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女刑警手记——我经历的离奇案件》

  太吓人了,两天没上,好多朋友要求加群的,91850291已经满,106091526还有7个地方,我QQ1454130745还能加人。谢谢。
  
  
  第一名死者孙洋,老公是某厂推销员;第二名死者的老公是铁路局基建工程队工人;第三名死者的老公是一名刑警。他们所有人的老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常年在外工作,至少也是多日不能回家。而高中男生和老年妇女的家庭则很普通,没有发现任何关联性。
    凭着直觉,我不相信这仅仅是一种巧合,似乎凶手是在有意识的寻找这类目标。而中间穿插的两名死者......我有点不敢往下想了,因为我想到,这很可能是凶手故意洒下的烟雾,试图掩盖他真正的目标选择。
    我当即将这个猜测上报了专案组组长司马强局长,司马强想了想,说,如果真的如你所料,那么接下来要是会发生第六起刨锛案,受害人则绝对不会是个少妇,而应该是凶手随机选择的普通人。也就是说,还会出现一个倒霉的,成了凶手的烟雾弹。
  
  
    除了司马强局长,所有人都对我的猜测表示质疑。因为按照我的推测,凶手如果是专门寻找配偶常年在外的少妇实施击杀的,那也就意味着,凶手对死者的家庭状况比较了解。但根据排查结果显示,这三名少妇的社会关系极为简单,本人和配偶没有发现与人结怨。
    还有一点无法解释的是,这三个少妇彼此之间毫无任何关联交集。如果说,凶手是有意选择这样的少妇,那么,第一个要满足的条件是:凶手必须与某三个家庭都相熟;第二个条件是:这三个家庭的男主人还偏偏都是常年在外。举个例子:我认识王二、张三、李四,而这三个人都彼此不认识,但这三个人偏偏都是脚气病患者。
    凶手要在满意以上两个条件的家庭中寻找适合的作案目标,并在短短两个月内完成作案,这简直就是巧合中的巧合,奇迹中的奇迹,几率极小,难度极大,应该是长期谋划而成的。同时,还要故布疑阵,再随机选择其他人进行击杀。尤其是:凶手这么做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司马局长和省厅刑侦总队支援我们的副总队长商量了一会,最终还是选择相信了我的推测。他又补充了一句:在目前没有任何线索的条件下,不应该轻易否决桑佳慧的推测,或许这还是一条打开突破口的捷径呢。但是,我还要补充两点,桑佳慧的推测终归还是推测,巧合总是无处不在的。而且,这三名少妇的配偶均是常年在外的事实,似乎仅仅是种表面的现象,其中一定还隐藏着没有被我们发现的共通点。经专案组领导研究,从现在开始,在一方面保持布控蹲守警力持续增加的同时,全力调查三名少妇,力争在她们身上挖到那个隐藏着的共通点。
  
    说完这些,司马局长还颇为促狭地说:老公常年在外,妻子独居在家,最容易引发的事情应该是红杏出墙,大家做到心里有数吧,尤其是你们这些小年轻的。
    最后,司马局长又说了一句:兄弟们,我不希望用第六起案件来证明桑佳慧的推测。大家玩命吧。
  
  我QQ已经满员,要加我的朋友,请加 1454130745
  啊
  
  
  
  
  
  
  
  
  
  
  
  
  
  
  
  
  
  
  
  
  
  
  
  
  
  
  
  啊
  众所周知,我很少回复,并不是我不在乎读者的感受,大家看我的书,我很开心,但我真的太忙了,每天都有事情要做。具体的我接下来说。
  回答大家疑问,主要是QQ上的
  1、我是干什么的?
  我是刑警, 一线刑警。
  2、故事真假
  这个没法说,你们感觉呢,呵呵。明白了吧。
  3、刑警都干什么?
  侦查破案了,呵呵。我负责勘验,也就是现场勘验,各类物证的提取检验。
  4、我干多久了?
  不长,5年。
  5、我的学历?
  本科,警校,刑事侦查专业。在职犯罪心理学硕士。
  6、办过多少案件?
  不多,重大案件50多起,普通案件200以上
  7、本书太监否?
  不会的,肯定不会。
  8\有完美案件,或者高智商案件吗?
  中国极少,资本主义国家居多
  9、推理在侦查中的比重
  很低,主要是证据
  10、你击毙人吗?
  答:我说击毙过,你信吗?我说没有,你信吗
  11、中国刑事技术科学和欧美究竟差距多远
  不远
  12、你看过尸体吗
  呵呵,这个问题有点搞笑。我看过的尸体,比活人都多、
  13、哪个案子是最真的
  人皮鼓
  14、女开锁人是你写的吗
  是我写的,楚轻兰原型是我朋友。
  15、你相信灵异吗
  我不信,但我遇到过,我无法解解释
  16、你见过的最惨烈的现场
  分尸无数块,高度腐烂。
  17、司马局长存在吗
  我的直属领导,存在的
  
  8、
  
  回答最后一个问题:
  天涯鬼话有不少写警察的故事,你认为如何
  答:瞎扯淡居多,看真实的,看我吧。、
  我自己的研究中,还想到了这样一点:要是随机的抢劫杀人,凶手击杀之后,第一反应应该是拿着到手财物立即逃离现场。实在想不出那个凶手会在现场,有条不紊地将死者的手包打开,一件件的细致挑选着值钱财物,然后再将无用的抛弃。凶手这样做,如果不是有着极好的心理素质外带失心疯,就只能说明,凶手是在故意伪装抢劫杀人的现场。
    (补充完毕,接着发下文)
    我的推测得到了专案组的认可,但传统侦查还在继续进行中。通过对死者创口的检验,我们发现,这5起案件,共使用了三种凶器,分别为羊角锤、锛子、榔头。所以,全力摸排凶器来源,对全市木工工具售卖店进行拉网排查,对全市木工,尽最大可能进行摸排。(大海捞针)
  
    继续加大对前科劣迹的人员的跟踪布控,重点掌握疑似人员的近期行动轨迹。
    同时,侦查重点也放在这三个少妇身上。
  
  
    我们通过对死者配偶、亲属、同志和邻居的大量走访,了解到死者平时有上网的习惯,尤其是比较喜欢登陆天涯社区的莲蓬鬼话(最后一句话可以略掉,我开玩笑的)。但上网这种习惯对于多数人来说都是很正常的,除非凶手是通过这一点接近的死者。
  
    在移动、联通、电信等多家运营商的配合下,我们尽可能地将死者的全部通话、短信记录提取出来,一个电话一个短信的进行排查,没有发现任何相同的记录。也就是说,没有一个电话号码是同时出现在两个以上死者的手机中的。同时,我们赶赴深圳腾讯公司,在当地警方的斡旋下,调取了死者qq聊天的记录,逐人进行比对,结果还是没有发现疑点。
    莫非我们的侦查方向错了,凶手的目标选择真的是随机性的,三名少妇受害人真就是这么巧的都是配偶在外?就在我们焦头烂额中,第六起刨锛案件还是不幸地发生了。
  
  
    受害人为本市某大学女生,家住外地,在校外租房居住,案发当晚是从家中返校而归。下火车后在所租楼道内遇到凶手,其面部遭到重击,所幸没有致死,但已经严重毁容。鼻梁骨粉碎性骨折,右眼视力全失。
  
    女生被紧急送去救治,在做了医生大量的工作后,终于同意我们在手术后的间隙对该受害人进行了询问。伤者只说了一句:戴着黑色的帽子,没看清脸,但体格很绑(注:绑,三声,意思是身体强壮或魁梧结实的意思)。
    凶手为男性这点应该是确凿无疑了。虽然案件还是不幸地发生了,但也在另一程度上印证了我的推测,凶手第六起案件是随机选择的,第七起案件极有可能还是配偶在外的少妇。
    紧急案情分析会上,司马局长对我的推测再次表示了认可。并说,连续的刨锛杀人案,警方已经动用大量人力进行侦查,可谓是满城皆知。在这么风紧的时候,凶手仍旧顶风作案,大家分析分析这是为什么?
  
  
  
    有人联想到了艾滋针案件中,司马局长所说的凶手受犯罪意识连贯性的趋势。还有人说,凶手一定是在向警方挑衅,试图证明自己作案手段的高超,是在示威。众说纷纭中,司马局长说了这样一番话:
    大家说的都对,但套用一句老话,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大家想想,咱们已经开展了铺天盖地地侦查,路面四处是警灯,制服警察随处可见,甚至还在一些重点部位派了便衣女警,这个动静不可谓不是惊天动地了,就是傻子也能察觉的出局势的紧张。如果凶手如我们所推测的,是一个思维缜密、有犯罪前科并掌握一定反侦察手段的人,他肯定会暂时消停下来,没必要继续疯狂作案,这简直就是扛着手枪往公安局跑嘛。
  
    我不认可司马局长的话,也许凶手就是自信极高,相信自己不会失手,就是要挑衅我们呢?
    司马局长笑笑,如果我没有猜错的话,前期的一切疑云在今天这起案件的发生中都应该已经散开了,我知道凶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了?
    在大家的注视中,司马局长说出了自己的推理:凶手绝对没有犯罪前科,即便是掌握一定的反侦察手段也仅仅是皮毛,完全就是一个新手。老手不会这样的。其实有多少人是老手呢?
    大家纷纷表示不可置信,罪案时机的选择是在打警方的时间差,受害目标的选择如此具有针对性,同时还拉上了众多的垫背者,这怎么么能是一个新手所为呢?
    司马局长继续说:大家有没有这种经历或者常识,当我们犯了一个错误的时候,一旦被别人发现指出,我们会找出各种各样的弥补方式,试图自己并没有错。所以说,凶手在局势这么紧张的情况下,冒着极大的风险继续作案,就是这样的心理在驱使,而绝不是简单的犯罪连续意识。
    凶手现在已经紧张了,他在试图欲盖弥彰,试图搅乱我们的视线,试图让我们的侦查走向误区,试图让我们真的认为这就是一起随机抢劫杀人。
  
  (下文涉及到心理学中一个分支,心理暗示,我理解不深,姑且写之,请行家指正)
    大家知道心理暗示吗?呵呵,心理暗示是个极为玄妙的生理性行为。比如你,桑佳慧。司马局长指了指我。我要是一直盯着你耳朵看,你难免不会发毛,以为自己的耳朵上有什么东西,肯定会用手抓一抓。这是外因式心理暗示。
    还有一种是内因式心理暗示。比如你偷了大队长肖天明的一个东西,该死的司马局长又指了指我。肖天明成天在队里嚷嚷自己丢了东西,你作为一个盗窃者,肯定不会无动于衷,有意无意地总会或明或暗向大家显示,自己不会偷东西,甚至会找出一些相应的证据来证明自己。而这起案件的凶手正是受到了自己的内心暗示,他已经心虚了,他正在努力地证明自己是个随机性的凶手,自己是一个公然挑战法律权威的丧心病狂分子。说道这里,司马局长顿了顿,当然,也不排除我以前说过的犯罪连续意识驱使,也许这个凶手真的刨人刨上了瘾,不犯案就手心刺挠。我再重复一遍,我不允许第七起案件发生,如果再次发生,你们,还有我,都去派出所干片警和老头老太太打交道吧。
  
  
  就在这时,市局网络监察部门传来这样一条线索:通过漫长繁冗的比对,在其中两名少妇死者的手机中发现了唯一的一个共通点,就是他们都曾在生前给一个陌生号码去过电话或者短信,但这两个号码均不相同。
    按照常理,这也是很正常的一个事情,我们每个人几乎都会遇到。比如突然接到一个响一声电话,或者一个莫名短信,手欠的人都会回一下,询问对方是谁。或者是我们通过其他方式得到某人电话号码,然后进行拨打或者发信。死者也不排除上述两种情况的发生,并且在其手机记录上也确实存在这样的情况。
    但按照两名死者手机上所有类似号码来查,我们分别给那些陌生号码去了电话,并调取了通信记录。只有这两个号码是停机,并且......这两个号码与死者在生前某一个时间段内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关键还在于....这两个号码没有拨打过其他电话,也就是说,这两个号码是与死者进行联系的专线。
  
    虽然第三个死者类似的疑似号码没有找到,但考虑到电信运营商的通话记录只保留6个月,保不准已经被过滤掉了。(
    而且通过分析,这两个号码与死者频繁联络的时段,偏偏还是两死者丈夫外出,或者即将外出的前夕。
    迷雾渐渐地散开了,我的推测得到了有力的佐证,如果是凶手是同一个人,有极大的可能性,他是在延续着手机这条看不见的脉络在行使杀人计划。
    这时,我们又疑惑了,如果凶手是个新手,他怎么会有如此的忍耐力和谋划力,在行凶前还要与死者进行联系,而且在联系之后的很长时间才实施杀人。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他与死者究竟是什么关系,难道是在预先通知死者。
    司马局长说了一声,放屁,你们看侦破小说看多了吧,还弄出个预先预告的谋杀。
  
  
    技侦民警此时也送上一条看似没有价值的发现,在女学生受害的楼道内,有一台停放在一旁的自行车,前车筐的铁丝棱角处提取到一条黑色衣物纤维,经过物证化验类比分析,应为羊绒大衣之类的衣物纤维。也许是自行车在其他地方刮蹭下来的,但也不排除是凶手行凶后不慎遗留的。这个证据暂时被保存下来。(现场物证提取考验的是技术民警的细心,马大哈是不能胜任的)
    这个证据暂且不提,单说我们的分析。凶手究竟是新手还是老人成了一个争论的焦点。若按照司马局长的说法,凶手是新手,但就目前手机上的发现,凶手如此的耐心和筹谋,似乎说不过去。应该一定是老手,还是老人中的尖端人才。
    司马局长彻夜未眠,第二天带着兔子眼睛和我们说:不对,我们一定漏过了什么,一定是漏过了什么,漏过的这一点很重要,但我现在还说不出到底是什么。说完,他将装着衣服纤维的塑料物证袋放在眼前仔细看着,说了这样一句话:虽然我现在也不是很清楚,但我总会无意识地想到二君山案件。好了,大家当我没说,继续围绕死者社会关系和手机进行排查。
   
  
    此时,经请示市公安局长,并向省厅呈报,全市警力全部投放到严防死守中,其严密程度为我市历年罕见。同时,经省厅协调,外市、外县的大量警力被抽调我市。三千名参战民警不眠不休、连续奋战,时刻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务必将第7起案件扼杀在萌芽中(机关公文体,大家可以略掉)。
  
    围绕死者社会关系和手机这两条线索,空间细致的侦查展开了。一条条线索不断地涌向24小时灯火通明的专案组指挥部,同时,一条条线索也接二连三的被否定。
    最有效的办法通常就是最笨的办法,在案发后极大的压力下,我们做出了这样一个决定。这个决定是司马局长提起的。
    就目前来看,凶手再次作案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以凶手的性格来看,酝酿作案时他的一个显著特点,也许,在我们眼下的侦查阶段中,这个凶手正在物色着另一个作案对象。谁知道,他会在何时继续作案呢?也许我这个方法笨了些,但不失为眼下一条未雨绸缪的方法,也不用太多的警力投入,大家听我说。
  
  去天津出差,携带笔记本走。QQ1454130745
  
  以前去过,但都是匆匆,抓住人立刻就走,也没怎么好好玩过,这次希望逛逛,吃吃天津的名小吃。
  我知道有麻花 炸糕 还有包子吧?
  
  
  根据对死者的调查,这三名少妇因为老公常年在外,所以平时非常喜欢上网聊天。巧合的是,三人经常登录网易聊天站的沈阳天空。既然我们找不到死者平时与陌生人交往的证据,倒不如就这个线索查一查, 民警上网钓鱼。
  困死,略写一下,反正我钓鱼时候遇到一个巧舌如簧的男人-、
  
    通过户籍调阅和ip显示,我们将他锁定。在侧面了解中,这个人的外形首先就引起了我们的疑惑。孙忠民,男,41岁,我市某事业单位一般干部,个子不高,体型偏瘦。平素在单位表现一般,但凭借一张巧嘴,善于招蜂引蝶,曾有桃色新闻流传。按照第六起案件受害女生的描述,作案者体型很绑,无论如何与孙忠民是对不上号的。莫非,这又是一个巧合。
  
    同时,肖天明一组也反馈了信息。根据走访,现场提取的衣物纤维确实为羊绒大衣的纤维成分,但根据毛质、长度和相近款式来看,应为我市今年较为流行的女士衣款。由此可以判断,衣服纤维是从别处刮蹭下来,与本案没有多大关系。
    司马局长听完了所有汇报,只说了一句:未必吧。你们正面接触一下孙忠阳,看看什么情况。大衣这个东西嘛,我老伴还总穿我的警服呢,呵呵,先养着。
    当孙忠阳第二次打电话的时候,我提出大家见见面,彼此了解一下。这个人还装上了,表示电话里了解也是一样,一个人的素质是无法伪装的,通过聊天也能有所了解,等大家觉得差不多的,再见也不迟。
    他如此的态度是我们始料不及的,本以为会如苍蝇见血一样立刻扑上来。司马局长只是笑笑,继续联系着。与孙忠阳的联系还在保持着,虽然没有确凿证据,但随着时间的深入,我越发觉得这个人可疑,持久的耐心和超凡的谨慎,完全符合凶手的特征。但同时,我们经过调查,也查出,某两起案件的发生时段,这个人有很充分的不在场证据。对此,我询问了司马局长。司马局长还是那句话,继续联系着。
  
    联系了一段日子后,我和孙忠阳见了面。(  为了不给对方充分反映时间,根据司马局长指示,当天见面我穿着一身警服,带着三名男刑警来到了星巴克。
    孙忠阳明显慌了。我们单刀直入,由于近日连续发生多起刨人案,我们对你已经产生怀疑,需要你跟我们回去调查。其实,这明显是一种心理战术,当时我没有实际证据。但孙忠阳的表现确极为强烈,被我们带回队里接受询问。
    询问过程中,我们直接将全部死者照片放在了孙忠阳的面前,并注意观察他的反应。
    当看到三名少妇的照片时,孙忠阳表现的很不自然。我将手里的案卷啪一声摔在他的面前,说吧,还用我给你点出来吗?
    孙忠阳为难了半天,表示,自己似乎应该是认识这三个人。
  
  
    案件峰回路转,所有的少妇都由孙忠阳被串联在了一起。但是,孙忠阳又说,那三个人是谁,我不知道啊。而且,我没杀人啊,我就是...就是和她们发生过一夜qing。这个不犯罪吧,你们不能什么屎盆子都往我脑袋上扣吧。
    通过心理攻势和细致询问,我们问出了这么一个结果。孙忠阳这个人一向举止不端,男女关系混乱,尤其偏好少妇口味,但又是比较胆小怕事之人,曾经因为和有夫之妇勾搭被人堵在家里胖揍了一顿,而且还闹到了两人的单位,影响极坏。
  
    后来,他发现网上有很多无聊饥渴的少妇,于是经常上网钓鱼,也屡次得手。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每天上班务必就是开机上网。
    三名少妇均为网上结识,通过手机聊天后接触了很长一段,并发生了xing关系。
    他还是比较谨慎的,为了避免沾包或者不必要的麻烦,所以每次都是和一个女性联系,所用手机也是现买的。并且发生过一次或几次之后,坚决停止联络。
    问道这里,我们真的有点疑惑了,孙忠阳与三少妇的联系莫非依旧是种巧合,凶手刻意的选择竟然和孙忠阳不谋而合?世界上哪里有这么巧合的事?
    司马局长看完询问笔录,你们问的不细,我亲自问他。
    多年未问笔录的司马局长出马了。他问的第一问题就是,你说你曾经被人堵在家里,谁堵的?孙忠阳坑次了半天,是我媳妇。你媳妇是干什么的?她是一家建材公司的经理。
    问了几句,司马局长出屋对我们说,调查孙忠阳的妻子,我要最详细的资料,什么都不能遗漏。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