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届越野赛冠军梁晶:在牧羊人窑洞里被发现时已经遇难



后退比前进更难

本刊记者/胥大伟 徐天
    
“太可怕了,每次说都得流泪”。
5月23日晚,《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在白银市景泰县人民医院见到了此次越野马拉松赛的生还者王金明。在这一天里,面对不断来访的记者,王金明重复叙述着那段噩梦般的经历。
在病床上,记者看到王金明的双膝几近磨烂,他的手掌上也布满了密密麻麻的伤口。王金明告诉记者,他此前了解过野外生存或应急方面的知识,这对他在遇险之后的应急自救帮助很大。王金明通过爬行让自己热起来,同时不断地咬嘴唇,让自己保持清醒,“我告诉自己不能睡觉,一睡就睡过去了。”

梁晶赛前发自黄河石林国家地质公园的视频截图
但中国越野跑纪录保持者梁晶没有撑过去。梁晶是国内越野跑顶尖选手,2015年,梁晶辞去工作,专心以跑步拿奖金为生。他曾经有着傲人的辉煌战绩:2018年,梁晶以151.2公里的成绩夺取“2018济南12小时超级马拉松赛”冠军,并打破自己保持的中国12小时超马纪录;就在上个月,宁波江南百英里越野赛,梁晶刚以18小时24分23秒的成绩创造了全新百英里赛道纪录,收获了三万元奖金。
黄河石林百公里越野赛,对梁晶来说一点都不陌生。前三届的冠军都被他收入囊中,今年是他第四次参赛,却最终因失温,倒在了熟悉的赛道上。
21人遇难事件已经过去近48小时,不少遇难者亲友和家属仍然在追问:第一时间,救援是如何展开的?整个赛事的应急措施、救援系统到底有没有发挥作用?
“后退比前进更难”
王金明是第一次参加越野跑,此前他所参加的马拉松比赛都是“路跑”。在网站上看到此次活动,远在重庆的王金明抱着跑跑看的心态报名参加了本次赛事。
临赛前一天,主办方开了一个技术分析会,所有参加此次百公里越野赛的选手都得参加。黄河石林百公里越野赛的赛道,具有一定难度,海拔整体在2000米左右,很大一部分赛道处于无人区,20小时的关门时间也有一定的“门槛”。劫后余生的王金明说,这样的越野跑对新手来说确实是有门槛的。
王金明回忆,比赛刚开始时,天气并没有什么异常。他带了保温毯、GPS、口哨,还有冲锋衣。当他跑到cp2至cp3路段时,天气骤变,狂风、冻雨还有冰雹一起袭来,气温骤降至只有几度左右。王金明感到手脚逐渐冰凉,意识逐渐模糊。

5月23日,甘肃白银山地马拉松越野赛受伤人员在景泰县人民医院接受治疗。图/中新网
他想打开携带的保温毯,由于四肢冰凉,拆解了20多分钟才打开,然而一股狂风将他的保温毯刮走了。此时,王金明处于cp2至cp3段中间位置,那里属于无人区,山形陡峭,地形复杂。进退两难,又缺乏必要的补给。在一个风口处,王金明遇到了五六位参赛者,彼此的身体情况都差不多。王金明感到自己的手脚慢慢失去知觉,他只能爬行。王金明提醒其他的参赛者动起来,“但大家都已经有心无力了”。
刘喜兵是甘肃本地人,同时也是一位资深“跑友”。去年,刘喜兵也参加了黄河石林百公里越野赛。
在刘喜兵印象中,活动主办方在赛前并没有通报过当天会有突发的天气情况。他告诉记者,有经验的赛手,一般会根据自己的用时去分配和携带物品。去年,刘喜兵跑完全程用时13个小时,参照用时情况,刘喜兵带上了保温毯、哨子和头灯等必需品,而将轮换的衣物等物品存放到了cp6补给点。
刘喜兵遇险的地方同样是在cp2至cp3路段,狂风暴雨之下,被一阵风刮倒后,刘喜兵便失去了意识。刘喜兵不记得自己是如何被救下来的,当时他已经陷入了昏迷。一段视频显示,刘喜兵当时只穿一层跑衣,平躺在地上、口吐白沫。刘喜兵告诉《中国新闻周刊》,cp2至cp3一路都是陡峭的石头山,使得参赛者“后退比前进更难”。
晚上8点左右,刘喜兵被当地牧羊人所救,他也是最早一批获救的被困伤者。
 
复杂地形给救援带来巨大挑战
5月22日下午3时左右,景泰县条山消防救援站接到了求援电话,站长成文卿奉命带领两台车10名救援人员前往救援。成文卿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当时他们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只是说有1个人被困在山上了”。
下午5时左右,成文卿和他的救援团队到达了cp4补给点。救援队员们是沿着cp6至cp5再到cp4的,从cp6到cp5这段路线,越野车可以行驶,“但到达cp4点后,车就无法走了”。
cp4补给点是在一条深沟里,成文卿在补给点看到了一顶帐篷。蓝天救援队的救援人员告诉他们,自己体力不支了,而山上被困人员存在失温的情况。救援队带上战斗服、水、绳索等保温和救援物资,继续从cp4往cp3至cp2这条线开始搜索作业,随队出发的还有一名医生。

23日上午直升机救援现场。图/中新网
救援队面临的第一个挑战是不知道被困人员的具体位置。该地区属于无人区,对救援人员来说是片陌生地域,只能依靠马拉松赛道沿线的信标旗来指示搜索方向。其次是通讯受到影响,成文卿说,救援人员一般都是使用手机来进行沟通,到了事发地之后,发现山上无信号。救援队特地携带了两部卫星电话,但当地地形太复杂,“被山挡住了,卫星电话通讯也会受到影响”。
当地的复杂地形给救援带来巨大挑战,成文卿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他们从cp4地段开始徒步救援,体力消耗很大,到了cp3区域,该地山形陡峭,赛道大多在山顶处,有些赛道旁即是悬崖。而cp2区域,地形则更为险峻,属于越走越危险的情况。
陌生的地形加大了搜索的难度,虽有当地村民作为向导,但事发地域常年人迹罕至,也没有明确的地名,无法精准定位和指示目标。在天快黑时,救援队员终于看见了几个人影。
救援队员走近发现,在一个牧羊人放牧所搭的窑洞里,有四位参赛选手,身旁有两位当地村民在照料。成文卿发现,四人中只有一人有生命体征,另外三人已经冻僵死亡,其中一人就是国内越野跑顶尖选手梁晶。
救援队员在洞中生起了火,对幸存的参赛者做了保暖处理,留下一名救援队员照料,其余救援人员继续搜索救援。整个救援行动持续到第二天凌晨6点,成文卿率领的救援队一共发现了9位参赛者,但除了那位幸存的参赛者,其余7男1女都遇难了。
在成文卿看来,参加这样的野外越野运动,冲锋衣等户外保暖设备是必须要携带的,“当地村民说即使夏天上山,也要穿棉衣的。”成文卿说。
 
被忽略的强制装备
李乐曾在2019年参加过甘肃省白银市的黄河石林越野跑赛事。在他印象里,参加过的几十场百公里越野跑,几乎没有一次赛事会严格检查过选手的强制装备,检查人员通常只是随便翻看。在2019年黄河石林越野跑时,他曾在终点前十余公里,碰到一位没有携带头灯的选手。当时已经是晚上八点多,没有头灯,其实危险很大,“赛事方并没有严格要求并检查选手的装备”。
一张网络流传的图片显示,相较此次黄河石林越野跑的号码簿、计时芯片、电子轨迹、GDS跟踪器、照明设备、水具、救生毯、口哨、手机等强制装备,国外某个越野赛的强制装备还有绷带、实物储备、防风防水外套、能够覆盖整个腿部的长裤或压缩裤和长袜组合等。而且,对于水杯容量、实物储备卡路里、救生毯和绷带的尺寸、外套防水和透气性能都有明确的数字规定。
李乐曾有过一次失温的可怕体验。2018年8月,他在五台山参加越野跑。晚上7点,为抵达一个路段,全程18公里,垂直距离1200米,全是下山路,没有设任何补给点。当天,因为山上下了雨雪,李乐全身湿透。他当时刚参加越野跑仅两个月,毫无经验。自补给的包不防水,干净的衣服也被雨雪淋湿了没法换,李乐觉得自己已经在失温边缘。
周围一片漆黑,空无一人。他给赛事主办方打电话请求救援,但对方说,没法救援,只能由他自己下山,下山后可以找个出租车送他回宾馆。李乐大怒,“我就是下不去才请求支援,浑身湿透,又找不到路。”他觉得眩晕,甚至出现些许幻觉,但不敢睡也不敢停下休息,只好自己给自己鼓劲,一路高吼、唱歌,终于下了山。
从那之后,他再也不敢轻装上阵,随身携带的自补给包总是满满当当,足有八九斤重。包必须防水,放着两块两万毫安的充电宝、两个头灯、厚实的抓绒冲锋衣、雨衣等等。有的跑友追求速度,他只追求安全完赛。
像李乐这样的跑友,在越野跑圈中并不算很多。无论是公司还是个人,对于强制装备、自补给的重视程度都不够。李乐指出,强制装备所反映出来的,还是大家对安全不重视的问题。无论是参赛者还是赛事方,都觉得比赛没有出过问题,有侥幸心理,“但往往这种情况下,就会真的出问题”。
 
狂热的行业
李乐在参加2019年黄河石林百公里越野赛时,已有几十场百公里越野跑的经验。
黄河石林越野跑在他看来“比较简单”。在景区内比赛,意味着安全有保障;累计爬升3000米,在20小时内完赛,对他来说也不难。而且,报名费1000元,完赛则奖励1600元,自己来甘肃玩一趟还能赚600元,他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2019年比赛时,天气炎热,无风无雨,大家更在意会不会中暑。这次事故中被人诟病的补给点3不提供补给、只提供打卡这一问题,在2019年时并不存在。当时,补给点3也提供了简单补给。
百公里越野跑在那时已经开始“出圈”,作为资深马拉松跑友,李乐立刻转投了这项运动。从2018年到2019年,李乐几乎每周都参加百公里越野跑,一年多的时间里,参与了60多次。现在想来,他认为自己那时既不了解赛事公司的办赛背景,也不了解线路,对自己的装备也准备得不充分。到了当地就比赛,就这样跌跌撞撞一路跑来。
李乐后来才知道,事实上,许多赛事都是小公司主办,一般是越野跑的发烧友成立的公司,想组织跑友们在某个经典线路跑一跑,于是跟当地政府合作,就有了一场赛事。“他们原来只是参加比赛而已,没有进行过专业训练,全凭主观愿望办赛,怎么可能把赛事做好?”
曾为珠峰攀登、戈壁挑战赛等各项户外运动赛事提供过多次医疗保障服务的魏必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也认可这一说法。据他所知,初期国内部分越野赛的执行公司,老板也是资深的越野跑友,组织人员规划线路,再根据大家的参赛经验模拟,以中短距离30-50公里的小型越野跑赛事为主。后来经验丰富后,再逐步邀请更多人参加,扩大参赛规模,并增设100公里以上的组别,摸着石头过河。
魏必说,大约在五六年前,百公里越野跑在国内逐渐风行,各地都组织“某某百公里”这类赛事。这几年的趋势是,西南、西北地区,因为当地独特的地形地貌,以及秀丽的风景,希望通过组织越野赛来做旅游推广,增加自身的曝光率。此次发生事故的黄河石林越野赛,也是设置在甘肃省白银市的黄河石林景区。
这类起源于欧美的小众运动,在欧美有几十年的发展历程,其背后的配套保障、补给等基础服务已经相对成熟。而我国引入这项运动年头并不长,用魏必的话说,“部分急于求成的赛事,只学了形,没有学到相关的配套和内在的精神”。
当越来越多水平参差不齐的人前来参赛,比赛中会出现什么问题,需要什么样的应急救援和保障预案,国内各主办方都缺乏丰富经验和统一细化的规范。
 
救援效率低下是国内赛事的通病
魏必所在的医疗保障团队曾碰到过一件惊心动魄的事。一名选手在戈壁赛中,因跑错方向丢失,赛事主办方救援反应很迟缓。十分庆幸的是,选手所在团队通过自身努力,并在当地有经验的服务商协助下,最终营救了该选手。
在他看来,赛事方应急救援决策反应迟缓、施救力量严重依赖第三方救援队、施救范围较大地形复杂、选手前后过于分散、特殊的天气干扰等,都是导致救援效率低下的原因,也是当前国内极限运动赛事普遍存在的问题。如果选手出现突发状况,即使有GPS定位,如何确保营救效率,不错过黄金的救援窗口?
在开展历史更长的马拉松赛事中,经过长期积累,已有比较完备的急救方案、专业团队和处理措施。救援团队在赛事开始之前,就会事先评估各赛段的风险系数,并作出极端情况下的预案。而越野跑作为小众运动,且通常又是小赛事,救援常常囿于成本的限制。比如,会出现补给点分布较少,或者补给点内的补给物资准备不充足的情况。另外,因越野跑在国内如星火燎原,一些不具备体育赛事承办能力的小县城也参与进来,但几百甚至上千人的赛事规模,是否会超过县城级别救援体系的承受范围?
魏必指出,如果要做到相对专业的安全保障,在一些大型赛事中,需要做到1:10甚至1:5的响应,也就是说,每10名或者5名参赛者,就要有一名急救人员。在不同城市、不同赛事中,聘请团队的成本不同,从几万元到几十万元不等。有时,因地形地势所限,必须出动直升机急救。赛事方如果要事先准备好直升机,也有可能需几十万元开销。魏必认为,对一些小型赛事方来说,办赛几年从未出过问题,医疗保障团队又是其中的成本支出大头,可能会在这方面松懈。
“我们这一行,是速效救心丸。备用时会占用一定的资金,不出事也用不上,但是如果你有侥幸心理,不买这个药,当你需要的时候,就来不及了。”魏必坦言。
对白银黄河石林越野跑中出现的事故,魏必认为,这样大规模的伤亡事件,必然是赛事主办方对当地极端天气估计不足、救援停赛等流程不果断、配套保障体系出现了问题。
5月23日晚,国家体育总局紧急召开会议,要求进一步压实体育系统的赛事安全管理工作,不断完善体育领域安全风险防控制度和举措。
李乐和魏必都认为,此次事件会成为行业的一个转折点:安全问题将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行业标准也有可能就此出台,狂热的市场将会“纠偏”。
 
(应采访对象要求,李乐为化名)
 
值班编辑:王琳

欢迎关注中国新闻周刊视频号
(进入视频,点击帐号头像,加关注)
没有归途的马拉松,亲历者讲述白银“夺命”越野赛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