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尔斯克会战”德军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库尔斯克会战”德军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德军失败的原因
是什么?
库尔斯克会战
“库尔斯克战役”苏-德两军的前线总指挥,苏军朱可夫元帅和德军冯.曼施坦因元帅。他们这样“出类拔萃”的军事家,在整个战役当中不会出现重大的决策和指挥上失误,谁战胜谁完全是所统帅的兵力多寡和武器装备性能所决定的。 “库尔斯克战役”是苏-德战场上最后一次“会战级别”的战役,德国由于在参战人数和技术并且数量处在绝对的劣势,加之预备队数量严重缺乏导致了最后的失败!从这次战役的双方损失情况来看,苏军的总体损失大大的高于德军,有80万的人员伤亡、6000辆坦克战损、3000门火炮被毁…好在苏联家大业大可以承受!如果是德军受到这样大的损失,那么在1944年末也许欧洲战场的战事就结束了。

运抵前线的德军“虎式” 坦克,它是库尔斯克战役当中苏军的劲敌!苏军在战役中损失的6000辆坦克,有超过三分之一的数量是由“虎式”坦克摧毁的,而这次战役德军损失坦克为1500辆。这样悬殊的差距说明德军在技术装备上和战法运用上超过了苏军。“库尔斯克战役”苏军是以防御→相持→反攻这样的作战样式,就是要消灭德军的有生力量,使其处于疲惫之后再进行反击;而德军在“哈尔科夫”战役击败苏军之后急于再次获得“苏-德战场”上的主动权,显得有些急于求成…虽说在整体战斗力上来说德军确实优于苏军,但是德国与苏联相比体量上是有差距的,包括:人口总数、工业生产能力、国土面积和资源储备…都处在劣势地位!更主要的是,德国进攻苏联之前已经占领了很多的欧洲国家,与英国隔海对峙,这样就会大量的分散了本来就处于劣势的军队总数,“苏德战场”可以说是德军用了550万的训练有素的兵力,去对阵整个苏军的1100万武装力量和6000万的15~50岁年龄的战争动员力量!

“库尔斯克战役”之后,苏军检查被击毁德军“斐迪南”坦克歼击车,这种庞大的“钢铁怪兽”在战场上给苏军造成了极大的压力!一个营的“斐迪南”摧毁了苏军:坦克、火炮、车辆…有500台套之多,从照片上来看,“斐迪南”的炮塔上挨了一发T34-85炮的炮弹,但是并没有被击穿…。苏军在二战期间的总体装备质量上确实低于德军的装备水平,但是苏德装备之间并没有形成代差,反而是苏军的装备在数量上占据绝对的优势!二战人类首次全面机械化的战争,参战国家比拼的就是工业能力和工业产能!由于战损率太高,一辆新出厂的坦克或者战斗机到了战场也许两个小时的时间就被击毁、击落…这就需要参战国在武器装备的产量上有所弥补,通常情况下制造能力是战损率的3倍以上,也就是说:生产三辆坦克来弥补战毁的一辆,只有这样才能拼得起消耗!

曼施坦因元帅在“库尔斯克前线”。对于德国来说,工业能力已经不可能有太大的提高,加之资源储备太低,即便是占领了西欧国家根本性的资源贫乏也没有得到解决!在“缺人少物”的条件下只能将武器装备做到极致,但问题是在当时的科技水平条件下,装备质量再高也没形成太多的优势,也是毁一辆少一辆,补充远小于战毁…最后只得是战败投降。所以,库尔斯克战役德军的失败的根本原因就是整体性国家能力的失败,整个战役期间苏军动员了190万的兵力,德军加上“仆从国”军队也仅有90万,而且技术装备数量也处于劣势!如果双方的差距不是这样悬殊就会是另一种结局了。


突击军品

关注我们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