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写进我们整个民族血脉里的DNA
大家先看一看这两幅图

现在可以透露一点,双鱼玉佩装置上恰恰就有河图、洛书的符号,这一切难道不神秘吗,这个符号透露的信息是,提供这个装置的超人类文明和我们有可能是同源的,或许是我们民族先河的遥远的开拓者,或许是我们华夏文明的启蒙传授者,或者是星散于宇宙但又和我们是同宗源的他支。人类的历史岂是用几千年来述说的,我们往溯远古的路程越遥远,我们就越感到自己所在文明的浅薄和简陋。
图洛书
【河图洛书】河图与洛书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两幅神秘图案,历来被认为是河洛文化的滥觞,中华文明的源头,被誉为"宇宙魔方"。相传,上古伏羲氏时,洛阳东北孟津县境内的黄河中浮出龙马,背负"河图",献给伏羲。伏羲依此而演成八卦,后为《周易》来源。又相传,大禹时,洛阳西洛宁县洛河中浮出神龟,背驮"洛书",献给大禹。大禹依此治水成功,遂划天下为九州。又依此定九章大法,治理社会,流传下来收入《尚书》中,名《洪范》。《易·系辞上》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就是指这两件事。河图上,排列成数阵的黑点和白点,蕴藏着无穷的奥秘;洛书上,纵、横、斜三条线上的三个数字,其和皆等于15,十分奇妙。对此,中外学者作了长期的探索研究,认为这是中国先民心灵思维的结晶,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第一个里程碑。《周易》和《洪范》两书,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哲学、政治学、军事学、伦理学、美学、文学诸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作为中国历史文化渊源的河图洛书,功不可没。
河图洛书释义
《易.系辞上》:“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故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孔子相信河图、洛易的存在,并以二者作为圣人作《易》的四条依据之一。
4 9 2
3 5 7
8 1 6 九宫
对河图,洛书的图形,文献一直保存至今。河图实际是1——10排列而成,5和10构成中宫,奇数为阳,白色,代表天数(生数);偶数为阴,为黑,代表地数(成数)。洛书实际是九宫,即1——9排列而成,横,竖,斜三个数相加和都是15。河图、洛书形式不同,本质相同,都表示历法和卜筮,四面八方,四时八节,八卦 ,九宫及五位统一的体系。十月太阳历与《河图》有相通之处,原因在于它们有同样的源头。
《尚书.顾命》:“大玉,夷玉,天球,河图,在东序。”孔传认为河图即八卦。有文献说伏羲时龙马负图出于河,也有尧,禹受图的说法。《竹书纪年》轩辕“五十年秋七月庚申,凤鸟至,帝祭于洛水”沈约注:“龙图出河,龟书出洛......“风后受图的说法流传很广。有人以为龙马为东方七宿的龙与天马四,与《山海经》中的“马身而龙首”相符,当为上古龙马图腾的人在星空中找到的龙马。从贾湖文化来看,8000多年前有卜卦是事实,产生河图一类的图文是可能的。后来相传,成为“帝王受命之瑞”。
汉代认为洛书即《洪范》九畴。“天兴禹洛出书,神龟负文而出,列于背,有数至于九,禹遂因而第之以成九类常道。”《汉书.五行志上》认为《尚书.洪范》中从“初一曰五行”到“长用六极”是《洛书》本文。《易纬.乾凿度》所说太乙行九宫之法,成为后世术士所用的洛书。太乙即太一,所行九宫为:中央招摇,北宫叶蛰,东北天留,东宫仓门,东南阴洛。南宫上天,西南玄委,西宫仓果,西北新洛。太一移宫的日期为冬至,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八节。八节又与八风相应。八卦的八个方位加上中央就是九宫。八卦的方位与八节对应,从日运行方位和斗柄指向均可得到证明。以后天八卦为例,震为东,代表春分;巽为东南,代表立夏;离为南,代表夏至;坤为西南,代表立秋;兑为西,代表秋分;乾为西北,代表立冬;坎为北,代表冬至;艮为燕北,代表立春。后天八卦由周文王定,那以前的先天八卦则是:震东立春,离东春分,兑东南立夏,乾南夏至,巽西南立秋,坎西秋分,艮西北立冬,坤北冬至。周代以前八卦和美洲印第安人八卦都是得天独厚天八卦。我国发现了很多“八角星”图案。距禽大约6500年的崧泽文化多处遗址及江苏坯县大墩子大汶口文化遗址是比较早的。距今4000年的内蒙赤峰敖汉旗小河沿文化仍有类似图案。安徽含山凌家滩出土的一只玉鸟上,胸腹部刻有八角星图案,而夹在玉龟腹甲与背甲之间的长方形玉片上的图案,即为上古的洛书。玉片边缘的贺孔数,为四、五、九、五。是表示太一自循行至四,还至中央五,自六循行到九,还至中央五。湖南安乡汤家岗大溪文化的八角星图案,与墨西哥阿斯特克太阳历石有相似的格局。楚缯书的十二月相图四方书的十二月相图四方各一棵扶桑树,与密斯特克(印第安人一支)坛台八卦扶桑图的扶桑树相似。密斯特克的扶桑图作八卦九宫格局。可见,河图洛书就是八卦九宫,四时四方五位与八节八方九宫只是把一年和方位进行四分与八分的区别,中宫之位无关紧要。
上古的河图洛书正如考古所见,应只是图形,没有数字。二千年前传下来的数字的河图、洛书,虽然一个是10个数,一个是9个数,本质上却相同。其论证参看葛志毅先生《明堂月令考论》一文的相关部分(《求是学刊》)2002年第5期)
河图洛书的意义在于,第一证实了《易》关于卜筮与天地相应的思想早在六、七千年前就有了具体体现 。第二,承认中国南方和东南亚的八角八芒图案和美洲太阳历石为历法,就应该承认6500年前的相似图案也是历法。第三,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历史,早期八卦无文字形式,良渚文化已有用数字记录的卦文,周原遗址则出土了用一、--表示卦象,但八卦在中华文化的温长历史中至少八千年连续传承,并分布到环太平洋地区是不容忽视的事实。讲史、写史不应忽视这些事实。
民间传说
关于河图洛书的传说,散见于各种史籍上,但说法不一,见解各异。这里介绍几种较为普遍的说法。
传说之一:
相传在伏羲氏时,伏羲氏教民“结绳为网以渔”,养蓄家畜,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改善了人们的生存生活条件。因此,祥瑞迭兴,天授神物。有一种龙背马身的神兽,生有双翼,高八尺五寸,身批龙鳞,凌波踏水,如履平地,背负图点,由黄河进入图河(今洛阳市孟津县,白鹤、送庄乡境内),游弋于图河之中。人们称之为龙马。这就是后人常说的“龙马负图”。伏羲氏见后,依照龙马背上的图点,画出了图样。接着,又有神龟负书从洛水出现。伏羲氏得到这种天赐的用符号表示的图书,遂据以画成了八卦。这就是《易*系辞上篇》记载的,“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即伏羲氏“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故后人在伏羲氏龙马负图处修建了负图寺。以纪念伏羲氏开拓文明的功绩。
传说之二:
据传在黄帝时,黄帝体察民情,亲自劳动,受到人民的爱戴。同时也感动了天神,于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民安居乐业。一天,天神告诉黄帝说,洛水里有龙图龟书,你如果得到它,将会把天下治理的更好,于是黄帝便带领众头领,巡游于洛水之上。一日,时值大雾,隐约看见一条大鱼被困于河滩上,黄帝非常同情这条大鱼的遭遇,但又想不出什么好的解决方法,便命人杀五牲、祭天帝,并亲自跪下向天帝求助。天帝感动,连下大雨七天七夜,致使洛水暴涨,大鱼得以解救。大鱼走后,黄帝在洛水岸边得到了河图洛书,即《河图视萌篇》,上面用象形文字记载着人类所需的各种知识。这就是传说的“洛书鱼献”。据传,得书的地点在洛阳汉魏故城南,旧伊洛河汇流处。
传说之三:
唐尧时,尧带领众酋长东游于洛水。在太阳偏西时,偶然把玉璧沉入洛水,忽见洛水上光芒四起,有灵龟出而复隐。于是,尧便在洛水边修了一个祭坛,选择吉日良辰郑重其事的将璧玉沉入河底。稍倾,河底便光芒四射,接着又飞起一团云雾,在云雾中有喷气吐水之声。一阵大风过后,云开雾散,风平浪静,水上漂过一个大龟壳,广袤九尺,绿色赤文。壳上平坦处文理清晰,上有列星之分、七政之度,并记录着各代帝王兴亡之数。此后,易理文字便在人间传开。这就是传说的“灵龟”。
传说之四:
传说虞舜时,舜习尧礼,沉璧于洛水,水中有赤光忽起,有龟负图书而出。接着一卷甲黄龙,舒图书于云畔,将赤文篆字以授舜。这就是传说的“黄龙负书”。
传说之五:
传说禹时,禹治水来到洛河,见神龟负文,列于背,有数自一至九,禹遂因而第之,以成九畴。《册府元龟*帝王部》也说“夏禹即天子位,雒出龟书,六十五字,是为洪范,此所谓雒出书者也”。这是说,大禹因治水有功,有德于天下,故万民称颂,上天赐瑞。洛河出神龟,龟长1.2尺,龟背上有65个赤文篆字。有的说,此即《尚书》里的《洪范》篇,是治理国家的九种大法。
唐代诗人李矫在《咏洛》诗中有:“神龟方锡瑞,绿字重来臻”之句,一歌颂洛龟负书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光明。龟书,可能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甲骨文”。
【河图洛书】河图与洛书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两幅神秘图案,历来被认为是河洛文化的滥觞,中华文明的源头,被誉为"宇宙魔方"。相传,上古伏羲氏时,洛阳东北孟津县境内的黄河中浮出龙马,背负"河图",献给伏羲。伏羲依此而演成八卦,后为《周易》来源。又相传,大禹时,洛阳境内洛河中浮出神龟,背驮"洛书",献给大禹。大禹依此治水成功,遂划天下为九州。又依此定九章大法,治理社会,流传下来收入《尚书》中,名《洪范》。《易·系辞上》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就是指这两件事。河图上,排列成数阵的黑点和白点,蕴藏着无穷的奥秘;洛书上,纵、横、斜三条线上的三个数字,其和皆等于15,十分奇妙。对此,中外学者作了长期的探索研究,认为这是中国先民心灵思维的结晶,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第一个里程碑。《周易》和《洪范》两书,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哲学、政治学、军事学、伦理学、美学、文学诸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作为中国历史文化渊源的河图洛书,功不可没。
河图洛书是中华文化,阴阳五行术数之源。最早记录在《尚书》之中,其次在《易传》之中,诸子百家多有记述。太极、八卦、周易、六甲、九星、风水、等等皆可追源至此。1987年河南濮阳西水坡出土的形意墓,距今约6500多年。墓中用贝壳摆绘的青龙、白虎图象栩
以上是河图、洛书的简单介绍。我们古人关于河图、洛书的记载真是吉光片语,惜墨如金,有关的信息真是少之又少。在这一点上,真没有以色列人对约柜的记载那样的详实,摩西都开列出了工程样纸,呵呵。正因如此,河图洛书在宋以臆一直被人们认为是传说。到后来,宋人通过考古和秘传的易图,才考证出河图洛书的内容,也称之为河洛理数。河图洛书是什么东西,到今天也没有人能参透,反正学易的,学医的,学练丹的,学五经的,学方舆的,学兵家的,都能找到与自己系统契合的东西在里面。
我们的先民仅用“河出图,洛出书”的六个字来概括这两件东西的的横空问世,很欣赏古人们的这种淡定。从收集的破碎传说中,我们可以想像,龙马和神龟背着神秘的“宇宙魔方”出现在祖先的面前,不著一字,不立显教,来的神秘和突兀,去的隐约和淡然,真是一种亘古的风流。这比之于在西奈山上帝和以色列人的立约,不知要高明多少倍。上帝对以色列人是一种不放心,是一种对子孙的监督,而河图和洛书则是对先民的启示和开导。
河图洛书数从本质上讲,是对于宇宙万物的一种简朴的数理归纳,也就是说,华夏先民从一开始就抓住了宇宙的本质:数。对耳目所及的事理进行总结,归纳整理到一个数学的范畴,再由这类数理推衍宇宙万物的生成变化、成住灭空。大禹根据洛书治水成功,划分天下为九州,又依此定九章大法,治理社会,是对洛书的高明使用。也根植了华夏文明的种子。可以说,中国的诸子百家都是对河图洛数的演义和发挥,中华文明从一开始就被奠基了这个模式,以后的华夏文明的所有发挥和演义都是对此的模仿和宗法,一直在模仿,从未有超越。
华夏文明有一种很强的归纳演绎的模式,即万法归宗,万物一理,我们文明追求的是宇宙的质朴道理,站在一个很高的高度上去阐述这个世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万物,这是我们华夏文明对世界生成的一种解释。相反,古印度文明,希腊文明对世界的解释则是一种系统观,是从本向质的逆向推衍。他们观察的世界的模式也许更直观更精彩,但是却陷入了无穷的苦恼。质子再分是什么,夸克再分又是什么?这个问题他们得永远追索下去。
河图洛书的出现,奠定了华夏文明的基础,孔子究其一生也只是在尊古复礼,尊复的本质仍然是对起源文明的尊敬和推崇。在中国人的治国标准中,三皇五帝是最高的标杆,后世难以逾越,只能是膜拜和模仿。
华夏文明有一个特质,就是达观自信。试想,掌握了破解宇宙本原的钥匙后,有什么是不可以达观的呢?华夏文明的信仰是什么,道教?佛教?伊斯兰教?都不是,这个文明对于宗教的态度是世俗化的,有利于我则取之,不利于我则放下,但是有一种信仰是伴生华夏文明始终的。天地,君师,人亲。如果说中国人信仰什么 中国人信仰人类自己的力量 对超自然力量敬畏 但是绝不盲目的奉承和崇拜。中国人只拜天,拜地,拜祖先, 这才是中国人的生存方式。拜天地,是对自然的敬畏和感恩。比方各位结婚的时侯,第一句话就是一拜天地,没有说是拜太上老君,释加牟尼,穆罕默德的。第二句话就是二拜父母,父母生我养我,孝道是华夏文明的基本伦理。就这二拜就把宗教排斥出去了。这个境界比之于一神教的宗教来讲,显得豁达通透极了,我们没有原罪说,是堂堂正正,顶天立地的万物之长,是法天效地人。
佛教说众生平等,说宽恕一切,但是不允许谤佛,就是不能说佛的坏话,不能对佛有不同的理解,否则就落下重业,从一开始就在道德制高点上限制你。基督教也是如此,只能信上帝,其他的一律排斥。而华夏一系的道教却是没有这样的教义,你信就信,不信拉倒,老子只阐述自然之道。这种自信和洒脱,几曾见过。
河图洛书是中国文化的物质基础,它渗透到了我们文化的每一个角落。六十甲子,天干地支,纳音律吕,风侯角征,八字六爻,阴阳地师,兵家百战,医巫民俗,没有贯通的,形成了一张文化的脉络。而且它的包容性特别强,任你强势的外来宗教和文明,一撞到华夏文明的体系,只有委屈纳身于这个框架之下,为我所用,无可奈何。这是我们文明的一个特质,是维护本系统的一种自我保护方式,但是我们不排斥这些外来物。佛教来了,咱们中国人悉心钻研,慢慢消化,洋为中用,体用比和,最后东土扬光。其他宗教也一贯如是。这就是河图洛书文明体系下的超强包容性。
先民根据河图洛书奠定了我们这个文明的基础框架,同时也搭建了一个强大的防火墙,使得华夏的文明薪火历经千古仓桑而不绝灭。四大古文明今天只有中华文明顽强的生生不息,埃及文明湮灭在漠漠沙尘,印度文明已成为远古的绝响,古巴比伦文明一去不复返,这是偶然还是幸运?这或许都有之,但有一点不容置疑,我们文明自身所持有的防异化能力太强了,才避免了一次又一次文明绝祀的灾难。
前面我们简单讲了一下河图洛书的来历,现在可以简要归纳一下,在华夏文明的最初记忆里,有一个外来的神秘力量突然为华夏文明植入了神秘的“解构宇宙的代码”——河图洛书,它是一种至上而下的两种文明的对接和灌输,是上层次对下层次文明的开智和启蒙,是一部指导我们的文明指南心法。“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一切不可道,也道不明,两个代表宇宙秘码的神奇数学符号的接力棒就这样神奇的交接在华夏先民的手上。
花费了一些时间和大家谈了一下中华文明的传承(限于水平,非常粗糙,谅解),这样做,也是为了帮大家理清我们这个文明的传承脉络,因为双鱼告诉我们的,就是这个文明的走向和命运,是对我们龙族的预言,我们讨论这个事情离不开剖析这个文明,如果我们不知其始,焉知其所终,怎么能够伴随着母体文明一路风雨。华夏文明的一个重要特质就是特别讲历史传承,我们的文化传承要追溯人文初祖,我们的历史传承要追溯三皇五帝,我们的血缘传承要追溯祖宗谱系。我们是这个文明传承的一个节点,按照我们文明的基础框架无意识的向后来交递文明薪火。
唯物论和唯物史观,在现有的世界空间是最接近万物真理的一套哲学系统。其所包含的矛盾论、对立论与华夏文明的古代哲学系统观是互相契合的。坦率的说,在我们所接触到的宇宙时空中,一切事物的都有从无到有,从生到灭的过程。佛教认为万物皆有成住坏空的必然过程,即便是佛教本身也逃不过这个过程。《佛说法灭尽经》的记载很多人认为是对佛教一教的未来开示,其实该经包含了对后世的预言,不过这个预言听取来有点令人沮丧。
闻如是。一时佛在拘夷那竭国,如来三月当般涅盘,与诸比丘及诸菩萨、无央数众来诣佛所,稽首于地。世尊寂静,默然无所说,光明不现。 贤者阿难作礼白佛言:“世尊!前后说法,威光独显,今大众会,光更不现。何故如此?其必有故,愿闻其意。”佛默不应。如是至三,佛告阿难:“吾涅盘后,法欲灭时,五逆浊世,魔道兴盛,魔作沙门,坏乱吾道;著俗衣裳,乐好袈裟五色之服;饮酒啖肉、杀生贪味;无有慈心,更相憎嫉。时有菩萨、辟支、罗汉,精进修德、一切敬待,人所宗向,教化平等。怜贫念老,鞠育穷厄,恒以经像,令人奉事,作诸功德,志性恩善,不侵害人,损身济物,不自惜己,忍辱仁和。设有是人,众魔比丘咸共嫉之,诽谤扬恶,摈黜驱遣,不令得住。” “自共于后,不修道德,寺庙空荒,无复修理、转就毁坏。但贪财物,积聚不散,不作福德。贩卖奴婢,耕田种植,焚烧山林、伤害众生、无有慈心。奴为比丘,婢为比丘尼,无有道德,淫侄浊乱、男女不别。令道薄淡,皆由斯辈。” “或避县官,依倚吾道,求作沙门,不修戒律。月半、月尽,虽名诵戒,厌倦懈怠,不欲听闻。抄略前后,不肯尽说,经不诵习,设有读者,不识字句,为强言是,不谘明者。贡高求名,虚显雅步,以为荣冀,望人供养。” “众魔比丘命终之后,精神当堕无择地狱。五逆罪中,饿鬼、畜生,靡不经历,恒河沙劫。罪竟乃出,生在边国,无三宝处。” “法欲灭时,女人精进,恒作功德。男子懈慢,不用法语。眼见沙门,如视粪土,无有信心。” “法将殄没,登尔之时,诸天泣泪,水旱不调,五谷不熟。疫气流行,死亡者众。人民勤苦,县官计克,不顺道理,皆思乐乱。恶人转多,如海中沙。善者甚少,若一若二。” “劫欲尽故,日月转短,人命转促。四十头白,男子淫侄,精尽夭命,或寿六十。男子寿短,女人寿长,七八九十或至百岁。” “大水忽起、卒至无期,世人不信、故为有常。众生杂类,不问豪贱,没溺浮漂,鱼鳖食啖。” “时有菩萨,辟支,罗汉,众魔驱逐,不预众会,三乘入山福德之地,恬泊自守以为欣快,寿命延长,诸天护卫月光出世,得相遭值,共兴吾道,五十二岁。首楞严经,般舟三昧先化灭去,十二部经寻后复灭,尽不复现,不见文字。沙门袈裟自然变白。” “吾法灭时,譬如油灯临欲灭时,光明更盛,于是便灭,吾法灭时,亦如灯灭,自此之后,难可数说。” “如是之后,数千万岁,弥勒当下世间作佛,天下泰平,毒气消除。雨润和适,五谷滋茂,树木长大,人长八丈,皆寿八万四千岁,众生得度,不可称计。” 贤者阿难作礼白佛“当何名斯经?云何奉持。” 佛言:“阿难,此经名为法灭尽,宣告一切,宜令分别,功德无量,不可称计。” 四部弟子,闻经悲惨惆怅,皆发无上圣真道意,悉为佛作礼而去。
在开示《法灭经》的奥义时,释伽即将要涅盘了,这位参透了宇宙无上奥妙的大智慧者在灭度将来的最后时间里,默然不语,身上的光环也隐而不现。阿难见状有异,求如来告之原委。于是因缘际会引出了这部令人恸哭不已的法灭经。该经首先直言佛教将要消亡,如来不愧是洞悉宇宙真理的大智慧者,在论及本教存亡坚持了实事求是,讲述真话,不行欺瞒,显现出他对后世的怜悯和慈悲。
佛法殄没的时刻啊,水旱不调,五谷不熟。疫气流行,死亡者众。人民勤苦,县官计克,不顺道理,皆思乐乱。恶人转多,如海中沙。善者甚少,若一若二。把这句话比之于我们当今的五浊恶世,没有一点不对应的。
“首楞严经,般舟三昧先化灭去,十二部经寻后复灭,尽不复现,不见文字。沙门袈裟自然变白。”自然变白,将在人类历史上不存在任何记忆,可怕啊。如果是这样,人类历史恐怕也将留白于尘世。
最后,佛佗又用他无碍自在于宇宙的洞察力,给了人们些许安慰,“如是之后,数千万岁,弥勒当下世间作佛,天下泰平,毒气消除。雨润和适,五谷滋茂,树木长大,人长八丈,皆寿八万四千岁,众生得度,不可称计。” 如来宣告了下一个轮回的“人类”文明兴盛的到来,那是的“人类”也将因为众生的感应而出一位洞悉宇宙真理的智者。
佛是怎样预言出末法时期的这些事情呢,我们不得而知他采用的是什么方法,但是佛教提到过六种神通给我们提供了研究的依据。这六种神通是
◎天眼通:能见极远方事物,或能透视障碍物(例如:墙)或身体;不受光源明暗影响。
◎天耳通:能听极远方音声,包括言语等;或能跨过障碍物听到音声(例如:密室对谈)。
◎他心通:能知众生心念造作。参见心灵感应。
◎神足通:能随心游历极远处,或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不受时空限制。
◎宿命通:能知众生的过去宿业,知道现时或未来受报的来由。 ◎漏尽通:“漏”即烦恼;能破除执著烦恼,脱离轮回,意指修行证阿罗汉果。
按照上面的六种神通的解释,我想如果你具备了神足通就可以了,随心游历(不是本体)跨越时空的交界。有点穿越时空的味道。
神足通可以穿行于多个宇宙时空,那么能不能帮助我们解释双鱼在两个世界空域里的物质穿越。因为这个,我们从现代科学上根本找不到理论依据,只好求助于宗教里的开示。
有你说我在说法,这个提法很不好,法不是我能说的,也不应选择在鬼话地方说法,所以大家要淡定,淡写。
再回到河洛理数的起点上来,按照这个神秘的宇宙代数模式,华夏先民从社会、文化各方面进行了代入嵌套,也就是古人说的“圣人则之”,按照这个模式组建了这个文明系统。而根据河洛理数的一个运用,就是对人类社会的变迁进行深入观察,考各朝历代的兴亡废替,来使人类社会治理不偏失于道。比如著名的周朝“卜世三十,卜年八百”的预言,就是运用中国最神秘的源出河洛的预测术预测的。佛教是借助神通来观察人世变迁,而我们先民是通过用技术来预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