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末路:历史上那些大人物之死

  不管如何,即使是因追求革新和变0法图强动了慈禧的“权0力奶酪”而遭受忌恨的珍妃最终死0得很惨,几乎是被慈禧用洪荒之力加以残0害,但珍妃这个时代新女性的曾经的思想光辉和反0抗意识,却是照亮后世追求理想信念的女性的“指路明灯”,那种过人胆识、坚强意志和前卫观念,直到现在还在闪闪发光,更不用说在那风0雨如晦的晚0清时期,简直就是女界自带光环的暗夜明灯,闪烁着不屈的真理和人性光芒。

  敢当面顶撞八面威风的老佛0爷,本身就是一种大快人心的靓丽清宫风景,尽管珍妃也有受0贿搞钱、干预朝0政的“负0面新闻”(在光绪是傀0儡皇0帝的前提下大可忽略不计),却可谓是瑕不掩瑜。
  晚安
  妒杀:韩非是被同门李斯害死的吗

  前文在写历史名将孙膑的时候,曾经提起过此时正主韩非。因为相同的“历史性嫉妒”原因,李斯与韩非、庞涓与孙膑这几对著名历史师兄弟“因妒生恨”,进而演绎了有点惊天动地的“鹬蚌相争”。其中,最著名当是协助秦0始皇统一中0国的李斯,借秦王之手杀了同门师兄弟韩非,皆因其嫉妒韩非的才高八斗,李斯最终也像残0害师兄弟的庞涓一样下场凄惨。

  关于李斯“妒杀”韩非,史曰:“李斯使人遗非药,使自杀。”(《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这个史实说得再明白不过,那就是李斯派人拿毒药给韩非,逼迫其服毒自0杀。原本韩非是不想服毒而死的,还曾想见秦王加以面陈,但被阻止见不到,秦王知道之后有点后悔,想赦免韩非,但韩非却已经死了,这其中当然包含了因妒成恨的“同门好兄弟”李斯的使横手。

  那么,作为师出同门的李斯为何要残忍逼0死韩非呢?这个就得从韩非那完全把李斯映衬得暗淡无光的大学问说起。
  晚安
  根据百科知识介绍,韩非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作为儒学大0师荀子的高足,不仅能继承了荀子的学说把老师的学问发扬光大,还能融会贯通把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以及慎到的“势”集于一身,自成一体,进而成为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由此形成的一套完整的君0主专0制理论和学说,此后一直是“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统0治阶级治0国的思想基础”。

  基于此,也可以说韩非是战国末期的一位最重要的大思想家,学问自然比其同门师兄弟李斯大得多,也由此埋下了被0杀祸根。

  纵观作为文人才子和思想家的韩非,他的人生历程与从政经历并不复杂,出身韩国宗室的他(这个出身与五代为韩王国相的张良有点类似,都是韩国贵0族高0层子弟,也都想为韩国复兴而不得),早年曾经为自己多灾多难的祖国的崛起而发奋读书,什么书都读的那种,凡商业、管理、兵法等都广泛涉猎,也奠定了此后深厚的思想基础和学术素养,成为大儒荀子的得意门生也可预期。

  只是战国后期的合纵连横与漫天烽火,彻底打碎了韩非的治学理想与救0国大0梦。随着秦国通过变0法迅速变强,其他六国也迅速陷入了风雨飘摇的政0治和军0事危0局。
  晚安
  大家可能还记得,前文我们也曾写过著名“历史屠夫” 秦将白起攻打韩赵屠0城的故事,而据史料显示,大约在韩桓惠王十年(公元前262年),白起就率兵攻韩,且一下子攻取五十城。

  韩国大败之后,上党郡守被迫降赵,以换取喘息机会,但却由此让韩0国统0治层开始分0崩离析,国0将不国。基于此种危急关头,当时的热血青年韩非开始向高0层上0书,连续几年为解除国难、振兴政经奔走呼号,积极建言。

  只是,这不过是书生意志的韩非的一相情愿,“剃头担子一头热”的营生,对于逐渐走强的秦国的压迫无能为力,战败成为常态的韩国也是一天天地拉胯下去,无心治0国理政的韩王,不仅不励精图治,还大量提拔任用夸夸其谈的蠢0才管0理国0家,贤明之士却被摒除在外坐冷板凳。

  报国无门有点绝望的韩非只得埋头著书立说,两耳不闻窗外事,后来还出门追随在楚国办学的儒学大师荀子,拜入其门下,与后来要了他的命的李斯共同师从荀子“学帝0王之术”,时为韩桓惠王十九年(公元前253年)前后,其时从稷下来到楚国之后,很受“战国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赏识的荀子,还被任命为兰陵令,在担任行0政职务的同时还“继续受徒教学”,才有了这史上“三位一体”大名人的交集与恩怨,正应了那句老话:“不是冤家不聚头”是也。
  晚安
  学成之后,韩非与李斯这对史上著名的师兄弟便各奔西东,各自为自己的前途打拼。

  毕业之后的李斯,眼光独到地投奔到当时蒸蒸日上的秦国,成了著名秦相吕不韦的舍人,通过长期经营,先是被任命为郎官,后来很快升0官,旋任长史拜客卿什么什么的。此后谏客不可逐,且建议先攻韩国再完成灭掉诸国的统0一大业而得到秦王政(后来的秦始0皇)的信任,官场一路凯歌,直至当上地位重要的廷尉和丞相之职,成为了秦国说一不二的狠角色。

  而这边厢,学业结束之后回国的韩非,尽管学术名声大于李斯,但官场“星途”却比李斯黯淡很多,在官0场的成长率很慢甚至于是回报率为零。

  由于自己不是很能言善辩基本只会码字且还有口吃的毛病,再加上自己的母国韩国实力不济,韩王也不是一个做大事的人,对他并不器重从不采纳他的建议,韩非也只能走发愤著书的老路,学问自然是大到无边,到了后来因出使秦国斡旋秦韩战事,又因秦王十分欣赏他的才华,才有了太史公司马迁所说的“韩非囚秦,《说难》《孤愤》”的历史事儿。
  晚安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