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走他们回来的路上看见咸豆浆 马上就饿了 好久没吃了 进去喝了一碗
咸豆浆不是豆花 怎么说呢 下面是一个美食博客写的 我觉得很到位:
咸豆浆的风光年代似乎已经远去,今日大街小巷的食品店已经很少见到。然咸豆浆之于上海人,就如胡辣汤之于河南人,豆汁儿之于北京人,是永存记忆中的一抹温暖色彩。
宽口浅底的蓝边大碗里,一勺酱油一勺醋,一撮榨菜一撮葱,讲究的再搁点紫菜虾皮。豆浆烧得滚烫,功夫好的老师傅,舀上一大勺,乳白的热豆浆飞流直下,倾入碗中,瞬间起花。一碟炸得焦脆的油条,切寸许,即泡即食。
老上海人的早晨,就在这街头巷尾的豆浆的香气中,渐次苏醒。
咸豆浆,要比甜豆浆的技术含量高。豆浆要滚烫,有醋才起花,油条焦脆才好吃。当食品店的年轻售卖小姐越来越多,当加了糖的豆浆灌装过塑扎上吸管人手一杯,咸豆浆与老师傅一道渐渐消失于人们的视线。
大饼、油条、粢饭、豆浆,曾是上海人早餐的四大金刚。二十年前的上海,还能见到它们义结金兰的影子,在面包、汉堡、三明治、牛奶、咖啡的冲击下,现今已分道扬镳,或苟延残喘或穷途末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