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就要到春节了。长住调养的病人已经陆续回乡过年,山上的诊务也没有往日那么多。师父高兴的时候,就在书房里给我们讲一两种杂病,偶尔还卖几个小故事给我们,让我们师兄弟几个听的心驰神往的。
有一天上午,我们正在听课,从天井里里传来呼叫声,大夫,大夫,看病来了。师父放下书走出去,我们师兄弟也跟出去看。一个中年人,单肩架着一个二十岁左右的小伙子。小伙子捂着胸口,大口喘着粗气。这人是犯了喘证。
现在哮喘比以前要常见得多,甚至有些读小学的小朋友,动不动就喘不过来。工业化时代排放的大量毒素和废气,总会让某些人的呼吸系统难以承受如此之重的代谢压力,所以这些人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呼吸系统病变。什么鼻炎、咽炎、喉炎、气管炎、肺炎,这些小毛病对现代人来说简直就是挥之不去的梦魇,犯了就要治,治又治不好,只能坚持吃药,还要提心吊胆的预防肿瘤和各种癌变,活得好辛苦。
曾经有个笃信科学的学西医的同学,就不幸得了鼻炎,经常单侧鼻塞和头痛。去做CT检查,老师告诉他这是发育畸形引起的先天性鼻中隔偏曲,建议手术矫正。于是他就真的要去做,我看在同窗的情谊上劝他说,你这是肺气不利引起的鼻渊,针灸配合汤药,好好调养一下很快就能复原。他不相信的,以为我在骗鬼,于是坚持花5k多去做了手术。手术很成功,鼻中隔变的笔直通畅,呼气利凉,带来了全新的感受。可是新的问题又出现了,鼻涕很多,还经常倒灌的嘴里。OMG,中医讲“涕为肺之液”,早就跟你讲过是肺有毛病嘛,对不对?你只去搞鼻子,是不会解决根本问题的,只会让问题层出不穷而已。现在此同学正在按照老师的建议,接受抗炎治疗,以解决鼻涕倒灌的问题。这就是没有照顾好自己的身体,搞到鼻子不通气,反过来还要责怪父母生的他不好以至于发育畸形的人,所要遭受的痛苦,囧。请让我们一起祝他好运吧,阿门。
现代的摩登生活,也会导致哮喘的发生。难经讲,形寒饮冷则伤肺。外国人不知道棉裤是啥东西,冰天雪地的也只穿一条单裤子在外面晃荡,有些同学觉得很洋气,也学人家这么穿。呃,这样的人,还能再傻点么?洋气的代价就是,肺部被寒气伤到,哮喘和虚寒证的发病率很高,老年时期关节炎和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几率以几何级数增长。呃,是很洋气了,连得的病都跟外国常见病一样。针灸术之所以会在欧美国家盛行,就是因为可以有效的治疗关节疼痛和随之而来的运动障碍,而这些疾患现代医学除了麻醉之外,几乎没有别的事情可做,只能坐视病患瘫痪,直至死亡。除了衣服穿的少,吃冷饮、喝冰水、过量使用抗生素和消炎药等,都是导致哮喘病患成倍增加的主要因素。所以现代人,就是这样在摩登文明中痛并快乐着。
又激动一下下,说太多了,-_-#。刚才我们说那个年轻人得的是喘证,你要注意哦,不是哮喘,是喘证。哮和喘,在传统医学里是两个不同的疾病概念,喘只是呼吸困难。哮,除了呼吸困难之外,还会有哮鸣声,就象水鸡的叫声一样。那个人呼吸困难,又没有哮鸣音,就是我用传统医学中“望”和“闻”这两种手段采集到的信息,然后我利用我所学的知识检索处理一下,所以就知道他得的是喘证了。简单么?
我们几个人上前帮忙,把年轻人扶进诊室。他喘的很厉害,根本坐不下来。师父拿出银针,扎了几根下去,5分钟都不到,年轻人的呼吸就慢慢平复下来。中年人是他的父亲,爷俩在家给八仙桌上油漆来着,小伙子一下就喘上了,本想休息一会就能好,谁想越喘越厉害,于是赶紧看大夫来了。师父让我们给病人摸摸脉,我得的脉象是浮弦微紧,刚才问诊又知道患者受过油漆气味的刺激,四诊合参,我就对这个病有八九分的把握了。
脉摸过之后,师父问,你们说说啊?四哥平时跟师父最多,师哥们都让他说。于是四哥说,现在时值隆冬,病人脉象浮紧,我觉得是外感风寒的实喘,六安煎加麻黄合适。哟呵,《景岳全书》背的够熟的啊,我稍微撇了下嘴,也不知有没有被人看到。师父问我,老七,你怎么看?我说,病人右寸以浮弦为重,稍稍见紧。我觉得是外受漆毒邪风,才引发喘证,倍用通宣理肺丸合适。这个通宣理肺丸,包括乌鸡白凤丸、安宫牛黄丸什么的,都是前清御医为慈禧太后专门研究的方子,解放以后解密了一部分医学档案,把这些处方拿出来制成中成药造福人民,是很好的事情。这个药丸,其实跟六安煎加麻黄的配方差不多,只是药材配比和组方会更合理一些,而且比较偏重于驱散风邪的功能,我以前就用这个治疗过几例“过敏性哮喘”,效果都还不错,比起六安煎这个汤剂效果还要好一些,所以就理直气壮的说了出来。师父沉吟一声,点点头,给开了五天的通宣理肺丸。显而易见的结果就是病人没有继续再喘,说明开这个药是有治疗效果的,但是我自己知道这个药不可能根治哮喘,然而彼时我的功力也仅限于此。
在师哥们的面前又小露一手,沾沾自喜啊,看看,兄弟我住东厢上手也不是盖的。第二天,师父把我单独叫到书房,对我说:昨天看的不错。我抿嘴笑笑。师父又说,你现在这水平能干个卫生室,但是治不了大病。顿时血流满地啊,同学们,其实师父夸我的时候我有点忘了自己姓啥了。也是,俺就是因为医术不成才来找您老人家的嘛,要是看得好还来学啥。
师父说完,拉开抽屉,给我一张字条,上面写的是: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麻黄汤,好像是小时候念过的,《伤寒论》里的方子,汉朝的方子了,治现代人的病,能管用么?而且里面记载的都是伤寒重症,现在都已经很少见了。用那些方子,治疗昨天风邪袭肺的喘证,哪能好使么?我这里正一肚子牢骚呢,师父从书架上抽了一本书递给我,说,你拿去要细细的读,读完了告诉我,回头我考考你。我接过一看,是祝味菊先生的《伤寒新义》。
于是,我的全新的医学学习里程,就从这一本小书开始了。
有一天上午,我们正在听课,从天井里里传来呼叫声,大夫,大夫,看病来了。师父放下书走出去,我们师兄弟也跟出去看。一个中年人,单肩架着一个二十岁左右的小伙子。小伙子捂着胸口,大口喘着粗气。这人是犯了喘证。
现在哮喘比以前要常见得多,甚至有些读小学的小朋友,动不动就喘不过来。工业化时代排放的大量毒素和废气,总会让某些人的呼吸系统难以承受如此之重的代谢压力,所以这些人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呼吸系统病变。什么鼻炎、咽炎、喉炎、气管炎、肺炎,这些小毛病对现代人来说简直就是挥之不去的梦魇,犯了就要治,治又治不好,只能坚持吃药,还要提心吊胆的预防肿瘤和各种癌变,活得好辛苦。
曾经有个笃信科学的学西医的同学,就不幸得了鼻炎,经常单侧鼻塞和头痛。去做CT检查,老师告诉他这是发育畸形引起的先天性鼻中隔偏曲,建议手术矫正。于是他就真的要去做,我看在同窗的情谊上劝他说,你这是肺气不利引起的鼻渊,针灸配合汤药,好好调养一下很快就能复原。他不相信的,以为我在骗鬼,于是坚持花5k多去做了手术。手术很成功,鼻中隔变的笔直通畅,呼气利凉,带来了全新的感受。可是新的问题又出现了,鼻涕很多,还经常倒灌的嘴里。OMG,中医讲“涕为肺之液”,早就跟你讲过是肺有毛病嘛,对不对?你只去搞鼻子,是不会解决根本问题的,只会让问题层出不穷而已。现在此同学正在按照老师的建议,接受抗炎治疗,以解决鼻涕倒灌的问题。这就是没有照顾好自己的身体,搞到鼻子不通气,反过来还要责怪父母生的他不好以至于发育畸形的人,所要遭受的痛苦,囧。请让我们一起祝他好运吧,阿门。
现代的摩登生活,也会导致哮喘的发生。难经讲,形寒饮冷则伤肺。外国人不知道棉裤是啥东西,冰天雪地的也只穿一条单裤子在外面晃荡,有些同学觉得很洋气,也学人家这么穿。呃,这样的人,还能再傻点么?洋气的代价就是,肺部被寒气伤到,哮喘和虚寒证的发病率很高,老年时期关节炎和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几率以几何级数增长。呃,是很洋气了,连得的病都跟外国常见病一样。针灸术之所以会在欧美国家盛行,就是因为可以有效的治疗关节疼痛和随之而来的运动障碍,而这些疾患现代医学除了麻醉之外,几乎没有别的事情可做,只能坐视病患瘫痪,直至死亡。除了衣服穿的少,吃冷饮、喝冰水、过量使用抗生素和消炎药等,都是导致哮喘病患成倍增加的主要因素。所以现代人,就是这样在摩登文明中痛并快乐着。
又激动一下下,说太多了,-_-#。刚才我们说那个年轻人得的是喘证,你要注意哦,不是哮喘,是喘证。哮和喘,在传统医学里是两个不同的疾病概念,喘只是呼吸困难。哮,除了呼吸困难之外,还会有哮鸣声,就象水鸡的叫声一样。那个人呼吸困难,又没有哮鸣音,就是我用传统医学中“望”和“闻”这两种手段采集到的信息,然后我利用我所学的知识检索处理一下,所以就知道他得的是喘证了。简单么?
我们几个人上前帮忙,把年轻人扶进诊室。他喘的很厉害,根本坐不下来。师父拿出银针,扎了几根下去,5分钟都不到,年轻人的呼吸就慢慢平复下来。中年人是他的父亲,爷俩在家给八仙桌上油漆来着,小伙子一下就喘上了,本想休息一会就能好,谁想越喘越厉害,于是赶紧看大夫来了。师父让我们给病人摸摸脉,我得的脉象是浮弦微紧,刚才问诊又知道患者受过油漆气味的刺激,四诊合参,我就对这个病有八九分的把握了。
脉摸过之后,师父问,你们说说啊?四哥平时跟师父最多,师哥们都让他说。于是四哥说,现在时值隆冬,病人脉象浮紧,我觉得是外感风寒的实喘,六安煎加麻黄合适。哟呵,《景岳全书》背的够熟的啊,我稍微撇了下嘴,也不知有没有被人看到。师父问我,老七,你怎么看?我说,病人右寸以浮弦为重,稍稍见紧。我觉得是外受漆毒邪风,才引发喘证,倍用通宣理肺丸合适。这个通宣理肺丸,包括乌鸡白凤丸、安宫牛黄丸什么的,都是前清御医为慈禧太后专门研究的方子,解放以后解密了一部分医学档案,把这些处方拿出来制成中成药造福人民,是很好的事情。这个药丸,其实跟六安煎加麻黄的配方差不多,只是药材配比和组方会更合理一些,而且比较偏重于驱散风邪的功能,我以前就用这个治疗过几例“过敏性哮喘”,效果都还不错,比起六安煎这个汤剂效果还要好一些,所以就理直气壮的说了出来。师父沉吟一声,点点头,给开了五天的通宣理肺丸。显而易见的结果就是病人没有继续再喘,说明开这个药是有治疗效果的,但是我自己知道这个药不可能根治哮喘,然而彼时我的功力也仅限于此。
在师哥们的面前又小露一手,沾沾自喜啊,看看,兄弟我住东厢上手也不是盖的。第二天,师父把我单独叫到书房,对我说:昨天看的不错。我抿嘴笑笑。师父又说,你现在这水平能干个卫生室,但是治不了大病。顿时血流满地啊,同学们,其实师父夸我的时候我有点忘了自己姓啥了。也是,俺就是因为医术不成才来找您老人家的嘛,要是看得好还来学啥。
师父说完,拉开抽屉,给我一张字条,上面写的是: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麻黄汤,好像是小时候念过的,《伤寒论》里的方子,汉朝的方子了,治现代人的病,能管用么?而且里面记载的都是伤寒重症,现在都已经很少见了。用那些方子,治疗昨天风邪袭肺的喘证,哪能好使么?我这里正一肚子牢骚呢,师父从书架上抽了一本书递给我,说,你拿去要细细的读,读完了告诉我,回头我考考你。我接过一看,是祝味菊先生的《伤寒新义》。
于是,我的全新的医学学习里程,就从这一本小书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