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994年,奶奶76岁,怪胎15岁,初二,秋天上初三。
这年秋天的时候,家里来了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人,是被我们村里一个人领过来的。中年人长得白白净净,头发梳的很精神,衣着也很体面。
一进家门,奶奶朝中年人看了一眼,没等中年人说话,奶奶直接对他说了一句:“你回去吧,你的事儿我管不了。”
中年人顿时露出一脸不快和不解,问道:“我还没说什么事,你怎么就说管不了呢?”
奶奶很不客气地说道:“就算你说了,我也管不了。”
中年人显然没遇见过这么跟他说话的人,顿时觉得很没面子,扭头朝我们村里那人看了一眼。
我们村里这人跟中年人相比起来,年轻很多,大概也就三十岁出头的样子,收拾的也挺体面,但跟中年人的气质衣着比起来,还差着一大截。奶奶并不知道他是谁家的人,只是觉得有些面熟,应该是一个村里的。
村里这人对奶奶讨好道:“大娘,这是我们单位的领导,家里出了点事,想请您过去看看。”
奶奶对村里这人说道:“我真的管不了,我要是能管,肯定会给你们看。”
村里这人又说道:“您都还没听是啥事呢。”
奶奶摆手道:“不用听了,你们再找别人看看吧,我管不了。”奶奶这话一出口,连我们村里这人都觉得没面子了。
中年人二话没再说,转身离开了。村里这人还算客气,跟奶奶道了个别,一溜小跑去追中年人了。
两天后,村里这人居然再次登门,还领着个老太太,奶奶虽然不认识村里这人,却认识老太太。
这老太太比奶奶小十多岁,村里老胡头家的,经常在大庙上跟奶奶一起唱经。奶奶这时候才知道,村里这人,是老太太的小儿子,名叫胡三。
胡三这次没说话,胡老太太跟奶奶张家长李家短地闲聊起来,不过,奶奶打他们母子俩进门,就猜到了他们过来的目的。
聊了一会儿以后,奶奶笑着问胡老太太,“大妹子,你们母子俩一起过来,是有啥事儿吧?”
胡老太太顿了一下,说道:“是,是有事,这不是……来求你来了嘛。”
奶奶说道:“看你这话说的,啥求不求的,你们有啥事就尽管说吧。”
这时候,胡三露出一脸沮丧,对奶奶说道:“我的工作快保不住了,大娘,您得帮帮我呀!”
胡三说罢,胡老太太连忙附和道:“我儿子走到这一步也不容易,白大姐,你就帮帮他吧。”
奶奶闻言,朝胡三问道:“还是因为前两天的事吗?”
胡三点了点头,说道:“前天从您家出去以后,我们领导冲我发了一顿脾气,还说我让他丢了面子,我们这领导……心眼儿小……”
胡三话没说完,奶奶已经明白他的意思,奶奶问道:“你们这个领导,不是厂子里的,是机关里的干部,对吧?”
胡三点了点头,奶奶叹了口气说道:“不是我不想帮你,我们家祖上有祖训,不与官宦交。”说着,奶奶看向胡老太太,又说道:“祖训不可违,我真的无能为力呀。”奶奶希望能得到胡老太太的谅解。
胡老太太却把脸哭丧了下去,说道:“我这孩子,命挺苦的,给人家当了好几年的司机,这眼看就要给安排进单位了……白大姐,你不能破一次例么?”
奶奶说道:“他要是个好官,我可以破例,可我看他一眼就知道,他身上背了好几种债,人债,钱债,还有命债,别看他白白净净挺体面的,却是一身污脏气,这种人管不得呀。”
胡三随即问道:“他要是个好官,大娘您能管吗?”
奶奶朝胡三看了一眼,并没有回答,因为奶奶感觉他好像在套自己的话,自己要说好官能管,就等于承认自己能管这事儿,肯定会被他缠上。
胡三见奶奶没回答,又问道:“那您有没有认识的人,能管他的事呢?”
奶奶看着窗外的天空想了想,说道:“咱村东北边那村子里,有个顶仙儿的,本事不小,你可以去找他试试。”
胡老太太闻言,立刻对胡三说道:“这人妈也听说过,看事也挺准的,要不,妈跟你一起过去找找他?”
胡三点了点头。
母子俩告别奶奶离开了,奶奶看着他们俩的背影,长舒了口气,这算是打发走了,有些人能管,有些人决不能管!
一转眼,一个多月过去了。
胡老太太一个人突然再次登门,哭丧着一张脸,还没跟奶奶说几句话,老太太就失声哭了起来,哭的就像死了儿子似的。
奶奶连忙问她咋了?
她哭着跟奶奶说,他儿子被那当官的赶回了家,在家里躺了好几天了,天天喝的烂醉,喝醉以后不是睡觉就是跟儿媳妇吵架,他爹去劝他,还把他爹给打了,儿媳妇又闹着离婚,眼看日子是过不下去了。
奶奶一听,不知道该咋劝老太太了,说了句,这种家务事,谁也管不了。
最后,胡老太太一把鼻涕一把眼泪,拉住奶奶的手说:“白姐姐,你就帮帮我儿子吧,再这么下去,我们老两口的日子也没法儿过了呀……”
奶奶眉头一皱,心说,看来还是因为当官的那事儿呀。
奶奶没吭声儿,老太太自己说了起来。
老太太说,上次从奶奶家里离开之后,他们母子俩就去东北边村里找了那位顶仙儿的师傅,那师傅挺痛快,请了仙,还看了香,随后满口应承,说当官那人的事儿能管,还保证能给他管彻底。
老太太儿子胡三就把这师傅领去了当官的家里,这师傅在当官的家里折腾了七天,一天跟当官的要一千块钱。
折腾完以后,当官的家里确实太平了几天,可没过几天,就又不行了。再去找那师傅,那师傅说,事情已经处理好了,家里要是还有事,是因为住的宅子不好,换个宅子就行了。
那当官的好几套房子,立刻就换了一个宅子,可是,换了也不管用,家里还是邪事不断。
胡三领着当官的又去找顶仙师傅,那师傅居然病了,在家里床上躺着,说是,就因为当官的家里的事不能管,他自己也遭报应了。
那当官的也挺精,一看就知道,顶仙师傅是在装病,但他又拿顶仙师傅没办法,本来他们当官的,就不敢弄这些封建迷信,有了事都是私底下悄悄弄的,不敢声张。
当官的扔了钱,事儿还没办成,心里有气没处撒,就撒老太太儿子头上了,让老太太儿子卷铺盖回家了。
胡老太太一边哭一边说,奶奶只是在旁边听着,一声没吭。
老太太说完以后,已经到了晌午吃饭的点儿,她却没有要走的意思。
奶奶就客气地问了她一句:“要不,你留下来吃顿饭吧。”
这老太太,居然毫不客气地点了点头。奶奶见状,把眉头皱的更紧了。
当天下午,胡老太太屁股就像生了根似的,坐在家里就不说离开,但也不说让奶奶帮忙的话,就是坐家里不走。
一转眼来到晚上,她还是没有离开的意思,奶奶真拿她没办法了,赶出去也不合适,都是一个村子的,低头不见抬头见,再说奶奶这么大年纪了,也犯不着跟村里人撕破脸。
一直到深夜,奶奶都困的快睁不开眼睛了,最后只能跟老太太说了一句:“你回去吧,明天叫你儿子过来一趟……”
老太太一听,心领神会,立刻破涕为笑,给奶奶道了声谢,起身离开了。
奶奶看着她离开的背影,又叹了口气,但她打心眼里,还是不愿意管那当官的事。
接下来该怎么办,奶奶合计着,只能先走一步看一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