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看来,修炼成仙似乎困难且遥远,积累功德成神,或者成不了神,攒些现世福报,或者投个好胎才是现实的事情。于是今天讲讲我对功德的理解。
说到功德,离不开两个概念,一个概念是善,另一个概念是无私。
先说无私。我在前面说过修炼成仙是一件自私的事情,这么说来,功德成神似乎应该是一件无私的事情。不过这个事情非常复杂,不是可以用二元论非是既非的概念。我们积累功德,一定有一个目的,往大处说,如同刚才说的现世福报,投个好胎。往小处说,也是要告诉周围的人,甚至是告诉自己的内心,我是一个善良的人,我是一个好人。这种情况,其实就是一种利益的交换,一种以有形利益换取无形利益的交易,而已。达摩祖师一苇渡江,见到梁武帝萧衍。萧衍问达摩,我修了那么多寺庙,度了那么多僧人,这有多少功德?达摩很直接告诉他,一点功德都没有。就是这个意思。现代社会的代表人物是陈光标。他捐了那么多钱,是他和社会交易,和政府交易的敲门砖,恐怕连他自己都不会觉得自己做了多少功德。当然,对社会有没有利,这是一回事,有没有功德,这是另外一回事。至于现在很多宗教人士,尤其是佛教人士,将功德具体化,量化,讲做什么什么事,就有多少多少功德,甚至某一天做什么事,就有几千几万倍的功德,我只能说,这就叫忽悠,甚至叫吓唬了。
真正的功德,一定要是无私的,出于一念善心,完全没有考虑任何成本,也没有考虑任何回报,哪怕这种回报和利益的确存在,只要当时没有想,就有功德。打个比方,大地震的时候,在马路上看到灾区的画面,悲上心头,正好旁边有个捐款点,想都没想就去捐了十块钱,这就是功德无量,到了单位组织捐款的时候,反复思量,旁敲侧击,打听领导,下属,同僚,分别捐了多少钱,自己好捐一个恰当的数值,最后决定是二百元,既不出风头,也不落人后。这件事,就一点功德都没有了。
说一件我亲身经历的事,我刚入道门,第一次去我师父的庙里的时候,在庙门口遇到两个中年人,听口音,看身份证,是我同乡,跟我说来异乡找人,没有找到,连买回家火车票的钱都没有了,云云。这事情后来想想蹊跷,这么这么巧就能碰见同乡,而且穷乡僻壤的地方,一个镇子都没几个人,来这骗钱岂不是效率太低了,而且,哪有找道士骗钱的嘛。不过当时我也没多想,大褂是没有兜的,裤兜里只有一张应急用的大红票,竟然让我掏出来给他了。他们俩当然很高兴的走了。等见到师父,跟师父一说,师父只说我功德无量,结了仙缘了。仙缘什么的,这不是说这的地方,不过我相信这个举动的确是有功德的。
那么想了凡四训之类的善书,所说的故事又如何解释呢?我的理解是,行三千件善事,做三千件功德,历时数年,总有一些是真正发自内心,善心一动而成就的,也许这么几件功德,就对命运有了帮助,而并非是执于三千件的总数。
下面说善。我的理解,并非将我的财物,转移到别人手中,或者将一种资源,从多的人,转移到少的人手中,就叫做善。给兔子吃草叫做善,给兔子吃肉,就不叫善。雪中送炭叫善,锦上添花就不叫善,帮人摆脱困境叫善,教人不满足就不叫善。我写这么多篇文字,如果有人有这方面的需求,或者困扰,我能帮助到他,可能叫善。而对于没有这方面需求,或者境界远在我之上,有另外一套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人,我却刻意与之争辩,希望改变对方的认识,希望说服对方,就一定不叫善。万事万物的观念都各不相同,甚至同一人在不同时候的观念也不相同,我法只是我法,没有必要强加于人,也无力强加于人,正好在某一人某一刻对上了就对上了,一辈子对不上,也没关系。秦始皇死的时候,如果有人劝李斯辞官回上蔡老家驱狗逐兔,李斯肯定嗤之以鼻。直到自己被赵高腰斩于市,才明白自己想要的,过了那个时节,就已经得不到了。我最不喜欢的电视节目是那些城市孩子和农村孩子互换一段生活的节目,就是因为这一段生活经历,只会给农村孩子带来不满足和精神上的困扰。还不如默默捐些钱款帮助他完成学业的好。
综上所述,积累功德是一件很复杂,甚至很困难的事,一方面要求自己的心性光明纯净,才有最大的效果,另一方面也要讲究合适的时机,面对合适的人,道家说这就是一个缘字。
讲完了功德,明天讲讲神,仙,佛的区别和关系。说完了这些,后天就可以说转世的事了。先预告出去,免得自己懒惰。
说到功德,离不开两个概念,一个概念是善,另一个概念是无私。
先说无私。我在前面说过修炼成仙是一件自私的事情,这么说来,功德成神似乎应该是一件无私的事情。不过这个事情非常复杂,不是可以用二元论非是既非的概念。我们积累功德,一定有一个目的,往大处说,如同刚才说的现世福报,投个好胎。往小处说,也是要告诉周围的人,甚至是告诉自己的内心,我是一个善良的人,我是一个好人。这种情况,其实就是一种利益的交换,一种以有形利益换取无形利益的交易,而已。达摩祖师一苇渡江,见到梁武帝萧衍。萧衍问达摩,我修了那么多寺庙,度了那么多僧人,这有多少功德?达摩很直接告诉他,一点功德都没有。就是这个意思。现代社会的代表人物是陈光标。他捐了那么多钱,是他和社会交易,和政府交易的敲门砖,恐怕连他自己都不会觉得自己做了多少功德。当然,对社会有没有利,这是一回事,有没有功德,这是另外一回事。至于现在很多宗教人士,尤其是佛教人士,将功德具体化,量化,讲做什么什么事,就有多少多少功德,甚至某一天做什么事,就有几千几万倍的功德,我只能说,这就叫忽悠,甚至叫吓唬了。
真正的功德,一定要是无私的,出于一念善心,完全没有考虑任何成本,也没有考虑任何回报,哪怕这种回报和利益的确存在,只要当时没有想,就有功德。打个比方,大地震的时候,在马路上看到灾区的画面,悲上心头,正好旁边有个捐款点,想都没想就去捐了十块钱,这就是功德无量,到了单位组织捐款的时候,反复思量,旁敲侧击,打听领导,下属,同僚,分别捐了多少钱,自己好捐一个恰当的数值,最后决定是二百元,既不出风头,也不落人后。这件事,就一点功德都没有了。
说一件我亲身经历的事,我刚入道门,第一次去我师父的庙里的时候,在庙门口遇到两个中年人,听口音,看身份证,是我同乡,跟我说来异乡找人,没有找到,连买回家火车票的钱都没有了,云云。这事情后来想想蹊跷,这么这么巧就能碰见同乡,而且穷乡僻壤的地方,一个镇子都没几个人,来这骗钱岂不是效率太低了,而且,哪有找道士骗钱的嘛。不过当时我也没多想,大褂是没有兜的,裤兜里只有一张应急用的大红票,竟然让我掏出来给他了。他们俩当然很高兴的走了。等见到师父,跟师父一说,师父只说我功德无量,结了仙缘了。仙缘什么的,这不是说这的地方,不过我相信这个举动的确是有功德的。
那么想了凡四训之类的善书,所说的故事又如何解释呢?我的理解是,行三千件善事,做三千件功德,历时数年,总有一些是真正发自内心,善心一动而成就的,也许这么几件功德,就对命运有了帮助,而并非是执于三千件的总数。
下面说善。我的理解,并非将我的财物,转移到别人手中,或者将一种资源,从多的人,转移到少的人手中,就叫做善。给兔子吃草叫做善,给兔子吃肉,就不叫善。雪中送炭叫善,锦上添花就不叫善,帮人摆脱困境叫善,教人不满足就不叫善。我写这么多篇文字,如果有人有这方面的需求,或者困扰,我能帮助到他,可能叫善。而对于没有这方面需求,或者境界远在我之上,有另外一套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人,我却刻意与之争辩,希望改变对方的认识,希望说服对方,就一定不叫善。万事万物的观念都各不相同,甚至同一人在不同时候的观念也不相同,我法只是我法,没有必要强加于人,也无力强加于人,正好在某一人某一刻对上了就对上了,一辈子对不上,也没关系。秦始皇死的时候,如果有人劝李斯辞官回上蔡老家驱狗逐兔,李斯肯定嗤之以鼻。直到自己被赵高腰斩于市,才明白自己想要的,过了那个时节,就已经得不到了。我最不喜欢的电视节目是那些城市孩子和农村孩子互换一段生活的节目,就是因为这一段生活经历,只会给农村孩子带来不满足和精神上的困扰。还不如默默捐些钱款帮助他完成学业的好。
综上所述,积累功德是一件很复杂,甚至很困难的事,一方面要求自己的心性光明纯净,才有最大的效果,另一方面也要讲究合适的时机,面对合适的人,道家说这就是一个缘字。
讲完了功德,明天讲讲神,仙,佛的区别和关系。说完了这些,后天就可以说转世的事了。先预告出去,免得自己懒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