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资质,论才情,比起两个侄女——风姐与宝钗,王夫人实在只能说是平庸,但因为懂得藏拙,在众人的眼里倒也俨然一副温柔敦厚的大家风范。比起刻薄寡恩的邢夫人,无疑是更得人心的。至少,在表面上,你是不大看得出她对于谁有什么特别的嫌恶的。除了——晴雯。
说起来,王夫人之于晴雯,竟像是前世结下了什么冤孽似的,前后不过见了三面。却一副必置之死地而后快的气势。
第一次,是伴着老太太游园,偶然的一瞥间,看到了这个俏丽的女孩,印象是深刻的,却不是良好的。憎厌的种子已经种深深地埋在心间。仅仅因为碍着老太太,才没有当场发作。
然后,是亲自召见,这时的王夫人,全然不见往日的仁厚,声声冷笑,语语如刀,竟像是换了个人似的。那分盛怒使得一向伶俐的风姐也失去了回护的勇气。
最后,是亲临怡红院的宣判,面对病得恹恹,几日水米不曾沾牙的晴雯,她冷酷得如同北风,竟连一件外衣都不许带走,就这样生生地把这个女孩儿逐出了园子。
而这个女孩儿留在她脑海里的印象是什么呢?
“水蛇腰,削肩膀,眉眼有些像你林妹妹”但却是个“妖精似的东西”
第一次的,在这里,我们不经意间看到了她对于黛玉的态度,那自然决不是喜欢。至少,我们不会把自己喜欢的人和自己嫌恶到极至的人拉扯到一起的。更何况,晴雯的“眉眼”正是她所厌恶的,她却偏偏在这“眉眼”上看到了黛玉的影子。
往深里想想,王夫人对于晴雯这分异乎寻常的嫌恶。潜意识里,是否还夹杂了另一分难以明言而又无从发泄的嫌恶呢?爱屋固然可以及乌,但恨屋,也是可以及乌的。至死也不明所以的晴雯啊,她又是否明白这一点呢?
但问题在于,黛玉究竟为什么会引起王夫人的嫌恶呢?
有人猜测,是否因为姑嫂旧怨,使她将对贾敏的怨转移到了黛玉身上,这不是没有可能的。大家族的姑嫂嫌隙也是常事,但单单从书里看来,缺少证据。
初次见面,王夫人便提醒黛玉,与自己的那个“混世魔王”保持距离。这是一番透着母性溺爱的善意絮叨。但也许,也隐含了某种淡淡的朦胧的预感,某种因为黛玉那掩映着哀愁的独特气质与美丽所引起的不安的预感。
黛玉之美,美在气质的独特。而书中,对她的容貌也有多处的类比。
宝钗的寿宴上,风姐指着那扮小旦的孩子,说是扮上活像一个人,这个人,正是黛玉。
蔷薇架下,宝玉偶遇龄官,这袅袅婷婷的女孩儿。眉蹙春山,眼含秋水,面薄腰纤,大有黛玉之态。
小厮兴儿在尤氏姐妹面前闲说家中的太太小姐。提到黛玉,说是面貌身段和三姐不差什么。这里,自然有奉承三姐的意思。但单单拿黛玉与三姐做比,也正说明,较之宝钗等人,黛玉与三姐更有相似之处。
晴雯,小旦,龄官,尤三姐,黛玉与她们,与其说是眉眼上的相似,不如说是气质神韵上的依稀仿佛。
她们都是美丽的,但这种美丽,多少带着那么一种令人不安的成分。那是令人砰然心动的一种美丽,却并不完全合乎温柔敦厚的传统标准的。也许,对于这种美丽,还是贾雨村解释得最确。她们,原是秉天地之正邪二气而生,行走雨社会习俗与道德边缘的人物。聪俊灵秀,在万万人之上,而乖僻邪谬,又在万万人之下。
换而言之,假如命运一个转身,黛玉,也有可能成为苏小小、红拂,薛涛一流人物。但却决不会是孟母或姜后,这些异样的女子,决不会是烈女传的妇德典范,却注定是风流传奇里的美丽风景。
而对于这美丽,王夫人自然不会有贾雨村的理解,也不会懂得欣赏。事实上,在这一方面。她刻板严厉得像寄宿学校里的女舍监,然而又有着异乎寻常的近乎神经质的敏感。这样的美,对于这位一本正经还嫌不够的太太,都是可敌视的,同时也是有着潜在的危险的。可以肯定,如同她不喜欢晴雯一样,她也不会喜欢龄官,尤三姐。自然,也不会喜欢黛玉,至少,是不会欣赏的。
不过,公平的说,在这时候,她对于黛玉,也决无多少恶感。因为她并不曾想到,这个娇弱的女孩,将对她心爱的孩子产生怎样惊心动魄的影响。
可是,尽管殷殷叮咛,初次的见面依然是一场喧然大波,只黛玉轻轻一句话,儿子便将那命根子狠狠地砸在地上。
能责备黛玉吗?自然不能。她说的,不过是一番寻常的客套话。要怪,也只怪宝玉的乖张任性。可是,话又说回来了,宝玉固然是一向这么疯傻疯傻,有天没日的,但失态至此,却还是第一次。那性命般珍贵的东西,他说扔便扔,竟没有半分的怜惜留恋。为什么?只为这宝玉,这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
几乎可以确定,初次的见面,黛玉在王夫人的心中,并没有留下多少美好的印象。固然谈不上嫌恶。但也决不是喜欢,也许,在心里,还是有那么一些隐隐的不快的。
但一切,不过才刚刚开始。
老太太固然是把这新来的孤女疼到了心坎里,竟把这两个玉儿一般看待,两个孩子,整日随着老太太一处起卧,同止同息。
这娇弱而美丽的女孩,在这分特殊的宠爱下,也渐渐脱却了初到时的拘谨与小心,现出了任性乖僻的本色。 她似乎完全忘却了初到时舅母的殷殷叮咛,非但不曾远着自己那招惹不得的儿子,反与宝玉,较之比别的姊妹,多一分纠缠不清的亲密。
起来,宝玉一向是在姐妹群里厮混惯了的,也一向是那么乖张任性,有天没日的。但姐妹们,谁又不是一向让他三分,顺他三分,远他三分,博个平安无事风平浪静的?
只有这个女孩儿,也只有她,随着自己的性子,说恼便恼,说哭便哭,全不懂得退让,两个人,三日好了,两日恼了,永远是风波不断,让人牵肠挂肚。
而一向在府里被捧得凤凰似的宝贝儿子,偏偏对这个女孩儿束手无策,俯首帖耳,竟是半分脾气也没有了。这一点,连一向大大咧咧的湘云。也看的清清楚楚,并不免透出一点醋意。
然后,又是一番惊天动地的吵闹。这一次,宝玉又摔了玉,摔了尚不够,又要砸玉。为什么?谁也说不清楚。
诚然,在老太太心头,这两个小冤家,原来是同等分量的。这一番说不清道不白的吵闹,只让她一般的又怨又疼。薄了谁都是心头不忍,只怄得抱怨天抱怨地抱怨自己。
但在王夫人心中,疼的是宝玉, 怨却只能是黛玉了。 如果说初次见面的风波只是一种偶然。但这一次,黛玉却绝对,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了。这女孩,怎么恰似儿子命中的克星,偏偏来作对似的。可偏偏又碍着老太太,说不得怨不得。
然后,又是紫鹃的戏言,林妹妹要回扬州去了。轻轻一句话,就让宝玉的神志与性命都发生了危险,只闹得沸反盈天,上下不安。固然,闯祸的是紫鹃,但根源,依然是黛玉。不管是不是黛玉的错,王夫人都不可能不对黛玉产生反感。
凭心而论,这一出又一出的,也实在是对一位母亲脆弱神经的挑战。
一次又一次的,这娇弱的女孩,引发着自己儿子不可理喻的痴狂, 占据了他的整个情感中心,左右着他的悲欢。
有多少母亲,喜欢自己的儿子被一个女人迷得神魂颠倒呢?也许,时至今日,中国母亲为儿子择媳的标准并没有什么变化。爱情,并不是第一要素。但这女子,应该是,温厚的、静默的、服从的,能承继着自己,给儿子以无微不至的呵护的。
自古以来,中国的婆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