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订好了,就到倚天了
[评论]金庸政治学(已出版)
金庸政治学(21)《神雕》里的丐帮
13、这事情,杨过领导说了算
就在大家都以为耶律齐将成功胜出,成为丐帮帮主的时候,杨过先来了。当然,他本人没露面,只是为郭襄送上了两份生日礼物,前文说过了,这两份礼物成功使得他成为了全场焦点,耶律齐的光芒没掩盖,为上位营造了低调氛围。
紧跟着,假扮何师我,在丐帮潜伏了十几年的霍都出场了,他把耶律齐的“海外关系”给挑明了,说耶律齐有耶律楚材这样的老爸,理应避嫌,耶律齐则怒称自己父兄都被蒙古皇帝所害,自己“与蒙古暴君实有不共戴天之仇”。前面咱们分析过,耶律齐的政治背景不能不提,但也不能由郭靖和黄蓉这种掌握了幕后决定权的人来提,霍都跑出来把这话给说了,那绝对是件大好事。更好的在后面,大家对这个问题竟然都没有提出更激烈的意见,也许是耶律齐自己很会做人,也许是北宋年间的“乔峰事件”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丐帮在这一问题上变得开明,反正大家都不把这个问题当成本质性问题。这就好办了——你的缺点摆出来了(别管是自己摆还是人家摆的),没人能说你藏着掖着,但又集体对这缺点无视,你就偷着乐吧。在这里引申一下,无论官场还是职场,自我批评,摆摆自己的缺点其实很有必要,假如你把领导交待的工作圆满完成了,还选择自我批评,指出自己的小小瑕疵,那是谦虚谨慎,假如你工作没做好,自我批评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封住人家的嘴——你都认识到错误,还主动提出来了,人家有些话也就不好说了。
咱们再说说杨过,他送上三份大礼,前两份大礼重挫了蒙古大军,最后一份礼物则揭穿了霍都的阴谋。这个时候,杨过的身份就转化了,丐帮四大长老是这么想的,“他为襄阳城立此大功,又夺回打狗棒,揭破霍都的奸谋,鲁帮主大仇得报,若肯为本帮之主,真是再好也没有了”。也就是说,杨过为国家做了大贡献,可以和郭大侠比肩,又对丐帮有大恩,不光有面子,人家还掌握了话语权,或者说是丐帮帮主的决定权。打个不恰当的比方,这就像傀儡身边的权臣,想当权臣就当权臣,想自己当皇帝就当皇帝,想让儿子当皇帝就把任务留给儿子。同样的,杨过自己要做帮主,没人会反对,要是看不上这个叫化头的位置,那人选也是他说了算,他就是这次“丐帮帮主竞争上岗考察组”的组长。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原先的考察组组长郭靖和黄蓉可以把一袋子烫山芋丢给杨过了,您老人家现在面子最大,这事情您来定吧!
咱们之前说了,郭靖和黄蓉因为心存顾忌,并没有对耶律齐进行有序的组织培养,甚至连武功都不教,对这种没有经过全面历练的同志,要让他火线上位,很有可能遭遇质疑,人家很可能会说“之前郭大侠夫妻一直没培养过他,现在让他上位,是不是太草率了?”
现在好了,杨过这一露面,排场比郭大侠夫妻还大,他是这么说的:“耶律大爷文武双全,英明仁义,是我昔年的知交好友,由他出任贵帮帮主,定能继承洪、黄、鲁三位帮主的大业。”
郭靖和黄蓉可以这么说了:“还有谁敢说耶律齐不行?我们两公婆是没怎么培养他,但人家是神雕大侠都看重的人选呀,神雕大侠的能耐你们都看到了,谁能不服!”
丐帮四大长老的看法就能说明这一点,他们心想“一来若无霍都打扰,已立耶律齐做了帮主,二来杨过二丐帮有大恩,他既也推荐耶律齐,此事可说顺理成章”。
这么一来,郭靖黄蓉找到了台阶,耶律齐也可以顺利上位,他们都应该对杨过同学说一声“谢谢”。
13、这事情,杨过领导说了算
就在大家都以为耶律齐将成功胜出,成为丐帮帮主的时候,杨过先来了。当然,他本人没露面,只是为郭襄送上了两份生日礼物,前文说过了,这两份礼物成功使得他成为了全场焦点,耶律齐的光芒没掩盖,为上位营造了低调氛围。
紧跟着,假扮何师我,在丐帮潜伏了十几年的霍都出场了,他把耶律齐的“海外关系”给挑明了,说耶律齐有耶律楚材这样的老爸,理应避嫌,耶律齐则怒称自己父兄都被蒙古皇帝所害,自己“与蒙古暴君实有不共戴天之仇”。前面咱们分析过,耶律齐的政治背景不能不提,但也不能由郭靖和黄蓉这种掌握了幕后决定权的人来提,霍都跑出来把这话给说了,那绝对是件大好事。更好的在后面,大家对这个问题竟然都没有提出更激烈的意见,也许是耶律齐自己很会做人,也许是北宋年间的“乔峰事件”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丐帮在这一问题上变得开明,反正大家都不把这个问题当成本质性问题。这就好办了——你的缺点摆出来了(别管是自己摆还是人家摆的),没人能说你藏着掖着,但又集体对这缺点无视,你就偷着乐吧。在这里引申一下,无论官场还是职场,自我批评,摆摆自己的缺点其实很有必要,假如你把领导交待的工作圆满完成了,还选择自我批评,指出自己的小小瑕疵,那是谦虚谨慎,假如你工作没做好,自我批评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封住人家的嘴——你都认识到错误,还主动提出来了,人家有些话也就不好说了。
咱们再说说杨过,他送上三份大礼,前两份大礼重挫了蒙古大军,最后一份礼物则揭穿了霍都的阴谋。这个时候,杨过的身份就转化了,丐帮四大长老是这么想的,“他为襄阳城立此大功,又夺回打狗棒,揭破霍都的奸谋,鲁帮主大仇得报,若肯为本帮之主,真是再好也没有了”。也就是说,杨过为国家做了大贡献,可以和郭大侠比肩,又对丐帮有大恩,不光有面子,人家还掌握了话语权,或者说是丐帮帮主的决定权。打个不恰当的比方,这就像傀儡身边的权臣,想当权臣就当权臣,想自己当皇帝就当皇帝,想让儿子当皇帝就把任务留给儿子。同样的,杨过自己要做帮主,没人会反对,要是看不上这个叫化头的位置,那人选也是他说了算,他就是这次“丐帮帮主竞争上岗考察组”的组长。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原先的考察组组长郭靖和黄蓉可以把一袋子烫山芋丢给杨过了,您老人家现在面子最大,这事情您来定吧!
咱们之前说了,郭靖和黄蓉因为心存顾忌,并没有对耶律齐进行有序的组织培养,甚至连武功都不教,对这种没有经过全面历练的同志,要让他火线上位,很有可能遭遇质疑,人家很可能会说“之前郭大侠夫妻一直没培养过他,现在让他上位,是不是太草率了?”
现在好了,杨过这一露面,排场比郭大侠夫妻还大,他是这么说的:“耶律大爷文武双全,英明仁义,是我昔年的知交好友,由他出任贵帮帮主,定能继承洪、黄、鲁三位帮主的大业。”
郭靖和黄蓉可以这么说了:“还有谁敢说耶律齐不行?我们两公婆是没怎么培养他,但人家是神雕大侠都看重的人选呀,神雕大侠的能耐你们都看到了,谁能不服!”
丐帮四大长老的看法就能说明这一点,他们心想“一来若无霍都打扰,已立耶律齐做了帮主,二来杨过二丐帮有大恩,他既也推荐耶律齐,此事可说顺理成章”。
这么一来,郭靖黄蓉找到了台阶,耶律齐也可以顺利上位,他们都应该对杨过同学说一声“谢谢”。
金庸政治学(21)《神雕》里的丐帮
14、做了帮主,还是没熬出头的小媳妇
之前花了大量篇幅,分析耶律齐的上位问题。大家都看到了,这孩子运气不错,虽然老丈人和丈母娘不太待见他,但通过个人努力和运气,他成功成为新一任丐帮帮主。
大功告成,皆大欢喜了,对吧?很可惜,不是。这不是童话,不是“王子和公主从此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这只是个开始。人生的悲哀就在这里,你忙活了好久之后,发现得到的也许只不过是另一个开始,耶律齐就是这样,和所有被提拔的新领导一样,他得承担更大的责任,得开始自己的“施政”道路,也许会比以前更忙。
忙并快乐着,也行啊!但耶律齐面临的局面并没有那么单纯,他这个一把手更像一个傀儡。
每一个失败的傀儡背后,都有一个成功的操控者,站在耶律齐背后的,就是黄蓉。
黄蓉并非一个勤政的帮主——按说丐帮也够不幸的,从洪七公到黄蓉,俩人都心有旁骛,不太爱管丐帮的事情,上任初期烧上三把火,然后就爱干吗干吗去了,丐帮就全靠吃老本过日子。但这两位帮主有着共同的特质,那就是武力超一流,放眼丐帮内部,那是想干掉谁就干掉谁——我们知道,业务能力优秀不一定能得到认可,还得懂协调会做人,但这事情也可能会有例外,如果业务能力甩开其他人一大截,超越了N个档次,做人也没啥道德污点,那还是有可能被认可的。
洪七公和黄蓉就是这样,所以离任之后还是很受尊崇。而且黄蓉还占了俩便宜,一是丐帮内部人才极为匮乏,连能跟她吼两嗓子的人都没有,二是丐帮的工作重心逐步单一化,就是要全力抗击蒙古大军,工作一单纯,是非就少,领导受非议的几率也降低。从丐帮中人对黄蓉的尊敬来看,她的威望极高。
有这么个老帮主在后面垂帘听政(还是自己的丈母娘,my god),耶律齐的地位可想而知。在《神雕》的尾声,黄药师摆二十八宿大阵,调兵遣将,五路人马分别由他本人、郭靖、黄蓉、一灯和周伯通统率,按理说这五人自然是合适人选,但中间有个小插曲,很能看出耶律齐的地位之低。
当时,周伯通有伤在身,所以黄药师顾及其安全,不想让他出阵,于是点了全真教教主李志常为统率,此言一出,大家都觉得这一路的统率无论是武功还是声望,都远不如前四位,这才有了周伯通主动请缨出战。在这个时候,耶律齐呢?他早已被分派到了黄蓉一路,与丐帮诸长老一起做黄蓉这一路的副手。
我们都知道,全真教武功一代不如一代,李志常显然比不上耶律齐,他的长处是八面玲珑,协调能力强,可这个特质,耶律齐同样具备。而且,耶律齐还是周伯通的弟子,论辈分还是李志常的师叔,在这种情况下,他连混个“临时指挥官”的资格都没有,不是傀儡又是什么?
14、做了帮主,还是没熬出头的小媳妇
之前花了大量篇幅,分析耶律齐的上位问题。大家都看到了,这孩子运气不错,虽然老丈人和丈母娘不太待见他,但通过个人努力和运气,他成功成为新一任丐帮帮主。
大功告成,皆大欢喜了,对吧?很可惜,不是。这不是童话,不是“王子和公主从此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这只是个开始。人生的悲哀就在这里,你忙活了好久之后,发现得到的也许只不过是另一个开始,耶律齐就是这样,和所有被提拔的新领导一样,他得承担更大的责任,得开始自己的“施政”道路,也许会比以前更忙。
忙并快乐着,也行啊!但耶律齐面临的局面并没有那么单纯,他这个一把手更像一个傀儡。
每一个失败的傀儡背后,都有一个成功的操控者,站在耶律齐背后的,就是黄蓉。
黄蓉并非一个勤政的帮主——按说丐帮也够不幸的,从洪七公到黄蓉,俩人都心有旁骛,不太爱管丐帮的事情,上任初期烧上三把火,然后就爱干吗干吗去了,丐帮就全靠吃老本过日子。但这两位帮主有着共同的特质,那就是武力超一流,放眼丐帮内部,那是想干掉谁就干掉谁——我们知道,业务能力优秀不一定能得到认可,还得懂协调会做人,但这事情也可能会有例外,如果业务能力甩开其他人一大截,超越了N个档次,做人也没啥道德污点,那还是有可能被认可的。
洪七公和黄蓉就是这样,所以离任之后还是很受尊崇。而且黄蓉还占了俩便宜,一是丐帮内部人才极为匮乏,连能跟她吼两嗓子的人都没有,二是丐帮的工作重心逐步单一化,就是要全力抗击蒙古大军,工作一单纯,是非就少,领导受非议的几率也降低。从丐帮中人对黄蓉的尊敬来看,她的威望极高。
有这么个老帮主在后面垂帘听政(还是自己的丈母娘,my god),耶律齐的地位可想而知。在《神雕》的尾声,黄药师摆二十八宿大阵,调兵遣将,五路人马分别由他本人、郭靖、黄蓉、一灯和周伯通统率,按理说这五人自然是合适人选,但中间有个小插曲,很能看出耶律齐的地位之低。
当时,周伯通有伤在身,所以黄药师顾及其安全,不想让他出阵,于是点了全真教教主李志常为统率,此言一出,大家都觉得这一路的统率无论是武功还是声望,都远不如前四位,这才有了周伯通主动请缨出战。在这个时候,耶律齐呢?他早已被分派到了黄蓉一路,与丐帮诸长老一起做黄蓉这一路的副手。
我们都知道,全真教武功一代不如一代,李志常显然比不上耶律齐,他的长处是八面玲珑,协调能力强,可这个特质,耶律齐同样具备。而且,耶律齐还是周伯通的弟子,论辈分还是李志常的师叔,在这种情况下,他连混个“临时指挥官”的资格都没有,不是傀儡又是什么?
金庸政治学(21)《神雕》里的丐帮
15、拍马屁的技巧
之前一直在研究耶律齐,今天顺便研究一下他的哥哥耶律晋。
耶律晋在《神雕》中纯属龙套人物,只出场过一次。少年杨过和陆无双为躲避李莫愁追杀,想混入官府藏身,于是便碰见了耶律晋。
按说杨过这主意不错,谁也想不到他们会躲在官府中人的队伍里,可耶律晋又不是你亲戚,凭什么听你的呢?于是杨过选择了暗袭耶律晋,先展示上乘武功,然后用玉蜂针将其刺伤,以胁迫其听话。
耶律晋先是抵抗,不过抵抗无效,然后便示弱,说“下官不知何以得罪了杨英雄,当真胡涂万分。杨英雄但有所命,请吩咐便是”,话说得很是客气,后来又给杨过戴了顶高帽,说“下官生平最仰慕的是英雄好汉,只可惜从来没见过真正有本领之人,今日得能结识高贤,实慰平生之望。杨英雄纵然不叫下官活了,下官死亦瞑目。”
这句话水平很高,高就高在“只可惜从来没见过真正有本领之人”这一句,先捧自己,再捧杨过,潜台词就是我也是个牛人,别人都比不上我,但我还是折在你手里,所以您老人家最牛。
一个人的档次高低,是由其对手决定的,有强硬对手,证明自己也差不到哪里去,对手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人物,自己的格调也可想而知。至于现在的官场和职场,领导水平的高低其实也是手下决定的,强将手下无弱兵嘛。如果一个领导整天跟你嚷嚷手底下全是些废物,那绝对是他的统筹能力有问题。同样道理,反过来说,下属要拍领导马屁的时候,最常见但也最低级的方式其实就是“我这水平太低了,还是领导您厉害”——你要是个废物,领导还养着你,那领导能好到哪里去?用自己的无能衬托领导的不无能,没啥技术含量可言,可很多人都忽视了这一点。而且说句实在话,这种马屁太着于痕迹,领导固然爱听(没人不爱听好话),但基本对你的仕途起不到帮助作用。
拍马屁的最高境界,就是用自己的高水平衬托领导的更高水平。
这里必须搬出王祥的故事来“参考参考”,话说当年司马昭专权,野心路人皆知,到他被封为晋王时,谁都知道曹魏政权实际上已落入其手,就在这时候,史上最成功的拍马屁事件发生了——位列三公的荀顗与王祥一起去见司马昭,祝贺其成为晋王,荀顗建议对晋王行拜礼,王祥说:“吾等魏之三公,公王相去,一阶而已,班例大同,安有天子三司而辄拜人者!损魏朝之望,亏晋王之德,君子爱人以礼,吾不为也”,啥意思呢?就是说我们三公和晋王之间只差一级,哪里有跪拜的道理呢?这样有损魏国的面子,也有损晋王的德行。
这话说得太漂亮了,看似铮铮铁骨,实际马屁已经拍到了家。有损魏国面子只是幌子,借自己表面上的忠贞去衬托晋王司马昭的德行,才是关键。司马昭知道了啥反应?高兴坏了。
后来的王祥,也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忠心耿耿只不过是装装样子,他对司马氏篡夺曹魏政权无动于衷,于他来说,魏国没了,他还是晋的三公,当年的漂亮话,不过是个高明的马屁
15、拍马屁的技巧
之前一直在研究耶律齐,今天顺便研究一下他的哥哥耶律晋。
耶律晋在《神雕》中纯属龙套人物,只出场过一次。少年杨过和陆无双为躲避李莫愁追杀,想混入官府藏身,于是便碰见了耶律晋。
按说杨过这主意不错,谁也想不到他们会躲在官府中人的队伍里,可耶律晋又不是你亲戚,凭什么听你的呢?于是杨过选择了暗袭耶律晋,先展示上乘武功,然后用玉蜂针将其刺伤,以胁迫其听话。
耶律晋先是抵抗,不过抵抗无效,然后便示弱,说“下官不知何以得罪了杨英雄,当真胡涂万分。杨英雄但有所命,请吩咐便是”,话说得很是客气,后来又给杨过戴了顶高帽,说“下官生平最仰慕的是英雄好汉,只可惜从来没见过真正有本领之人,今日得能结识高贤,实慰平生之望。杨英雄纵然不叫下官活了,下官死亦瞑目。”
这句话水平很高,高就高在“只可惜从来没见过真正有本领之人”这一句,先捧自己,再捧杨过,潜台词就是我也是个牛人,别人都比不上我,但我还是折在你手里,所以您老人家最牛。
一个人的档次高低,是由其对手决定的,有强硬对手,证明自己也差不到哪里去,对手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人物,自己的格调也可想而知。至于现在的官场和职场,领导水平的高低其实也是手下决定的,强将手下无弱兵嘛。如果一个领导整天跟你嚷嚷手底下全是些废物,那绝对是他的统筹能力有问题。同样道理,反过来说,下属要拍领导马屁的时候,最常见但也最低级的方式其实就是“我这水平太低了,还是领导您厉害”——你要是个废物,领导还养着你,那领导能好到哪里去?用自己的无能衬托领导的不无能,没啥技术含量可言,可很多人都忽视了这一点。而且说句实在话,这种马屁太着于痕迹,领导固然爱听(没人不爱听好话),但基本对你的仕途起不到帮助作用。
拍马屁的最高境界,就是用自己的高水平衬托领导的更高水平。
这里必须搬出王祥的故事来“参考参考”,话说当年司马昭专权,野心路人皆知,到他被封为晋王时,谁都知道曹魏政权实际上已落入其手,就在这时候,史上最成功的拍马屁事件发生了——位列三公的荀顗与王祥一起去见司马昭,祝贺其成为晋王,荀顗建议对晋王行拜礼,王祥说:“吾等魏之三公,公王相去,一阶而已,班例大同,安有天子三司而辄拜人者!损魏朝之望,亏晋王之德,君子爱人以礼,吾不为也”,啥意思呢?就是说我们三公和晋王之间只差一级,哪里有跪拜的道理呢?这样有损魏国的面子,也有损晋王的德行。
这话说得太漂亮了,看似铮铮铁骨,实际马屁已经拍到了家。有损魏国面子只是幌子,借自己表面上的忠贞去衬托晋王司马昭的德行,才是关键。司马昭知道了啥反应?高兴坏了。
后来的王祥,也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忠心耿耿只不过是装装样子,他对司马氏篡夺曹魏政权无动于衷,于他来说,魏国没了,他还是晋的三公,当年的漂亮话,不过是个高明的马屁
金庸政治学(21)《神雕》里的丐帮
16、耶律晋的变脸
耶律晋作为名相耶律楚材的儿子,宦途自然顺利。杨过初遇他时,按书中交待,他三十多岁,但已任汴梁经略使,属于边防军事长官,封疆大吏,如果不是有个宰相老爸,升迁速度当然不可能这么快。
但要说耶律晋全靠老爹撑腰,那倒也不尽然——如今都说“有个好老爸,走遍天下都不怕”,但凡事有得必有失,对于那些有父荫的人来说,得到别人表面上的夸奖不难,但要让别人心服,却往往要花费更大的努力,因为一般人只关注他的父荫,却忽视其自身能力,就算他努力做点成绩出来,人家也总用一句“他有个好老爸”作结论,仿佛有父荫的人全是草包。
这个说法自然过于绝对,拿耶律晋来说,此人精明干练,确有独到之处,而且毕竟是生于宰相家,见惯大场面,处事也拿捏得体。
前面说了他拍马屁的技巧,现在咱们来看看他变脸的技巧。
杨过为他解了玉蜂针之毒,然后告诉他,“我们两个,想投靠大人,做你的侍从”,耶律晋刚刚在他手底下吃了大亏,一听这话肯定不信,赶紧客套两句,说“杨英雄说笑话了,有何嘱咐,请说便是”,谁知道杨过还真没唬他,说真得做他的侍从,他一听,立马变脸,心想“原来这二人想做官,图个出身”,便打起了官腔。
啥是打官腔?首先,你得先引起别人的注意,“咳嗽一声”是最好的办法,然后,你得摆架势,表情得庄重,耶律晋选择了“正色”,最后,你说话得有高度,耶律晋是这么说的,“嗯,学了一身武艺,卖与帝王家,那才是正途啊”,意思就是“年轻人,你选择的道路是正确的,前途是光明的”。
谁知道杨过不买账,这官腔白打了,杨过是啥反应呢?他说“我们有个极厉害的仇家对头,一路在后追赶。咱俩打她不过,想装成你的侍从,暂时躲她一躲。”
尴尬吧?真尴尬,会错意了,能不尴尬么?很多人都认为,在这一刻,耶律晋丢脸了。
耶律晋心里当然也是失望的,但他随即“板了起来的脸重又放松”,然后说“想两位这等武功,区区仇家,何足道哉。若是他们人多势众,下官招集兵勇,将他们拿来听凭处置便是。”
水平啊,这就是水平。打官腔其实不算是什么大错误,按照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官本位思想的根深蒂固,居高位者手握权柄,都免不了打个官腔,耶律晋的高明在于他对于尴尬的快速处理。
——打官腔这事情好比骑马,马总有失蹄,你也不能保证每次打官腔都说到点子上,尴尬在所难免,这个时候,就得考验反应了,得给自己打圆场,还得弥补错话可能带来的影响。
耶律晋先是把“板了起来的脸重又放松”,这个转变只是一刹那,却不容易做到,人处于尴尬的时候,把表情立刻放松并赔笑,难度有多大,自己亲身经历过就有体会了——随意控制自己的表情,那也是混迹官场的一大秘诀,如果能做到喜怒不形于色,那当然是最高境界。
之后,就是得把话给兜回来,耶律晋的说法是您两位武功这么高,哪有什么人能追杀你们呢,八成是他们人多势众,我这边有兵,可以帮忙。先给杨过二人戴了顶高帽,然后又表达了自己的立场,愿意无条件帮忙。
虽然只是个细节,却也相当于一次危机处理,耶律晋的“变脸”技巧,着实出色。
16、耶律晋的变脸
耶律晋作为名相耶律楚材的儿子,宦途自然顺利。杨过初遇他时,按书中交待,他三十多岁,但已任汴梁经略使,属于边防军事长官,封疆大吏,如果不是有个宰相老爸,升迁速度当然不可能这么快。
但要说耶律晋全靠老爹撑腰,那倒也不尽然——如今都说“有个好老爸,走遍天下都不怕”,但凡事有得必有失,对于那些有父荫的人来说,得到别人表面上的夸奖不难,但要让别人心服,却往往要花费更大的努力,因为一般人只关注他的父荫,却忽视其自身能力,就算他努力做点成绩出来,人家也总用一句“他有个好老爸”作结论,仿佛有父荫的人全是草包。
这个说法自然过于绝对,拿耶律晋来说,此人精明干练,确有独到之处,而且毕竟是生于宰相家,见惯大场面,处事也拿捏得体。
前面说了他拍马屁的技巧,现在咱们来看看他变脸的技巧。
杨过为他解了玉蜂针之毒,然后告诉他,“我们两个,想投靠大人,做你的侍从”,耶律晋刚刚在他手底下吃了大亏,一听这话肯定不信,赶紧客套两句,说“杨英雄说笑话了,有何嘱咐,请说便是”,谁知道杨过还真没唬他,说真得做他的侍从,他一听,立马变脸,心想“原来这二人想做官,图个出身”,便打起了官腔。
啥是打官腔?首先,你得先引起别人的注意,“咳嗽一声”是最好的办法,然后,你得摆架势,表情得庄重,耶律晋选择了“正色”,最后,你说话得有高度,耶律晋是这么说的,“嗯,学了一身武艺,卖与帝王家,那才是正途啊”,意思就是“年轻人,你选择的道路是正确的,前途是光明的”。
谁知道杨过不买账,这官腔白打了,杨过是啥反应呢?他说“我们有个极厉害的仇家对头,一路在后追赶。咱俩打她不过,想装成你的侍从,暂时躲她一躲。”
尴尬吧?真尴尬,会错意了,能不尴尬么?很多人都认为,在这一刻,耶律晋丢脸了。
耶律晋心里当然也是失望的,但他随即“板了起来的脸重又放松”,然后说“想两位这等武功,区区仇家,何足道哉。若是他们人多势众,下官招集兵勇,将他们拿来听凭处置便是。”
水平啊,这就是水平。打官腔其实不算是什么大错误,按照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官本位思想的根深蒂固,居高位者手握权柄,都免不了打个官腔,耶律晋的高明在于他对于尴尬的快速处理。
——打官腔这事情好比骑马,马总有失蹄,你也不能保证每次打官腔都说到点子上,尴尬在所难免,这个时候,就得考验反应了,得给自己打圆场,还得弥补错话可能带来的影响。
耶律晋先是把“板了起来的脸重又放松”,这个转变只是一刹那,却不容易做到,人处于尴尬的时候,把表情立刻放松并赔笑,难度有多大,自己亲身经历过就有体会了——随意控制自己的表情,那也是混迹官场的一大秘诀,如果能做到喜怒不形于色,那当然是最高境界。
之后,就是得把话给兜回来,耶律晋的说法是您两位武功这么高,哪有什么人能追杀你们呢,八成是他们人多势众,我这边有兵,可以帮忙。先给杨过二人戴了顶高帽,然后又表达了自己的立场,愿意无条件帮忙。
虽然只是个细节,却也相当于一次危机处理,耶律晋的“变脸”技巧,着实出色。
金庸政治学(22)忽必烈的班底
1、“国师”俩字害死人
《神雕》承接《射雕》,不但故事延续,一些套路也有相似处。比如反派的人员结构,首先,都有一个幕后大老板,《射雕》是金国赵王完颜洪烈,《神雕》是蒙古王子忽必烈;都有一个顶级高手当头,《射雕》是西毒欧阳锋,《神雕》是金轮法王;再就是都有几个一流高手共同组成团队,《射雕》有彭连虎、沙通天、灵智上人和梁子翁,《神雕》则有潇湘子、尹克西和尼摩星;另外,大反派还得有跟班呀,跟班的档次还得很高,所以《射雕》里的欧阳锋身边有私生子欧阳克,《神雕》的金轮法王则有达尔巴和霍都这俩徒弟,大家都是一流高手。这就完了?没完,还有一个相似之处,那就是《射雕》里有个专门负责搞笑的侯通海,《神雕》里也有个笑料无数的傻大个马光佐。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说了,金老先生偷懒啊,换一堆名字就弄出个反派阵容来了。金老先生一听,恐怕得击鼓鸣冤了,我来为他辩护一下吧:形式确实有相近之处,但要注意的是,形式只是个载体,本质上其实有着巨大区别。
最大的区别,就在人际关系上。咱们都知道,工作得由人来做,人际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工作效率,但偏偏有人的地方就有是非,打造一个和谐的工作氛围,是无数领导孜孜以求但又很难做到的事情。
《射雕》里的反派阵容,其实表面还是挺和谐的(这年头,表面和谐的工作氛围已经很难得了),虽然一开始大家对傲慢的欧阳克不太待见,但是后来欧阳锋加入后,立刻成为群雄之首,明争暗斗的事情就此消失。而到了《神雕》,哪止暗斗啊?简直明目张胆地斗,比如眼看你要得手了,我“咣”一下荡开你的兵器,为啥?我不是卧底,我只是不想你立功。
为啥呢?就因为俩称呼,一个是“国师”,一个是“大蒙古第一勇士”。金轮法王早已成为了蒙古国师,可这称呼显然不招人待见,潇湘子、尼摩星等人一听这位是国师,都立马心想“你算老几,老子没来的时候你充大头,老子来了你就得靠边站”,存心想较量较量。
形势这么微妙了,大领导忽必烈得出来协调啊,结果忽必烈站出来了,但他不是来协调的,他是过来加把火的——“谁杀了郭靖,谁就是大蒙古第一勇士”,一个国师还不够,他又整出一个名头更大的“大蒙古第一勇士”,这还不乱套吗?
《神雕》中说到,忽必烈雄才大略,且为人随和,善于笼络人心,可谓天纵奇才,看他各方面的表现,确实十分出色,但就是这个“大蒙古第一勇士”,我觉得欠思量。以他的能力,应该已经看出大家都不服气金轮法王这个国师,摆出一个第一勇士的虚位,摆明就是要让矛盾更加激化。虽然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但不能先让自己人为了重赏打个不可开交啊!
1、“国师”俩字害死人
《神雕》承接《射雕》,不但故事延续,一些套路也有相似处。比如反派的人员结构,首先,都有一个幕后大老板,《射雕》是金国赵王完颜洪烈,《神雕》是蒙古王子忽必烈;都有一个顶级高手当头,《射雕》是西毒欧阳锋,《神雕》是金轮法王;再就是都有几个一流高手共同组成团队,《射雕》有彭连虎、沙通天、灵智上人和梁子翁,《神雕》则有潇湘子、尹克西和尼摩星;另外,大反派还得有跟班呀,跟班的档次还得很高,所以《射雕》里的欧阳锋身边有私生子欧阳克,《神雕》的金轮法王则有达尔巴和霍都这俩徒弟,大家都是一流高手。这就完了?没完,还有一个相似之处,那就是《射雕》里有个专门负责搞笑的侯通海,《神雕》里也有个笑料无数的傻大个马光佐。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说了,金老先生偷懒啊,换一堆名字就弄出个反派阵容来了。金老先生一听,恐怕得击鼓鸣冤了,我来为他辩护一下吧:形式确实有相近之处,但要注意的是,形式只是个载体,本质上其实有着巨大区别。
最大的区别,就在人际关系上。咱们都知道,工作得由人来做,人际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工作效率,但偏偏有人的地方就有是非,打造一个和谐的工作氛围,是无数领导孜孜以求但又很难做到的事情。
《射雕》里的反派阵容,其实表面还是挺和谐的(这年头,表面和谐的工作氛围已经很难得了),虽然一开始大家对傲慢的欧阳克不太待见,但是后来欧阳锋加入后,立刻成为群雄之首,明争暗斗的事情就此消失。而到了《神雕》,哪止暗斗啊?简直明目张胆地斗,比如眼看你要得手了,我“咣”一下荡开你的兵器,为啥?我不是卧底,我只是不想你立功。
为啥呢?就因为俩称呼,一个是“国师”,一个是“大蒙古第一勇士”。金轮法王早已成为了蒙古国师,可这称呼显然不招人待见,潇湘子、尼摩星等人一听这位是国师,都立马心想“你算老几,老子没来的时候你充大头,老子来了你就得靠边站”,存心想较量较量。
形势这么微妙了,大领导忽必烈得出来协调啊,结果忽必烈站出来了,但他不是来协调的,他是过来加把火的——“谁杀了郭靖,谁就是大蒙古第一勇士”,一个国师还不够,他又整出一个名头更大的“大蒙古第一勇士”,这还不乱套吗?
《神雕》中说到,忽必烈雄才大略,且为人随和,善于笼络人心,可谓天纵奇才,看他各方面的表现,确实十分出色,但就是这个“大蒙古第一勇士”,我觉得欠思量。以他的能力,应该已经看出大家都不服气金轮法王这个国师,摆出一个第一勇士的虚位,摆明就是要让矛盾更加激化。虽然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但不能先让自己人为了重赏打个不可开交啊!
金庸政治学(22)忽必烈的班底
2、高手一多,就不好收场
大家都不待见金轮法王,而且还斗来斗去没个消停,一方面与忽必烈的不当“怂恿”有关,另一方面也有业务上的因素。
这里的所谓业务,就是指武学修为。要说武功这东西,纯属技术活,其实还是可以量化的,功力深厚与否,一伸手就知道,这就像现在的科研单位,你说你厉害可以,把科研成果拿出来,一目了然。这个问题在机关单位里面就很棘手了,你说这位同志能力很强,但平时写写文件、斟茶递水、开会发言,这东西算不算工作能力咱们暂且不说,关键是没法量化,你总不能记录“该同志累计斟茶多少次,发言多少分钟”吧,至于协调能力,那更没法量化。
在《神雕》中,武学体系比起《射雕》时代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也导致了两大反派阵容的内部氛围不同。
首先,咱们先找个尺子,这把尺子是霍都。
当年,霍都跑去终南山搞事,打伤了郝大通,郭靖将其逐走之后,查看郝大通的伤势,心想“敌人武功果然是西藏一派,这是大手印功夫。掌上虽然无毒,功力却比当年的灵智上人为深”。
第一个标杆出现了,霍都强于灵智上人。而灵智上人,与当年完颜洪烈聘来的沙通天、彭连虎和梁子翁旗鼓相当,纵有差距也是极微,都是《射雕》时代的一流高手。而这群王府高手,又跟全真七子中武功最高的丘处机、王处一和马钰大致处于同一档次。
几十年过去了,到了《神雕》时代,丘处机和王处一的修为更为精湛,但书中交代,只是略高于达尔巴和霍都,而且“法王等四大高手的武功都在全真五子之上,此时全真教中要有如此一个都是千难万难”。
换言之,潇湘子、尹克西和尼摩星三人的武功,虽然比不上超一流的郭靖和金轮法王,但却远高于《射雕》时代的沙通天和彭连虎等人。而金轮法王呢,作为头号大反派,他跟郭靖处于同一档次,也和当年的东邪西毒等旗鼓相当。
真相即将大白了。
当年的完颜洪烈运气不错,他网罗了欧阳锋。我曾经分析过,欧阳锋太强了,像灵智上人这样的一流高手,在他面前也是一招受制,大家对他的“首席”地位都十分认可,没人跟他争,安心帮他打下手,自然可以营造表面的和谐。可忽必烈呢?说他运气不好,可他罗致的高手在档次上绝对超过了完颜洪烈的那一拨,但要说他运气好,那也未必,金轮法王不见得比欧阳锋强,可潇湘子他们几个却远比灵智上人要强,可谓此消彼长,大家差距其实挺有限。实力一接近,金轮法王就压不住场面,加上早早戴上个“国师”的帽子,想不招人妒忌都难。
2、高手一多,就不好收场
大家都不待见金轮法王,而且还斗来斗去没个消停,一方面与忽必烈的不当“怂恿”有关,另一方面也有业务上的因素。
这里的所谓业务,就是指武学修为。要说武功这东西,纯属技术活,其实还是可以量化的,功力深厚与否,一伸手就知道,这就像现在的科研单位,你说你厉害可以,把科研成果拿出来,一目了然。这个问题在机关单位里面就很棘手了,你说这位同志能力很强,但平时写写文件、斟茶递水、开会发言,这东西算不算工作能力咱们暂且不说,关键是没法量化,你总不能记录“该同志累计斟茶多少次,发言多少分钟”吧,至于协调能力,那更没法量化。
在《神雕》中,武学体系比起《射雕》时代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也导致了两大反派阵容的内部氛围不同。
首先,咱们先找个尺子,这把尺子是霍都。
当年,霍都跑去终南山搞事,打伤了郝大通,郭靖将其逐走之后,查看郝大通的伤势,心想“敌人武功果然是西藏一派,这是大手印功夫。掌上虽然无毒,功力却比当年的灵智上人为深”。
第一个标杆出现了,霍都强于灵智上人。而灵智上人,与当年完颜洪烈聘来的沙通天、彭连虎和梁子翁旗鼓相当,纵有差距也是极微,都是《射雕》时代的一流高手。而这群王府高手,又跟全真七子中武功最高的丘处机、王处一和马钰大致处于同一档次。
几十年过去了,到了《神雕》时代,丘处机和王处一的修为更为精湛,但书中交代,只是略高于达尔巴和霍都,而且“法王等四大高手的武功都在全真五子之上,此时全真教中要有如此一个都是千难万难”。
换言之,潇湘子、尹克西和尼摩星三人的武功,虽然比不上超一流的郭靖和金轮法王,但却远高于《射雕》时代的沙通天和彭连虎等人。而金轮法王呢,作为头号大反派,他跟郭靖处于同一档次,也和当年的东邪西毒等旗鼓相当。
真相即将大白了。
当年的完颜洪烈运气不错,他网罗了欧阳锋。我曾经分析过,欧阳锋太强了,像灵智上人这样的一流高手,在他面前也是一招受制,大家对他的“首席”地位都十分认可,没人跟他争,安心帮他打下手,自然可以营造表面的和谐。可忽必烈呢?说他运气不好,可他罗致的高手在档次上绝对超过了完颜洪烈的那一拨,但要说他运气好,那也未必,金轮法王不见得比欧阳锋强,可潇湘子他们几个却远比灵智上人要强,可谓此消彼长,大家差距其实挺有限。实力一接近,金轮法王就压不住场面,加上早早戴上个“国师”的帽子,想不招人妒忌都难。
金庸政治学(22)忽必烈的班底
3、气度呢?哪去了?
我一直认为,在金庸笔下的大反派中,最没有气度的要算是金轮法王,虽然金老爷子一直在渲染他的宗师风范。
做领导,你可以邪恶(反正都被定义为大反派了),可以带领大家向着邪恶的组织目标迈进(反正最后是不会得逞的),但你必须得有气度,气度是御下的不二法门,哪怕你业务能力超强,工作极其认真负责,要是没有气度,那也难以服众。
比如他第一次出场,带着徒弟去中原的武林大会上踩场,结果面对小龙女和杨过这对少年男女,居然也恼羞成怒,痛下杀手,实在没啥宗师风范。到了最后,还干脆绑架小女孩郭襄,绑票加要挟,这活脱脱是地痞无赖的行径嘛,哪里还有半点宗师的影子?亏他还口口声声说喜欢郭襄的资质,想收做弟子。可能金老爷子也发现了这一点,所以在新修版的《神雕》中,把这一段改成了金轮法王最后良心发现,为相救郭襄而死,气度倒是回来了,但在我看来改得又有点过头,不像大反派,反倒像个慈眉善目的老喇嘛。
另外,在绝情谷中,他不但不相助杨过,还屡屡与之为难,一方面是因为事不关己,一方面是忌惮杨过资质,想除之而后快,这本身也没啥——作为头号大反派,他不这么想反倒奇怪了。但有一个细节,让我深刻认识到金轮法王上辈子可能是做混混工作的。话说杨过和小龙女在绝情谷外互诉衷肠,说到情浓处,“忽听得左首高处一人高声笑道:‘要卿卿我我,也不用这般迫不及待。’杨过转头来,只见十余丈外的山冈之上,金轮法王、尹克西、潇湘子、尼摩星、马光佐五人并肩站立,说这话的正是金轮法王。”
你偷窥就偷窥吧,用得着这么不阴不阳地说话吗?这一刻,我甚至认为金轮法王有点心理变态,感觉就像当年大学里那些拿着手电筒往隐秘处“扫射”的保安,吃不着但得看得见。
这样的人,本身就没有服众的素质。
要知道,金轮法王跟忽必烈不一样,忽必烈是一把手,而且不管业务,专管协调,金轮法王呢?他是国师。按照这个崇高地位,他应该是分管业务的二把手,可是一把手忽必烈不太厚道,他开出了一个看似美好实际很可怕的愿景——谁杀了郭靖,谁就是大蒙古第一勇士。
第一勇士这个名头一看就知道是负责打架的,国师呢?虽然武侠小说里的国师基本都是打架高手,但有时候可能还得做点神棍的工作。换言之,谁成了第一勇士,谁就是名正言顺的打架业务分管负责人。咱们前面也说了,这玩意儿纯属添乱,非造成内乱不可。
金轮法王毕竟是国师,论资历论名气都是众人之首,算是个主持全面工作的临时负责人,这个时候,他只能一边心里埋怨忽必烈领导太不厚道,一边火速消除内部隐患,和大家一起向共同的组织目标迈进。可咱们前面也说了,相比潇湘子等几人,虽然能力胜出,但并没有压倒性优势,那要靠什么来服众?就得靠人格魅力了,比如干活不偏私,处事得大气,就算大家心里还是不服,起码自己先把道理占全了。以法王的气度,这事儿他还真做不到。
3、气度呢?哪去了?
我一直认为,在金庸笔下的大反派中,最没有气度的要算是金轮法王,虽然金老爷子一直在渲染他的宗师风范。
做领导,你可以邪恶(反正都被定义为大反派了),可以带领大家向着邪恶的组织目标迈进(反正最后是不会得逞的),但你必须得有气度,气度是御下的不二法门,哪怕你业务能力超强,工作极其认真负责,要是没有气度,那也难以服众。
比如他第一次出场,带着徒弟去中原的武林大会上踩场,结果面对小龙女和杨过这对少年男女,居然也恼羞成怒,痛下杀手,实在没啥宗师风范。到了最后,还干脆绑架小女孩郭襄,绑票加要挟,这活脱脱是地痞无赖的行径嘛,哪里还有半点宗师的影子?亏他还口口声声说喜欢郭襄的资质,想收做弟子。可能金老爷子也发现了这一点,所以在新修版的《神雕》中,把这一段改成了金轮法王最后良心发现,为相救郭襄而死,气度倒是回来了,但在我看来改得又有点过头,不像大反派,反倒像个慈眉善目的老喇嘛。
另外,在绝情谷中,他不但不相助杨过,还屡屡与之为难,一方面是因为事不关己,一方面是忌惮杨过资质,想除之而后快,这本身也没啥——作为头号大反派,他不这么想反倒奇怪了。但有一个细节,让我深刻认识到金轮法王上辈子可能是做混混工作的。话说杨过和小龙女在绝情谷外互诉衷肠,说到情浓处,“忽听得左首高处一人高声笑道:‘要卿卿我我,也不用这般迫不及待。’杨过转头来,只见十余丈外的山冈之上,金轮法王、尹克西、潇湘子、尼摩星、马光佐五人并肩站立,说这话的正是金轮法王。”
你偷窥就偷窥吧,用得着这么不阴不阳地说话吗?这一刻,我甚至认为金轮法王有点心理变态,感觉就像当年大学里那些拿着手电筒往隐秘处“扫射”的保安,吃不着但得看得见。
这样的人,本身就没有服众的素质。
要知道,金轮法王跟忽必烈不一样,忽必烈是一把手,而且不管业务,专管协调,金轮法王呢?他是国师。按照这个崇高地位,他应该是分管业务的二把手,可是一把手忽必烈不太厚道,他开出了一个看似美好实际很可怕的愿景——谁杀了郭靖,谁就是大蒙古第一勇士。
第一勇士这个名头一看就知道是负责打架的,国师呢?虽然武侠小说里的国师基本都是打架高手,但有时候可能还得做点神棍的工作。换言之,谁成了第一勇士,谁就是名正言顺的打架业务分管负责人。咱们前面也说了,这玩意儿纯属添乱,非造成内乱不可。
金轮法王毕竟是国师,论资历论名气都是众人之首,算是个主持全面工作的临时负责人,这个时候,他只能一边心里埋怨忽必烈领导太不厚道,一边火速消除内部隐患,和大家一起向共同的组织目标迈进。可咱们前面也说了,相比潇湘子等几人,虽然能力胜出,但并没有压倒性优势,那要靠什么来服众?就得靠人格魅力了,比如干活不偏私,处事得大气,就算大家心里还是不服,起码自己先把道理占全了。以法王的气度,这事儿他还真做不到。
金庸政治学(22)忽必烈的班底
4、一把手发话了,闹吧!
在忽必烈的大帐篷里,有过这样一次宴会:金轮法王和潇湘子、尼摩星、尹克西和马光佐四人初次见面,忽必烈领导做东,给法王介绍介绍这几位新同事,大家以后就蹲一个战壕了,得多多沟通啊。
结果,一沟通就出问题了,虽然潇湘子是湖南人,尼摩星来自天竺,尹克西还是外国友人,但是大家的精神追求是一致的,集体看金轮法王不顺眼——小样,戴个高帽子就敢装高人了?
但这三位的表现是不一样的,尹克西笑呵呵的装没事,潇湘子和尼摩星则把不服都写在脸上,不过这两位也有区别,潇湘子是“打架您先上,我看看再说”,尼摩星实在得多,是“你不上啊,那我先上了”。
要说这尼摩星同志,实在是有意思,喝了两杯之后实在忍不住,首先发难了,说“王爷,大蒙古地方大大的,这个大和尚是第一国师的,武功定是很大很大的,我们想要瞧瞧的。”
忽必烈这时候的反应很有意思,他“微笑不语”——一把手一微笑,大家的心就免不了跟着悸动,不是一把手太帅了,是一把手默认你可以胡闹了。不用问,忽必烈也想看看这几位的斤两。
潇湘子立刻接话了:“这位尼摩星仁兄来自天竺,西藏武功传自天竺,难道世上当真有青出于蓝之事么?兄弟可有点不大相信了。”
要不怎么说金老爷子拿捏得准呢,这个细节就是明证:尼摩星直肠子,打架也抢着上,潇湘子虽然也是个唯恐天下不乱的主儿,但滑头得多,他选择了观望,不但看金轮法王的反应,也看一把手忽必烈的反应——毕竟在人家的地头上混饭吃,而且国师也是人家封的,能随便招惹吗?结果一看,哦,一把手是这么个态度,那我可得跟上大队伍,就立刻接话了。但接话归接话,不等于把人民矛盾一起接过来啊,所以这滑头一上来就恶意吹捧尼摩星,说你法王的武功其实来自人家天竺,潜台词就是你那点本事都是人家玩剩下的,怎么,还不服?那跟人家较量较量呀!
金轮法王本来就聪明,而且在政坛打滚多年,忽必烈安什么心,他能不知道吗?估计这时候他心里也有点郁闷,心想“领导你想考察考察这几个新人的水平,那当然可以,但别把我摆上台啊,你让他们跑到帐篷外面弄个胸口碎大石、爬个旗杆啥的,不也可以寓考察于娱乐吗?”
但这时候想这些没用,他得掂量掂量敌我形势,只见“尼摩星双目炯然生光,潇湘子脸上隐隐透着一股青气,知道这两人内功均深;尹克西则嘻嘻哈哈、竭力装出一股极庸俗的市侩气来,此人越是显得无能,只怕越是有底,倒也不可小看了,那巨汉马光佐却是不必挂怀”,这么一观察,心里有底了,于是便谦虚两句,说“老衲受封国师,是大汗和四王子殿下的恩典,老衲本是愧不敢当。”
滑头潇湘子又接话了,说“那你就该避位让贤啊。”
让贤,让给谁?现在别让给我潇湘子,我是个看热闹的,要打架,你找别人!所以,潇湘子一边说,一边“眼睛向尼摩星斜望”,这是双层暗示,告诉金轮法王,你的威胁是他,打架请找他,也告诉尼摩星,你上吧,他的位置是你的。
看来,这架是不打不成了,金轮法王又是怎么做的呢?
4、一把手发话了,闹吧!
在忽必烈的大帐篷里,有过这样一次宴会:金轮法王和潇湘子、尼摩星、尹克西和马光佐四人初次见面,忽必烈领导做东,给法王介绍介绍这几位新同事,大家以后就蹲一个战壕了,得多多沟通啊。
结果,一沟通就出问题了,虽然潇湘子是湖南人,尼摩星来自天竺,尹克西还是外国友人,但是大家的精神追求是一致的,集体看金轮法王不顺眼——小样,戴个高帽子就敢装高人了?
但这三位的表现是不一样的,尹克西笑呵呵的装没事,潇湘子和尼摩星则把不服都写在脸上,不过这两位也有区别,潇湘子是“打架您先上,我看看再说”,尼摩星实在得多,是“你不上啊,那我先上了”。
要说这尼摩星同志,实在是有意思,喝了两杯之后实在忍不住,首先发难了,说“王爷,大蒙古地方大大的,这个大和尚是第一国师的,武功定是很大很大的,我们想要瞧瞧的。”
忽必烈这时候的反应很有意思,他“微笑不语”——一把手一微笑,大家的心就免不了跟着悸动,不是一把手太帅了,是一把手默认你可以胡闹了。不用问,忽必烈也想看看这几位的斤两。
潇湘子立刻接话了:“这位尼摩星仁兄来自天竺,西藏武功传自天竺,难道世上当真有青出于蓝之事么?兄弟可有点不大相信了。”
要不怎么说金老爷子拿捏得准呢,这个细节就是明证:尼摩星直肠子,打架也抢着上,潇湘子虽然也是个唯恐天下不乱的主儿,但滑头得多,他选择了观望,不但看金轮法王的反应,也看一把手忽必烈的反应——毕竟在人家的地头上混饭吃,而且国师也是人家封的,能随便招惹吗?结果一看,哦,一把手是这么个态度,那我可得跟上大队伍,就立刻接话了。但接话归接话,不等于把人民矛盾一起接过来啊,所以这滑头一上来就恶意吹捧尼摩星,说你法王的武功其实来自人家天竺,潜台词就是你那点本事都是人家玩剩下的,怎么,还不服?那跟人家较量较量呀!
金轮法王本来就聪明,而且在政坛打滚多年,忽必烈安什么心,他能不知道吗?估计这时候他心里也有点郁闷,心想“领导你想考察考察这几个新人的水平,那当然可以,但别把我摆上台啊,你让他们跑到帐篷外面弄个胸口碎大石、爬个旗杆啥的,不也可以寓考察于娱乐吗?”
但这时候想这些没用,他得掂量掂量敌我形势,只见“尼摩星双目炯然生光,潇湘子脸上隐隐透着一股青气,知道这两人内功均深;尹克西则嘻嘻哈哈、竭力装出一股极庸俗的市侩气来,此人越是显得无能,只怕越是有底,倒也不可小看了,那巨汉马光佐却是不必挂怀”,这么一观察,心里有底了,于是便谦虚两句,说“老衲受封国师,是大汗和四王子殿下的恩典,老衲本是愧不敢当。”
滑头潇湘子又接话了,说“那你就该避位让贤啊。”
让贤,让给谁?现在别让给我潇湘子,我是个看热闹的,要打架,你找别人!所以,潇湘子一边说,一边“眼睛向尼摩星斜望”,这是双层暗示,告诉金轮法王,你的威胁是他,打架请找他,也告诉尼摩星,你上吧,他的位置是你的。
看来,这架是不打不成了,金轮法王又是怎么做的呢?
金庸政治学(22)忽必烈的班底
5、哥夹的不是牛肉,是蒙古国师
面对尼摩星的挑衅、潇湘子的煽风点火,以及一把手忽必烈的不作为,金轮法王开始行动了。
小样,老虎不发威,你还以为我是Hello Kitty?
显然,金轮法王知道,在官场上混,一味逞强当然不行,但一味退让也不行,得选择在正确的时候做正确的事。此刻,就是他立威的时候。
于是,他选择了牛肉——古人逐鹿中原,咱们今天就抢抢牛肉吧。
他夹了块牛肉,打了个机锋,说“这块牛肉是这盘中最肥大的了,老衲原也不想吃它,只是偶尔伸筷,偶尔挟着,在佛家称为缘法罢了。那一位居士有兴,尽可挟去”,意思就是“哥夹的不是牛肉,是蒙古国师”,你们不是要抢吗?来吧!
打头阵的居然是没打算争位子的马光佐,咱们知道,他老兄就是个负责搞笑的,还是个负责丢丑的,他也不懂法王打的是机锋,立刻伸筷子去挟。法王心里也乐,先来了个软柿子,从易到难好呀,就当热身吧!结果,马光佐被法王戏弄一番,恼羞成怒还不敢报复。
法王露了这么一手,尼摩星等三人立刻都不敢小觑他了。那位可能说了,法王应该保留实力啊,假装很辛苦才能胜出马光佐一筹,让尼摩星他们继续托大,到时可以杀个出其不意。很可惜,那是对待敌人的做法,现在,法王要做的只是立威。
——你要是想在官场上树威信,不怒自威是上乘境界,而整天笑呵呵地像个弥勒佛,连句重话都不说,可大家都不会招惹你,还紧密围绕在你身边,那则是最高境界。但如果客观条件不允许(比如一把手像忽必烈一样摆你上台,存心看热闹),又或者其他人非得找你麻烦,你被迫要立威,那好办法只有一个:看准对方的特长,然后用他引以为傲的东西击败他。说白点就是:他写公文是把好手,你就得把公文写出花来,让人家蹲在厕所里都不看小说而是看文件;他喝酒从来没醉过,你就得一个人把他灌醉,然后告诉他千杯不醉的只有你……金轮法王必须要展示比其他人更深的功力,我不退避,我也不玩阴的,我就给你看看我的硬功夫。
这个选择是对的。
于是,尼摩星知难而退,虽然没抢到牛肉,但也露了一手功夫,不算丢脸。笑呵呵的尹克西则被法王借力,把挟过来的牛肉又重新送回到法王手上,因为他之前对法王客气,所以法王对他也挺不错,说“尹兄定要推让,实在太客气了”,尹克西知道对方功力远胜于自己,但自己没出丑,便在盘子里挟块小牛肉,微笑说“兄弟生平所爱,只是珠宝财帛,肥生肉却不大喜欢,还是吃一块小的罢”,显示出了不凡的气度。至于潇湘子,双方则摆明较量内力,硬夺牛肉,结果“潇湘子站起身来,左手据桌,只震得桌子格格直响,却阻不住牛肉向法王面前移动之势。眼见金轮法王神态悠□,潇湘子额头汗珠涌出,强弱之势已分。”
金老爷子这里拿捏的又很准,尹克西没有挑衅法王,所以法王用巧劲取胜,还给他留了个面子,而对付尼摩星和潇湘子,他则全靠内力相拼。尼摩星人虽直来直去,但武功却不取巧,且见机极快,所以没有丢脸,而爱好煽风点火的潇湘子呢?他的弱点就是极为自负,不知退让,结果反倒成了三人中最丢脸的一个。
5、哥夹的不是牛肉,是蒙古国师
面对尼摩星的挑衅、潇湘子的煽风点火,以及一把手忽必烈的不作为,金轮法王开始行动了。
小样,老虎不发威,你还以为我是Hello Kitty?
显然,金轮法王知道,在官场上混,一味逞强当然不行,但一味退让也不行,得选择在正确的时候做正确的事。此刻,就是他立威的时候。
于是,他选择了牛肉——古人逐鹿中原,咱们今天就抢抢牛肉吧。
他夹了块牛肉,打了个机锋,说“这块牛肉是这盘中最肥大的了,老衲原也不想吃它,只是偶尔伸筷,偶尔挟着,在佛家称为缘法罢了。那一位居士有兴,尽可挟去”,意思就是“哥夹的不是牛肉,是蒙古国师”,你们不是要抢吗?来吧!
打头阵的居然是没打算争位子的马光佐,咱们知道,他老兄就是个负责搞笑的,还是个负责丢丑的,他也不懂法王打的是机锋,立刻伸筷子去挟。法王心里也乐,先来了个软柿子,从易到难好呀,就当热身吧!结果,马光佐被法王戏弄一番,恼羞成怒还不敢报复。
法王露了这么一手,尼摩星等三人立刻都不敢小觑他了。那位可能说了,法王应该保留实力啊,假装很辛苦才能胜出马光佐一筹,让尼摩星他们继续托大,到时可以杀个出其不意。很可惜,那是对待敌人的做法,现在,法王要做的只是立威。
——你要是想在官场上树威信,不怒自威是上乘境界,而整天笑呵呵地像个弥勒佛,连句重话都不说,可大家都不会招惹你,还紧密围绕在你身边,那则是最高境界。但如果客观条件不允许(比如一把手像忽必烈一样摆你上台,存心看热闹),又或者其他人非得找你麻烦,你被迫要立威,那好办法只有一个:看准对方的特长,然后用他引以为傲的东西击败他。说白点就是:他写公文是把好手,你就得把公文写出花来,让人家蹲在厕所里都不看小说而是看文件;他喝酒从来没醉过,你就得一个人把他灌醉,然后告诉他千杯不醉的只有你……金轮法王必须要展示比其他人更深的功力,我不退避,我也不玩阴的,我就给你看看我的硬功夫。
这个选择是对的。
于是,尼摩星知难而退,虽然没抢到牛肉,但也露了一手功夫,不算丢脸。笑呵呵的尹克西则被法王借力,把挟过来的牛肉又重新送回到法王手上,因为他之前对法王客气,所以法王对他也挺不错,说“尹兄定要推让,实在太客气了”,尹克西知道对方功力远胜于自己,但自己没出丑,便在盘子里挟块小牛肉,微笑说“兄弟生平所爱,只是珠宝财帛,肥生肉却不大喜欢,还是吃一块小的罢”,显示出了不凡的气度。至于潇湘子,双方则摆明较量内力,硬夺牛肉,结果“潇湘子站起身来,左手据桌,只震得桌子格格直响,却阻不住牛肉向法王面前移动之势。眼见金轮法王神态悠□,潇湘子额头汗珠涌出,强弱之势已分。”
金老爷子这里拿捏的又很准,尹克西没有挑衅法王,所以法王用巧劲取胜,还给他留了个面子,而对付尼摩星和潇湘子,他则全靠内力相拼。尼摩星人虽直来直去,但武功却不取巧,且见机极快,所以没有丢脸,而爱好煽风点火的潇湘子呢?他的弱点就是极为自负,不知退让,结果反倒成了三人中最丢脸的一个。
金庸政治学(22)忽必烈的班底
6、连共患难都做不到
忽必烈帐下的这几大高手,在整本《神雕》里都忙活着明争暗斗,几乎没有消停的时候,结果,领导安排的任务没完成,自己还死的死、走的走,潇湘子和尹克西更是内斗而死。。
当然,他们都是大反派,全是主角的陪衬,他们的邪恶的组织目标也是无法完成的——就算你想完成,金老爷子批准了吗?读者又愿意吗?
对于这几位知其不可为,还被迫而为之的老兄,我们只能说“你们辛苦了,下次请争取当主角”。但这几位老兄可能要说了,这年头主角太吃香了,万一下次运气不好,咱又成了反派,那咋办呢?那我只能说:结果还是你完蛋,但过程可以再漂亮一点,其实,反派也可以众志同城,合起伙来光彩夺目。
这么说的原因是,金轮法王他们哥几个在《神雕》里的表现实在太差了,改进空间超大。以他们的内斗强度和频率,基本已经失去了团队作战的能力,要想给主角添乱,只能单兵作战。
在我看来,这个团队只有一个闪光点,那就是在初入绝情谷时。他们见到几个绿衣人用大网擒住了周伯通,都大感奇异,于是泛舟跟踪,结果被九个诡异的石屏风挡住去路。
团队遇上麻烦了,这往往是内乱的导火索,只听二愣子马光佐大叫“糟啦,糟啦,这船没法划了”,而唯恐天下不乱的潇湘子阴阳怪气地说:“你一身牛力,将船提过去吧!”
要不怎么说潇湘子是个祸害呢?眼看着困难就在眼前,不想着怎么解决,反倒来添乱。金轮法王则难得地体现出了领导风范,他说:“凭一人之力,任谁都拔不起这船,咱们六人合力,那就成了。杨兄弟、尹兄和我三人一面,尼兄、潇湘兄、马兄三人一面,六人合力齐施如何?”
闪光点出现了,当团队遇上困难,大家又貌合神离,眼看要吵架散伙了,就得有人站出来叫一声“大家得团结”,维系组织的正常运转。
于是,六人齐心协力,举起小舟越过石屏风。困难克服了,组织的不安定因素暂时消失,众人“一齐抚掌大笑。这六人本来勾心斗角,相互间颇存敌意,但经此一番齐心合力,自然而然的亲密了几分”,可以说,这是这个团队最为和谐温暖的一刻,也是他们成为成功团队的一个契机。而且,从后面的发展来看,这还是唯一的契机。
如果大家是正派人物,下面的剧情肯定按这样的轨迹发展:大家经此一役,尽释前嫌,再无隔阂,齐心协力,共同为美好将来而奋斗。可惜的是,他们都是反派(除了杨过),都是不爱和谐就爱添乱的主儿,勾心斗角的劲头一上来,周末都不用休息,本来可能出现的大好局面,就这么没了。
6、连共患难都做不到
忽必烈帐下的这几大高手,在整本《神雕》里都忙活着明争暗斗,几乎没有消停的时候,结果,领导安排的任务没完成,自己还死的死、走的走,潇湘子和尹克西更是内斗而死。。
当然,他们都是大反派,全是主角的陪衬,他们的邪恶的组织目标也是无法完成的——就算你想完成,金老爷子批准了吗?读者又愿意吗?
对于这几位知其不可为,还被迫而为之的老兄,我们只能说“你们辛苦了,下次请争取当主角”。但这几位老兄可能要说了,这年头主角太吃香了,万一下次运气不好,咱又成了反派,那咋办呢?那我只能说:结果还是你完蛋,但过程可以再漂亮一点,其实,反派也可以众志同城,合起伙来光彩夺目。
这么说的原因是,金轮法王他们哥几个在《神雕》里的表现实在太差了,改进空间超大。以他们的内斗强度和频率,基本已经失去了团队作战的能力,要想给主角添乱,只能单兵作战。
在我看来,这个团队只有一个闪光点,那就是在初入绝情谷时。他们见到几个绿衣人用大网擒住了周伯通,都大感奇异,于是泛舟跟踪,结果被九个诡异的石屏风挡住去路。
团队遇上麻烦了,这往往是内乱的导火索,只听二愣子马光佐大叫“糟啦,糟啦,这船没法划了”,而唯恐天下不乱的潇湘子阴阳怪气地说:“你一身牛力,将船提过去吧!”
要不怎么说潇湘子是个祸害呢?眼看着困难就在眼前,不想着怎么解决,反倒来添乱。金轮法王则难得地体现出了领导风范,他说:“凭一人之力,任谁都拔不起这船,咱们六人合力,那就成了。杨兄弟、尹兄和我三人一面,尼兄、潇湘兄、马兄三人一面,六人合力齐施如何?”
闪光点出现了,当团队遇上困难,大家又貌合神离,眼看要吵架散伙了,就得有人站出来叫一声“大家得团结”,维系组织的正常运转。
于是,六人齐心协力,举起小舟越过石屏风。困难克服了,组织的不安定因素暂时消失,众人“一齐抚掌大笑。这六人本来勾心斗角,相互间颇存敌意,但经此一番齐心合力,自然而然的亲密了几分”,可以说,这是这个团队最为和谐温暖的一刻,也是他们成为成功团队的一个契机。而且,从后面的发展来看,这还是唯一的契机。
如果大家是正派人物,下面的剧情肯定按这样的轨迹发展:大家经此一役,尽释前嫌,再无隔阂,齐心协力,共同为美好将来而奋斗。可惜的是,他们都是反派(除了杨过),都是不爱和谐就爱添乱的主儿,勾心斗角的劲头一上来,周末都不用休息,本来可能出现的大好局面,就这么没了。
金庸政治学(22)忽必烈的班底
7、大反派身边的三种员工之潇湘子篇
不要脸到了不要命的程度
潇湘子、尼摩星和尹克西,代表的是三种不同的员工,下面,咱们分头来说说。
先说潇湘子,首先,这人是个反派(废话),而且他是主动投奔忽必烈的,自动前往招贤馆报到。另外,他是湖南人,是南宋臣民,却投奔蒙古大军,在当时来说可算是助纣为虐的汉奸。
这暴露了啥信息呢?主动投奔忽必烈,意味着他有争名逐利之心,是个有理想有追求的反派,当然,目标是不端正的;主动做汉奸,意味着此人不要脸。
我们的历史一直在证明两个道理:第一,只要努力,梦想会照进现实;第二,人不要脸鬼都怕。咱们把这俩道理往潇湘子身上一套就会发现,一个人努力到了不要脸的程度,那离理想还会远吗?
潇湘子,是个可怕的人,他的最大武器,就是不要脸。
每个组织里都有刺头,而且他们的劲往往全用来对付领导和同事了,但人家又不是卧底,这么做的目的只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理想又往往和组织目标存在一定的一致性,只是在达成理想的过程中,他们又常为了一己私利,破坏组织的前进(“而且……但……只是”,绕了几个弯,他们的心态实在太纠结了)。比如潇湘子同学,投奔忽必烈就是为了荣华富贵,领导说杀郭靖,他就做梦都想着杀郭靖,但他为人太过阴险,就爱煽风点火,是组织里最不稳定的因素之一,忽必烈领导,请问您怎么管理他?
忽必烈领导可是历史上著名的高人,熟谙政治学和管理学,他会搬张板凳坐下来,给你讲一堂管理课,告诉你人才都是有个性的,你得善于约束、懂得激励、软硬兼施……
且慢,前面说了,潇湘子是个不要脸的同学。
因为不要脸,可以不遵守制度,可以无视批评,可以把激励当甜头照单全收,反正我有能力,反正我不是卧底,看你能怎么着。
他不要脸的最大体现,就在于他从来不掩饰自己的阴险。在绝情谷中,他被周伯通暗算,然后周伯通带上人皮面具,穿上他的衣服,冒充他去挑衅公孙谷主,听说公孙谷主的祖上曾在唐玄宗朝上为官,便说“那你祖宗一定喝过杨贵妃的洗脚水了”,这话等于是向谷主下了战书,顷刻间就要动手。法王等人都觉诧异,心想“这潇湘子本来极为阴险,诸事都让旁人去挡头阵,今日怎地如此奋勇当先”,可见他是个什么货色,大家都心知肚明。
也正因此,在大家都对“大蒙古第一勇士”的名头垂涎三尺时,做得最“出位”的当属潇湘子。杨过误以为郭靖是杀父仇人,在蒙古军营中趁着郭靖与法王等人激斗,想在背后暗算于他,谁知就在千钧一发之际,潇湘子的哭丧棒忽地荡来,将杨过的长剑挡开。咱们说了,潇湘子同学不是卧底,干吗做出这种卧底的行为呢?原因无他,就是生怕杨过杀了郭靖,把蒙古第一勇士的名头抢走,为了阻止杨过,他不要脸到了不要命的程度,无视广大围观群众,无视领导忽必烈,铁了心“保护”郭靖别死在人家手里。
这种人,将其清除出组织是唯一的管理办法。
7、大反派身边的三种员工之潇湘子篇
不要脸到了不要命的程度
潇湘子、尼摩星和尹克西,代表的是三种不同的员工,下面,咱们分头来说说。
先说潇湘子,首先,这人是个反派(废话),而且他是主动投奔忽必烈的,自动前往招贤馆报到。另外,他是湖南人,是南宋臣民,却投奔蒙古大军,在当时来说可算是助纣为虐的汉奸。
这暴露了啥信息呢?主动投奔忽必烈,意味着他有争名逐利之心,是个有理想有追求的反派,当然,目标是不端正的;主动做汉奸,意味着此人不要脸。
我们的历史一直在证明两个道理:第一,只要努力,梦想会照进现实;第二,人不要脸鬼都怕。咱们把这俩道理往潇湘子身上一套就会发现,一个人努力到了不要脸的程度,那离理想还会远吗?
潇湘子,是个可怕的人,他的最大武器,就是不要脸。
每个组织里都有刺头,而且他们的劲往往全用来对付领导和同事了,但人家又不是卧底,这么做的目的只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理想又往往和组织目标存在一定的一致性,只是在达成理想的过程中,他们又常为了一己私利,破坏组织的前进(“而且……但……只是”,绕了几个弯,他们的心态实在太纠结了)。比如潇湘子同学,投奔忽必烈就是为了荣华富贵,领导说杀郭靖,他就做梦都想着杀郭靖,但他为人太过阴险,就爱煽风点火,是组织里最不稳定的因素之一,忽必烈领导,请问您怎么管理他?
忽必烈领导可是历史上著名的高人,熟谙政治学和管理学,他会搬张板凳坐下来,给你讲一堂管理课,告诉你人才都是有个性的,你得善于约束、懂得激励、软硬兼施……
且慢,前面说了,潇湘子是个不要脸的同学。
因为不要脸,可以不遵守制度,可以无视批评,可以把激励当甜头照单全收,反正我有能力,反正我不是卧底,看你能怎么着。
他不要脸的最大体现,就在于他从来不掩饰自己的阴险。在绝情谷中,他被周伯通暗算,然后周伯通带上人皮面具,穿上他的衣服,冒充他去挑衅公孙谷主,听说公孙谷主的祖上曾在唐玄宗朝上为官,便说“那你祖宗一定喝过杨贵妃的洗脚水了”,这话等于是向谷主下了战书,顷刻间就要动手。法王等人都觉诧异,心想“这潇湘子本来极为阴险,诸事都让旁人去挡头阵,今日怎地如此奋勇当先”,可见他是个什么货色,大家都心知肚明。
也正因此,在大家都对“大蒙古第一勇士”的名头垂涎三尺时,做得最“出位”的当属潇湘子。杨过误以为郭靖是杀父仇人,在蒙古军营中趁着郭靖与法王等人激斗,想在背后暗算于他,谁知就在千钧一发之际,潇湘子的哭丧棒忽地荡来,将杨过的长剑挡开。咱们说了,潇湘子同学不是卧底,干吗做出这种卧底的行为呢?原因无他,就是生怕杨过杀了郭靖,把蒙古第一勇士的名头抢走,为了阻止杨过,他不要脸到了不要命的程度,无视广大围观群众,无视领导忽必烈,铁了心“保护”郭靖别死在人家手里。
这种人,将其清除出组织是唯一的管理办法。
金庸政治学(22)忽必烈的班底
8、大反派身边的三种员工之尼摩星篇
不是好人,还是个浑人
尼摩星不是个好人,他还是个浑人。
曾有人这样跟我诉苦:其实当领导,说难也不难,虽然手底下难免有害群之马,但只要有制度,自己又有人格魅力,软的硬的轮流来,管理不是问题。另外,手底下也难免会有些小人,背后搞搞震,但只要自己关系协调得好,也能压得住场面,起码营造表面的一团和气问题不大。但有一种情况最可怕,那就是手底下有个又坏又浑的人。
又是坏人,又实心眼,做什么事都没安好心,同时又不长眼神,谁的面子也不看,你来硬的,人家不吃这一套,你来软的,他还不明白,没辙了吧?
尼摩星,就是这么一号人。
浑到了什么程度?这也有境界差异的。
比如在绝情谷内,潇湘子被周伯通戏弄,想打击报复又怕打不过,就挑拨离间,对尼摩星说“这老儿将咱们六人全不瞧在眼内,实是欺人太甚”,尼摩星一听就火了,抄起家伙就上。
够浑了吧?但这还不是最高境界。在绝情谷外,法王的霸道引起了公愤,潇湘子和尼摩星都想动手,可就在这一刻,潇湘子又耍起心眼来了,心想“还是让旁人打头阵,耗了他的力气,自己再来”,于是便对尼摩星说“尼兄,你武功强过小弟,请先上!”
尼摩星毕竟不是白痴,他一听,便“已知其意”,知道潇湘子是想拿自己当垫脚石,可他随后的举动让我目瞪口呆——他老人家没跟潇湘子客套,而是举起一块巨岩(大号板砖),直奔法王而去。
明知道被人利用,还“义无反顾”,非打这场架不可,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全世界都知道我浑,我也知道自己浑,但我还非浑不可了”,这才是“浑”的最高境界。
因为浑,他成为组织里最不稳定的因素之一,更可怕的是,他身边还有一个唯恐天下不乱,时刻挑拨离间的潇湘子,这简直是绝配了,一有点什么事情,潇湘子负责阴阳怪气,尼摩星负责怒吼一声,抄板砖上。
就因为浑,法王等高手一起潜入襄阳城,刺杀受伤的郭靖时,尼摩星就添乱了,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杨过用调虎离山之计,背着个小兵在前面跑,还专挑小巷子跑,法王等人以为背的是郭靖,在后面穷追猛赶。
到了这阶段,跑的肯定比追的有优势,但法王这边胜在人多啊,要是逃跑的误入死胡同,在巷口安排个人守着,事情就好办了。法王也是这么合计的,他说“尼摩兄(注意,是“兄”),你守在这巷口,我进去赶那兔崽子出来”,谁知道尼摩星浑劲上来了,怪眼一翻,喝道:“我干么要听你号令?”
内部有争斗在所难免,但关键时刻就得一致对外,如果因为看某人不顺眼,连组织交待的任务都不顾了,那就太过分了。很多领导都说,不怕内部有竞争,只要是良性的就好,就怕大家互相算计,甚至到了置工作于不顾的程度。法王顶着个国师名号,尼摩星可以不服气,但不能在工作的时候赌气破坏对方的合理化建议。
毫无疑问,尼摩星的性格很得罪人,而且偏偏得罪的又是法王这样的半点宗师风范都没有的阴险坏人,想不被打击报复那是不可能的。所以,后来法王自己遭了金针暗算,立刻也骗尼摩星上当,害他只能自断双腿,从此失去与法王抗衡的实力。
8、大反派身边的三种员工之尼摩星篇
不是好人,还是个浑人
尼摩星不是个好人,他还是个浑人。
曾有人这样跟我诉苦:其实当领导,说难也不难,虽然手底下难免有害群之马,但只要有制度,自己又有人格魅力,软的硬的轮流来,管理不是问题。另外,手底下也难免会有些小人,背后搞搞震,但只要自己关系协调得好,也能压得住场面,起码营造表面的一团和气问题不大。但有一种情况最可怕,那就是手底下有个又坏又浑的人。
又是坏人,又实心眼,做什么事都没安好心,同时又不长眼神,谁的面子也不看,你来硬的,人家不吃这一套,你来软的,他还不明白,没辙了吧?
尼摩星,就是这么一号人。
浑到了什么程度?这也有境界差异的。
比如在绝情谷内,潇湘子被周伯通戏弄,想打击报复又怕打不过,就挑拨离间,对尼摩星说“这老儿将咱们六人全不瞧在眼内,实是欺人太甚”,尼摩星一听就火了,抄起家伙就上。
够浑了吧?但这还不是最高境界。在绝情谷外,法王的霸道引起了公愤,潇湘子和尼摩星都想动手,可就在这一刻,潇湘子又耍起心眼来了,心想“还是让旁人打头阵,耗了他的力气,自己再来”,于是便对尼摩星说“尼兄,你武功强过小弟,请先上!”
尼摩星毕竟不是白痴,他一听,便“已知其意”,知道潇湘子是想拿自己当垫脚石,可他随后的举动让我目瞪口呆——他老人家没跟潇湘子客套,而是举起一块巨岩(大号板砖),直奔法王而去。
明知道被人利用,还“义无反顾”,非打这场架不可,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全世界都知道我浑,我也知道自己浑,但我还非浑不可了”,这才是“浑”的最高境界。
因为浑,他成为组织里最不稳定的因素之一,更可怕的是,他身边还有一个唯恐天下不乱,时刻挑拨离间的潇湘子,这简直是绝配了,一有点什么事情,潇湘子负责阴阳怪气,尼摩星负责怒吼一声,抄板砖上。
就因为浑,法王等高手一起潜入襄阳城,刺杀受伤的郭靖时,尼摩星就添乱了,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杨过用调虎离山之计,背着个小兵在前面跑,还专挑小巷子跑,法王等人以为背的是郭靖,在后面穷追猛赶。
到了这阶段,跑的肯定比追的有优势,但法王这边胜在人多啊,要是逃跑的误入死胡同,在巷口安排个人守着,事情就好办了。法王也是这么合计的,他说“尼摩兄(注意,是“兄”),你守在这巷口,我进去赶那兔崽子出来”,谁知道尼摩星浑劲上来了,怪眼一翻,喝道:“我干么要听你号令?”
内部有争斗在所难免,但关键时刻就得一致对外,如果因为看某人不顺眼,连组织交待的任务都不顾了,那就太过分了。很多领导都说,不怕内部有竞争,只要是良性的就好,就怕大家互相算计,甚至到了置工作于不顾的程度。法王顶着个国师名号,尼摩星可以不服气,但不能在工作的时候赌气破坏对方的合理化建议。
毫无疑问,尼摩星的性格很得罪人,而且偏偏得罪的又是法王这样的半点宗师风范都没有的阴险坏人,想不被打击报复那是不可能的。所以,后来法王自己遭了金针暗算,立刻也骗尼摩星上当,害他只能自断双腿,从此失去与法王抗衡的实力。
金庸政治学(22)忽必烈的班底
9、大反派身边的三种员工之尹克西篇
不添乱,但也没啥建设性
在忽必烈聘请的这批高手中,尹克西是半个亮点。
之所以说是半个,是因为他能够不给组织添乱,但又对组织没啥建设性,换言之,就是不拆台但也不挖土砌墙,就撑着个铲子站一边看热闹。
按理说这种人也不算好,可忽必烈领导四处望望,看看潇湘子,看看尼摩星,再看看马光佐,就找不出一个不添乱的,估计还是得握着尹克西的手,说一声“你是个好同志”。
尹克西本是西域大贾,成功商人,用的兵器也是镶金嵌玉的长鞭,派头本来应该挺大,但为人处事反倒很低调,大有开着奔驰去做清洁工的架势,而且他还总是笑呵呵的,官场上很强调笑得好不好,毕竟伸手不打笑脸人,笑还有助于加强团结。
因为能说,因为会笑,他也成了整个组织的对外发言人,比如初入绝情谷,对方问他们几个人的来意,尹克西回答得很有水平,“我们见四位将那老顽童周伯通捉拿来此,好奇心起,是以过来瞧瞧。贵处景色幽雅,令人大开眼界,实是不虚此行”,这样说话,任谁也不能发脾气或刁难。
他也不会参与组织内的纷争,比如在绝情谷外,尼摩星和潇湘子要找金轮法王的麻烦,尹克西笑嘻嘻道:“各位切磋武学,我做买卖的只在旁观摩观摩”,摆明两不相助。
别以为这就算精明了,还有更精明的呢,他连对外的无谓纷争都观望之后再参与。这是啥意思呢?打个比方,你跟同事去外面公干,然后跟人发生口角,同事抡起拳头上去打人,打着打着突然想起你来了,回头问你帮忙不,你要是也撸袖子上了,那就是参与了无谓纷争,因为打架不是你们的本职工作。同样的,潇湘子被周伯通戏弄,冲去报复,怂恿了尼摩星和马光佐帮忙,可尹克西呢,只是微微一笑(时刻挂着笑容),说一句“潇湘兄先上,小弟愿附骥尾。”
为啥呢?因为跟周伯通打架不是组织交待的工作,虽然周伯通肯定不是自己人,但忽必烈对其很看好,而且他只是戏弄了潇湘子,跟其他人无仇无怨,自己犯不上第一时间上去打架。而到了后来,几人打得不可开交,尹克西又开始“从众”了,笑着说(还是笑)“这老儿果真身手不凡,我也来赶个热闹”,然后上前加入战团。这又是为什么呢?一来是跟着大部队走,免得“脱离集体”,二来他看出周伯通并无恶意,这个架赢了固然好,输了没危险,顶多就是没面子而已,可面子这玩意儿,对于她这个生意人来说,又算什么?
在终南山上,面对小龙女,尹克西的如意算盘也打得叭叭响,他“心想先跟她拉拉交情,动起手来倘是不敌,她也不致就下杀手,若见情势不对便即退让,旁人见我和她相识,也不会笑我胆怯”,可以说,还没动手,已将自己置于不吃亏的境地。这里说点题外话,常常有人因为出现工作失误,跑来问我该怎么处理,我的答案永远是:“赶在领导和大家批评你之前,先做自我批评”,把话说在前面,其实是堵住别人的嘴的最好办法。
不过,我向来认为,精明是好事,但无论官场还是职场,最怕的就是精明到谁都能看出来的程度,大家都不怕你傻,不怕你憨,就怕你能算计。要知道,哪个领导不是一步步混上来的,人家整人和挨整的时候,你可能还在打酱油呢。真正精明的人,从不会暴露自己的欲望与精明,大家都能看得出来的精明,都是假精明。
尹克西确实精明,但失之于太精明。他爱算计,就少了担当,多了贪欲。比如终南山一役,原本“杨过与他在绝情谷同进同出,见他成日笑嘻嘻的甚是随和客气,对他一直不存敌意,眼见金龙鞭卷到,鞭上珠光宝气,镶满了宝石、金刚钻、白玉之属,当下让玄铁剑由他软鞭卷住,说道:‘尹兄,我和你素无过节,快快撒鞭让路。你这条软鞭上宝贝不少,损坏了有些可惜。’”
由此可见,整天笑呵呵的确实有好处,就算成了敌人,人家也买你一个面子。但尹克西却犯了个大错误,他贪图杨过的玄铁重剑,不但不识趣退让,反而骤施偷袭,结果是敬酒不吃吃罚酒,落得跟潇湘子等人一般待遇,自己灰头土脸不说,镶满珠宝的长鞭也给绞了个粉碎。
9、大反派身边的三种员工之尹克西篇
不添乱,但也没啥建设性
在忽必烈聘请的这批高手中,尹克西是半个亮点。
之所以说是半个,是因为他能够不给组织添乱,但又对组织没啥建设性,换言之,就是不拆台但也不挖土砌墙,就撑着个铲子站一边看热闹。
按理说这种人也不算好,可忽必烈领导四处望望,看看潇湘子,看看尼摩星,再看看马光佐,就找不出一个不添乱的,估计还是得握着尹克西的手,说一声“你是个好同志”。
尹克西本是西域大贾,成功商人,用的兵器也是镶金嵌玉的长鞭,派头本来应该挺大,但为人处事反倒很低调,大有开着奔驰去做清洁工的架势,而且他还总是笑呵呵的,官场上很强调笑得好不好,毕竟伸手不打笑脸人,笑还有助于加强团结。
因为能说,因为会笑,他也成了整个组织的对外发言人,比如初入绝情谷,对方问他们几个人的来意,尹克西回答得很有水平,“我们见四位将那老顽童周伯通捉拿来此,好奇心起,是以过来瞧瞧。贵处景色幽雅,令人大开眼界,实是不虚此行”,这样说话,任谁也不能发脾气或刁难。
他也不会参与组织内的纷争,比如在绝情谷外,尼摩星和潇湘子要找金轮法王的麻烦,尹克西笑嘻嘻道:“各位切磋武学,我做买卖的只在旁观摩观摩”,摆明两不相助。
别以为这就算精明了,还有更精明的呢,他连对外的无谓纷争都观望之后再参与。这是啥意思呢?打个比方,你跟同事去外面公干,然后跟人发生口角,同事抡起拳头上去打人,打着打着突然想起你来了,回头问你帮忙不,你要是也撸袖子上了,那就是参与了无谓纷争,因为打架不是你们的本职工作。同样的,潇湘子被周伯通戏弄,冲去报复,怂恿了尼摩星和马光佐帮忙,可尹克西呢,只是微微一笑(时刻挂着笑容),说一句“潇湘兄先上,小弟愿附骥尾。”
为啥呢?因为跟周伯通打架不是组织交待的工作,虽然周伯通肯定不是自己人,但忽必烈对其很看好,而且他只是戏弄了潇湘子,跟其他人无仇无怨,自己犯不上第一时间上去打架。而到了后来,几人打得不可开交,尹克西又开始“从众”了,笑着说(还是笑)“这老儿果真身手不凡,我也来赶个热闹”,然后上前加入战团。这又是为什么呢?一来是跟着大部队走,免得“脱离集体”,二来他看出周伯通并无恶意,这个架赢了固然好,输了没危险,顶多就是没面子而已,可面子这玩意儿,对于她这个生意人来说,又算什么?
在终南山上,面对小龙女,尹克西的如意算盘也打得叭叭响,他“心想先跟她拉拉交情,动起手来倘是不敌,她也不致就下杀手,若见情势不对便即退让,旁人见我和她相识,也不会笑我胆怯”,可以说,还没动手,已将自己置于不吃亏的境地。这里说点题外话,常常有人因为出现工作失误,跑来问我该怎么处理,我的答案永远是:“赶在领导和大家批评你之前,先做自我批评”,把话说在前面,其实是堵住别人的嘴的最好办法。
不过,我向来认为,精明是好事,但无论官场还是职场,最怕的就是精明到谁都能看出来的程度,大家都不怕你傻,不怕你憨,就怕你能算计。要知道,哪个领导不是一步步混上来的,人家整人和挨整的时候,你可能还在打酱油呢。真正精明的人,从不会暴露自己的欲望与精明,大家都能看得出来的精明,都是假精明。
尹克西确实精明,但失之于太精明。他爱算计,就少了担当,多了贪欲。比如终南山一役,原本“杨过与他在绝情谷同进同出,见他成日笑嘻嘻的甚是随和客气,对他一直不存敌意,眼见金龙鞭卷到,鞭上珠光宝气,镶满了宝石、金刚钻、白玉之属,当下让玄铁剑由他软鞭卷住,说道:‘尹兄,我和你素无过节,快快撒鞭让路。你这条软鞭上宝贝不少,损坏了有些可惜。’”
由此可见,整天笑呵呵的确实有好处,就算成了敌人,人家也买你一个面子。但尹克西却犯了个大错误,他贪图杨过的玄铁重剑,不但不识趣退让,反而骤施偷袭,结果是敬酒不吃吃罚酒,落得跟潇湘子等人一般待遇,自己灰头土脸不说,镶满珠宝的长鞭也给绞了个粉碎。
倚天系列
金庸政治学(23)武当派的政治形态
1、张三丰的户籍问题
户籍这东西,历朝历代都有,没福利没分红都没所谓,关键你得挂个号,以后方便给皇帝老人家交税。在这方面,权利和义务向来都不是平等的。
户籍也分很多种,僧籍是其中之一,你若是当了和尚,就入了僧籍,住持每隔几年都会报个名册给官府,确认你的身份。
少年张君宝的户籍就在少林寺。虽然他一直没有剃度,只是一个号称俗家弟子的打杂小厮,但也属于常住人口。要说当年的少林寺,商业化不严重,成本意识也不浓,这些打杂工勤人员都是自聘,还包吃住,不像现在流行“外包”,搞劳务派遣控制成本,除非遇上了重大活动,自己人手不够用了,才考虑临时外聘,比如后来少林寺搞“屠狮大会”,得应付几千来宾,工作人员紧缺,张无忌就用了外聘打杂的身份化装潜入。
后来,昆仑三圣何足道跑到少林寺捣乱,见谁灭谁,很是拉风,结果修习了九阳神功的少年张君宝挺身而出,挽救了少林的面子。
好心没好报是武侠小说里的例牌情节,少林寺的面子一回来,立刻就翻脸不认人,拿出当年造成少林分裂势衰的旧事,要清算今日的张君宝。
没办法,逃吧,师父觉远带着他逃了,临终前还传了非完整版的九阳真经。后来,流浪汉张君宝听到一对农家夫妇的对话,豁然开朗,走上了自立门户的道路。从此,张君宝成了张三丰,开创了武当派,并使之成为《倚天》中最强势的门派之一。
按理说,你在原单位呆得无聊,跑出去自己混,结果步步高升或者做了大老板,这当然不算坏事。而且,在官场上,一个单位“走出去的牛人”多不多(当然,是正常调动或离开,不是赶出去的),是个很关键的问题。多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单位领导有面子,走出去一说“XXX就是我们单位走出去的”,腰杆都比别人直一点;第二,证明领导有水平,一方面会培养人才,另一方面还能大局为重,把人才培养好了也不自己藏着掖着,而是送去更高平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第三,无论是单位还是领导本人,人脉都大大扩展,你送一个人出去,等于跟那个人的新单位、新领导都搭上了关系;最后,有利于单位内部新陈代谢,改善人际关系,很多时候人才太多也不是好事,个个都值得培养,可领导位置就那么少,你无论分给谁,其他人都免不了眼红,任何一个单位都不可能在只进不出的情况下解决内部层级问题,所以在大系统内进行适当的人才流动很有必要。
可这个理论往张三丰身上一套,就不对劲了,尽管他开宗立派,成为一代奇人,但原单位少林寺一直不待见他。
难道理论有错误?那当然不是,要不我前面那么多字不是白写了?事情的关键,就在张三丰同志的户籍上。
换言之,要了解武当的崛起,以及武当乃至整个武林的暗流涌动,首先得搞清楚张三丰的户籍问题。
金庸政治学(23)武当派的政治形态
1、张三丰的户籍问题
户籍这东西,历朝历代都有,没福利没分红都没所谓,关键你得挂个号,以后方便给皇帝老人家交税。在这方面,权利和义务向来都不是平等的。
户籍也分很多种,僧籍是其中之一,你若是当了和尚,就入了僧籍,住持每隔几年都会报个名册给官府,确认你的身份。
少年张君宝的户籍就在少林寺。虽然他一直没有剃度,只是一个号称俗家弟子的打杂小厮,但也属于常住人口。要说当年的少林寺,商业化不严重,成本意识也不浓,这些打杂工勤人员都是自聘,还包吃住,不像现在流行“外包”,搞劳务派遣控制成本,除非遇上了重大活动,自己人手不够用了,才考虑临时外聘,比如后来少林寺搞“屠狮大会”,得应付几千来宾,工作人员紧缺,张无忌就用了外聘打杂的身份化装潜入。
后来,昆仑三圣何足道跑到少林寺捣乱,见谁灭谁,很是拉风,结果修习了九阳神功的少年张君宝挺身而出,挽救了少林的面子。
好心没好报是武侠小说里的例牌情节,少林寺的面子一回来,立刻就翻脸不认人,拿出当年造成少林分裂势衰的旧事,要清算今日的张君宝。
没办法,逃吧,师父觉远带着他逃了,临终前还传了非完整版的九阳真经。后来,流浪汉张君宝听到一对农家夫妇的对话,豁然开朗,走上了自立门户的道路。从此,张君宝成了张三丰,开创了武当派,并使之成为《倚天》中最强势的门派之一。
按理说,你在原单位呆得无聊,跑出去自己混,结果步步高升或者做了大老板,这当然不算坏事。而且,在官场上,一个单位“走出去的牛人”多不多(当然,是正常调动或离开,不是赶出去的),是个很关键的问题。多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单位领导有面子,走出去一说“XXX就是我们单位走出去的”,腰杆都比别人直一点;第二,证明领导有水平,一方面会培养人才,另一方面还能大局为重,把人才培养好了也不自己藏着掖着,而是送去更高平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第三,无论是单位还是领导本人,人脉都大大扩展,你送一个人出去,等于跟那个人的新单位、新领导都搭上了关系;最后,有利于单位内部新陈代谢,改善人际关系,很多时候人才太多也不是好事,个个都值得培养,可领导位置就那么少,你无论分给谁,其他人都免不了眼红,任何一个单位都不可能在只进不出的情况下解决内部层级问题,所以在大系统内进行适当的人才流动很有必要。
可这个理论往张三丰身上一套,就不对劲了,尽管他开宗立派,成为一代奇人,但原单位少林寺一直不待见他。
难道理论有错误?那当然不是,要不我前面那么多字不是白写了?事情的关键,就在张三丰同志的户籍上。
换言之,要了解武当的崛起,以及武当乃至整个武林的暗流涌动,首先得搞清楚张三丰的户籍问题。
金庸政治学(23)武当派的政治形态
2、张三丰到底是不是叛徒
说起张三丰同志的户籍问题,那可是一锅粥,越搅越搞不清楚。
话说他先是在少林寺打杂,后来帮了少林一个大忙,结果落了个逃跑结局。如果户籍中心的同志跑去少林寺进行人口普查,就会发现此人已走,然后注销其档案。但问题是,张三丰是非正常离开,去处不明,这头注销了,那头没地方接收,就变成了流民。
后来他在武当山上圈了块地,折腾自己的事业,慢慢就家大业大了,搞个大院子盖几栋楼养一帮人,当地户籍中心就少不了盯上他了,虽说张三丰同志背地里经常骚扰元朝政府统治,干干杀元兵的营生,但表面上还是清静的出家人,属于政府的户籍管理对象。所以,尽管武当山当时的路不太好走,来回一趟起码一天时间,但当地政府还是会给武当派建个户籍,树个门牌号码。
按理说,官方都承认了,这事情也就没啥争议了,可少林那边不干了,你有户籍又怎样?你有身份证又怎样?你在武当山上盖楼收徒弟又怎样?反正,你是少林的叛徒。
后来,张三丰带着小张无忌去少林求《九阳真经》,以解玄冥神掌之毒,少林寺众位高层专门在寺外一个亭子里接待,说法就是“张真人光降敝山,原该恭迎入寺。只是张真人少年之时不告而离少林寺,本派数百年的规矩,张真人想亦知道,凡是本派弃徒叛徒,终身不许再入寺门一步,否则当受削足之刑。”
——你是弃徒,你是叛徒,你拿着少林的户口做了对不起少林的事,想进咱们少林寺,先把脚给砍了。
张三丰的回答是“贫道幼年之时,虽曾在少林寺服侍觉远大师,但那是扫地烹茶的杂役,既没有剃度,亦不拜师,说不上是少林弟子。”
意思很明白,我没做过和尚,没拜过师父,你想让我当你们少林弟子,咱还不干呢!换言之,我张三丰从来没有过少林寺户口。
这是两大门派的官方对话,话不投机,针锋相对。但官方说法这东西,向来真假难辨,很值得研究研究。咱们前面不是已经说了吗?张三丰少年时代的户口确实在少林寺,这是已经被第三方证明过的——觉远曾在杨过等人面前表示少年张君宝是其弟子,由此可见,张三丰确实与觉远有师生关系,只是由于觉远本人在少林系统内地位低微,所以张三丰只能承担一些打杂工作。但不管怎样,他的少林弟子身份是可以确定的。
看完第三方的说法,咱们再来看看当事人的“非官方说法”。俞岱岩遭人用少林的金刚指功夫暗算,张三丰派宋远桥等三名弟子前往交涉,当时就说过一句“本派与少林派之间,情形很是特殊。我是少林寺的逃徒,这些年来,总算他们瞧我一大把年纪,不上武当山来抓我回去,但两派之间,总是存着芥蒂。”
说这话的场合是武当山内部,说话对象都是自己人,虽然有调侃成分,但可以视为真言,由此可见,尽管对外不予承认,但张三丰内心还是承认自己的“少林叛徒”身份的。
2、张三丰到底是不是叛徒
说起张三丰同志的户籍问题,那可是一锅粥,越搅越搞不清楚。
话说他先是在少林寺打杂,后来帮了少林一个大忙,结果落了个逃跑结局。如果户籍中心的同志跑去少林寺进行人口普查,就会发现此人已走,然后注销其档案。但问题是,张三丰是非正常离开,去处不明,这头注销了,那头没地方接收,就变成了流民。
后来他在武当山上圈了块地,折腾自己的事业,慢慢就家大业大了,搞个大院子盖几栋楼养一帮人,当地户籍中心就少不了盯上他了,虽说张三丰同志背地里经常骚扰元朝政府统治,干干杀元兵的营生,但表面上还是清静的出家人,属于政府的户籍管理对象。所以,尽管武当山当时的路不太好走,来回一趟起码一天时间,但当地政府还是会给武当派建个户籍,树个门牌号码。
按理说,官方都承认了,这事情也就没啥争议了,可少林那边不干了,你有户籍又怎样?你有身份证又怎样?你在武当山上盖楼收徒弟又怎样?反正,你是少林的叛徒。
后来,张三丰带着小张无忌去少林求《九阳真经》,以解玄冥神掌之毒,少林寺众位高层专门在寺外一个亭子里接待,说法就是“张真人光降敝山,原该恭迎入寺。只是张真人少年之时不告而离少林寺,本派数百年的规矩,张真人想亦知道,凡是本派弃徒叛徒,终身不许再入寺门一步,否则当受削足之刑。”
——你是弃徒,你是叛徒,你拿着少林的户口做了对不起少林的事,想进咱们少林寺,先把脚给砍了。
张三丰的回答是“贫道幼年之时,虽曾在少林寺服侍觉远大师,但那是扫地烹茶的杂役,既没有剃度,亦不拜师,说不上是少林弟子。”
意思很明白,我没做过和尚,没拜过师父,你想让我当你们少林弟子,咱还不干呢!换言之,我张三丰从来没有过少林寺户口。
这是两大门派的官方对话,话不投机,针锋相对。但官方说法这东西,向来真假难辨,很值得研究研究。咱们前面不是已经说了吗?张三丰少年时代的户口确实在少林寺,这是已经被第三方证明过的——觉远曾在杨过等人面前表示少年张君宝是其弟子,由此可见,张三丰确实与觉远有师生关系,只是由于觉远本人在少林系统内地位低微,所以张三丰只能承担一些打杂工作。但不管怎样,他的少林弟子身份是可以确定的。
看完第三方的说法,咱们再来看看当事人的“非官方说法”。俞岱岩遭人用少林的金刚指功夫暗算,张三丰派宋远桥等三名弟子前往交涉,当时就说过一句“本派与少林派之间,情形很是特殊。我是少林寺的逃徒,这些年来,总算他们瞧我一大把年纪,不上武当山来抓我回去,但两派之间,总是存着芥蒂。”
说这话的场合是武当山内部,说话对象都是自己人,虽然有调侃成分,但可以视为真言,由此可见,尽管对外不予承认,但张三丰内心还是承认自己的“少林叛徒”身份的。
金庸政治学(23)武当派的政治形态
3、 没要户籍,但带走了福利
前面扯了这么多,其实就一句话:张三丰当年有少林户口,但他非正常离开了,少林对此很生气,说他是少林的叛徒,但张三丰同志对外不予承认。
可问题来了,就算是非正常离开,张三丰当年也不过就是一个打杂小孩张君宝,少林那么多人,多他一个不多,少他一个不少,犯得着动那么大肝火吗?而张三丰呢,他可是一代宗师,到了晚年承认一下当年的错误,也不妨碍其威望,这就好比那些国学大师、文学泰斗,说自己在文革中做了些错事,反而显得更可爱一样,更何况,不就是离开少林这点破事儿嘛,就当神童逃个学呗,有啥不好意思承认的呢?
看上去,少林和张三丰都太较真了。
但这世界上从没有无缘无故的较真,一方拼了命强调,一方说啥也不认帐,里面绝对是有利害关系的。
啥利害关系?前几年,有一期《新周刊》的主题叫做“狗日的户口”,噱头有了,文字也够辛辣,影响很大,到了今天还是有很多人记得,比如我。按这个户籍制度,你可能生下来就锄大地,也可能生下来就享受各种福利待遇,换言之,户口带来了不平等。其实这种不平等也有一个元代版本——你拿着少林寺的户口,也就享受着少林寺的福利,吃着寺里的馒头,住着寺里的房子,还有,学着寺里的武功,这是多么幸福的生活。而你的义务呢,就是做好一个和尚的本职工作,顺便钻研钻研武功,一来保护少林这块招牌,二来争取为武功传承出出力。如果哪一天你心血来潮,跑去方丈那里说要离开少林寺,不要这户口了,想换个地方发展发展,方丈一般来说也会祝福你,比如都大锦这样的俗家弟子,跑去开个镖局,闯出了名头,那也是为少林争光并支援武林建设嘛。
换言之,人无论作为个体还是组织,都是趋利避害的,少林也一样,你作为少林弟子,要不就乖乖留在这里搞研究工作,要不就出去搞个少林分公司,即便户口属于其它地方,你的心你的名字你的事业你的钱也永远和少林在一起。
但有一种情况例外,你“倒炒一耙”,把少林给炒了,但临走的时候顺便还带了本武功秘籍,然后找个山头,凭着这个开宗立派教徒弟,那少林肯定不愿意。
前面提到,张三丰带着张无忌去少林求助时,少林方面说他是少林叛徒,所以不得入寺,张三丰则说自己当年只是打杂,又没剃光头,不算少林弟子,这个时候,四大神僧里最无气量的空智一下子说出了矛盾所在——“可是张真人却从少林寺中偷学了武功去”。
由此可见,矛盾的焦点所在,是否叛徒这个争论的背后,是九阳真经的所有权问题,是武当的“血统”问题。
作为当事人,张三丰又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他先是“气往上冲”,多少有点恼羞成怒的意味,但转念想道,“我武当派的武功,虽是我后来潜心所创,但推本溯源,若非觉远大师传我‘九阳真经’,郭女侠又赠了我那一对少林铁罗汉,此后一切武功全是无所依凭。他说我的武功得自少林,也不为过。”
可见,张三丰对此还是有点“心虚”的。
3、 没要户籍,但带走了福利
前面扯了这么多,其实就一句话:张三丰当年有少林户口,但他非正常离开了,少林对此很生气,说他是少林的叛徒,但张三丰同志对外不予承认。
可问题来了,就算是非正常离开,张三丰当年也不过就是一个打杂小孩张君宝,少林那么多人,多他一个不多,少他一个不少,犯得着动那么大肝火吗?而张三丰呢,他可是一代宗师,到了晚年承认一下当年的错误,也不妨碍其威望,这就好比那些国学大师、文学泰斗,说自己在文革中做了些错事,反而显得更可爱一样,更何况,不就是离开少林这点破事儿嘛,就当神童逃个学呗,有啥不好意思承认的呢?
看上去,少林和张三丰都太较真了。
但这世界上从没有无缘无故的较真,一方拼了命强调,一方说啥也不认帐,里面绝对是有利害关系的。
啥利害关系?前几年,有一期《新周刊》的主题叫做“狗日的户口”,噱头有了,文字也够辛辣,影响很大,到了今天还是有很多人记得,比如我。按这个户籍制度,你可能生下来就锄大地,也可能生下来就享受各种福利待遇,换言之,户口带来了不平等。其实这种不平等也有一个元代版本——你拿着少林寺的户口,也就享受着少林寺的福利,吃着寺里的馒头,住着寺里的房子,还有,学着寺里的武功,这是多么幸福的生活。而你的义务呢,就是做好一个和尚的本职工作,顺便钻研钻研武功,一来保护少林这块招牌,二来争取为武功传承出出力。如果哪一天你心血来潮,跑去方丈那里说要离开少林寺,不要这户口了,想换个地方发展发展,方丈一般来说也会祝福你,比如都大锦这样的俗家弟子,跑去开个镖局,闯出了名头,那也是为少林争光并支援武林建设嘛。
换言之,人无论作为个体还是组织,都是趋利避害的,少林也一样,你作为少林弟子,要不就乖乖留在这里搞研究工作,要不就出去搞个少林分公司,即便户口属于其它地方,你的心你的名字你的事业你的钱也永远和少林在一起。
但有一种情况例外,你“倒炒一耙”,把少林给炒了,但临走的时候顺便还带了本武功秘籍,然后找个山头,凭着这个开宗立派教徒弟,那少林肯定不愿意。
前面提到,张三丰带着张无忌去少林求助时,少林方面说他是少林叛徒,所以不得入寺,张三丰则说自己当年只是打杂,又没剃光头,不算少林弟子,这个时候,四大神僧里最无气量的空智一下子说出了矛盾所在——“可是张真人却从少林寺中偷学了武功去”。
由此可见,矛盾的焦点所在,是否叛徒这个争论的背后,是九阳真经的所有权问题,是武当的“血统”问题。
作为当事人,张三丰又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他先是“气往上冲”,多少有点恼羞成怒的意味,但转念想道,“我武当派的武功,虽是我后来潜心所创,但推本溯源,若非觉远大师传我‘九阳真经’,郭女侠又赠了我那一对少林铁罗汉,此后一切武功全是无所依凭。他说我的武功得自少林,也不为过。”
可见,张三丰对此还是有点“心虚”的。
作者:ziaoyuer33 回复日期:2010-03-05 06:47:00
这贴跟了很长时间了,楼主更新的有点慢哈
_________
呵呵,前段时间修订全面的部分去了
这贴跟了很长时间了,楼主更新的有点慢哈
_________
呵呵,前段时间修订全面的部分去了
是修订前面的部分,呵呵
嘻嘻,我也不着急
金庸政治学(23)武当派的政治形态
4、孩子们,好好干
尽管被视为少林叛徒,尽管武当的武功被看作源自少林,但张三丰的“野心”还是显而易见的,在他眼里,少林就是少林,武当就是武当,他执掌武当期间的“组织目标”就是让其成为和少林分庭抗礼的大门派,至于远景目标,则是成为武林第一门派。
——毕竟是自己的孩子,得护着。
他成功了,尽管人不如少林多,底子不够少林硬,但武当派的“武林第二门派”这个位置十分稳固,更难得的是,武当派的这种强势是在极短的时间里做到的。
在我看来,武当的崛起,一方面是因为张三丰个人的能力,另一方面则是其具有与能力相当的人格魅力,换言之,智商情商并重,想不成功都难。而抛开这些内因,张三丰的成功还有外因,那就是南宋灭亡后,武林所必然面对的一场浩劫。
记得天涯曾有一个帖子,标题是《那段横在神雕侠侣和倚天屠龙之间的惨烈时光》,便是描述襄阳失守、郭靖黄蓉殉国时的武林境况,可以想见的是,当时的武林名宿,即便没有投身于那一场惨烈战争,也多半会在另外的战场上抛洒热血,这在客观上造成了南宋覆灭后,武林之中缺少足够数量的顶级高手。
各大门派的势弱,无疑给了少林复兴的机会——在《射雕》和《神雕》时代,少林因为火工头陀事件而衰落,两次华山论剑,高人们都没掺和少林一起玩,而在《倚天》的开头,提到少林寺在蒙古统治范围内,而且“和平共处”,可见少林也并未积极参与抗元斗争,而是明哲保身,保住了自身实力,奠定了其走强的基础。
而刚刚创立的武当,发展空间同样很大——武当山那地方我去过,上个山还真不容易,以那时的交通条件,张三丰在上面划个地盘搞点事情,也实在没多少人有心思去管,说白了就是,打游击的抗元义士都懒得爬那么高。而张三丰在授徒方面的精挑细选,则进一步推动了武当的发展,武当七侠的集群效应早早开始显现,他们名声鹊起之时,排名五至七位的张翠山、殷梨亭和莫声谷三人甚至还只是少年——小小年纪就名声在外,能混成这样可不容易。
但凡事有利就有弊,几个小孩子的名气竟然也这么大,看你不顺眼的人肯定多得是,老祖宗早说了,枪打出头鸟,武当就是那只鸟。它的短暂安定,只是因为其自身实力的出众和洁身自好的派系形象,一旦出了点鸡毛蒜皮的事情,就免不了授人以柄,使得事件被无限夸大。比如张翠山和殷素素的联姻,就成为各大门派打击武当的一次契机。
这次事件不仅仅要了张翠山的命,对武当派的打击也是巨大的(后文还会详细分析),但这并没有动摇张三丰的既定发展路线,在张翠山事件后,除了瘫痪的三侠俞岱岩之外,其他五侠都继续频繁外出历练,闯下了更大名头,甚至第三代的宋青书,都是江湖小辈中首屈一指的人物。
到了围剿明教时,武当六侠的声望已经和少林神僧、峨嵋掌门旗鼓相当,高于华山、昆仑等其他门派的掌门,而张三丰更是武林中的泰山北斗。辈分与声望所体现的,恰恰是武当的地位。
4、孩子们,好好干
尽管被视为少林叛徒,尽管武当的武功被看作源自少林,但张三丰的“野心”还是显而易见的,在他眼里,少林就是少林,武当就是武当,他执掌武当期间的“组织目标”就是让其成为和少林分庭抗礼的大门派,至于远景目标,则是成为武林第一门派。
——毕竟是自己的孩子,得护着。
他成功了,尽管人不如少林多,底子不够少林硬,但武当派的“武林第二门派”这个位置十分稳固,更难得的是,武当派的这种强势是在极短的时间里做到的。
在我看来,武当的崛起,一方面是因为张三丰个人的能力,另一方面则是其具有与能力相当的人格魅力,换言之,智商情商并重,想不成功都难。而抛开这些内因,张三丰的成功还有外因,那就是南宋灭亡后,武林所必然面对的一场浩劫。
记得天涯曾有一个帖子,标题是《那段横在神雕侠侣和倚天屠龙之间的惨烈时光》,便是描述襄阳失守、郭靖黄蓉殉国时的武林境况,可以想见的是,当时的武林名宿,即便没有投身于那一场惨烈战争,也多半会在另外的战场上抛洒热血,这在客观上造成了南宋覆灭后,武林之中缺少足够数量的顶级高手。
各大门派的势弱,无疑给了少林复兴的机会——在《射雕》和《神雕》时代,少林因为火工头陀事件而衰落,两次华山论剑,高人们都没掺和少林一起玩,而在《倚天》的开头,提到少林寺在蒙古统治范围内,而且“和平共处”,可见少林也并未积极参与抗元斗争,而是明哲保身,保住了自身实力,奠定了其走强的基础。
而刚刚创立的武当,发展空间同样很大——武当山那地方我去过,上个山还真不容易,以那时的交通条件,张三丰在上面划个地盘搞点事情,也实在没多少人有心思去管,说白了就是,打游击的抗元义士都懒得爬那么高。而张三丰在授徒方面的精挑细选,则进一步推动了武当的发展,武当七侠的集群效应早早开始显现,他们名声鹊起之时,排名五至七位的张翠山、殷梨亭和莫声谷三人甚至还只是少年——小小年纪就名声在外,能混成这样可不容易。
但凡事有利就有弊,几个小孩子的名气竟然也这么大,看你不顺眼的人肯定多得是,老祖宗早说了,枪打出头鸟,武当就是那只鸟。它的短暂安定,只是因为其自身实力的出众和洁身自好的派系形象,一旦出了点鸡毛蒜皮的事情,就免不了授人以柄,使得事件被无限夸大。比如张翠山和殷素素的联姻,就成为各大门派打击武当的一次契机。
这次事件不仅仅要了张翠山的命,对武当派的打击也是巨大的(后文还会详细分析),但这并没有动摇张三丰的既定发展路线,在张翠山事件后,除了瘫痪的三侠俞岱岩之外,其他五侠都继续频繁外出历练,闯下了更大名头,甚至第三代的宋青书,都是江湖小辈中首屈一指的人物。
到了围剿明教时,武当六侠的声望已经和少林神僧、峨嵋掌门旗鼓相当,高于华山、昆仑等其他门派的掌门,而张三丰更是武林中的泰山北斗。辈分与声望所体现的,恰恰是武当的地位。
作者:xdjmzzl 回复日期:2010-03-06 23:34:34
本人15岁开始读金庸,十余年来看遍金庸以及各个名家对金庸的点评。本人可以很负责任地说:“楼主此贴可称为金评第一帖!”按照流行的话来说就是:“本帖乃金庸分析帖中最强的帖子!没有之一!”
____________________
嘻嘻,只是角度特别些,哈
本人15岁开始读金庸,十余年来看遍金庸以及各个名家对金庸的点评。本人可以很负责任地说:“楼主此贴可称为金评第一帖!”按照流行的话来说就是:“本帖乃金庸分析帖中最强的帖子!没有之一!”
____________________
嘻嘻,只是角度特别些,哈
作者:恝凼荹 回复日期:2010-03-07 00:40:16
大头,倚天是我看的金庸第一本武侠作品,所以,对倚天比较熟悉,来发表一下小看法。
武当受打击,其实应该是从张五和谢逊失踪开始,和殷素素联姻本身没有什么问题,当然,里面有少林和武当的明争暗斗。仅从天鹰教本身而言,六大派并不想和天鹰教敌对,至少表面上是这样。鹰王的身份并没有带来六大派对天鹰教的敌视,相反,六大派默认了天鹰教的发展。这种默认是很明显的。当然,从后来天鹰教重上光明顶,灭绝不清楚天鹰教当时为什么不帮助五行旗来看,六大派对明教内部的人事斗争是非常不清楚的。这个,大头也可以政治一下。
张五和谢逊失踪以后,武当派为了这个五弟做了太多的工作,这十年,恰恰是七侠名声真正散播的十年。如果说初期七侠是因为三丰,那么张五失踪到他死亡这十年,则是七侠真正奠定了自己地位和名气的十年。三丰有时间研究太极,和七侠的全面成长有着太大的关系。书上给出的时间是九十五岁,基本上是张五失踪后五年,七侠已经全面登上了武当的历史舞台。这个过程,是迅速的,也是顺理成章的。阴谋一点来讲,三丰专注于武学,有对身后事失望的情绪在里面,毕竟,如厉若海所言:我最爱的徒弟,却再也不会回来。
——————————————————————————
嗯,大家对天鹰教的定义也是魔头,但没有明教那么让人厌恶
武当的发展确实如你所说,这是一个业务发展期……
大头,倚天是我看的金庸第一本武侠作品,所以,对倚天比较熟悉,来发表一下小看法。
武当受打击,其实应该是从张五和谢逊失踪开始,和殷素素联姻本身没有什么问题,当然,里面有少林和武当的明争暗斗。仅从天鹰教本身而言,六大派并不想和天鹰教敌对,至少表面上是这样。鹰王的身份并没有带来六大派对天鹰教的敌视,相反,六大派默认了天鹰教的发展。这种默认是很明显的。当然,从后来天鹰教重上光明顶,灭绝不清楚天鹰教当时为什么不帮助五行旗来看,六大派对明教内部的人事斗争是非常不清楚的。这个,大头也可以政治一下。
张五和谢逊失踪以后,武当派为了这个五弟做了太多的工作,这十年,恰恰是七侠名声真正散播的十年。如果说初期七侠是因为三丰,那么张五失踪到他死亡这十年,则是七侠真正奠定了自己地位和名气的十年。三丰有时间研究太极,和七侠的全面成长有着太大的关系。书上给出的时间是九十五岁,基本上是张五失踪后五年,七侠已经全面登上了武当的历史舞台。这个过程,是迅速的,也是顺理成章的。阴谋一点来讲,三丰专注于武学,有对身后事失望的情绪在里面,毕竟,如厉若海所言:我最爱的徒弟,却再也不会回来。
——————————————————————————
嗯,大家对天鹰教的定义也是魔头,但没有明教那么让人厌恶
武当的发展确实如你所说,这是一个业务发展期……
金庸政治学(23)武当派的政治形态
5、一个比一个忙的武当七侠
前面简单说了武当派发展壮大期的外部环境(后面分析少林、峨嵋等门派时,还会具体分析),下面,咱们来分析分析武当的内部政治结构。
乍一看,这个时期的武当很像当年的全真教,张三丰和王重阳一样,都是武林第一人,武当七侠则跟全真七子相对应,连人数都一样。而且大家都是道教的,握个手,哥俩好吧!
且慢,他们还真不一样。
这里有必要说说时代背景——别以为咱研究武侠小说就不用管历史背景了,就算金老爷子没写背景,背景也是客观存在的。全真教由王重阳开创,在丘处机得成吉思汗召见后,达到全盛,但在元宪宗也就是蒙哥大汗统治期间的佛、道“化胡经”之争中,元朝持明显的袒护佛教立场,在那次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佛道大辩论中,少林寺长老福裕和全真教张志敬分别率队参加舌战,结果道教惨败,全真教就此走了下坡路,道教也从此陷入低谷。
所以说,在《倚天屠龙记》中,全真教连个出场机会都没捞着,少林寺却牛气冲天,不是没道理的。
这又跟武当派有什么关系?那关系可太大了。后来,张三丰在武当山创立了一个新的道派,也就是三丰派,经过发展,掀起了封建社会中道教发展史上的最后一波高潮。
换言之,全真七子的时代,恰恰是全真教和道教的鼎盛时期,可武当七侠的时代呢?他们正跟着张三丰老师创基业呢,那是道教的低谷期,也是三丰派的原始积累阶段。
道家本就强调清心寡欲,全真教家大业大的时候,大家的日子就更是安逸,所以除了“天性热情”的丘处机和好胜的王处一,其他全真诸子的露面机会都不算多,内部竞争也不算激烈——摊子都这么大了,道观到处开,发展都有惯性了,连传宗接代都“井然有序”,那还操那么多心干吗?
可武当派不一样,它处于原始积累阶段。咱们都知道,一个企业草创期间,大家的干劲都是很足的,为啥?一来都被捆在一条船上了,不成功就玩完,二来得捞取进步资本啊,日后论功行赏,咱起码得混个董事会成员干干。武当七侠也是这样,张三丰老爷子到了七十岁才开始收徒弟,那个年代的人寿命都不长,在老爷子面前表现好了,保不准就是武当派第二代领导人了。
——至于张三丰能活那么大年纪,那纯属意外。
所以,武当七侠都很忙活。书中提到,老大宋远桥“越来越爱做滥好人,江湖上遇到甚么疑难大事,往往便来请其出面”,虽然是殷梨亭的玩笑话,但也可看出宋远桥的地位。老二俞莲舟呢?他潜心武功,是武当七侠中的武功第一人。老三俞岱岩一出场就跑去了海边,那年头从内地到海边也不容易,辛苦跑一趟,全为闯名头。
老四张松溪更是了得,估计比谁都忙,他知道张翠山因为都大锦灭门的事情,注定与天下镖局结怨,便着意施恩于各大镖局的镖头,他“细加查访,多年不变,而且料定有朝一日,张翠山若重履中原,龙门镖局灭门惨案定会再起波澜,其中固然另有乾坤,但恐怕张翠山必定牵涉其中,而虎踞、燕云、晋阳三家镖局分别为江南、冀鲁、西北各省众镖局之首,到时这三家镖局必要出头干预,为了避免到时手足无措,是以事先精心打探埋下恩惠,如高手对弈,开局就胜了三分”,这等于是一个人走遍了全国各地,还得等待施恩于人的机会,要花费多少精力,不言自明——在我看来,这看似是帮张翠山,实际也是在帮自己(后文会详细分析)。
而年纪小些的五侠张翠山,也早早闯下了极大名头,六侠殷梨亭则与峨嵋联姻,七侠莫声谷内外兼修,大家也都没闲着。
5、一个比一个忙的武当七侠
前面简单说了武当派发展壮大期的外部环境(后面分析少林、峨嵋等门派时,还会具体分析),下面,咱们来分析分析武当的内部政治结构。
乍一看,这个时期的武当很像当年的全真教,张三丰和王重阳一样,都是武林第一人,武当七侠则跟全真七子相对应,连人数都一样。而且大家都是道教的,握个手,哥俩好吧!
且慢,他们还真不一样。
这里有必要说说时代背景——别以为咱研究武侠小说就不用管历史背景了,就算金老爷子没写背景,背景也是客观存在的。全真教由王重阳开创,在丘处机得成吉思汗召见后,达到全盛,但在元宪宗也就是蒙哥大汗统治期间的佛、道“化胡经”之争中,元朝持明显的袒护佛教立场,在那次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佛道大辩论中,少林寺长老福裕和全真教张志敬分别率队参加舌战,结果道教惨败,全真教就此走了下坡路,道教也从此陷入低谷。
所以说,在《倚天屠龙记》中,全真教连个出场机会都没捞着,少林寺却牛气冲天,不是没道理的。
这又跟武当派有什么关系?那关系可太大了。后来,张三丰在武当山创立了一个新的道派,也就是三丰派,经过发展,掀起了封建社会中道教发展史上的最后一波高潮。
换言之,全真七子的时代,恰恰是全真教和道教的鼎盛时期,可武当七侠的时代呢?他们正跟着张三丰老师创基业呢,那是道教的低谷期,也是三丰派的原始积累阶段。
道家本就强调清心寡欲,全真教家大业大的时候,大家的日子就更是安逸,所以除了“天性热情”的丘处机和好胜的王处一,其他全真诸子的露面机会都不算多,内部竞争也不算激烈——摊子都这么大了,道观到处开,发展都有惯性了,连传宗接代都“井然有序”,那还操那么多心干吗?
可武当派不一样,它处于原始积累阶段。咱们都知道,一个企业草创期间,大家的干劲都是很足的,为啥?一来都被捆在一条船上了,不成功就玩完,二来得捞取进步资本啊,日后论功行赏,咱起码得混个董事会成员干干。武当七侠也是这样,张三丰老爷子到了七十岁才开始收徒弟,那个年代的人寿命都不长,在老爷子面前表现好了,保不准就是武当派第二代领导人了。
——至于张三丰能活那么大年纪,那纯属意外。
所以,武当七侠都很忙活。书中提到,老大宋远桥“越来越爱做滥好人,江湖上遇到甚么疑难大事,往往便来请其出面”,虽然是殷梨亭的玩笑话,但也可看出宋远桥的地位。老二俞莲舟呢?他潜心武功,是武当七侠中的武功第一人。老三俞岱岩一出场就跑去了海边,那年头从内地到海边也不容易,辛苦跑一趟,全为闯名头。
老四张松溪更是了得,估计比谁都忙,他知道张翠山因为都大锦灭门的事情,注定与天下镖局结怨,便着意施恩于各大镖局的镖头,他“细加查访,多年不变,而且料定有朝一日,张翠山若重履中原,龙门镖局灭门惨案定会再起波澜,其中固然另有乾坤,但恐怕张翠山必定牵涉其中,而虎踞、燕云、晋阳三家镖局分别为江南、冀鲁、西北各省众镖局之首,到时这三家镖局必要出头干预,为了避免到时手足无措,是以事先精心打探埋下恩惠,如高手对弈,开局就胜了三分”,这等于是一个人走遍了全国各地,还得等待施恩于人的机会,要花费多少精力,不言自明——在我看来,这看似是帮张翠山,实际也是在帮自己(后文会详细分析)。
而年纪小些的五侠张翠山,也早早闯下了极大名头,六侠殷梨亭则与峨嵋联姻,七侠莫声谷内外兼修,大家也都没闲着。
哎呀,分页了
金庸政治学(23)武当派的政治形态
6、忙也分个早晚
前面说到武当七侠都很忙,忙于自我表现,忙于在武当派的原始积累阶段捞点政治资本。但要注意的是,七位都很忙,但这个忙并非同步进行的。
换言之,大家忙的时候都不一样。
那位说了,忙的时候不一样,你就当正常上班或者加班呗,有啥好研究的?
我的回答是:太值得研究了!
“忙”只是一个现象,忙的时机、忙的事情才是本质。上位前忙和上位后忙不一样,今年忙明年忙也不一样,打个最简单的比方,你难道不觉得你们单位的人在竞争上岗之前是最忙的吗?为什么会这样,就是因为那个阶段有忙的需要。
这还是简单的,咱们再说点复杂的:这次竞争上岗,大家都在忙,但你没有忙,可能是你年纪还小,时候未到,他也没有忙,可能是人家知道内幕,胸有成竹,而还有一位也不忙,可能是以为自己注定上位,结果被人涮了……
——看到没有,个案都是不一样的。
武当七侠的忙,时间不同,方向不同,背后隐藏的是武当派第二代的微妙政治格局。
这个微妙格局,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年龄层次,二是派系。
武当七侠与全真七子有一个巨大的不同,那就是年龄层次跨度较大。从马钰和孙不二曾经的夫妻关系,以及《神雕》中排名第六的郝大通也是“须发皆白的老道”来看,全真七子在年龄差距上不算太大,而武当七侠呢?三侠俞岱岩出场时是三十多岁,五侠张翠山则是二十岁出头,七侠莫声谷只有十几岁,而在书末,宋远桥已年过六十,可见出场时是四十岁出头,换言之,武当七侠的首尾年龄差距多达二十几岁。
正因为这个年龄落差,所以当宋远桥协助师父处理武当事务、俞岱岩满江湖惩戒坏人时,七侠莫声谷还在山上学功夫——换言之,年长的正处于业务表现阶段,年幼的处于能力积累阶段。而到了十年后,也就是张翠山从冰火岛回来时,宋远桥的触角已经从武当内部伸向江湖,开始处理各种江湖纠纷,可以看作是寻求外界的认同,巩固“武当派准第二代领导人”(当时还未正式接班)的形象,而莫声谷则内外兼修,业务能力大幅提升,他的进步更多地体现于他在武当内部的话语权上。至于其他几人,他们在不同年龄段的表现也各自不同,后文还会详细分析。
这种年龄层次的差距甚至还影响到了派系关系。在派系方面,武当七侠所表现出的情况十分复杂。比如说,从老大宋远桥到老五张翠山,他们都是张三丰的亲传弟子,而六侠殷梨亭和七侠莫声谷的武功则是由宋远桥代传。按理说,有了宋远桥这番忙活,殷六和莫七应该属于宋远桥派系,但他们恰恰和年纪相若的张翠山关系甚笃——老臣子和少壮派之间,似乎天然就有着一条鸿沟。
另外,客观局势的不同,也影响着派系格局。比如说,四侠张松溪曾经为了张翠山与镖局的仇怨,暗中对几位镖局大佬施以恩惠,可谓殚精竭虑,但在十多年后,精明如他,却先入为主地怀疑张无忌谋杀了七侠莫声谷,丝毫不像俞二、殷六那般对张无忌充满信任。在我看来,此前为了张翠山忙活,只是因为宋远桥身份未明,备受宠爱的张翠山同样有接班机会,自己表现好了同样有机会(毕竟,只要张三丰没有正式传位,所谓的“准接班人”就只是个名头,只能证明你占了一点先机,历史上被拿掉的准接班人实在太多了),而后来对张无忌不够信任,则是因为宋远桥已经接班,张松溪必须要忙于揣摩领导人的意图。
——一个忙字,背后藏着太多东西了。
6、忙也分个早晚
前面说到武当七侠都很忙,忙于自我表现,忙于在武当派的原始积累阶段捞点政治资本。但要注意的是,七位都很忙,但这个忙并非同步进行的。
换言之,大家忙的时候都不一样。
那位说了,忙的时候不一样,你就当正常上班或者加班呗,有啥好研究的?
我的回答是:太值得研究了!
“忙”只是一个现象,忙的时机、忙的事情才是本质。上位前忙和上位后忙不一样,今年忙明年忙也不一样,打个最简单的比方,你难道不觉得你们单位的人在竞争上岗之前是最忙的吗?为什么会这样,就是因为那个阶段有忙的需要。
这还是简单的,咱们再说点复杂的:这次竞争上岗,大家都在忙,但你没有忙,可能是你年纪还小,时候未到,他也没有忙,可能是人家知道内幕,胸有成竹,而还有一位也不忙,可能是以为自己注定上位,结果被人涮了……
——看到没有,个案都是不一样的。
武当七侠的忙,时间不同,方向不同,背后隐藏的是武当派第二代的微妙政治格局。
这个微妙格局,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年龄层次,二是派系。
武当七侠与全真七子有一个巨大的不同,那就是年龄层次跨度较大。从马钰和孙不二曾经的夫妻关系,以及《神雕》中排名第六的郝大通也是“须发皆白的老道”来看,全真七子在年龄差距上不算太大,而武当七侠呢?三侠俞岱岩出场时是三十多岁,五侠张翠山则是二十岁出头,七侠莫声谷只有十几岁,而在书末,宋远桥已年过六十,可见出场时是四十岁出头,换言之,武当七侠的首尾年龄差距多达二十几岁。
正因为这个年龄落差,所以当宋远桥协助师父处理武当事务、俞岱岩满江湖惩戒坏人时,七侠莫声谷还在山上学功夫——换言之,年长的正处于业务表现阶段,年幼的处于能力积累阶段。而到了十年后,也就是张翠山从冰火岛回来时,宋远桥的触角已经从武当内部伸向江湖,开始处理各种江湖纠纷,可以看作是寻求外界的认同,巩固“武当派准第二代领导人”(当时还未正式接班)的形象,而莫声谷则内外兼修,业务能力大幅提升,他的进步更多地体现于他在武当内部的话语权上。至于其他几人,他们在不同年龄段的表现也各自不同,后文还会详细分析。
这种年龄层次的差距甚至还影响到了派系关系。在派系方面,武当七侠所表现出的情况十分复杂。比如说,从老大宋远桥到老五张翠山,他们都是张三丰的亲传弟子,而六侠殷梨亭和七侠莫声谷的武功则是由宋远桥代传。按理说,有了宋远桥这番忙活,殷六和莫七应该属于宋远桥派系,但他们恰恰和年纪相若的张翠山关系甚笃——老臣子和少壮派之间,似乎天然就有着一条鸿沟。
另外,客观局势的不同,也影响着派系格局。比如说,四侠张松溪曾经为了张翠山与镖局的仇怨,暗中对几位镖局大佬施以恩惠,可谓殚精竭虑,但在十多年后,精明如他,却先入为主地怀疑张无忌谋杀了七侠莫声谷,丝毫不像俞二、殷六那般对张无忌充满信任。在我看来,此前为了张翠山忙活,只是因为宋远桥身份未明,备受宠爱的张翠山同样有接班机会,自己表现好了同样有机会(毕竟,只要张三丰没有正式传位,所谓的“准接班人”就只是个名头,只能证明你占了一点先机,历史上被拿掉的准接班人实在太多了),而后来对张无忌不够信任,则是因为宋远桥已经接班,张松溪必须要忙于揣摩领导人的意图。
——一个忙字,背后藏着太多东西了。
金庸政治学(23)武当派的政治形态
7、人情练达的宋远桥
张三丰作为一代武林奇人,开创武当,并将之壮大。而在收徒弟方面,他也是精挑细选,唯恐光大不了门楣,这一点,从他七十岁才收下第一个徒弟宋远桥便可看出。
要知道,那个年代的人寿命并不长,早点收个徒弟,不但可以趁着自己精力充沛的时候倾囊相授,年纪大了身边也能多个人照应。可张三丰却坚持到了七十岁,可见对弟子资质的挑剔,已经到了苛刻的程度。
作为大弟子的宋远桥,其素质也客观印证了张三丰在收徒问题上的谨慎。他功力深厚,同时人情练达,确实具备了大弟子应有的素质。
在《倚天》中,宋远桥的出场很具威势。张翠山因为三哥俞岱岩重伤的缘故,迁怒于都大锦,龙门镖局的祝史二镖头在门外嚷嚷武当派欺负人,宋远桥听不得这番聒噪,一边解开都大锦的穴道,一边朗声说“门外客人不须喧哗,请稍待片刻,自当分辨是非”,语气威严,内力充沛,让祝史二人顿时为之气夺。
而他问询都大锦时的和颜悦色,让张翠山保持冷静时的肃然,也都体现了领导风范。金庸明确写到,“武当门中,师兄威权甚大,宋远桥为人端严,自俞莲舟以下,人人对他极是尊敬”,这里面隐藏着两层意思,一是张三丰虽然为人诙谐,整天和徒弟开玩笑,但很重视层级管理,换言之,这位领导平时很亲切,但平时归平时,工作归工作,内部的层级制度还是很完善的;二是宋远桥在这种层级制度的支持下,自身表现也很突出,师弟们都很尊重他。
而且,他很明白自己的角色定位,该他说话的时候他就说话,不该他拿主意的时候他就请示领导,比如大家发现重伤俞岱岩的武功是少林的金刚指,涉及少林武当的关系,此事十分棘手,张三丰便问他:“远桥,你说目下怎生办理?”
要知道,“近年来武当派中诸般事务,张三丰都已交给了宋远桥,这个大弟子处理得井井有条,早已不用师父劳神”,也就是说,宋远桥是全权负责内部管理事务的二把手,以他的这个身份,在这个时候必须表态,但此事涉及到少林和武当的关系,不是他可以做主的,表态需要很高的技巧,既要说明白事情的重要性,说出解决办法,还不能越权,只见他“站起身来,恭恭敬敬说道:‘师父,这件事不单是给三弟报仇雪恨,还关连着本派的门户大事,若是应付稍有不当,只怕引起武林中的一场大风波,还得请师父示下。’”
可能有些人会说,这是典型的“卸膊”啊,是在推卸责任嘛,把责任都推给师父了,其实非也,这个表态的水平实在太高了。
首先,作为副手,他为决策者张三丰提出了最重要的参考意见,揭示了事件的本质——报仇不是关键,门户问题才是关键,搞不好会掀起武林大风波。很显然,作为张三丰的首徒,他阅历丰富,对本门历史有较深了解,知道少林和武当的背后瓜葛,并敏锐地将这次事件和历史瓜葛相联系。其次,他提出了解决办法,那就是请张三丰决定,有人会说了,难道这还不是“卸膊”吗?当然不是,关乎门户大事,进行决策的只能是掌舵人,这就好比企业要搞一个关乎生存的大项目,拍板的人只能是老板一样,而且,这句话其实并非是说给张三丰听的,而是说给自己的师弟们听,潜台词就是“此事不能意气用事,一切由师父做主”,他的这个表态是对决策者张三丰的莫大支持,扫清内部不同声音。另外,这个表态也没有越权,恰到好处。
如果是作为一个全权负责具体事务的二把手,宋远桥无疑是合格的。
7、人情练达的宋远桥
张三丰作为一代武林奇人,开创武当,并将之壮大。而在收徒弟方面,他也是精挑细选,唯恐光大不了门楣,这一点,从他七十岁才收下第一个徒弟宋远桥便可看出。
要知道,那个年代的人寿命并不长,早点收个徒弟,不但可以趁着自己精力充沛的时候倾囊相授,年纪大了身边也能多个人照应。可张三丰却坚持到了七十岁,可见对弟子资质的挑剔,已经到了苛刻的程度。
作为大弟子的宋远桥,其素质也客观印证了张三丰在收徒问题上的谨慎。他功力深厚,同时人情练达,确实具备了大弟子应有的素质。
在《倚天》中,宋远桥的出场很具威势。张翠山因为三哥俞岱岩重伤的缘故,迁怒于都大锦,龙门镖局的祝史二镖头在门外嚷嚷武当派欺负人,宋远桥听不得这番聒噪,一边解开都大锦的穴道,一边朗声说“门外客人不须喧哗,请稍待片刻,自当分辨是非”,语气威严,内力充沛,让祝史二人顿时为之气夺。
而他问询都大锦时的和颜悦色,让张翠山保持冷静时的肃然,也都体现了领导风范。金庸明确写到,“武当门中,师兄威权甚大,宋远桥为人端严,自俞莲舟以下,人人对他极是尊敬”,这里面隐藏着两层意思,一是张三丰虽然为人诙谐,整天和徒弟开玩笑,但很重视层级管理,换言之,这位领导平时很亲切,但平时归平时,工作归工作,内部的层级制度还是很完善的;二是宋远桥在这种层级制度的支持下,自身表现也很突出,师弟们都很尊重他。
而且,他很明白自己的角色定位,该他说话的时候他就说话,不该他拿主意的时候他就请示领导,比如大家发现重伤俞岱岩的武功是少林的金刚指,涉及少林武当的关系,此事十分棘手,张三丰便问他:“远桥,你说目下怎生办理?”
要知道,“近年来武当派中诸般事务,张三丰都已交给了宋远桥,这个大弟子处理得井井有条,早已不用师父劳神”,也就是说,宋远桥是全权负责内部管理事务的二把手,以他的这个身份,在这个时候必须表态,但此事涉及到少林和武当的关系,不是他可以做主的,表态需要很高的技巧,既要说明白事情的重要性,说出解决办法,还不能越权,只见他“站起身来,恭恭敬敬说道:‘师父,这件事不单是给三弟报仇雪恨,还关连着本派的门户大事,若是应付稍有不当,只怕引起武林中的一场大风波,还得请师父示下。’”
可能有些人会说,这是典型的“卸膊”啊,是在推卸责任嘛,把责任都推给师父了,其实非也,这个表态的水平实在太高了。
首先,作为副手,他为决策者张三丰提出了最重要的参考意见,揭示了事件的本质——报仇不是关键,门户问题才是关键,搞不好会掀起武林大风波。很显然,作为张三丰的首徒,他阅历丰富,对本门历史有较深了解,知道少林和武当的背后瓜葛,并敏锐地将这次事件和历史瓜葛相联系。其次,他提出了解决办法,那就是请张三丰决定,有人会说了,难道这还不是“卸膊”吗?当然不是,关乎门户大事,进行决策的只能是掌舵人,这就好比企业要搞一个关乎生存的大项目,拍板的人只能是老板一样,而且,这句话其实并非是说给张三丰听的,而是说给自己的师弟们听,潜台词就是“此事不能意气用事,一切由师父做主”,他的这个表态是对决策者张三丰的莫大支持,扫清内部不同声音。另外,这个表态也没有越权,恰到好处。
如果是作为一个全权负责具体事务的二把手,宋远桥无疑是合格的。
作者:xdjmzzl 回复日期:2010-03-09 14:13:58
分析的很到位,一直在默默地支持着大头!
作者:xdjmzzl 回复日期:2010-03-09 14:16:10
本来打算潜水看帖子不回的 但发现最近的留言比较少,怕大头觉得受关注不够而放弃,所以特此加油~!(一般人的帖子 我还真不回他)
——————————————
哈哈。我淡定
分析的很到位,一直在默默地支持着大头!
作者:xdjmzzl 回复日期:2010-03-09 14:16:10
本来打算潜水看帖子不回的 但发现最近的留言比较少,怕大头觉得受关注不够而放弃,所以特此加油~!(一般人的帖子 我还真不回他)
——————————————
哈哈。我淡定
作者:小锅鸡 回复日期:2010-03-09 15:19:04
没有刚开始的吸引人了
——————————————
嘻嘻,心态有变化
没有刚开始的吸引人了
——————————————
嘻嘻,心态有变化
作者:恝凼荹 回复日期:2010-03-09 21:54:42
嗯。但是大头,你这样解读,确实和高大肥美白是截然不同的路子。另外,你这个弄起来,比刘国重那个现实多了,证明了政治不是喊口号。
情人眼里出西施,诚不我欺。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嘻嘻,我很阴暗哈
嗯。但是大头,你这样解读,确实和高大肥美白是截然不同的路子。另外,你这个弄起来,比刘国重那个现实多了,证明了政治不是喊口号。
情人眼里出西施,诚不我欺。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嘻嘻,我很阴暗哈
金庸政治学(23)武当派的政治形态
8、决断力稍欠的宋远桥
前文说到,宋远桥作为一个全权负责具体事务的二把手,完全胜任,但作为众人眼中的“准接班人”,他要从二把手变成一把手,则需要具备更高的素质、更全面的能力,还得有外力支持。
二把手和一把手,那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二把手起的是辅佐作用,一把手则更重决策;二把手的协调能力必须出众,而一把手除了协调能力外,魄力和决断力也要高人一筹。做副手其实是做一把手的必经之路,但绝不是每个副手都适合做一把手。
宋远桥呢?
我的看法是:他可以做,但稍欠火候。
之所以说“可以做”,是因为他在妥善处理内部事务之外,对外也很得体,能力非常全面。啥叫得体呢?就是谦和有礼貌,但涉及原则问题时,又毫不退让,这之间的“度”把握得很好。
比如说,祁天彪、云鹤、宫九佳三位总镖头跑到武当山上来找茬,为横死的都大锦一家出头。宋远桥始终表示张翠山未归,此事不可妄下定论,态度十分谦和。但后来,三大镖头急眼了,说了几句风凉话,矛头直指张三丰,这下子事情的性质就改变了,从谈判变成了骂街,而且骂的是对方的老板,“宋远桥虽然涵养极好,但听他辱及恩师,却也是忍不住有气,当着武当七侠之面,竟然有人言辞中对张三丰不敬,那是十余年来从未有过之事”——牛气了十几年,今天竟然有人跑到家门口来撒野,想不生气都难。
于是,只见宋远桥说道:“三位远来是客,我们不敢得罪,送客”,随后“袍袖一拂,祁天彪、云鹤、宫九佳三人身前茶几上的三只茶碗突然被风卷起,落在宋远桥身前的茶几上。三只茶碗缓缓卷起,轻轻落下,落到茶几上竟不溅出半点茶水。祁天彪等三人被这一股看似柔和、实则力道强劲之极的袖风压在胸口,登时呼吸闭塞,喘不过气来,三人急运内功相抗,但那股袖风倏然而来,倏然而去,三人胸口重压陡消。三人心知宋远桥只须左手袖子跟着一挥,第二股袖风乘虚而入,自己所运的内息被逼得逆行倒冲,就算不立毙当场,也须身受重伤。”
这一手一露,三个本来不把豆包当干粮的总镖头才知道,这位客客气气、态度谦和的宋大侠不好欺负,“实是身负深不可测的绝艺”。
宋远桥此时的举措很是得体,他显露深厚功力,打压了对方的嚣张气焰,但又适可而止,且不着痕迹,只是让对方吃个暗亏,不至于完全撕破脸,给下次见面留下了余地。
对内威严极大,平时又慈和,对外处事得体,既讲原则又不过火,以这样的全面素质,加上深厚武功,宋远桥做个武当派第二代领导人无疑是能够胜任的。
但人无完人,宋远桥的性格中有一个弱点,这也是他与第一代领导人张三丰最大的差异,那就是决断力的欠缺。
这里必须多说两句,很多人认为,所谓决断力,所谓魄力,其实就是一种性格,或说一种触觉,其实这种理解是有偏差的,在我看来,决断力的背后是对事物的认识与把握。
这么说可能有点虚,咱们说点实在的:需要决断的事情,都有两个以上的选择,为什么选A不选B,这是需要在短时间里进行分析的,不分析就妄下结论,那只能叫做武断。而这种分析,就是对事物的认识和把握。
话说张翠山对宋远桥等人说了实情,坦承当年是殷素素灭了都大锦满门。张松溪的意见是“此事自当请师父示下。但我想人死不能复生,弟妹也已改过迁善,不再是当日杀人不眨眼的弟妹。知过能改,善莫大焉。大哥,你说是不是?”
张松溪这话水平也很高。从说话技巧上来说,他一方面指出这个事情只能由张三丰拍板,另一方面又提出了决策参考,并请在场主持全面工作的宋远桥加意见;从想法上来说,他运用了“事物在发展”的哲学原理,表示殷素素已经改邪归正,不再是当日的女魔头,这个事情也不能以惯常的“杀人偿命”等方式来处理,需要有变通之道。
应该说,张松溪的意见已经给宋远桥的表态铺好了一条路,但宋远桥却“一时踌躇难决”,犹豫了起来。反倒是平素不苟言笑,看起来最严苛古板的二侠俞莲舟,点了点头说“不错”。
这就暴露了宋远桥的弱点:决断力不足,且不懂变通。如果没有张三丰,此时的他是武当派一把手,那么他的犹豫不决就很可能使得内部意见无法统一,造成隐患。
8、决断力稍欠的宋远桥
前文说到,宋远桥作为一个全权负责具体事务的二把手,完全胜任,但作为众人眼中的“准接班人”,他要从二把手变成一把手,则需要具备更高的素质、更全面的能力,还得有外力支持。
二把手和一把手,那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二把手起的是辅佐作用,一把手则更重决策;二把手的协调能力必须出众,而一把手除了协调能力外,魄力和决断力也要高人一筹。做副手其实是做一把手的必经之路,但绝不是每个副手都适合做一把手。
宋远桥呢?
我的看法是:他可以做,但稍欠火候。
之所以说“可以做”,是因为他在妥善处理内部事务之外,对外也很得体,能力非常全面。啥叫得体呢?就是谦和有礼貌,但涉及原则问题时,又毫不退让,这之间的“度”把握得很好。
比如说,祁天彪、云鹤、宫九佳三位总镖头跑到武当山上来找茬,为横死的都大锦一家出头。宋远桥始终表示张翠山未归,此事不可妄下定论,态度十分谦和。但后来,三大镖头急眼了,说了几句风凉话,矛头直指张三丰,这下子事情的性质就改变了,从谈判变成了骂街,而且骂的是对方的老板,“宋远桥虽然涵养极好,但听他辱及恩师,却也是忍不住有气,当着武当七侠之面,竟然有人言辞中对张三丰不敬,那是十余年来从未有过之事”——牛气了十几年,今天竟然有人跑到家门口来撒野,想不生气都难。
于是,只见宋远桥说道:“三位远来是客,我们不敢得罪,送客”,随后“袍袖一拂,祁天彪、云鹤、宫九佳三人身前茶几上的三只茶碗突然被风卷起,落在宋远桥身前的茶几上。三只茶碗缓缓卷起,轻轻落下,落到茶几上竟不溅出半点茶水。祁天彪等三人被这一股看似柔和、实则力道强劲之极的袖风压在胸口,登时呼吸闭塞,喘不过气来,三人急运内功相抗,但那股袖风倏然而来,倏然而去,三人胸口重压陡消。三人心知宋远桥只须左手袖子跟着一挥,第二股袖风乘虚而入,自己所运的内息被逼得逆行倒冲,就算不立毙当场,也须身受重伤。”
这一手一露,三个本来不把豆包当干粮的总镖头才知道,这位客客气气、态度谦和的宋大侠不好欺负,“实是身负深不可测的绝艺”。
宋远桥此时的举措很是得体,他显露深厚功力,打压了对方的嚣张气焰,但又适可而止,且不着痕迹,只是让对方吃个暗亏,不至于完全撕破脸,给下次见面留下了余地。
对内威严极大,平时又慈和,对外处事得体,既讲原则又不过火,以这样的全面素质,加上深厚武功,宋远桥做个武当派第二代领导人无疑是能够胜任的。
但人无完人,宋远桥的性格中有一个弱点,这也是他与第一代领导人张三丰最大的差异,那就是决断力的欠缺。
这里必须多说两句,很多人认为,所谓决断力,所谓魄力,其实就是一种性格,或说一种触觉,其实这种理解是有偏差的,在我看来,决断力的背后是对事物的认识与把握。
这么说可能有点虚,咱们说点实在的:需要决断的事情,都有两个以上的选择,为什么选A不选B,这是需要在短时间里进行分析的,不分析就妄下结论,那只能叫做武断。而这种分析,就是对事物的认识和把握。
话说张翠山对宋远桥等人说了实情,坦承当年是殷素素灭了都大锦满门。张松溪的意见是“此事自当请师父示下。但我想人死不能复生,弟妹也已改过迁善,不再是当日杀人不眨眼的弟妹。知过能改,善莫大焉。大哥,你说是不是?”
张松溪这话水平也很高。从说话技巧上来说,他一方面指出这个事情只能由张三丰拍板,另一方面又提出了决策参考,并请在场主持全面工作的宋远桥加意见;从想法上来说,他运用了“事物在发展”的哲学原理,表示殷素素已经改邪归正,不再是当日的女魔头,这个事情也不能以惯常的“杀人偿命”等方式来处理,需要有变通之道。
应该说,张松溪的意见已经给宋远桥的表态铺好了一条路,但宋远桥却“一时踌躇难决”,犹豫了起来。反倒是平素不苟言笑,看起来最严苛古板的二侠俞莲舟,点了点头说“不错”。
这就暴露了宋远桥的弱点:决断力不足,且不懂变通。如果没有张三丰,此时的他是武当派一把手,那么他的犹豫不决就很可能使得内部意见无法统一,造成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