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走了一天,在傍晚的时候,来到了西北边的深山里。
后来据奶奶向我透露,在连绵起伏的群山之中,有座土石混杂、郁郁葱葱的小山坡,山坡顶上有座不知名的道观。道观整个被花草树木围绕着,灵秀十足。
道观山门朝东,是座小院,里面有两间厢房和一座主殿。当时她过去的时候,道观周围的花草树木刚刚泛青。
道观里只有一个女道士,一身青色道袍,仙风道骨,清素绝尘,看不出年龄。奶奶感觉,她可能有二十多岁、三十多岁、或者四十多岁。
奶奶来到山门前的时候,道观里面亮着油灯,女道士却站在山门前,倒背双手、赫然玉立,犹如一位下凡仙子,她好像专门在等奶奶。
奶奶跟女道士碰面以后,女道士露出一抹笑,对奶奶说了句:“白仙姑,你来了。”
女道士看上去并不生分,给奶奶一种很亲切的感觉,就像是奶奶多年的老友似的。
奶奶没有问女道士是谁,只是给她点了下头作为回应,女道士旋即转身把奶奶引进了山门。
道观里面院子不大,收拾的却干干净净。
在院子中间居然有一口水井,上面还架着打水用的辘轳,井口周围还有一圈二尺来高的石头围堰,水井看上去就像道观一样古朴,似乎也已经存在很多年头了。
女道士吩咐奶奶,来到这里,你就不必再拄拐杖,把它立到水井边上,以后别再去动它。
奶奶依着女道士的吩咐,走到水井边,将拐棍靠着石头围堰斜立在了那里。
随后,女道士把奶奶领进北厢房,告诉奶奶,以后这里就是奶奶下榻休息的地方,不过,奶奶想在这里住上一年,并没有那么容易。
厢房里也没啥摆设,里外两间,外间屋只有一张小桌子和一条小凳子,里间屋只有一张床和一个四方箱子,床上被子褥子枕头倒是齐全,床边还有个木盆,木盆里有条白色的布巾,看样子是洗漱用的。
女道士端着油灯,一指床边的四方箱子,对奶奶说:“里面有两套衣裳,明日一早你就换上一套,俗家衣物暂时放进去,一年内别再沾身。”随后,女道士又说道:“今日天色已晚,你一天奔波,想也累了,早早歇息,明日一早,我与你说些事做。”
女道士交代完就离开了,奶奶好奇地打量起了屋子,古朴的木梁房顶,泛了黄的白灰墙面,褪了漆色的方木箱子,整个屋里处处透着久远古朴的气息,恍惚间,奶奶感觉自己仿佛回到了小时候。
屋里虽然没啥物件儿,却叫奶奶品味了许久,感觉就像午夜梦回。
拿上木盆,来到院里,奶奶打了一盆水,端着水她呆呆地把整个道观打量了一遍。
天上无月色,小院却被她看的一清二楚,大殿里幽幽烛光跳动,显得恬静庄严。南厢房没有灯光,女道士应该住在里面,好像已经睡下。
灯火幽幽、夜色暮暮,整个道观、甚至是整座小山,宁静的好像一副画一样。
奶奶端着盛着水的木盆,在院里站立许久,她竟然不觉得累,恍惚间,手里的木盆好似也没有了分量,和她一起融入了这片天地自然之中。
“白仙姑,时辰不早了,回房睡吧。”南厢房里女道士的声音,打破了天地自然的宁静。
奶奶回过了神儿,同时,手里的木盆也有了分量,不过此时此刻,却已不知过去了多久时间。
奶奶连忙答应一声,端着木盆回了屋。
洗漱完毕,奶奶没着急卧床,打开木箱看了看,就见里面整整齐齐放着两套一模一样的衣裳,和女道士身上穿的一样,青色道袍。
奶奶脱下自己的衣裳,从箱子里拿出一套,把自己的衣裳叠好放了进去,合上箱子,又把道袍恭恭敬敬放在箱子上面,这才卧床睡去。
这一夜,奶奶睡的很踏实,一觉到第二天。
第二天,天色刚亮,奶奶早早起来,拿上木盆又到井边打水洗漱,这时,女道士却从主殿里走了出来,招呼了奶奶一声:“白仙姑,洗漱完毕,可来殿中一叙。”
奶奶连忙答应了一声。
洗漱完以后,奶奶穿上崭新的道袍,又将已经为数不多的头发在头顶挽了个发髻,收拾整齐来到了大殿。
大殿里没有神像,只有五幅画挂在墙上,五幅画前面都有供台,供台上放着香炉,前面放着蒲团。除了墙上的画,其它和寻常的庙宇道观里是一样的。
女道士这时坐在其中一个蒲团上面,察觉奶奶进来,缓缓从蒲团上站起了身。
“白仙姑,你此行的目的我已明了,不过,想要达成心愿,并非易事,你想好了吗?”
奶奶笃定点了点头,“既然是仙家指引我来这里,我当然是想好了。”
女道士说道:“即便是仙家指引,你也可以不应,现在回去,为时不晚。”
奶奶却说道:“我还有心愿未了。”
女道士朝奶奶看了一眼,问道:“凡尘俗世,值得你如此挂念吗?”
“值得!”奶奶肯定道。
“好。”女道士做出一个请的动作,吩咐奶奶,“请上香。”
奶奶这时才发现,五幅画前面的供台上分别放着三根香。
奶奶按照女道士的指引,从右手边开始,逐个给五幅画上香磕头。
这时候奶奶看清楚了,第一幅画上面画的是一片树木,个个挺拔傲然;第二幅画的是火焰,熊熊大火,让奶奶感觉就像真的一样;第三幅画的是寸草不生的黄土,一目千里看不到尽头;第四副画的好像是一条黄白相间的河流,看不出是啥;第五幅画的是水,跟第三幅一样,一目千里看不到尽头。
等奶奶上完香,磕完头,奶奶隐约闹明白了,这好像是天地五行图,从第一幅到第五幅分别对应着:木、火、土、金、水。这已经不是供奉某个仙家了,而是供奉的天地五行。
“好了,既然磕了头上了香,你便可以留下,不过,昨日你刚来时我已说过,想留在这里并非易事,你要帮我做六件事,做完之后,你便能真正留下。”
“什么事?”
“第一件事,盲者复明。”
“啥?”奶奶听明白了女道士的话,但她没闹明白啥意思。
女道士却没给她解释,说道:“宜早不宜晚,你这就下山去吧,等你做到了,我再与你说第二件事,记住,早出晚归,戌时之前回来。”女道士说的戌时之前,也就是晚上七点之前。
奶奶想再问明白一些,女道士却转身又坐回了蒲团上,双眼微闭,像入定了似的,不再理会奶奶。
奶奶兀自在心里一合计,盲者复明,不就是让瞎子能看见东西么,这恐怕不好办到,眼瞎的人,还咋复明呢?
不过,“盲者复明”相较奶奶自己想要达成的愿望而言,自己的愿望不是更加难办吗?想要得到,就得先有付出。
奶奶给自己下了下决心,给蒲团上的女道士行了个礼,转身离开了道观。
来到山下,天色也就刚刚亮,奶奶顺着来时的路朝山外走。
严格来说,奶奶来时并没有路,她是按照傻孩子所说的方向,找到的道观。
这时候,奶奶走着走着,发现旁边的山梁上有条小路,奶奶走上小路,顺着小路走了起来。感觉走了很久很久,小路旁边出现了一个小村子。
与此同时,奶奶突然感觉肚子里饥渴难耐,随即想起自己从昨天夜里到现在,滴水未进,但是,自己在道观的时候,却一点都不觉得。
奶奶寻思着,到村子里看看,要是能讨到些食物最好,要是讨不到,讨碗水喝喝也行,顺便再问问村里人,看他们村上有没有眼睛不好使的瞎子。既然是盲者复明,自然要先找到眼瞎的人。
很快来到村头,奶奶却感觉村里有些不对劲儿。
这村子也就十几户人家,高低不平,错落地散座在一片山坳里。
不过,奶奶就发现他们墙上贴满了像窗户纸一样的东西,走进一看,贴的居然是白纸黑字的大字报,有些墙上还写着“毛主席万岁”、“文化大革命万岁”等字样。
奶奶一看,这应该是个老村子,这么多年了,村里居然还有这些东西,不过,看那些大字报和墙上的字,好像是新写上去的。
奶奶对文革有阴影,看到这些,宁可渴着饿着,也不愿意再进他们村子。
于是,奶奶绕过他们村子,顺着小路继续往前走,很快的,奶奶出了山。
但是,山下的景色却跟她记忆里的完全不一样了,不远处的那些村子,全都变成了矮小的土瓦房,地里的麦苗看着也没之前青绿旺盛,稀疏又荒凉。
这是咋回事儿?
等奶奶来到山下一个村子近前的时候,就听里面传来人山人海的喊叫声:“革命无罪,造反有理!革命无罪,造反有理……”
奶奶顿时吓得腿一软,差点儿没坐地上,忍不住心惊胆战,这是又一波文革来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