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式的流浪汉,不只沈巍一个
引言:最近,关于流浪大师沈魏的帖文刷屏,这让我突然想起了一个被几乎遗忘了的人,这个人也是个流浪汉,具体名字已记不很清,只知他号非梧先生。非梧先生已失联十多年了,近几日我翻找出关于他的一些资料,追昔抚今,不胜感慨。
非梧先生不知何许人,听口音像来自沂城,考履历他也是沂城市民(户口及档案关系据说全在此市);但他坚决不承认自己是沂城一分子,称只是寄住而已。先生自称废物,师友学生厌其不雅,取其谐音,称他非梧先生。
非梧先生早年就读于一专科师范学校,毕业后分配至市内某局工作,不久,即升为该局下属单位的中层干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他突然离职,意欲到崂山出家为道士,但崂山的商业气氛令他失望。他转而南下微山湖,想结庐湖畔,做一渔翁,可该湖已被村民分片承包,没有他立足之地。既归,单位领导原谅了他,而他不思悔改,仅平静了半年,即又离职,至灵岩寺要求削发为僧,寺院管理部门坚持要他开据单位介绍信,他无奈返回。单位为表示惩戒,撤了他的职务,贬为车间工人。第二年春,非梧先生辞去公职,外出游荡了数载。
九十年代末,先生返回沂城,先入一学校教书,后与一朋友合作干企业,似甘为“胃肠奴隶”。大约过了数年,他看上了东蒙一座荒山,遂借贷数十万元,承包下山麓的一大片荒丘,村民大方,连靠近荒丘的一条山谷也以极低的价格承包给了他。该山谷称迷魂谷,曲折深幽,草深木茂,沿谷攀援能达海拔1100多米的主峰。此地民风淳朴,虽有点偏远,但相距三公里处即有一条柏油公路,交通也算是方便。
非梧先生雇村民在荒岭上遍栽果树,品种计有苹果、桃、杏、梨、枣、栗子、核桃等十几种,其中以苹果为主。沿承包地界,栽花椒、酸枣为篱。入谷五十米,拦涧筑一矮坝,蓄满水时,水面宽处十余米,长约二十米,最深处达两米有余。谷口有开阔地约五六亩,北面地势稍高,树林茂密处有三簇破旧院落,原为人家,现已荒废十余年。非梧先生择此址建一大院,计房屋二十余间,题匾额为:东蒙书院。
此书院不招学生,实为爱学问者聚会之场所。非梧先生常通过各种方式刊登告示,招引社会上饱学之士或热爱智慧的人到他的书院聚会,他免费提供食宿,而不问身份。一时,叩门者络绎不绝,尤其暑寒假期间,人数常达三五十辈。老银杏树下的石桌旁适宜辩论,松柏幽深处适宜读书,乱花流水处适宜思考……
非梧先生有良田二、三处,蔬菜大棚四、五间,牛羊数十头,果园近百亩。粮食能自给,蔬菜、牛羊虽可出售,但果园需三、四年才能见效益。第一年,非梧先生亏损了十几万元;第二年,又亏损十几万元;第三年,非梧先生窘迫难支,宣布破产。且祸不单行,他又不幸患上了间歇性精神失常症,在医院治疗了约半年,遂于二零零五年春离家出走。
开始时,他还在精神正常时偶尔给家人打个电话,后来渐渐音信全无。他年过花甲且目不识丁的老父亲,多次出门寻子,去西安,奔昆明,上天津,下福州,终无结果。
后三年夏天,有人去上海出差,在复旦大学附近见一人像非梧先生,蓬头垢面,衣衫破旧,坐在一花坛边与人辩论。
又一年冬,有在北京的求学者,称曾见一人像非梧先生,独自于一高校的湖边或坐或走,口中念念有词,声音时大时小,似与自己交谈。
对于此消息,非梧先生的家人无力作出反应,似是已彻底灰心。二零一二年夏天,非梧先生的弟弟来找我,交给我一精致的木匣,说他哥哥以前曾在电话里叮嘱,要他把这个木匣交给我;他们没当回事,耽搁了好几年,现在想起来,才送来。
我当着他的面打开匣子,里面用黄绸缎裹着一包东西,裹了三层,层层打开才发现是几本普通的笔记本。笔记本上记录着非梧先生与他人对话的内容,笔迹较潦草,内容也有点乱,我花费了一月时间才给他整理出来。拿给一些师友看,皆惊叹其智慧的光亮。
我疑心这些笔记本中的内容,为非梧先生在东蒙书院时所记,这些文字似已经过非梧先生加工处理——其中对话的另一方,往往不是实在的人名,多数是些隐含着某种意义的符号,当然也不排除其中有真名真姓。
顺便恳请亲爱的诸君,假如你在路上或在家门口碰见精神失常的流浪汉或乞丐之类的人,如果年龄碰巧又在四、五十岁左右,您不妨随便问他一个哲学或国学方面的问题,他如果对这些问题作出反应,那么他可能就是可怜的非梧先生。假如天气冷,恳请善良的您给他件破棉衣,或给他碗热饭吃。假如您碰巧看见他因偷抢旧书摊上的书或饭铺里的剩饭被人追打,那么请您帮他解围,让他免遭那些市井鲁莽者的羞辱与毒打。
引言:最近,关于流浪大师沈魏的帖文刷屏,这让我突然想起了一个被几乎遗忘了的人,这个人也是个流浪汉,具体名字已记不很清,只知他号非梧先生。非梧先生已失联十多年了,近几日我翻找出关于他的一些资料,追昔抚今,不胜感慨。
非梧先生不知何许人,听口音像来自沂城,考履历他也是沂城市民(户口及档案关系据说全在此市);但他坚决不承认自己是沂城一分子,称只是寄住而已。先生自称废物,师友学生厌其不雅,取其谐音,称他非梧先生。
非梧先生早年就读于一专科师范学校,毕业后分配至市内某局工作,不久,即升为该局下属单位的中层干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他突然离职,意欲到崂山出家为道士,但崂山的商业气氛令他失望。他转而南下微山湖,想结庐湖畔,做一渔翁,可该湖已被村民分片承包,没有他立足之地。既归,单位领导原谅了他,而他不思悔改,仅平静了半年,即又离职,至灵岩寺要求削发为僧,寺院管理部门坚持要他开据单位介绍信,他无奈返回。单位为表示惩戒,撤了他的职务,贬为车间工人。第二年春,非梧先生辞去公职,外出游荡了数载。
九十年代末,先生返回沂城,先入一学校教书,后与一朋友合作干企业,似甘为“胃肠奴隶”。大约过了数年,他看上了东蒙一座荒山,遂借贷数十万元,承包下山麓的一大片荒丘,村民大方,连靠近荒丘的一条山谷也以极低的价格承包给了他。该山谷称迷魂谷,曲折深幽,草深木茂,沿谷攀援能达海拔1100多米的主峰。此地民风淳朴,虽有点偏远,但相距三公里处即有一条柏油公路,交通也算是方便。
非梧先生雇村民在荒岭上遍栽果树,品种计有苹果、桃、杏、梨、枣、栗子、核桃等十几种,其中以苹果为主。沿承包地界,栽花椒、酸枣为篱。入谷五十米,拦涧筑一矮坝,蓄满水时,水面宽处十余米,长约二十米,最深处达两米有余。谷口有开阔地约五六亩,北面地势稍高,树林茂密处有三簇破旧院落,原为人家,现已荒废十余年。非梧先生择此址建一大院,计房屋二十余间,题匾额为:东蒙书院。
此书院不招学生,实为爱学问者聚会之场所。非梧先生常通过各种方式刊登告示,招引社会上饱学之士或热爱智慧的人到他的书院聚会,他免费提供食宿,而不问身份。一时,叩门者络绎不绝,尤其暑寒假期间,人数常达三五十辈。老银杏树下的石桌旁适宜辩论,松柏幽深处适宜读书,乱花流水处适宜思考……
非梧先生有良田二、三处,蔬菜大棚四、五间,牛羊数十头,果园近百亩。粮食能自给,蔬菜、牛羊虽可出售,但果园需三、四年才能见效益。第一年,非梧先生亏损了十几万元;第二年,又亏损十几万元;第三年,非梧先生窘迫难支,宣布破产。且祸不单行,他又不幸患上了间歇性精神失常症,在医院治疗了约半年,遂于二零零五年春离家出走。
开始时,他还在精神正常时偶尔给家人打个电话,后来渐渐音信全无。他年过花甲且目不识丁的老父亲,多次出门寻子,去西安,奔昆明,上天津,下福州,终无结果。
后三年夏天,有人去上海出差,在复旦大学附近见一人像非梧先生,蓬头垢面,衣衫破旧,坐在一花坛边与人辩论。
又一年冬,有在北京的求学者,称曾见一人像非梧先生,独自于一高校的湖边或坐或走,口中念念有词,声音时大时小,似与自己交谈。
对于此消息,非梧先生的家人无力作出反应,似是已彻底灰心。二零一二年夏天,非梧先生的弟弟来找我,交给我一精致的木匣,说他哥哥以前曾在电话里叮嘱,要他把这个木匣交给我;他们没当回事,耽搁了好几年,现在想起来,才送来。
我当着他的面打开匣子,里面用黄绸缎裹着一包东西,裹了三层,层层打开才发现是几本普通的笔记本。笔记本上记录着非梧先生与他人对话的内容,笔迹较潦草,内容也有点乱,我花费了一月时间才给他整理出来。拿给一些师友看,皆惊叹其智慧的光亮。
我疑心这些笔记本中的内容,为非梧先生在东蒙书院时所记,这些文字似已经过非梧先生加工处理——其中对话的另一方,往往不是实在的人名,多数是些隐含着某种意义的符号,当然也不排除其中有真名真姓。
顺便恳请亲爱的诸君,假如你在路上或在家门口碰见精神失常的流浪汉或乞丐之类的人,如果年龄碰巧又在四、五十岁左右,您不妨随便问他一个哲学或国学方面的问题,他如果对这些问题作出反应,那么他可能就是可怜的非梧先生。假如天气冷,恳请善良的您给他件破棉衣,或给他碗热饭吃。假如您碰巧看见他因偷抢旧书摊上的书或饭铺里的剩饭被人追打,那么请您帮他解围,让他免遭那些市井鲁莽者的羞辱与毒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