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搜仙记——胡侃神仙圈》第二部更新中

  好家伙,钦差过来一看,燕王造型独特的在家里玩的正欢呢,姚广孝一脑袋青紫的大疙瘩,说是燕王发疯的时候给揍的——钦差大臣当然不是那么好糊弄的,冷眼旁观着这君臣二人唱双簧,一连的不耐烦。朱棣跟姚广孝一看,算了,别玩这烟炮儿鬼吹灯了,上硬通货吧!又暗中送了不少金银堵住了钦差的嘴巴,钦差副使虽然精明,却不知道因为什么原因,过去探看了一次燕王的病症之后,回来跳着脚的骂燕王疯的这个瓷实啊,差点把我头发给揪掉……就这样,钦差慰问团在北京查了一溜够,愣是一点问题也没有查出来,除了当初来北京时是200多人30驾马车变成走的时候400多人70驾马车以外,一点燕王谋反的迹象也没发现。慰问团利用了半年的时间在全国各地藩王那里走了一圈,回来禀报给朱允文的就是陛下您尽管放心,咱们一心一意对付唐赛儿这个反叛就够了,其他藩王肯定不会造反的,朱允文疑问这时为啥呢,钦差大臣和钦差副使异口同声回答:“他们都疯啦!”
  接下来,济南府那头王大帅捷报频传,朱允文见两方面都不足为虑,这才放了心,虽然那钦差和副使回来没几天就以年老力衰为名请辞,可是他也没有多想,就批准了这俩人的辞职报告,结果钦差和副使连夜搬家,车马如流一般的搬了半个月,其后俩人消失在人海之中——朝廷高官辞职竟然并没有回乡,而是带着家人不知所踪。
  再说朱棣那头送走了钦差,这才从屎尿堆里面爬出来,不但没有怪罪姚广孝给自己弄得这么惨,还为了躲开了钦差的查探而大加赞赏,姚广孝又想了不少计策掩盖接下来的起兵大事,无非买了些鸡鸭鹅狗放养在燕王府里面掩盖铸造兵器的声音,把训练兵马的队伍开到深山里面去训练远离世人的耳目……您别说,朱允文那头主要盯着唐赛儿的大事,倒也没有再来找事,朱棣又安心的准备了半年。就在这一天,朱棣正在昏昏沉沉的午睡,做着身登大宝的美梦,突然就见到北极真武大帝带着他老爹朱元璋从天而降,真武大帝拿着一顶冕旒冠给朱棣扣在脑袋上,朱元璋拿着一个玉圭给他揣怀里头,朱棣当时哈哈大笑,这一笑啊,就醒了。
  门外宫女禀报:“恭喜燕王千岁,世子给您添了一个大胖小子!”朱棣一听这话,当时就把刚刚那个梦联想起来了,哎呀,我当皇上这是肯定的了,当时亲自跑过去看看自己新添的这个大胖孙子,赐名朱瞻基!这名字里面的含义是什么,那可就是显而易见的了。朱棣一边乐的合不拢嘴的在自己房间里面踱步,一边派人把姚广孝喊过来,等姚广孝进来的时候,朱棣已经满面红光的说:“我要起兵!”姚广孝差点坐地上——咱当初计划的不一样啊。
  原来那姚广孝虽然早就憋着当开国军师的念头,但是他也知道现在的情况以燕王一方面的兵力,跟整个国家比起来还有一定的差距,幸好此时唐赛儿起兵谋反,吸引了朱允文他们的注意力,这时候正应该燕王这头休养生息筹兵备战,来一个坐山观虎斗趴桥望水流,等朱允文的兵马和唐赛儿的军队打一个两败俱伤的时候,燕王这头起兵就可以坐收渔翁之利,那时候以逸待劳,不管朱允文还是唐赛儿取胜,都是强弩之末,自己这头轻易就能取得胜利,怎么燕王这头都等了这么多年了,今天突然想要贸然起兵呢?
  朱棣一脸兴奋地把自己刚刚做的梦给姚广孝说了一遍:“现在这是天命所归,真武大帝亲自过来给我带上皇冠,我爹亲自给我送来帝王玉圭,我孙子这么横空出世,一切都在预示我要称帝啊,如今神明祖宗都来给我传信,我要是不起兵的话,那就是有违天意啊,过了这村万一没这个店儿了……”
  
  这时候姚广孝还真不敢违拗了朱棣的话——人家是老板,说今天起兵是好日子,那也有可能,不成也怪不到我头上,谁让你不听我的劝告仓促举事呢;可是我要是给拦住了偏要再等待时机,万一将来起兵不成那我就是第一个祭刀的啊,姚广孝当然知道顺情说好话,赶紧建议朱棣再找几个心腹之人秘密计划一下怎么起兵——那位说了,朱棣做这么个梦就要起兵造反,真是天意么?我可以很肯定的告诉你,真是天意。怎么回事儿?敢情这是灵霄殿上玉皇大帝跟鸿钧老祖他们几个计划的一部分:我和鲍仙姑带着玉皇大帝的命令下凡以后,玉皇大帝就一甩袖子退朝了,北极真武大帝刚刚又替玉皇大帝办了一件贴心的事情,正高高兴兴的想要回去呢,身背后太白金星一拉真武大帝的袖子,真武大帝一回头,就见玉皇大帝带着太上老君的背影消失在屏风后头,老君倒背着双手看似不经心的摆弄着拂尘,可是有那么一刹那,分明伸出一个手指头向着自己一勾,当时心里面雪亮——玉皇大帝这是还有特殊的任务不方便在朝堂上说,特意散朝,让我跟着过去呢。
  真武大帝赶紧随着太白金星一起来到后殿的密室之内,进去一看,玉皇大帝中间端坐,旁边是太上道祖陪着,再旁是朱元璋坐在那里一见到真武大帝进来赶紧站起来表示恭敬。玉皇大帝另一边空着的两个位置眼见得是给自己和太白金星留的,连忙行礼以后坐了下去,玉皇大帝并不说话,就见太上老君开口了,冲着真武大帝和朱元璋看了一眼:“今天有一件涉及到人间江山的大事要请二位下凡走一遭……”接下来,就把玉皇大帝和鸿钧老祖商量的事情大概给真武大帝和朱元璋一说,要让朱棣这头也起兵,跟唐赛儿那头唱对台戏,这样给唐赛儿竖起一个对立面,才能让密探们乱中好做文章。
  “陛下,这样一来,人间帝王的人选可就乱了。”真武大帝虽然明明乐不得的自己的属下能够身登帝位,可是为了表示自己以天下为重,还是不免要说一些场面话。在场人哪能听不出来真武大帝的客套呢,玉皇大帝在龙椅上挪动了一下,找个更舒服的姿势:“乱就乱吧,下面乱起来,才能看出谁是我们的亲信,谁是脑后有反骨的……”语气比平时坐在灵霄宝殿上更加严厉——真武大帝心中偷笑,看来唐赛儿这次真的让玉皇大帝太失望了,我的天狼星当皇上快成板上钉钉了。
  太上老君在一边看真武大帝难掩心中的喜悦,不由得提醒:“真武大帝,还是尽快领旨下凡吧……”
  真武大帝这才跟朱元璋向上行礼,带着秘密的任务下凡去了。这一路上最是五味杂陈的就是朱元璋了,自己辛苦打下来的大明江山,在自己的生前死后发生了好几次被天庭转手的情况,可是自己作为开国之君竟然只能眼看着自己的江山在死后被玉皇大帝他们决定来决定去,甚至自己传位给孙子朱允文都是天庭计划的一部分:当初自己征战的来的江山,虽然是传递给自己的孙子,可是等他死了上天以后,才知道这个孙子的身份竟然是大元朝皇子的转世——自己苦苦打了一辈子江山,到头来从人家大元朝那里夺取来的,又通过自己的手给还回去,这明显是被灵霄殿的那群人给糊弄的卖了身还帮人家数钱啊……
  
  但凡当皇上的没有一个不想要自己的江山千秋万代的传递下去的呢?这第一次的吃亏上当倒也罢了,毕竟朱允文虽然上辈子是元朝皇子,但是现在是我老朱家的一根苗,大明江山总算是肉烂在锅里面了,所以朱元璋临死参悟到这间事情以后,只是写了一封抱怨的表章放在宫门之外发泄一下也就算了,朱元璋临咽气刚刚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孙子,自己上天以后又发现这个孙子当的皇上也没有几年蹦头的,人家玉皇大帝冲他一摔脸:“你杀伐过重,朕已经安排好了你们老朱家的江山就交给太阴星君下凡接管了……”朱元璋一听这个,后悔的直摔自己嘴巴——当初为了给自己的大太子朱标留下一个容易掌控的朝廷,不惜下了血本屠杀有功的大臣,虽然这里头也有他满足自己杀伐决断野心的成分在内,但是主要还是想要用自己的铁血换来自己的儿子大权独揽乾纲独断的新朝代,没想到自己算计来算计去,考虑了自己儿子可能遇见的各种执政危机,独独没想到儿子比自己死的早,只好把皇位留给孙子——结果引来朱元璋自己第二次被天庭给卖了,这次卖的价格更惨,大明江山直接就完了,将来就姓唐了……
  为此朱元璋当然是心不甘情不愿了,虽然以他现在的身份跟玉皇大帝直接谈判有一点困难,但是这并不妨碍这位死鬼皇上在天庭上其他各部门为了自己的大明江山继续发挥余热,一来二去不免找到了北极真武大帝这里,真武大帝知道了朱元璋的想法,当然觉得是可以利用的一枚棋子,两下一拍即合,这就互相利用各自的影响力暗中进行操作——一个是为了江山继续留在姓朱的手中,一个是想要自己在人间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自然就把目光都投给了天狼星朱棣,于是这才有了朱棣从一个天命藩王开始想天命皇帝的暗中变化,如今看来,玉皇大帝显然是对唐赛儿越来越不满意,这次派真武大帝和朱元璋一起下凡,让俩人几乎都看到胜利的曙光已经照耀在前面了……
  真武大帝毕竟沉得住气,也不管朱元璋在一边急得毛手毛脚的样子,摆足了勉为其难才下凡的架势,跟玉皇大帝怎么辞行就略过不表,这一下来,正好看见朱棣正在睡觉,于是一场梦中暗示天命的戏码这才上演,朱棣有这么一个真真切切的梦,那当然信心十足了,于是也不管姚广孝说什么时机成不成熟,拍了板子的说要起兵。
  于是乎,朱棣跟姚广孝外带一群大臣们商量来商量去,就把兵马调动起来——从古到今当然不能师出无名,于是想了半天,终于想好了起兵的名义,就说是朱允文身边一群文武大臣不忠君爱国,挟持皇帝,惹得上天震怒四海灾荒,如今唐赛儿在山东造反,南京成束手无策,眼看大明江山动荡不稳,我们燕王这才起兵清君侧、平叛乱——历史上把这段故事叫做靖难之变,可是谁能想到这么轰轰烈类的一场夺权之战,竟然是朱棣的一个梦成了导火索呢。
  
  就这样,大明朝的江山迅速成了三股势力角逐的舞台:牌位皇上朱允文、山东女主唐赛儿、北京藩王朱棣,这一搅合起来,谁强谁弱可就两说了。按理说,势力最庞大的当然是朱允文这个皇上,人家好歹是在位的天子,调动的是天下的兵马,以一个国家的势力应对两个省级叛乱应该是稳操胜券的,可是坏就坏在兵马粮草虽然充足,却没有什么军事上的将才,更别提什么帅才了——人家说秀才造反三年不成,朱允文那头满朝廷的都是读书人,嘴上说的天花乱坠,可是真要平定叛乱的时候,未免都是些王大帅一样的人物,只会拿头脑里面的争杀做文章,用嘴巴和笔尖赚功劳。
  再说唐赛儿那头呢,造反的是一群修道的和尚尼姑老道喇嘛外带上各路修炼的妖精,这群人本领高,什么横跳江河竖跳海,万丈高楼脚下踩,移山倒海偷天换日的本事都行,就怕的是真刀真枪的跟凡人血拼,一个拿捏不稳就容易伤生害命触犯天规,所以理论素质很高,科技含量十足,却难以一下子派上实际用场,你让一群神仙掐诀念咒飞沙走石的去屠城,我估计那场面也不太好看,更何况自从我来到唐赛儿阵营以后,那些雷部正神为了表示自己每天都在勤勤恳恳的负责保卫传国玉玺,见天早中晚三遍雷声不断,那些修道之人更是唯恐有什么大事,不敢轻易造次。
  剩下一股势力就是朱棣了,人家虽然兵马数量少,实力不够雄厚,但是却赢在了兵在精而不在多,朱棣多少年以来就准备着壮大自己的势力,当初又被老爹朱元璋给派到幽州燕京之地,这里人民风素来彪悍,经过几年的整顿,真可以说是一只劲旅,再加上姚广孝是当年跟着刘老道从军队中摸爬滚打出来的,没多有少也积累了不少实战经验,所以这头一起兵,就迅速的扩大了自己的地盘——从北京打到山东地界那还远么,一下子就把唐赛儿的大后方给震动了,留在山东省北部几个重镇的守卫兵马跟朱棣的人马一交战,并没有取胜,结果朱棣的兵马一窝蜂的攻城,想要肉搏战,这可吓坏了唐赛儿留下的守军,领头的不是修炼的妖精就是炼法的道人,哪见过这种不要命的打法,单看了满战场的血肉模糊就吓得不住哆嗦,害怕万一沾到身上损了自己的道行,再加上这段时间天上动不动雷声不断,这几位镇守大仙干脆喷云吐雾把各自的城镇全都给笼罩起来,朱棣的兵马往上一种,沾了毒雾以后浑身痒不可忍,这才缓解了进攻——朱棣大肆进攻的战报如飞一样飞往唐赛儿处,这才有了前文书咱们提到的探子禀报后方告急。
  唐赛儿现在面临的就是前面有耍大刀的王大帅,后面有放冷箭的燕王朱棣,傻子也知道应该拉拢一头打击一头,所以派出鲍仙姑到南京城打算“投降”朱允文以后,又让人出城去求见王大帅,把自己想要投降的消息说给王大帅,自然是想要王大帅再给唐赛儿这头美言几句,顺利促成“招安大计”了。
  那位说了,唐赛儿接受招安,想要投降朱允文是真的么?那当然是假的,她只是怕自己腹背受敌,这才打算名义上投降朱允文,然后借着朱允文的势力把朱棣给灭了,然后再一举夺下朱允文的江山——有人可要问了,唐赛儿是不是傻了,朱棣虽然起兵了,可是人家名义上打着旗号是帮着侄子灭了叛乱的,你再巧舌如簧,怎么能说动人家侄子跟你个外姓人联合起来打他叔叔呢?
  这确实是一个难度很大的问题,可是,它却发生了!现在咱们就来看看南京城发生的事情。
  
  话说这天,南京城里面还是跟往常一样,朱允文在后宫正赏花呢,突然就听见钟鼓齐鸣,景阳钟和龙凤鼓都快敲出《喜洋洋》的调儿来了,朱允文跟宸妃俩人差点把手中喂鱼的小碗扔地上——景阳钟和龙凤鼓轻易不能撞动,一旦撞响了,那必然是涉及到国家到了万分危急的时候了,朱允文觉得最近天下倒也太平啊,派出的钦差禀报各地都很安稳,连济南府那里的王大帅也回禀说叛贼将会不日剿灭,还有什么军机大事要上奏的?慌忙穿了龙袍,在小太监的带领下来到了八宝金殿转屏风入座。
  刚一坐下,就见文班之内快步走出一大半儿的人,呼啦啦跪倒:“万岁,燕王造反啦!”朱允文一听这个差点从龙椅上滑地上去:“众位爱卿,你们说什么?”
  带头的正是大学士方孝孺:“万岁,臣今日在家中休息,突然钱大人金大人他们一起来高速老臣燕王造反,如今已经起兵了。”
  朱允文一看说话的是自己的老师,赶紧让他免礼平身,安排一个座位让他起来回话,方孝孺这才把自己知道的事情前前后后一说,当时把朱允文吓得目瞪口呆——真的造反了?
  敢情鲍姑腾云驾雾一路上来到南京的时候就把计策给想好了,这么多年以来别看南京方面对唐赛儿那头一无所知,但是唐赛儿为了当女皇那是做足了功课,朱允文身边的什么大臣什么脾气,这两年以来都给摸的非常熟悉了,鲍仙姑径直来找几个认钱比认亲妈还熟悉的大臣,把自己代表太阴女主前来归顺朝廷的意愿一说,请他们帮忙在皇帝面前美言几句,这些大臣一见不但有银子拿还能向皇帝报功,说不定还能升官,自然乐得很,两下一合计,就拟定了向皇帝禀报的计策,这其中,恰恰就少一个穿针引线的人,这个人既要在皇帝面前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又要让朱允文对唐赛儿的投降不起疑心,人选太重要,鲍姑想了半天,跟着几个大臣商量来商量去,终于就把目光瞄向了方孝孺。
  方孝孺这位大学士,说起来在皇帝面前那是分量十足的,一个方孝孺一个解缙,那简直是朱允文面前说一不二的红人,此时解缙正好回家探亲不在朝中,那人又是鬼精明,要是让他去跟皇上说唐赛儿投降的事情,首先他这一关就过不去,说不定让他猜出什么毛病来呢。既然这样,那就只好请方孝孺带头去跟皇帝说了,方孝孺作为南书房御老师,那是从小培养着朱允文起来的,此人素行方正,为国家可以说是赤胆忠心,不过也恰巧因为他太方正了,这为人啊,是死读书的形象代言人,每天拿着书本不撒手,每句话不引经据典都不开口,时间长了就不免有些迂腐,平时听见什么事情,只要听说是有利于国家有利于皇上的,他根本不考虑,一定第一个起来拥护,用他的话说,万岁是我的学生,只有万岁好了,我这个当老师的那才是最光荣的呢……
  
  鲍姑这就在钱大人和金大人的带领下来求见方孝孺,大概钱大人跟方孝孺非常熟悉,也不用通报,带着鲍姑一路往后走,不住的跟鲍姑炫耀自己跟方孝孺交情深厚,那意思,仿佛跟皇帝老师关系不错,连自己脸上也光辉万丈一样,在仆人的引路下,一行人来到了方府的后花园,就见太湖石旁一个老头穿着便服,正一边嘴里面念念叨叨的,一边拿针往一堆草人身上扎呢,身背后家人一喊老爷来客人了,吓得他一哆嗦,连忙袖着手回头一看,脸上尴尬的要命——那年月,读书人一般都将什么巫蛊之类的事情嗤之以鼻,何况是方孝孺这样一个平日里在大家眼中方正的人,让人家看见自己在家里面疯疯癫癫的拿针扎草人,传出去让人笑话,可是没想到今天被同事进来看个清清楚楚,方孝孺拿眼睛狠狠的瞪了一眼带人进来的管家,还没等两边寒暄呢,鲍姑从钱大人背后冒出来一句:“方大人,您知道吗?有人谋朝篡位,就要威胁道当今万岁啦!”
  方孝孺一听这个,噌的一声差点蹿到凉亭上,把手中的一把钢针都摔在地上了:“什么乱臣贼子行此大逆不道之事!”
  鲍姑当时就把朱棣起兵的事情跟方孝孺一说,方孝孺起的浑身乱颤:“来人啊,再扎一个草人!”合着方孝孺最近因为唐赛儿造反的事情正在气愤之中,每天在家里面也不知道从什么古书上学到的招数,扎了一堆草人写上唐赛儿和一干反贼的名字,天天拿针扎呢。鲍姑那眼睛多尖啊,一边说话一边就看见背后一溜儿草人上还有自己的名字呢,草人脑袋上密密麻麻的一大堆钢针,心说怪不得最近脑袋市场发麻,敢情这方孝孺正咒我呢。
  方孝孺这头一边气哼哼的在草人上写上朱棣的名字,一边现场又骂又扎的好一通忙活,这头还要听着鲍姑给他讲朱棣怎么谋反篡位的,当时也顾不得什么读书人的品性和深沉了,吭哧吭哧的在草人上面胡乱的扎了一通,听到朱棣如今兵马煊赫之际,方孝孺大叫:“乱臣贼子!乱臣贼子!哎呦我的妈呀。”怎么了?敢情这人太激动,又是分心操作,两根半尺来长的大钢针正扎自己手上。
  这一通疼痛倒是让方孝孺冷静了下来,一边叫下人包扎伤口,一边疑惑的问:“这位道姑,如此军机大事,你是怎么知道的?”
  鲍姑说了半天就是为了引出自己要代表唐赛儿投降朝廷的意思,一见方孝孺问起来,往方孝孺身背后一指,那意思:你看后面。
  方孝孺回头看了看,一排草人,若有所悟,挨个点着用询问的神情看着鲍姑,那意思是说到底哪一个是你?
  鲍姑一连的摇头,直到方孝孺点到一个浑身扎的跟此为差不多的草人的时候,鲍姑才一脸不自然的笑了笑。
  方孝孺笑得比她还尴尬——堂堂大学士,南书房御老师,拿着朝廷一流的俸禄在家里面做下九流的事儿,如今被当事人现场看到,旁边是跟自己同殿称臣的好几对眼睛……
  
  直接输入图片链接即可插入图片,限5个链接四个人大眼瞪小眼互相看着,那时间滴答滴答的过去,将近半盏茶的功夫,方孝孺突然想起来了,这是我的家啊?我怕什么:“大胆,青州妖妇,你贼渠首,你今天还敢送上门来,快来人把妖妇捉拿,明天奏明天子,明正典刑!”方孝孺冲着外面就喊,吓得钱大人赶紧过来给打圆场:“方大人,方老,且慢,且慢,这位鲍师傅是代表唐赛儿来投降咱们的。”
  “啊?投降?”方孝孺此时已经脑子不大够用了,刚刚朱棣造反对他冲击就够大的,现在闹了一年的唐赛儿又要投降,这是闹得哪一出啊?不过基于敌人的敌人就是我们的朋友这一逻辑,方大人还是很快就稳定了下来,一脸不好意思的开始从写着唐赛儿、鲍姑的草人们上面往下拔针……鲍姑一看时候差不多啦,这才开始跟方孝孺说唐赛儿这头根本不是有意造反,而是因为天灾人祸,地方官府隐瞒灾情加重税收,山东的老百姓苦不堪言这才起来想要找条生路——那鲍姑三分真七分假,说了半天不免是“甄士隐贾雨村”的故事……方孝孺的那种非此即彼的黑白哲学哪里跟得上鲍仙姑巧舌如簧的跳跃思维啊,刚刚还对唐赛儿她们一伙咬牙切齿呢,现在已经被鲍姑说的开始同情唐赛儿她们的处境了。
  临了,鲍姑讲完了:“这次贫道来这里乃是奉了我家女主的命令前来投降朝廷,我家女主早就听说方大人乃是当今读书人的楷模,经史子集无不精通,特意叫我带一本论语来送给方大人……”
  提到读书,方孝孺那劲头儿大着呢:“笑话,笑话,《论语》乃是圣人之言,老夫多年来勤读不辍,倒着背也不在话下,何必还要看……”话音未落,就看见鲍姑手中拿着一卷竹简,方孝孺就说不出来话了,看着竹简直哆嗦。
  “不过,这前秦的古本,可是不太容易得到吧……”鲍姑一句话说中了方孝孺的软肋,“我们女主那里还有一整套的,若是将来有机会,自然倾囊相赠与方大人……”鲍仙姑这可绝对不是说大话,人家小名也叫神仙,别说找到前秦时期的古本,就是卖卖力气,把孔子孟子给你请来也不是难事……
  方孝孺哪里知道这些内情,一本论语就让他激动地浑身直打哆嗦了,刚刚对唐赛儿还有一点怀疑的话,现在也早就抛到九霄云外去了——可见君子可欺以方,你要是给方孝孺送什么金银财宝他能当着你的面给摔在地上,可是你送给他两本书,还说要跟他探讨学问,他立刻就把你当作志同道合的好人了,用他的话来说:爱读书的人怎么能是坏人呢?也正是这个理由,让方孝孺在糊里糊涂的情况下就被鲍姑给说动了,一拍胸脯:我去跟万岁保奏此事。
  敢情咱们方大人还是行动派,说干就干,吩咐下人准备好酒饭,几个人吃了饭以后谁也别走了,立刻开始写奏折,中午饭干脆都在书房吃得,下午太阳快落山了,这才把奏折写好,怎么向皇上启奏又演练了一遍,这才叫上钱大人金大人,带上鲍姑就一起来到午门外,吩咐小太监擂鼓撞钟——他是当朝大学士,南书房御老师,谁敢不听,这才叮叮当当的把朱允文给震出来。
  等方孝孺把一切汇报给朱允文以后,气得皇上龙颜大怒:“上次出去四处巡狩的正副钦差呢?他们不是说各地藩王都疯了吗?把他们给我叫来!”旁边小太监赶紧提醒那两位大人当初刚回来就辞职了,现在逃到天涯海角也是有的,上哪里找去啊。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