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当劳和肯德基为什么总是开在一起?


作者 | 林川     来源 | 品牌头版
巨头间“相爱相杀”的情节总是人们热衷探讨的话题,而其中最具有代表的CP,当属肯德基与麦当劳。
在中国,从商场、火车站、机场,到旅游景点,几乎有肯德基的地方,附近就有麦当劳。
 
按惯性思维,作为洋快餐领域的竞争对手,它们不应该彼此避开、错位竞争吗?毕竟再好的选址,竞争都会分流一部分客人,在一起开店,它们图的是什么?
01
制造爆点聚势引流
 
先讲一个故事:有一对兄弟卖豆腐,兄弟俩各自开了一家豆腐店,而且是在相邻不远的路段,但弟弟卖的豆腐柔软酥口,哥哥卖的豆腐硬质饱满。
 
刚开始人们都希望吃弟弟店里的豆腐,后来发现软质的吃久了就渐渐乏味了,于是哥哥的店生意开始兴隆起来,后来前往两家店的顾客渐渐达到了一个平衡点。
 
麦当劳和肯德基就是这种关系,既是“敌人”,又是“朋友”。
 
“1+1=3”,他们之所以把店开在一起,无非是想将原本分散的消费者集中起来,聚合人气,形成集聚效应,规模效应,降低营销成本。
 
这就涉及到心理学上的“爆发点”理论,就像水温升至100℃就会沸腾,当某种因素累积到一定程度,也会出现从量变到质变的“爆发点”。
 
这也适用于消费,通过某种方式将消费者期望值提高到一定水平,消费行为就会“爆发”,比如陈列产品时,当单品数量达到某个临界点,就能刺激消费意愿,让消费者买买买!
 
同样,如果一个地方只有一家麦当劳或肯德基,顾客为了一家麦当劳/肯德基专门出趟门的可能性不大,但如果一个地方有麦当劳、肯德基、必胜客、汉堡王等多种选择,结果就会大不一样。
 
大众往往对于“哪里有吃的”这个问题较为敏感,而对于“哪里有麦当劳/肯德基”这个问题就没那么上心了。
假设麦当劳、肯德基、汉堡王三者开在同一条街上,就会构成一个小型的“美食中心商圈”,这个小商圈会给大众一个印象:“我们这里是美食聚集地,有很多选择,来吧”,于是,当大众产生美食消费需求时,这个小商圈便成为了首选,因为总有一家适合我。
相信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当有饮食需求时,都会倾向于选择一个繁华的美食商圈,而不是一个人烟稀少的小旮旯。
 

所以,从这点来看,肯德基和麦当劳在一起,相比于竞争带来的损耗,更多的还是市场需求的增长。事实上,回顾肯德基和麦当劳在中国的发展史就会发现,他们把店开在一起,不仅没有导致恶性竞争,反而因为对手的存在开店更快、更多。
 
同样的,为了营造类似的圈子,我们看到了安卓和苹果,vivo和oppo,苏宁和国美,一点点和古茗,绝味和周黑鸭,蒙牛和伊利,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
 

总之,这些竞争对手聚在一起,就是为了一起造势来达到消费市场的“爆发点。
02
在厮杀中相互制衡
 
好的选址对于一家餐厅来说有着重要意义,他们一旦看中一块「风水宝地」,砸下多大成本也在所不惜。
 
麦当劳和肯德基开在一起,正是源于他们对于选址和商圈划分的“英雄所见略同”。
 
先回顾一下肯德基和麦当劳在中国内地开店的历史:1987年11月12日,肯德基内地的第一家餐厅在北京前门开业,盛况空前。

40年过去了,这家店至今仍在正常营业,并且将肯德基中国第一店作为卖点吸引顾客。如果打开地图搜索这家店的位置,能在旁边发现麦当劳的身影。
 
再来看看麦当劳内地第一店。1990年10月8日,麦当劳在深圳罗湖东门商业步行街开张迎客。麦当劳所处的这条步行街,也是深圳最早、最成熟和最具规模的商业旺区。
同肯德基北京前门店一样,深圳东门麦当劳也仍然健在,并且,旁边毫无意外的开着一家肯德基,两家店距离只有174米。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麦当劳和肯德基,在选址上有着近乎一模一样的标准和眼光:必须是中心地段,必须是商圈,必须是客流旺地。
 
肯德基计划进入某城市,会通过自己的选址决策小组来收集这个地区的资料。
商圈规划采取的是记分方法,例如,这个地区有一个大型商场,商场营业额在1000万元算一分,5000万元算5分,有一条公交线路加多少分,有一条地铁线路加多少分,这些分值标准是多年平均下来的一个准确经验值。

通过打分把商圈分成几大类,以北京为例,有市级商业型、区级商业型、定点消费型,还有社区型、社区商务两用型、旅游型等。
 
在商圈选择的标准上,一方面要考虑餐馆自身的市场定位,另一方面要考虑商圈的稳定度和成熟度。餐馆的市场定位不同,吸引的顾客群不一样,商圈的选择也就不同。
例如,马兰拉面和肯德基的市场定位不同,顾客群不一样,是两个“相交”的圆,有人吃肯德基也吃马兰拉面,有人可能从来不吃肯德基专吃马兰拉面,也有反之,马兰拉面的选址也当然与肯德基不同。
 
而肯德基与麦当劳市场定位相似,顾客群基本重合,所以在商圈选择方面也一样。
 
这种选择背后,涉及到一个著名的经济学原理——“纳什均衡”,又称为非合作博弈均衡,由诺贝尔经济学家博弈论创始人约翰·纳什提出——社会不是孤立的存在,每个人都会面临合作和竞争。
 
由于存在非合作博弈的纳什均衡定理,麦当劳和肯德基除了要思考自己的策略,还要思考竞争对手的策略。
所以,这两家快餐连锁店选址一样,也是为了达到一个互相抑制的平衡状态。用《教父》里的话说就是:离你的朋友近些,但要离你的敌人更近,这样你才能更了解他。
03
借“支点”扩大声量
 
肯德基和麦当劳把店开在一起,其实也是一种“借势营销”。
 
借势这个概念早已有之,古有打仗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司马懿也曾说过:“夫将兵者,不战则守,不守则走,不走则逃,不逃则死”,更是直言把握时局,善以利用的重要性。
这种思维模式直到今天依旧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尤其是在商业营销领域,借势而上,对于提升品牌知名度,提高产品销售规模,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奥运期间的“奥运营销”就是典型代表。奥运会作为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体育盛会,备受全球瞩目。
特别是商界奇才尤伯罗斯,创造性地将奥运和商业紧密结合起来,并使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成为“第一次赚钱的奥运会”以来,奥运经济越来越成为众商家关注的焦点。
 

在北京申奥活动中,可口可乐、通用汽车、喜力啤酒、农夫山泉、富士胶卷等品牌也积极参与其中,除了投入赞助费外,还从公益、文化、热点等各个角度采取了系列相关营销活动。
 
同处一个商圈的肯德基和麦当劳,正是“借势营销”的优秀践行者。他们把店开在一起的原因之一,也是为了借助对方的知名度,为自己不断扩大影响力,实现免费宣传,实现各自利润最大化。
 
众所周知,麦当劳和肯德基面对的消费客群基本一致,换句话说,去麦当劳消费的人也会去肯德基消费,去肯德基消费的人也会去麦当劳消费。
举个简单的例子,假设消费者一开始想去麦当劳就餐,可是看到了肯德基推出更优惠、更吸引人的活动,也许他们转身就去肯德基消费了。
 
其实在生活中,当消费者被问及哪家的汉堡、薯条更好吃的时候,他们并没有“标准答案”。不少人表示,有过在肯德基买完汉堡后,去麦当劳买薯条的经历。如此看来,这两大品牌实际上实现了消费客群共享。
 

经济学中指出,产品同质会导致激烈的价格战,品牌需要在产品差异之间选择一个平衡点,肯德基和麦当劳就是在不断的竞争中寻求这种互补平衡。
04
结 语
 
在很大程度上,同行之间其实是形成了一种利益共同体,因此,竞争对手之间不是消灭竞争,而是走向“竞合”,将竞争对手的资源为我所用。
 
良性竞争才能做大市场蛋糕,共同发展。寸有所长,尺有所短,任何一个企业都有自己的长处和弱处。
“一山不容二虎”的日子已经一去不返,当我们不能够独步天下时,就请选择和对手携手共进。就像麦当劳和肯德基一样,大家在竞争中互相提升自己的实力,在竞争中甩开和其他对手的差距,使双方在竞争格局中赢得先机。
原创不易,如需转载请后台回复「转载」

热门内容




我就知道你 “在看”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