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重阳节,“九”数在《易经》中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九九归真,一元肇始,因此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
九月九日,正巧二九相逢,“九”又与长久的“久”同音,代表着长长久久、生命长久之类的寓意,也是长寿的象征,所以我们又把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也称“敬老节”。
在道教认为,人身难得,现既为人,实大幸事,故当珍惜。而人身又来源于父母精血媾成。故孝顺父母乃是最大功德。道教一向提倡“未修仙道,先修人道”,所以很重视对父母的孝养。因而各种经典、戒律中提倡孝道的文句、言论真可谓数不胜数。道教虽然提倡个人修行,但仍是把“孝”放在第一位考虑的,因此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提出:“天下之事,孝为上善第一”。
在道教发展过程中历代祖师都提倡孝道。正一派以“四不吃”来提倡忠孝节义思想。净明派更是以“忠孝”思想而创教,提出“忠孝神仙”之说。
《太上感应篇》中,太上教诲我们学道人要:“积德累功,慈心于物,忠孝友悌,正己化人,矜孤恤寡,敬老怀幼,昆虫草木,犹不可伤。”其中所指出的为人处事的四个重要方面“忠孝友悌”里,就有“孝”的思想理念。
在道教的教义中,报父母之恩是大修行、大善念、大作为、大功德。同时提出,不孝不足以为人、不足以信道、修道,更不足以功德圆满、飞霞超升。
在道教的“初真十戒”中,太上告诫我们:“不得不忠不孝,不仁不信;当尽节君亲,推诚万物。”这就确定了能遵奉孝道,是一名真正的道教信徒所必须奉行的行为准则。
综上所述,做为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得生中国,得遇大道的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要以尽孝道来回报父母,百善孝为先。
时值九九重阳佳节,天地之间阳气极盛极清之时,为父母及家人诚心礼斗皆可得本命星君庇佑,父母以及家人平安康宁,消灾解难,祛病延生。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百善孝为先,常回家看看,其实父母最能理解儿女们的辛劳,老人们的需求并不高,一声暖心的问候,一天闲暇的陪伴,足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