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传福的“自来水哲学”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有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王传福如何能够在 2003 年就为比亚迪后来十余年的发展做出较为准确的规划?
入主秦川时,基金经理和比亚迪高层的反对与质疑,多少说明了比亚迪的电动汽车初始资源状况乏善可陈,起决定作用的当然是王传福的经营之道。
“成本、技术、效率、品质”四位一体
在日渐成熟的王传福商道体系中,“成本、技术、效率、品质”四大维度的体系化与均衡是其功能层。
进入汽车行业以后,王传福认为比亚迪比其他竞争者更懂得如何才能将“成本、技术、效率、品质”四大要素整合为一体。王传福认为比亚迪的制造业经验是经过国际一流客户的严苛监督与责难才得以形成,既不是小作坊式的闭门造车,也不是坐享合资分成的拿来主义。
“我们在制造业方面有很多经验,我们在电池上几乎是从零开始成为全球最大的电池厂,我们的竞争对手都是东芝、松下这些国际上一流品牌,我们靠成本和品质战胜了他们。同样是制造业,经验是可以复制的,可以在汽车制造上套用电池领域积累的能节省大量费用的新生产模式。”

成本、技术、效率与品质需要时时均衡,判断孰轻孰重。不可否认的是,无论是做电池还是造汽车,王传福的战略观是以技术为主维度。他自始至终都认为,比亚迪是一个技术型的企业;技术首先是为战略服务的,其次才为产品服务;对技术的理解,会让企业家对行业看得更远,看得更深,判断得更科学。
而对技术发展长期趋势的精准预判,就成了王传福最津津乐道的事情。正如早期比亚迪的电池业务得益于其 1995 年对日本电池厂商动向的准确研读,2003 年以后比亚迪的汽车业务布局基于王传福对世界汽车制造格局中电动化这一大趋势的笃信。王传福认为,在电动汽车的制造上中国将会走在前面,因为中国有庞大的电池生产基地,有发展的条件。
这体现在比亚迪的电动汽车发展路径上,就是两条并存的逻辑线。
一条是对燃油汽车的“不离不弃”,因为那是电动汽车做得下去的前提和基础;另一条是电动汽车核心技术的攻关、储备与商用化,没有这个就算“未来已来”也是枉然。
在资源总量的制约下,两条逻辑线必然相互竞争,不得不有所侧重、有所取舍,但发展好了则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如何驾驭这两套逻辑,是对王传福的一大考验。自始至终,王传福都坚持“比亚迪是造电池出身的,而造电动汽车是比亚迪的优势,也是进入汽车业的终极目标”。
把“成本、技术、效率、品质”的辩证思维运用到具体的目标之中,就成了比亚迪的战略模式、特点与风格。首先是如何看待与定义技术。对于王传福来说,“技术”不是高不可攀的东西,不应该成为欧美日企业攫取品牌超溢价的工具。获取整体打包的技术是不可取的,因为打包的技术会固化在产品、设备以及相关联的专利壁垒中。即使付巨资去引进,也多半会是囫囵吞枣,由于缺乏灵活性而处处受制于人。
因此,王传福的技术发展思维非常务实,是一个把技术作为一个系统进行分解,然后对分解的要素各个击破,添加新的要素后重新组合成新的系统的螺旋式学习过程。在开发 F3 等比亚迪首批自主车型的过程中,王传福说:
“一种新产品的开发,实际上 60% 来自公开文献,30% 来自现成样品,另外 5%来自原材料等因素,自身的研究实际上只有 5% 左右。”

在这套透彻的技术解构思想的指引之下,比亚迪上上下下才表现出对研发出具有国际设计与工艺水准汽车车型的自信与淡定。在上海的汽车研发基地里,工程师的人数随着技术分解的深入而不断增加,从一千人到三千人。
王传福认为可以大量使用非专利的技术,非专利技术的组合集成也是创新。王传福把大量的非专利技术分派给不同的任务小组进行攻关;对于极少数肯定绕不过去的核心专利技术,比如外观专利,就创造性地去改。比亚迪在研发电池时所形成的一套知识产权策略派上了大用场,使 F3 不但不存在任何专利纠纷隐患,本身还申请了 33个专利。比亚迪对技术解构与集成的顺利推进,确保了产品品质,也使成本压缩有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王传福的“自来水哲学”
经营理念的内核是信仰。比亚迪从电池业务的境外决胜到汽车业务的本土作战,也符合外界所说的王传福敢于冒险、敢于短兵相接、不为人后的个性。
那这背后的信仰与情怀是什么呢?
王传福不能接受由于技术落后就受制于人。二次充电电池、手机代工业务纵然可以做得很大,但终究是为摩托罗拉、诺基亚等一众外资消费电子巨头做配套。要成就产业报国、证明“中国人并不比外国人差,甚至更聪明一些”,王传福需要规模更大、更能够承载技术梦想,更能够贴近中国老百姓追求美好生活需要的平台。
松下幸之助在日本被誉为“经营之神”,他有个“自来水哲学”,就是说企业应当以造福社会为己任,以优良的品质,把消费者需要的商品变得像自来水一样便宜,源源不断地提供出来。
松下幸之助的“自来水哲学”,是要为日本国民制造家家都用得起的家电产品。王传福的“自来水哲学”,是要为中国的国民造汽车,国民至上。
比亚迪电动汽车梦想的背后,也是王传福作为企业家的责任感。他说中国的汽车消费需求巨大,根本没办法保证石油的供应。发展电动汽车有助于解决中国的能源问题。王传福认为,比亚迪作为电池行业的顶尖企业,必须以“舍我其谁”的气概主动承担起解决中国能源问题的重任:“电动车商业化,解决中国能源问题,也解决中国的污染问题,因为比亚迪拥有电动汽车最欠缺的电池核心技术。”
技术梦想的浪漫情怀与产业兴邦的爱国情怀,指引王传福率领比亚迪用仅仅十年的时间就从造电池的小作坊一跃成为跨充电电池、手机零部件与组装服务以及汽车制造三大领域的产业集团,而在比亚迪内部也萌生了比亚迪特有的工程师文化、自主制造文化,支持比亚迪在汽车领域继续创造一个又一个神话。

作者简介
顾倩妮
复旦大学管理学博士。曾获首届“全国百篇优秀教学案例”奖、上海市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奖。在《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管理学报》等中文权威期刊发表论文12篇,在《人力资源与可持续发展杂志》等国际期刊上发表英文论文两篇,出版专著1部,教材1部。主持过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研究项目及上海市决策咨询研究项目。参与过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国家自然基金一般项目、复旦管理学奖励基金会基础与创新研究项目等。研究领域包括领导力、企业伦理及人力资源开发。
张强
毕业于日本筑波大学系统信息工程研究生院,获博士(管理学)学位。研究兴趣包括商业生态与管理、制度基础商业战略、组织制度与行为等组织与战略管理新兴融合领域。在《亚洲商业与管理》等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曾从事ICT领域的咨询与研究工作。
点击“阅读原文”,获取图书购买链接
喜欢此文,就点个“在 看”吧~~~  
阅读原文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