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来聊聊防晒。
先从阳光说起,来温习一下小学的物理知识——
太阳发出的光线,肉眼可见的,叫“可见光”:红橙黄绿蓝靛紫(波长由高到低,能量由低到高);当然看不见的,叫不可见光,挨着红光、比红光波长的的叫红外线,挨着紫光、比紫光波短的的叫紫外线。防晒就是防紫外线。
那紫外线呢,又分成UVA,UVB,UVC,UVD。UVD叫真空紫外线,可以制造大气臭氧。UVC是短波紫外线,穿透力很弱,基本都被臭氧层吸收,无法到达地面,人造UVC可用于制作杀菌灯,因此又被称为紫外线的“杀菌段”。UVB是中波紫外线,穿透力一般,只有2%的可以穿越臭氧层抵达地面,可以被玻璃、塑料膜等半透明物质吸收,它照在我们的皮肤上,一般只能作用于表皮和浅真皮,引起红斑反应(晒红),促进体内矿物质代谢和维生素D的形成(煤矿工人用的紫外线保健灯发出的射线多在这个波段),但过度晒则可能出现红肿、脱皮、水泡、非黑色素皮肤癌。UVB也被称为紫外线的“晒红段”。而UVA呢穿透力最强,臭氧层只能吸收2%,剩下98%的都能到达地球表面,直达我们的真皮乃至皮下组织,破坏弹性纤维和胶原蛋白纤维,将我们的皮肤晒黑。UVA被称为紫外线的“晒黑段”。
防晒,就是防紫外线UVB与UVA。为方便记忆,简单的说,UVB使人表皮晒红、晒伤,而UVA则能把真皮晒黑、晒老化(实际上,UVA\UVB都能使皮肤色素沉着,只是UVA在晒后一两小时皮肤就黑了,UVB的色素沉着效应得晒后48-72小时才能显现)。另外,需特别注意的是UVB,树荫、市内、衣服、帽子、眼镜可以挡开,但UVA就不行。因此,防UVA更关键,必须借助防晒霜。
呵呵,这一段比较枯燥。
我们选防晒霜的时候,一般都要看SPF指数。
SPF (Sun Protection Factor)是针对中波紫外线UVB的防晒系数。SPF=最低红斑剂量(用防晒用品后)/最低红斑剂量(用防晒用品前)。
上面说了UVB会使皮肤出现红斑反应,晒红。假定你不用防晒霜被太阳晒到发红的时间,是20分钟。那么SPF10,就表明用了这个防晒霜你被晒红的时间将延长到20*10=200分钟。当然每个人的SPF1是不同的,因此同样的指数对不同的人效力是不同的。
可是怎么防止UVA呢?你可能听说带PA(PA+\PA++\PA+++)的是UVA防晒指数。有的人就担心说,是不是不带PA就不管用?这是一种误解。PA是日本和某些欧洲国家用的一个防UVA系统,没有得到世界范围的统一认可。我们国内也没出台国家标准。因此国内好多标示PA+,甚至PA+++的防晒产品到底能多大程度阻隔UVA,“没法儿说”,只是一个概念炒作。因为事实上是,市面上多数的防晒霜采用的防晒成分一般防UVA、UVB都考虑在内了。这个要从配方说起了。
防晒剂一般分两种:紫外线屏蔽剂和紫外线吸收剂。
紫外线屏蔽剂,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所谓的物理防晒,或者也叫无机防晒剂。其防晒机制是在皮肤上形成一层“反光镜”一样的防护涂层,反射、散射紫外线。常用成分是金属氧化物,二氧化钛、氧化锌等。优点是具惰性,光稳定性好,对皮肤无直接刺激。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以前传统防晒用的钛白粉,颗粒较大,易在皮肤上形成白化现象,厚重,质感、肤感差,就是用后脸上像糊了一层白生生的面具,使用不当容易堵塞毛孔、影响汗腺分泌,因此物理防晒适合敏感肌肤,但不适合油性、毛孔粗大肌肤。
现在工艺改进了,氧化钛、氧化锌的晶体尺寸被细微化,从超细微粒到纳米级的Tioz和ZnO~D,晶体粒径越小,在挡住紫外线的同时越能使可见光穿越,从而减少白化现象。超微颗粒的紫外线屏蔽剂,不仅能反射散射,还能部分的吸收紫外线,已不能算是纯“物理防晒”了,并且由于部分细小颗粒有可能被皮肤吸收,而且这些纳米粒子在阳光照射下容易强氧化,留在皮肤上也是有害的。因此也不能说物理防晒就比化学防晒更安全。
紫外线吸收剂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所谓的化学防晒,也可以叫有机防晒剂。化学吸收剂通常含有苯环,或给电子基团(如氨基或甲氧基)等。其防晒机制是在皮肤表层外运用苯环或者电子基团吸收紫外线,对其进行能量干扰和耗损,瓦解其杀伤力。常用成分有肉桂酸酯类、水杨酸酯类、二苯酮类化合物、樟脑衍生物、氨基苯甲酸衍生物、对氨基苯甲酸酯衍生物、甲烷衍生物等。我们最常用的就是MC80(也叫OMC,甲氧基肉桂酸辛酯)、M40(二苯酮-3)、MS40(二苯酮-4)、PARSOL 1789(阿伏苯宗)、Uvinul T 150(辛基二嗪酮)、MBC954-(甲基苄亚基樟脑)、N539T(氰双苯丙烯酸辛酯) ……有机防晒剂的优点显而易见,质地清爽,亲肤性好,因而引起皮肤刺激反应的几率较大。防晒范围小,需要几个不同结构的防晒剂组合,才能达到广谱防晒效果。此外,光降解率或者叫光变态率高,就是在阳光照射下,能量降解,数小时后失去防晒力。以甲氧基肉桂酸异辛酯为例,经过10个最小红斑剂量辐射后,70%被降解。
好在现在多数防晒霜都是有机与无机防晒剂复配的,中和两者优势,达到较为理想的防晒效果。
前面说到防UVA的重要性。可是仅从是否添加PA值无法判断它是否具有防UVA的功能,那怎么办?方法就是看成分。
防UVA的成分有哪些呢?首先是无机防晒剂二氧化钛(zinc oxide)、氧化锌(titanium dioxide)了,它们不仅能隔绝UVB,还能隔绝UVA(氧化锌阻隔UVA的效果比二氧化钛好)。而化学防晒剂里面只有少量的几种:parsol 1789阿伏苯宗、天来施和麦素宁滤光环。
parsol 1789阿伏苯宗罗氏专利的UVA防晒剂,是最常用的一种广谱防晒成分。对UAV有优良的吸收力。
天来施Tinosorb是高姿的一个专利防晒成分,分天来施M和天来施S,前者水溶性,后者为油溶性 。天来施是高效广谱防晒剂,全面防护UVA和UVB,多用于高SPF值防晒产品中。其中天来施S的光稳定性非常好,保持一整天的防晒效力完全没问题。天来施M光稳定略弱,但好在能够它是三效合一的防晒剂:吸收、反射、散射紫外线,可以简单理解为同时兼具紫外线屏蔽剂和紫外线吸收剂的性能。天来施M和天来施S复配使用,效果加倍。这些成分,我们国内也都常用。
麦素宁滤光环是欧莱雅的一项专利防晒成分。同样兼具UVA及UVB的双重防晒效果。它分麦素宁滤光环SX( Mexoryl SX)和麦素宁滤光环 XL(Mesoryl XL)。一般也是两种复配使用。这个我个人倒不常用,但很多有名的护肤品都在用它的。
另外,其实二苯酮-4和二苯酮-3也有一定防UVA能力,但不能达到广谱(Broad spectrum )防晒效果,需其它多种成分复配。
所以,不必纠结于是否有PA+标识,只要含上述成分的都能防可怕的UVA。
那选择多少SPF值合适呢?
有的人认为SPF值越高越好。但众所周知防晒剂对皮肤有潜在的刺激威胁,高SPF值的刺激性更高(虽然常加入舒缓剂来安慰皮肤的刺激,但这有点弄坏了再修补的意思),因此不是万不得已(夏日海滩、高尔夫等户外活动)尽量选择低SPF值的产品。因为SPF值并不与防晒功效成正比,一般情况下,SPF15可阻止约94%的UVB,SPF30可阻止约97%的UVB,SPF50可阻止约98%的UVB。SPF指数成倍增加,防晒效果却相差不大,可是对皮肤的刺激性却成倍的增大了。
对普通上班族来说SPF6-8的足够了。现在很多护肤品标注的SPF值其实比实际的SPF值要低。比如SPF15的可能就SPF8而已。因为消费者总是有种成见,所以厂家也没办法,只好利用这种心理错觉。早些年的时候,我甚至见过SPF160的防晒霜,简直是胡扯,实际操作起来,没办法检测其指数,而且那么高的剂量,皮肤肯定烧坏了。我有女同事用SPF15的都出现了红肿现象。
此外,上面说化学防晒剂易光氧化,从而对皮肤造成自由基伤害,再加上它会光降解,降解后不具有防晒效力只具有伤害性,因此要及时清洗掉,再补一次。
敏感性皮肤建议用一些油包水的防晒产品。比如BB霜。这里讲下油包水和水包油。油包水(W/O)型和水包油(O/W)型是指乳化剂体系。顾名思义,油包水,油锁住水,观测就是抹上后,水珠滴上去会滑落。水包油则不会。
防晒霜能否达到理想的防晒效果,取决于它是否能在皮肤表面形成一层连续的封闭的保护膜。因此,防晒剂的颗粒要均匀,基质搭配要合理,还有就是厚度要够。那么选择防晒霜一定要看它的铺展性好不好,是不是好推开,推开颗粒是否均匀,还有色泽(涂上亮白亮白的肯定是氧化锌氧化钛放的太多了,或者原料不够精细),此外就是要涂够一定的厚度,保证裸露的皮肤都被覆盖上,所以,不用买SPF值太高或者太贵的,平价好用,就嗨了用不心疼!
早就说写防晒,拖了几个星期。抱歉各位的支持。我不定期上网的,有空才写,十分抱歉。网友提问,抽空我集中回答。但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承蒙大家信任,留爪留言留问题,所知所学有限!精力有限!力所不逮。照顾不到每一个人,我深感歉疚!
——对不住了!
再次谢谢大家的捧场!
有空我明儿还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