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 TIME
“莱茵河卫兵”计划
德军在西线战场的末路反击
1.9万美军阵亡
盟军自诺曼底登陆以来,一路势如破竹克敌制胜,到1944年秋,法国全境和比利时大部均被占领。西线德军溃败至莱茵河东岸,构筑了阻止盟军进入德国本土的最后一道防线。
此时西线战场的局势已经十分明了,盟军追击德军的先头部队,就混编成了第12、第21两个集团军群,下辖4个集团军,总兵力约70多万人。并且在武器装备、物资补给和空中支援方面,占据了绝对的优势。而溃败的德军仅剩下不足10万人,并且在坦克、火炮和飞机方面极其缺乏,已经到穷途末路的尽头。在盟军看来,德军已经无力再进行具有规模的军事行动了。
但是希特勒并不甘心就此失败,于是他亲自制定了“莱茵河卫兵”计划,决定在西线给盟军以致命的一击。
该计划的核心是:集中优势兵力突破阿登地区,强渡马斯河后直逼英吉利海峡,将盟军的第12、第21集团军群一分为二。攻占盟军主要补给港口安特卫普,重点围歼驻守在法国北部沿岸和比利时的第21集团军群,制造第二个敦刻尔克事件,从而彻底瓦解西线盟军的攻势。
这是一次十分大胆,而且风险十足的军事行动。整个计划其实就是1940年德国入侵法国时,由曼施坦因制定的“镰刀收割”计划的翻版。
不过希特勒忽视了一个重点:此时的盟军,已不再是当年军事思想落后、战斗意志薄弱、装备和作战经验不足的英法联军。而德军也不再是当年士气正盛、攻无不克的欧洲第一强军。所以,德国的此次反击,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失败的结局。
为了实施这一计划,德国政府在国内16至60岁之间的男性中,征召了十几万的新兵,经过短暂的训练,投入到了西线的战斗部队中。使得西线德军凑足了20个师,其中7个是装甲师,总兵力约25万人,拥有坦克960辆、飞机800架。
已经无将可派的希特勒,不得不再度启用龙德施泰特元帅为西线战区司令,莫德尔为B集团军群司令。
1944年12月16日凌晨,随着龙德施泰特的一声令下,德军对阿登地区绵长115公里的盟军防线,进行了长达1个多小时的火力覆盖。随后由莫德尔指挥的德军,兵分三路对阿登地区实施突破,“莱茵河卫兵”计划就此打响。
此时驻守在阿登地区的是美第1集团军下辖的5个师,总兵力约8.5万人,坦克242辆,各式火炮、反坦克炮576门。美军不仅兵力相对薄弱,而且没有得到任何关于德军行动的消息,所以被德军打了一个猝不及防,在开战头两天便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德军初期进攻顺利,战斗进行至第二天就突破了阿登地区的防线,俘虏了超过7000美军。到20日时,德军的进攻部队,已经形成了宽100公里,纵深50公里的突出部,并继续向前推进。
德军初期进攻顺利,战斗进行至第二天就突破了阿登地区的防线,俘虏了超过7000美军。到20日时,德军的进攻部队,已经形成了宽100公里,纵深50公里的突出部,并继续向前推进。(推进中的德军)
盟军指挥部在经过短暂的惊慌之后,随即做出了相应的决策。一面调派两个集团军给第21集团军群,命令其巩固阿登以北地区的防御,防止德军偷袭。另一方面,紧急调派大量部队增援阿登地区,势必将阻止德军的进攻并组织有效的反击。
美第82、第101空降师,率先赶到阿登地区巩固防线阻击德军。后续装甲师和步兵师,也在不顾一切的向阿登地区迅速推进。德军实施的“莱茵河卫兵”计划,就这样被美军阻滞在了阿登地区。美德双方的战斗陷入了胶着状态,在你来我往的激战中,均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希特勒不甘心自己精心制定的进攻计划受阻,所以在盟军支援的同时,他也从东线抽调精锐部队和飞机,投入到西线战场中来。
随着双方增援部队陆续赶到,最终美德双方在阿登地区投入的总兵力,超过了125万人。这是德军在西线战场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反击战,同时也是德军最后的一次反击战。
1945年1月3日,天气转晴,美军凭借着空中优势的掩护,对德军开始了反击。在经过几天的血战之后,德军开始力所不支,出现了败退的迹象。1月8日,希特勒眼看胜利无望,下达了全军撤退的命令,“莱茵河卫兵”计划以失败告终。
“莱茵河卫兵”计划,也被称之为“阿登战役”或“突出部战役”。在此次战役中,德军投入近60万人,总伤亡超过了12万人,损失了1600多架飞机和600多辆坦克。美军总投入超过65万人,总伤亡人数将近10万人,其中阵亡人数1.9万,损失坦克733辆。这是美军自欧洲登陆以来,单次投入兵力最多、伤亡最多、阵亡人数最多的一次战役。
丘吉尔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对美军在此战中的表现盛赞到:“这是美国人最伟大的一次战役,同时,也将被认为是美国人永睡不朽的胜利。”
突击军品
欢迎光临
关注我们
了解二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