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转换大法-中医千古不传之秘



本文转于“伤寒论bbs”,作者duck521。
自古以来中医(世医)的神秘莫过于用药的神奇,而用药的独到莫过于阴阳的转变,何为阴阳的转变呢?常听人说中医不传之秘在于药量,其实药量只是一部分,我说其实中医不传的是药物的阴阳转变规律,为推广我中华国术,提高临床疗效特将天机述于有缘之人。
 
阴阳转换大法
 
一、基本概念
 
1、任何事物阴阳的属性都不是一定的,是随外界环境改变而改变的。
2、应用在治病中首先要以所治疗的患者为基本参照物,而后立药物的阴阳,而不是以药物本身去立阴阳(很重要哦)。
3、药物阴阳的确立是以药物的浓度、气与味的厚薄、温度为基本变量展开的。
4、阴阳在药物中的体现是以量变而变的,具体为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就是在一个太极中,阴阳平衡时,阴是阳的二倍或者阳是阴的二倍,
   比如阴是阳体积的二倍,而同时阳又是阴质量的二倍等等......
5、改变物质的量就将改变了物质的阴阳属性(在一定范围内)。
 
二、举例应用
 
如一人体温为36.8度,你给他一杯水,如果水低于18.4度就是趋于阴性的水,阴则向下,向里,你喝下去觉得肚子里很凉快,那水对你来说就是淡味的凉药。但如果你喝的是73.6度以上的热水,那水就是趋于阳性的水,阳则上行,趋于表,你喝下去一会就出汗了,那水对你来说就是淡味的热药。为什么是淡味的呢?这是与你身体的酸碱度对比而言的。
 
同样是水同样是一个人,温度变了,药的阴阳属性就变了。中医很科学很简单,其实内经中讲的“要”也就是参照点的改变,一样的药在不同人身上药性不同就是这个道理。中医难吗?很难!不告诉你这个原则,你光研究药那你研究去吧,这一辈子,未必能精通几味药,人有500变,有8万4千演你就是穷其一生也不能精通多少。
 
三、阴阳法则
 
阴阳各自有不同的运动规律,不可完全混淆套用,应因性而辨,因辨而用。
 
如味之薄者为清阳,清阳出上窍;味之厚者为浊阴,浊阴出下窍。
如气之厚者为阳;气之薄者为阴。因有气之薄者为阴,所以有茯苓利水而下行之功。
 
阴阳转变凡此种种,阴阳不在药性而在人心,人使之阳则阳,人使之阴则阴,至此则药无有阴阳矣,至此可知为何滋阴寒凉一派,与火神一派,用药天差地别而能各自取效,而后辈仿之则不效而多出偏,实未得真传也。今有缘者得之,仔细玩味,可造福一方,扬我国术,振兴我中华,不辱歧黄之旨。
 
* * * *
“人心”为用药者之心,用药之人要明阴阳转化之理,正所谓阴阳同根。如举例的水,你要它呈阳性,它就是阳性,你要它呈阴性,它就呈阴性,全在人应用。心通阴阳转化之理,可无药不阴,可无药不阳,故药已无阴阳,而阴阳在人心。
 
再比如咖啡,少量喝时能促进睡眠,多量喝时就是兴奋了。有些人体质不同,多喝促进睡眠,少喝却兴奋,奇妙啊!记得王洪图在讲《内经》时也曾感言,治疗失眠与多眠用的方子是一样的都很有效,但剂量却相差很大,就是这个道理。常言道物极必反,就是阴阳属性在一定条件下转换了。
 
中医是取象比类的科学,多观察自己的周围,随处都是大道。
 
在学中医的方剂组成及其变化时,曾听到过一位资深望重的老中医告知:“中医不传之秘在于药量”,同一种中药,用量不同,作用不同,甚至可以完全相反的作用,个体不同,剂量也会不同。例如:
 
黄芪——其利尿作用在20克以内明显,30克以上就趋向抑制;其对血压影响,15克以内可升高血压,35克以上反而降压。有气虚症状时,用炙黄芪,无气虚症状,则用生黄芪。
柴胡——在小柴胡汤中为君药,用量大于其它药一倍有余(能透邪外出),而在逍遥散中为臣药,用量与各药相等(起疏肝解郁作用),在补中益气汤中为佐药,用量极小(取其升举清阳的功能)。
白术——常用量能健脾止泻,大剂量用至30~60克,则能益气通便。
红花——少用可养血,稍多则活血,再多则能破血。
薄荷——用3克以疏达肝木,用至15克以发散风热,清利头目。
桂枝——用量不到5克,取其温通阳气,增加膀胱气化功能的作用;用至10克,则温经散寒,解肌发表,以祛除在表之风邪。
川芎——小剂量可使子宫收缩加强,大剂量反而麻庳子宫。
枳实——小剂量能使心脏兴奋,大剂量使之抑制。。。。。。。不一一例举。
 
“中医治病的根本不是病,而是人,而每个个体的差异不同,用药剂量也会不同”,一句堪为中医经典总结和升华。
 
◎药性阴阳论
药有气味浓薄不同,轻重不等,寒热相杂,阴阳相混,或气一而味殊,或味同而气异。清阳发腠理,实四肢,清之清者也。浊阴走五脏归六腑,浊之浊者也。清中清者,养荣于神,浊中浊者,坚强骨髓。气为阳、气浓为纯阳,气薄为阳中之阴,气薄则发泄,气浓则发热。味为阴、味浓为纯阴,味薄为阴中之阳,味薄则通,味浓则泄。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酸苦涌泄为阴。辛甘淡之热者,为阴中之阳,酸苦咸之寒者,为阳中之阴。
 
如茯苓淡,为在天之阳也,阳当上行,何为利水而泄下?内经云,气之薄者,乃阳中之阴,所以利水而泄下,然而泄下亦不离乎阴之体,故入乎太阴也。
 
麻黄甘、为在地之阴也,阴当下行,何为发汗而上升?内经云,味之薄者,乃阴中之阳,所以发汗而上升,然而升上亦不离乎阳之体,故入乎太阳也。
 
附子气味俱浓,其性热,乃阳中之阳,故经云,发热。大黄气味俱浓,其性寒,乃阴中之阴,故经云,泄下。淡竹乃阳中之阴,所以利小便。苦茶乃阴中之阳,所以清头目。
 
药有寒热温凉平和之气,辛甘淡苦酸咸之味,升降浮沉之性,宣通补泻之能。内经曰,补泻在味,随时换气,故升以散之,散其在表拂郁也。甘以缓之,缓其大热大寒也。淡以渗之,渗其内湿,利小便也。苦以泄之,泄其上升之火也。酸以收之,收其精散之气也。咸以软之,软其燥结之火也。
 
春气温而宜用凉药,夏气热而宜用寒药,秋气凉而宜用温药,冬气寒而宜用热药,此特四时之正耳,若病与时违,又不拘此例也。假如夏月忌发散,苟表实极重之症,虽用麻黄一两何妨,其余可以例推。病在上而宜用升药,病在下而宜用降药,病在外而宜用浮药,病在内而宜用沉药,故经曰,升降浮沉则顺之,谓顺其升降浮沉药味之性也。
 
》》编后语
本文的第四部分探讨“中医时间观与用药”,联系运气学说、季节、时节、日期节律等探讨了不同疾病、病位等的用药,阐述了用药的奥妙。在如今普遍采用大方的情景中,揭示中医用药的一种思维路径,值得探索。
            
    为中医呐喊    
点击“接受”加入我们
.   .  .             
 赞赏 
【推荐阅读】请点击 ↓

学针灸、艾灸,一定要听倪海厦老师讲的针灸课!太珍贵了,必须收藏!
转发珍藏!倪海厦老师讲解黄帝内经全集——共75集
大爱!分享大型中医纪录片《黄帝内经》1-60全集,欢迎收藏!
转发珍藏!倪海厦讲解神农本草经全集
免费收藏!《温病学》完整72全集视频
免费珍藏!感谢大医倪海厦讲解伤寒论共58集(高清全集)
免费珍藏!倪海厦老师人纪针灸课程78集(高清)
健康,人人都想要!没有病就算健康吗?
免费珍藏!没有好中医,人人自学中医,《中医诊断学》全集
免费珍藏!没有好中医,人人自学中医,《方剂学》视频全集
中医大学教科书在线购买,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针灸推拿……
中医大学教科书在线购买,中医基础、中医诊断、中药学、方剂学……
救人救己!免费推荐大家学一学推拿学基础!
免费珍藏!疾病查询手册,人手一份!
【经络腧穴学】六十八集完整版视频教学课
最全体检报告解读,看病不用问医生,人手一份
免费珍藏!没有好中医,人人自学中医《中医内科学》视频
I 声明信息:
本公众号所分享文章仅供参考学习之用。发布内容若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可随时和我们联系。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文中涉及所有方剂药物及治法为学习参考之用,非专业人士请勿试药!投稿、交流添加微信:guoyi20207
关注国医,学最好的中医知识!
请关注微信:guoyidaquan

看完之后,别忘点个【在看】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