得相信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果,都是源于当初的那个因。
现在的人想要的东西太多了,不知道要经历过多少的俗世困苦才能真正明白:简单与平和,其实才是世间最珍贵的。
虽然现在的我还做不到完全的脱俗不问世事的生活状态,还在纠结自己生活方向,但已经尽量让自己淡化对物欲的索取,转向对内心的自我修复,逐渐让自己变得顺和一点,淡然一点。
在天涯里发了帖子,就好像给自己布置了作业,时时都需要来完成点什么。
有人说:人与人,还是得靠聊,靠交流。对人的认同与感觉的契合,首先是先通过嘴上聊出来的,有表达才能碰撞,碰撞才能达心。
是的,有着不同生活背景的人,都有不同的认知与思维,在看不到对方的一举一动前,文字的表达,谈吐的展现,一字一语在体现彼此的素养。
人到中年,重要的是三观契合,心意相通,我们都过了那个卑微谈好的感情年代。
中年人的爱情,更像是知己成分更多一点,阅历,学识,待人接物,无一不是深交的门槛。
良师益友在天涯,这也是抛出话题得真知的最佳展现。
囤货,这样的习惯得改。
端午都过了那么久,冰箱里还存了不少的粽子。
除了喜欢吃家乡的碱味粽子,肉粽也是很喜欢的。
这算是回答了天涯里那个善良小精灵的提问:我吃素菜的同时,我也爱吃肉。
因为不爱加身边人的微信好友,如果有事一般习惯先手机留言给对方,如果事情比较重要,对方没有及时回复,才会又直接电话做确认联系。
如果是不重要的,属于询问不痛不痒的事情,在手机短信留言给对方后,如果没有回复,也不会再去追问,就当对方不存在。
前几天有写短信给两个人询问事情,几天过去了,都没有回复。
虽然心生奇怪,又想想,没回复就没回复吧。
别人视而不见,自己何必执着,不再打扰对方就好。
想来,身边朋友一个一个的远去,也不是单方面的理由。
别人得不到他们想要的,谁都不想再浪费精力,刻意疏远也是情理之中。
佛系沟通,仅仅针对生活,情感之事。
工作交流,却又是必须落实到位,及时沟通,汇报结果的状态。
双面人的状态!
其实每个人都需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清楚自己的立场,氛围决定态度。
隔着屏幕聊天,常常一个小时就可以灭掉一个人。
真想认识对方,还得拿出诚意,立足于看得见,摸得着的真实场景。
认同论点:尽量隔绝网络,然后会感觉能去思考很多事,心里就不会乱了。
要,肯定是有人要的。
只是,大部分人都有常规思维,总觉得他们应该遇不上那么好的人。
然后,他们就会常常质疑:这人那么好,为什么就愿意与他在一起呢?应该还有其他什么不可告知的目的吧。
对别人的质疑,对自身的不自信,再纯真的感情都走不远。
分开了,看到对方真的就是这般好,然后就开始后悔,想回到从前。
对于执着的人来说,自己的认真被辜负,感情里的每一个细节都是伤痕,怎么可能愿意将破洞般的感情做重启。
一直都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并为此而坚持,只是大多都觉得自己的坚持是个笑话,都会认为那不过是说说而已。
别人怎么想,那是别人的事情,重要的是,自己是在做着的,不是说了就过的,或者有些事情不说也在做的。
直到有一天,当别人看到自己真的是如当初所说般的坚持并发出感慨:没想到你真的会这样。
没说什么事情,居然都翻页了。
那就无事闲聊一个关乎巧合的有趣往事,解解闷。
多年前,认识了一个驻地军属,是个苏州美人,虽岁月留痕,但还是掩饰不住芳华润颜。
我特别喜欢听她说吴侬软语,柔柔软软暖人心。
苏州美人随军,在本地没什么朋友,平时就美美容,逛逛街之类打发时间。
其实,我是先认识苏州美人的先生的,是在一场以朋友聚会为名义的商务应酬里。
苏州美人的先生是两杠两星的高阶,与苏州美人是同乡,长得极为清秀帅气,再加上制服的气质映衬,真的可以让人挪不开眼神的。
要怎么形容那种赏心悦目呢。
如果以190厘米身高为参照,那就是缩小15厘米版的国旗班的选手吧。
嗯,更正一下,苏州美人的先生应该是两杠三星才对,因为在前几年退的时候就是加了一颗星了才退到地方的。
以前的时候,楼主年轻,喜欢热闹,朋友间的聚会也是蛮多,在一场朋友过周末的饭局里,有朋友认识隔壁雅间的半数人,那雅间是用一道可移动的大屏风做的隔断,为了热闹,大家又都熟识,也就让饭店把屏风给推开,成了一个大套间,苏州美人的先生就坐在旁边桌的,穿着一身挺直的制服,黄灿灿的肩章与星星显示着他的身份,也就格外得引人注目。
以前的吃喝之风没有管控严格,穿制服在酒店聚餐吃饭,也是常景。
合并的桌席,自然就要被朋友相互介绍、敬酒、吆喝,不亦乐乎。
然后,我就有了对苏州美人的先生的印象。
席间,有饭店的销售经理,一个漂亮风尘精美的美女前来招呼,拿了一把椅子就坐在苏州美人先生旁边,坐下的时候还很巧妙地利用桌布遮挡,极为自然地将一只手放在苏州美人先生的大腿上。
这随手一放,自然就表明了某种关系的微妙。
正好被我无意间的抬头一望给看到,轻轻抬眉,望了一眼苏州美人先生,抿嘴笑了一下。
没想到我这一抬眉的小瞬间还是被苏州美人先生给捕捉到了,只见他有些旁若无人地拿开了酒店销售经理的小娇手,闪忽一秒,尴尬地对我回笑一下,坐直了身体。
也不知道是机缘巧合还是谁在其中刻意为之,在朋友们的聚会里,常常都可以碰见苏州美人先生,反正后来就与苏州美人先生变成了好朋友。
因为常常要做皮肤护理,在大堂等候安排时,因为某些关系而认识了苏州美人,也许苏州美人想多认识几个本地朋友的缘故,在分享了苏州美人的手工特产后,也就与苏州美人熟络起来。
由于楼主不喜相互串门,也没有打听别人不说的家务事的八卦喜好,也就一直都不知道苏州美人与苏州美人先生的关系。
也就出现了,与苏州美人做了皮肤护理,或者一起逛街后,就去参加也有苏州美人先生参加的聚会的场景。
当然,这也是在与苏州美人认识一年后,苏州美人约了楼主,说一起喝茶,苏州美人先生有碰巧过来送东西时才知道的局面。
时隔多年,都还很清楚记得当时的场景是多么有趣。我和苏州美人站在茶楼门口,远远地看着苏州美人先生提了纸袋走过来,因为都是饭局朋友,所以在楼主看到苏州美人先生的微妙眼神与招呼地方式后,瞬间就明白他的意图,我知道他的一些风月事情,他也不希望家里人知道我与他是认识的,这样会引发苏州美人的没由头猜想。
于是,在苏州美人介绍了她的先生后,也没有表现出认识苏州美人先生的神态。但在又一次的聚会里,私下里是狠狠地被苏州美人先生给打趣了一番,说我藏的太厉害,在家里总是听他的太太说有认识这样一个温婉的女朋友,但没有想到居然就是楼主。
苏州美人先生想着自己的太太喜欢楼主,而他也愿意与楼主保持很好的朋友关系,经过谋划,也就在一次朋友组织的家庭聚会里,相互认识,熟悉,认可,一起成团出游,一起爬山,一起分享生活中的能见光的积极,热爱生活的以家庭参与的很好的朋友关系。
入伏,立秋,都是很热很热的天气。
为什么我就可以让一把小风扇陪着我过三伏天呢?虽然还是会冒汗,但开了门,形成的对流风,端了小板凳坐在对流风里,还是会觉得蛮凉快。
客厅的空调也成了闲置。
其实,夏天就是应该要有流汗的感觉才舒服的。
夏天不热,不出汗,能叫夏天吗?
对于习惯了单身的人,很多行为都有意无意地只按照自己的习惯来行事。
有个朋友,因身体欠安长期单独居住在山清水秀之地修身养生,准确的说是养身体吧。
身体状况稍微安稳点,就会出山看这些凡人,叙叙旧。
有天临时想着来看楼主,拧了一口袋的水果,这水果是楼主想着他是临时来看望我,正好家里么有水果,就让他自己买点想吃的水果来,我好顺便招待他。
朋友来了后,就坐下来从装水果的袋子里,自顾取了瓶酸奶出来喝,也没有问我喝不喝,重要的是,想必他只买了一盒酸奶,应该是没有想着我是不是也要喝酸奶的。
知道他是个你有什么想法就直接说,他能办就办,办不了就直接说的人,也就没有在意他只买一盒酸奶的事情,因为我觉得这不重要。
想来,这就是有人说的:习惯了单身的人,是不会习惯有伴侣陪伴的,也不会习惯有与人分享什么。
题外话
出门采买生活用品,在学校门口等候红绿灯,看到路口有一个拄着拐的太婆在那里左顾右盼。
绿灯时,正要启动车子出发,看到太婆向我招手,不知何意,摁下车窗,问:婆婆,什么事情?
婆婆说:她想到不远处的南门,是否可以搭我的车过去。
因为从学校出发进城,南门是必经之路。
看了看拄着拐杖的太婆,轻轻瘦瘦的,满口无牙,年纪没有80岁,也过了70高龄的,精气神不算太充足。
能从学校出来,应该都是学校里的老人。但太婆单身一人,又没有家人陪同,也不知道她独自进城做什么,或者出门时家人只以为她就在校园转悠,万一进城了,又找不回来,调取学校门口的安防摄像头查看,我的责任是脱不了干系的。
看着婆婆边说话,同时还准备拉开我的车门,我赶紧摇了摇手,对太婆说:婆婆,您太老了,我不敢搭你进城。
然后,轰了油门,扬长而去。
到办公室去处理堆积起来的OA协同,有弹出微信升级的提示,手欠点了升级,没想到升级后,微信里的工作群里所有的记录全部清空,那么多的文件、图片、数据表格全部都没有了,也不知道怎么恢复群里的记录信息,急人。
说说聊天,特别是网络聊天。
或许,网络聊天的魅力来源于文字对情感的渗透,我们眼睛里看到的世界是有限的,而心灵感受到的思想才是无限的。
现实生活里,我们了解一个人,首先看见、认识、沟通。
而网络则不然,我们看不到对方,也无法理性去认识网络那头的那个人,大家相互感受的,是通过文字来实现思想的交流,情感的展现,徐徐渐进地去挖掘对方。
我们在交流的同时,往往也会把自己的情感付诸于对方的情感之上。
比如,当对方说了一句:与你聊天很快乐,爽。
我们就会想象对方说这句话时,感觉对方是开心的,仿佛还看到了对方的会心一笑,轻轻点头。
再想想此刻的你是不是也满脸笑意,轻言细语抿嘴一笑呢?
在网络虚拟面纱的掩护下,让坐在那头的人与事都变得神秘,顷刻间每个人都变得很美好,人人都会主动去帮助和理解那些心灵脆弱的孤独者,而忘记了自己是谁,忘记了自己也很寂寞,也是需要关心的。
现实里,我们有理智去体验生活;在网络中,我们却用感性去幻想生活。
网络里,总是不缺聊天的人,迷恋聊天,大多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背负了过多的沉重压力,大家都需要在陌生的氛围里去倾诉,让陌生的人来分担自己的痛苦与失败,或者是快乐吧,想着从简单的轻松里,去寻找情绪的发泄口。
一开始的时候,彼此常常会把情感和友谊展现得无比细腻与完美。可在屏幕前坐久了,我们的眼睛花了,手脚也麻了,思维开始变得迟钝,情感也逐渐枯竭。
这时,其中一方也许会选择放弃这份想象中的美好。
可对方呢,或许在心中还留有一份感动、激情、牵挂和难以割舍的情感,也就想着能随时把彼此重新引入到自己的生活氛围里。
想想,既然无力逃脱,无力克制那遇见火就燃的情感,索性就让那颗被感动的灵魂给悄悄珍藏起来。
天气热,总是会熬点清爽的银耳羹来解解暑气,加点蜂蜜,用冰块凉一凉,就这样清清爽爽。
闲了,就有时间做各种美食来犒劳自己,辛苦一上午给做出来的咸烧白,品相还是完美的。
要想增强身体的体抗力,还得需要大荤大肉来贴膘的。
从凌晨05:50第一句问候开始,有一句没一句,间歇性地与人闲聊到21:10。
有说了什么吗,好像什么也没说,但就是这样啰里啰嗦与人说了那么久。
虚度光阴,或者说时间本来就是用来浪费的,浪费在自己喜欢的人与事上。
因为楼主是属于思维跳跃性的,思维配合度不好的时候,三五十句就能轻易将人给聊到消失。
挖坑,属于楼主在聊天过程中的无意识行为,也算是对彼此话题不能同步,对无法融入的抗拒。但今天好像有点特例,应该是对方比较聪明与理性,及时作了青蛙跳,将正在勤奋挖坑的楼主从死胡同里给引导了出来,也算是救了正在挖坑与准备跳坑的人。
与人聊天,也是费脑筋的事情,感觉大脑就好像被手摇式发动起来的拖拉机,冒着蒸汽,突突突地停不下来,头昏脑涨的。
看来,事事都必须要有度,尽量自控才是合适的。
在闲暇时间里,慢慢码出一堆一堆的文字出来给大家分享的时候,就已经是说明楼主在认真做这件事情了。
人总是会主观的询问一些事情,例如:你应该怎样.....你为什么会这样.....
凭什么我就得这样?
我为什么就不可以这样?
感同身受是什么?
没有此时、此情、此景,何来感同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