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如何成为一个哲人

首先,积极是哲人必备的品性。

其次,痛苦和孤独是其必须的经历。

他必须反复寻求又反复失败,不断回到那个痛苦而孤独的原点。

积极起到了关键作用,否则他很可能因此堕落,坠入深渊而不能自救。

之后,在一系列阴差阳错下,他必须意识到自己的处境,经过无数次痛苦和孤独的铺垫,他开始燃起想要摆脱之前那套思维的想法并付诸于行动。

很多人陷入痛苦,都是在已有思维中加工处理和消化,这就是一个困境,他们不可能得到升华。

这时,他还要去碰运气,也就是,他真的在行动中遇到了那些经典,那些真的能升华心灵的东西。

终于,这些经典扩宽了他思维的高度,打破了原有的僵局。

但这一切才刚刚开始。

在心灵被经典拔高后,多数人会因此而满足,停止了他的追求,但积极这时再次发挥作用。

一些人会因此不断的用新的思维思考之前的问题,甚至,他会因此解释一遍世界,并因此成为小有成就的哲学家。

但一些人,我不得不说他读到了真正的经典,他思考的不再是个人的问题,也就是说,他的理性是真正的觉醒了,足以让他摆脱自身的束缚,他所做的一切不再是以个人为目的。

比如孔老,他们这种无我的状态,再加上天生的积极,会让他们触及到那个问题,也就是,时代提出的问题。

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只有为天下人的幸福而工作的这种动机,才能触碰到这种问题。

接着,就是运气了。

他们还会从事那些工作,思索宇宙的因果,因此从中得到人类群体的因果,在以此扭转乾坤,启蒙世人。

如果他发现了这种力量,那么一个大哲学家就出世了。

因为哲学,就是在寻找可能。

但前提是你必须认识到,现世没有可能,你才会去寻求探索。

而每个环节,都不会是字面上那样风轻云淡。

7月24日新编

在评论的讨论中,此篇内容不断得到细化及润色,这篇文章的唯一的问题,就在于我并没有拿出我自身具有鲜明意味的观点,这就导致很多欲要辩驳之人找不到痛处。而我真正的兴趣在于,是一个人是怎么才能想要成为一个哲人。

启蒙的主题,永远是不朽的和津津乐道的,当时代背景是在一个精神世界崩溃的年代,如何让一个人拥有超脱的渴望,我想,这就是时代的问题。

我认为,我们不缺乏道德的和对真正幸福的知识,但问题是,为什么这些能够使人真正幸福,远离痛苦,获得长久愉悦的知识,被丢在了下水道中。

宇宙到底是怎样的,我们目前没有确定的知识,甚至我们头脑中知识到底是从何而来,也就是理性是被谁赋予的,我们依旧不能解释,它依旧属于神学的范畴。

随着我们对世界的认知不断发展,随着认识的不断积累,终有一天,我相信手上的材料足够我们去论证这个现在看来超越理性认识区域的问题。

但那些道德的知识,那些已经确定的知识,国人的成就是远远高于西方的,我们不需要一个彼岸来指导我们道德实践,我们立足于自身,这就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西人无数个彼岸彼此交锋,一次体系的更迭就是一次道德原则的换代,在我看来,一个问题如果能直接的就说明白了,那弯弯绕绕那几个圈子又有什么意义呢。

把对统一性的追求分解成对统一性的追求,把道德的追求拆分成道德的追求,因为不需要上帝,我们就能够实现道德。

真理完备了,知识也足够了,再没有颓叹真理没有放在你眼前而不去上路的理由和借口了,天生一代人,自了一代事,眼前的问题还没解决,就妄想去先把宇宙的事情解决了,在调头回来解决眼前的事吗。

这代哲人,他们先骂封建虚伪道德,又不满于此世人道德崩坏,企图寻求第三条道路,他们一批人一去不返,他们追求绝对道德,妄想以上帝意志来指导道德实践,在讨论上帝意志时,他们一争就是一生。

他们一批人路途中忘记了初衷沉溺于生命的本能的情欲之中,他们小有所成后满足于功名现状,道德道德抛之脑后。他们一批人还没来得及行动,就被困难吓破了胆,调头沉溺于个人内心趣味世界,到处寻找心灵的避风港,自欺欺人的安慰自己,麻痹自己,昏昏碌碌的苟且一生。

他们一批人脆弱又敏感到极致,捍卫着他们煞费苦心寻求来的一点点真理,生怕他人惦记,百尺竿头,他们永远差那一步。哪怕他们意识到这是错误的,他们也要强迫自己相信这就是正确的。他们从空虚中寻求到了一片土地,躬耕着自己的精神食粮,只要他们愉悦了,那真理之路就放下了,因为他们实在是舍不得回到之前那个空虚的状态了。

不少人喜好庄子,天下尽不可知,那就干脆不知好了,甚是逍遥,每当他们看见别人努力寻求时,他们似乎一脸讥讽:你求个什么,反正都是不知。一生清静无为,你说他活着,我又找不到他活着的痕迹,难道上天生你,就是生出个快活一点的空气。

据我所知,除尼采和克尔凯郭尔之外的绝大部分的哲学家,在他们主观意识中并不是痛苦的,而是探索真理的愉悦,他们一般都比较平和并且感受到幸福。
孤独是必须的,因为他们需要大量独自思考的时间,不能被生活所累,但孤独并不意味着痛苦。
积极这个概念对于哲人来说,格局还是不够,你如果说积极,哲学家会问你:什么叫积极? (江湖糕手)
是的,但人的觉醒须有一个过程,也就是最开始的阶段,这个过程必须有足够的虔诚,才能抛弃已知而尝试接受,寻求的过程是幸福的,但获得寻求的动机是被动的,而这种被动必须经历一个非常痛苦的推手来推动,人才能意识到自己伸出困境之中,可能是我表达过于简略了。
据我所知,除尼采和克尔凯郭尔之外的绝大部分的哲学家,在他们主观意识中并不是痛苦的,而是探索真理的愉悦,他们一般都比较平和并且感受到幸福。
孤独是必须的,因为他们需要大量独自思考的时间,不能被生活所累,但孤独并不意味着痛苦。
积极这个概念对于哲人来说,格局还是不够,你如果说积极,哲学家会问你:什么叫积极? (江湖糕手)
积极不是一个哲学概念,所属一种心理或者是性格上的概念,其实这的确很复杂,因为我们不可能讨论积极这个属去定义积极,必须把这个属抽象出那个种,而我想那个种属于心理学的范畴,所以最终我们给积极的定义莫过于一段经历亦或者某种东西赋予人的一种积极特性,但这很重要,因为人必须有这种主动寻求的力量,试想,每个人的第一次觉醒其实都不是天生的由外而内的,这个外在这里的意思就是,没有人是带着真理出生的,真理是在外面的,必须通过很大的努力才能一点点的得到,所以在你寻求真理的道路上,这个你必须是主动的去寻求的,是由内而外的,这个期间人没有伟大的力量做支撑,而这个过程又会拥有更多的迷茫和困惑,可以说,这全凭对知识和真理的渴求,才能够支撑到你窥视真理的那一天,我们反观历史,如果矛盾迫在眉睫,似乎很容易就能够获得这种积极性,但放在和平年代呢,或者说,矛盾并没有那么激烈,没有浮在水面上的时代,那这种积极性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不是只有特定的人才能成为哲学家,但每个哲学家都必须具备永远永不满足,不甘现状的顽强积极的探索精神。
据我所知,除尼采和克尔凯郭尔之外的绝大部分的哲学家,在他们主观意识中并不是痛苦的,而是探索真理的愉悦,他们一般都比较平和并且感受到幸福。
孤独是必须的,因为他们需要大量独自思考的时间,不能被生活所累,但孤独并不意味着痛苦。
积极这个概念对于哲人来说,格局还是不够,你如果说积极,哲学家会问你:什么叫积极? (江湖糕手)
确实有哲人喜爱孤独,但这种孤独非是他们所主动追求的,任何一个哲人,总渴望交流,只是周边的人过于愚蠢,他们之间缺乏沟通的桥梁,所以,他们只能选择孤独,而在我看来,孤独就是痛苦,因为在我特意把孤独和痛苦拆成两个词,就是要说明他们之间的不一致,可很多人比如你,很容易就把它们混成一个,把孤独这个概念等同于痛苦,而在我的这段话中,这个孤独表达的是社会的边缘者,在反思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出现这种状况,出现和普世不兼容的精神状态,之后才能超脱此世去寻求彼岸,最后打通二者之间的桥梁。
据我所知,除尼采和克尔凯郭尔之外的绝大部分的哲学家,在他们主观意识中并不是痛苦的,而是探索真理的愉悦,他们一般都比较平和并且感受到幸福。
孤独是必须的,因为他们需要大量独自思考的时间,不能被生活所累,但孤独并不意味着痛苦。
积极这个概念对于哲人来说,格局还是不够,你如果说积极,哲学家会问你:什么叫积极? (江湖糕手)
所以孤独的意义在于我的上述,而痛苦是一种心理状态,痛苦是必然伴随孤独而产生的,想一想,哲学家们费尽心思的构建世界,寻找心灵的避难所,就是在规避痛苦,让自己获得愉悦,他们享受的是这种思想带来的幸福,而不是这种孤独带来的幸福,纯粹的孤独拿出来说不可能带来幸福,而超脱的思想使他必然获得孤独的状态,所以,只是追求探索的过程让人愉悦,并不是孤独使人愉悦,因为没有人(哲学家)是在追求孤独,但我在我的思想中把孤独解释一遍,让我得到某种释怀,比如我知道我只是暂时孤独,带我出版的著作总有一天会有人看懂,如此安顿,孤独就不在使人痛苦,相反,他还能让人获得一种崇高的心里状态。
据我所知,除尼采和克尔凯郭尔之外的绝大部分的哲学家,在他们主观意识中并不是痛苦的,而是探索真理的愉悦,他们一般都比较平和并且感受到幸福。
孤独是必须的,因为他们需要大量独自思考的时间,不能被生活所累,但孤独并不意味着痛苦。
积极这个概念对于哲人来说,格局还是不够,你如果说积极,哲学家会问你:什么叫积极? (江湖糕手)
我觉得可以从积极的反面去阐述积极,例如我们对现在的世界如此失望,生活一塌糊涂,我希望获得一些什么使我解脱,每个人都会有这种希望,但如果他不够积极,他就总会这样想,日复一日,而不会去寻求,似乎在坐等真理救赎一样。 所以积极这个词在这里可以解释为,知行合一的寻求意义,克服内在外在矛盾。 例如我寻求到真理了,可我对问题视而不见,只对已获得的东西虔诚,矛盾出现我想尽一切办法去解释它的正确性,不敢接受信仰崩溃的后果,那这种静止的思想,是经不住批判的,根基也是不牢固的。 例如康德,他本来像古典哲学家一样,构建了一个体系,开始了独断论的美梦,但休漠打破了他的幻想,他能够接受前功尽弃,而卷土重来,没有一个积极寻求的精神,是不可能做到的。 所以积极在这里的意义就在于,让人再次打破已有的思维模式。 其实很多哲学家都死在了第一次觉醒中,他们曾经质疑整个世界,最后不敢去质疑自己。
我觉得“觉醒”这个概念也是多样的,哲学家通常所指的“觉醒”是独立自我,自由人的觉醒,跳出一切经验所带来的身份捆绑,实现“选择的自由”,这个前提是“自为的存在”与“自在的存在”两者相遇,来源于黑格尔,萨特等人的定义。而经历过痛苦后的“觉醒”,或许叫“开悟”更恰当一些,属于佛家的理念,这个“开悟”又分“顿悟”和“渐悟”,按照佛家的定义,大多数哲学家属于“渐悟”,而“顿悟”的人极少。 (江湖糕手)
迄今为止,儒有格物 致知 诚意 正其心 修其身 再有齐家治国平天下。 但严格来讲,这个格物是寻求事物的知识,致知也是知自然的知识,这种知识和诚意根本没有任何关系,所以如何做到诚意,我觉得才是一个真正的问题。 毕竟一个人连这样的念头都没有,那后面的那些道理说的在好,又有什么意义呢,继而导致了这种内在的知识沦落成极少数人的精神趣味。 可能禅宗在这一点上做的非常优秀,但我个人一直对宗教嗤之以鼻,每逢遇到时都如同知恶而避恶一样远离,因为我总这样认为,任何宗教都是哲学的让步,是一个体系堕落的表现,是一个哲学家自暴自弃后最后的避风港。
我觉得“觉醒”这个概念也是多样的,哲学家通常所指的“觉醒”是独立自我,自由人的觉醒,跳出一切经验所带来的身份捆绑,实现“选择的自由”,这个前提是“自为的存在”与“自在的存在”两者相遇,来源于黑格尔,萨特等人的定义。而经历过痛苦后的“觉醒”,或许叫“开悟”更恰当一些,属于佛家的理念,这个“开悟”又分“顿悟”和“渐悟”,按照佛家的定义,大多数哲学家属于“渐悟”,而“顿悟”的人极少。 (江湖糕手)
其实觉醒这个词汇的语义是被我重新定义的,我把它归结为诚意之前的必备环节,但佛家讲的顿悟,我想可能是质变量变的关系,我不相信有人能即刻顿悟,不需要任何材料的积累,可如果这样讲,就完全没必要区分渐悟顿悟的关系,因为只有独断论者,才可能荒谬的认为所有的知识尽在他的掌握之中,才可能独断的宣称一个人在知识上达到了圆满的境界,也就是上帝的那个完满性,这在我看来是不存在的,每个人都有它的局限性,首先精力和时间就局限了一个人的最高成就,而这个世界上不是只存在哲学,只能说,他止于至善了,在道德上圆满了,而一个人怎么可能突破自我去形成道德的完满呢,道德是一种终生实践,须知,一念所动便是行,所以我们终其一生,只是在制止我们随身产生的念头罢了。所以何来道德圆满一说,所以我猜测,这种顿悟只能是说,一个人经过诚意,终于获得了真理,从而开始端其心和修其身了,甚至是,一个人顿悟后,终于开始诚意了。 但如果是这样,顿悟和渐悟是非常矛盾的,因为在决定诚心前,他必须经历一个诚意的阶段,必须是何种事情发生了,他才愿意去诚意。 所以顿悟分为顿悟后决定诚意,或顿悟后掌握了真理开始修其心。 前一组顿悟和渐悟是并列的关系,后一组是阶段性的关系,但我在你的语境中,看出你表达的是前一组关系。 但这是非常荒谬的,如果一个人不通过渐悟的过程达到顿悟,也就是说一个人可以不通过某种积累直接达到的状态,这很荒谬,因为毫不客气的说,如果顿悟存在,那没理由不承认一个几岁的孩童也可以顿悟。
最后一段逻辑有点问题,不通过渐悟,并不等同于没有积累。事实上,顿悟是有了一定的社会阅历,并且被现实所毒打,在极端痛苦之下,突然达到的顿悟。释迦牟尼,王阳明,都是顿悟的代表人物。怎么能说是不存在。 (江湖糕手)
王阳明一定是渐悟的代表人物,因为他是带着寻求的心去探索而达到领悟,像顿悟第三种说法也是我认为比较正确的,就是没有去寻求,因为某一物的刺激,直接达到了领悟的状态。
哲学是非常有针对对象的,它就是思考人性。什么太空,宇宙,万物,那些都由科学来承担。哲学起源于包罗万象,那是社会分工还没形成的时代。现代哲学应该形成一套探讨人性的专业化系统。凌驾于一切学科之上的万金油只是一个没有实权的空头皇帝,社会上其他学科没有人认账。哲学的虚妄与空洞的地位与尴尬的处境显而易见,我靠!人性是怎样的还没说清楚又去说人家科学家谈论的事情。物质,意识,宇宙的本源,万物的本源。科学的分析比它深入人心多了。最重要的学科,哲学,变得最没用!或者是学者的纸上谈兵,或者是闲人的茶余饭后。影响市进的是社会制度形成的世俗意识形态。哲学特么得本来它干的事撒手不管了。哲学家就是会混的,出名,有财的大家。真正影响人们日常生活的有他们的理论吗?现代没有苦逼的哲学家,只有跟凡人一样有烦恼的哲学家。还是功利的享乐的哲学家。还一本正经的讨论哲学家的人格。都是扯淡,一搏痛快。 (叛逆斗士)
我不知道为什么你对哲学有如此偏见,但对你的话我们一一进行分析,客观的予以答复,第一,哲学没有针对的对象,思考人性属于伦理和道德学的范畴,这一点几乎不需要去证明,你自己的对话中已经反驳了自己,例如第二句你说它包罗万象,而要我举例的话,除了中国哲学,任何一名西方哲学家都不不可能只涉猎于人性的问题。 第二句,我觉得分工这一点你说的不无道理,但实际上,到现在哲学也是包罗万象的,因为思考本身就是一种超越,如果你说它只局限于某一个概念,这不仅毫无根据,甚至毫无道理,我知道你想表达的是,哲学探讨的东西好像没有意义,因为它可能并不深入,但实际上,哲学并没有挤占其他学科的位置,或者有取代任何一个学科的意图,例如几何学,你去研究你的几何,而哲学只是借用几何学去证明先验的知识存在,我丝毫不觉得这是凌驾于学科之上的行为,相反这是对几何学极大的肯定和尊重,至于你说的凌驾于一切学科之上,我想迄今为止,没有任何一个哲学家在试图证明哲学是学术巨头,因为这根本毫无意义,哲学家们的工作是在思考人类的可能性,思考知识成为知识的可能性,而不是哲学比数学优越的可能性,因为这既无意义,又毫无参考价值。 因为我想没有任何一个人会拿起一本书名叫做(哲学比数学(或任何学科)优越)的书籍去感悟其中的真谛。 太荒谬了。 第四句我实在有些看不下去,哲学的虚妄,哲学怎么会虚妄,你可以代指某一个哲学家的言论过于虚妄,但如果你说哲学虚妄,我想你可能是指形而上学虚妄,因为现在指导你及国人的思想,正是哲学的一线分支,学名马克思主义哲学。 既然它能指导一个国家,既然儒学能统治中国2000余年,那“空洞的地位”及“尴尬的处境”? 对于人性这一点,我想任何一个学过儒释道及陆王心学的朋友都能对你发表他的看法,如果你不是很清楚,我可以给你推荐几本书来阅读。 哲学没有影响你的日常生活,比如上厕所,吃饭。 但它影响的,是你所处的世界。 最后,我想你可以阅读一下我的文章及下部的润色,因为在这里讨论的并不是哲学家的人格,而是平凡的人成为哲人的道路,当然,这只是一个谦卑的包装而已,其背后的意义是,如何才能真正的启蒙世人,这个命题其实是很有力量的,当然,我不强迫你参与进来,但我必须对你的那些偏见进行纠正。 因为本文的最终意义,就是在寻找启蒙世人的道路,而我觉得,你可以做一名很好的典型。
lz开这个贴意义是啥?好民哲喔 (查无此人)
目前还没意义
哲人首先要说真话,自己掂量掂量吧,另外,孔子在我眼里不算哲人,只能算政客 (现在)
儒学注重形式是事实,但不乏有对心灵本身的思考,孔子的政治主张目前来看的确过时,形而上的无形之物孔子确实没有去谈,但除去这些,孔子有其独特的地方,我虽然不全赞同他的学问,但我很尊重他的努力,以及他十二分纯洁的心。
哲人首先要说真话,自己掂量掂量吧,另外,孔子在我眼里不算哲人,只能算政客 (现在)
这里的儒学指先秦的儒学,北宋五子之后,儒学形而上有张载的气学,下有朱熹的理学,虽然形式意味还是很浓,但至少,他们经过漫长的辩讨后,都承认孔孟是其道统。
哲人首先要说真话,自己掂量掂量吧,另外,孔子在我眼里不算哲人,只能算政客 (现在)
那些孝顺父母,尊重朋友,诚以待人的观念,牢牢驻扎在了很多人的心中,政客也好,哲人也罢,但唯有精神的事业,不论其糟糠精华,必有其光芒之处。思想在质朴,兹要是打动人心,兹是有其道理,哪怕十去八九存一二,这一二,也是值得肯定和尊重的。
哲人首先要说真话,自己掂量掂量吧,另外,孔子在我眼里不算哲人,只能算政客 (现在)
确实有相当人,执相当大偏见,因此排斥很多学问,但我想,如果因其有点缺陷,就嗤之以鼻的话,在否定1的同时,那其2也就看不到了。 人无完人,对哲学同样适用,没有一个体系是天衣无缝的,你只要怀疑他的大前提。 所以怀揣这种与虔诚相反的心态去寻求知识的话,那又能寻求到什么呢。 博采众长,观其大略,总有一两点闪光之处值得揣摩和领悟。
看到你们俩思想的论争,不正说明哲学是人之为人不可或缺的东西吗?正是人对世界无限性的渴求,试图通过自身的有限性趋近她,才给了人主动探索、审视、发现世界包括人自身的奥秘,科学也即由此而产生。哲学对科学的意义并非在于理论性的奠基,而是人性哲思渗透到科学之中,作为动力推动科学乃至其他学科的发展。哲学并非仅仅研究人性,相反,她是人性的表达,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特征。哲学的价值不在于为人们塑造一个普世价值观,相反,她鼓励人们独立思考,从不同视角、立场去观察、思考,所有思考都是有其特定意义的,是互补的关系,而不是非此即彼,相互替代。就像二位的思想观点随不同而有争,但就其立论的不同依据来讲都是有益和有价值的。 (hardmanf)
你的这段话我特地留到今天去回复,有的地方可圈可点,你的思想证明你的确有过反思,字里行间也能看出来你除了哲学其他方面都有涉猎,我这次不能一一回复你,因为你的思维过于发散,通篇更多是个人的所思所感,我也不能看出你的中心主题,或者你试图证明的观点,(感性是人的特殊性)这是你想要表达的,前篇试图论证的是感性的不可替代性,中尾部试图定义何谓启蒙,但遗憾的是,关于感性唯一特殊性这点的论证应该是递进式的证明,否则你的表述就被自己所局限了,你会被这个结果牵着鼻子走,到处掣肘,思考的过程应该像扒梯子,扒的越来越高,直到你找到了最高原则,最后找到对应语言替代你的心理过程。 首先,人的特殊性不是感性,把感性深度解构后,你会发现这本来就是知识的发酵物,这可能会很难理解,我会在下面对这个事实进行一次解构。 首先,人生来就是一张白纸,这点是毋庸置疑,假设这个过程中不存在知识的影响,那你对异性的渴求就会以原始的方式呈现,你对地位的追求也将会以原始的方式呈现。 失去语言的人=失去知识的人=纯粹感性的人=原始状态的人=动物本身。 想象你的头脑中失去一切知识,你身处自然之中,穿衣服对你来说是不能理解的,对异性的追求就只会剩下交配,对地位的追求是原始的粗暴野蛮。 但这个时候,因为理性的存在,人有了语言,有了知识,人学习表达自我,人的层次开始丰富复杂,但万变不离其宗,一切复杂的的行为背后都是原始的本能。 问题是,理性是什么,它们之间是如何作用的。 这就必须对人进行一次解构,我首先说明理性的来源属于神学范畴,所以我们避之不谈。 我想,人首先由动物性构成,如对食物、地位、异性的渴望,对失去这些的恐惧,接着,我把这些动物性全部去除了,我看看会剩下什么。 知识,对吗,人的头脑中存放着无上限的知识,“先验论”在这里我不做阐述,如果你对这一点怀疑我会在以后专门进行论述,所以在这里我默认人的知识存放在他的头脑中,学习只是回忆的过程,这很好理解,如果我的头脑没有知识,那我不可能获得知识,因为如果你说知识是从外界获得的,那数学这种不能从外界获得的知识就会让你非常矛盾,但你不能说知识全部是直观的,因为确实很多知识依赖于经验,最后你只能说知识就在我的头脑中,那些外界的知识是我放在他们上面的,只有我的理性拥有认识这些知识的能力,这种先天的条件存在,我才可能通过先天条件去处理外界的知识。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证明了理性的存在,但类似道德这种知识到底是在理性中,还是在感性中呢。 显然,道德也是一种知识,你不能说道德是感性理性之外的第三种属性,这会和另一个要讲的概念冲突。 因为,如果你说存在道德性,那道德性天生就是负责对抗感性,也就是说,道德不是知识,而是一种属性,然而这种属性还需要知识的方式去启蒙才能作用,无论是直观的还是后天的,一定是有知识去作用的,因为道德不是天生的,一个脱离社会的孩子回到社会时不可能是一个圣人,全善。 所以当知识促使道德作用时,道德就作用于感性,使我们克制自我实现道德,这忽略了一个问题,就是只有有知识使道德性开始发挥作用,那道德性自然就作用于感性,这个过程中我的意志没有参与,我几乎是被动的道德,我的第三属性道德自己作用于感性,而不需要我的主观意志去参与。 一个人在懂得了道德的知识后,他的意志就不需要在去发出命令,因为道德性会自给自足。 但如果,一个道德开始作用的人做出了一个不道德的举动,比如,你的母亲触犯法律,你既要遵守社会公道,又要遵守子女孝道,这时你会感到矛盾,陷入两难之地,你的道德性开始不能作用,你要运用知识处理矛盾,但如果道德性作用了,它怎么可能又不作用了呢,所以无必要设定一个第三属性的道德性。 人只有意志,理性,感性。 理性是知识的存放地,道德是一种知识,你的意志自由的在理性和感性之间选择,只有当知识不存在矛盾时,你的意志才会不加考虑的选择理性,当这种知识存在矛盾,你就会陷入内部矛盾之中,你的命令发出的会相当艰难。 所谓启蒙,就是知识与知识之间的传递,所谓真理,就是不会具有矛盾足够自明的知识。 而关于道德的知识,这是一个相当庞大的命题,首先它成为知识,那它到底是直观的还是经验的,比如朱陆之辩,如果道德是直观的,就没必要出书教导世人,如果它是经验的,那最开始发明道德知识的尧舜是如何获得的,但我说过,知识先天的就在我们头脑中,所以它既直观又经验。 所以当我写到这里,你还觉得人性的问题单单是人性的问题吗,从一个小小的点展开,如果要详尽的论述它,你几乎要解释一遍整个世界。 我们说明了理性,但理性的由来这种问题还在神学范畴。
最后的一个回复已经在我引导的极限了,很多地方已经没有办法在避讳了,实际上我很排斥表达我自己的观点,因为我的观点随着我的思考和阅读会不断的产生变化,今天的我会不断的驳斥掉昨天的我。 我相信这能启发一些人,这就足够了,在你们相信自己之前,要给怀疑留一定的空间,因为真理,就是一条怀疑之路,从你质疑世界,质疑所处的社会,质疑你阅读的知识,质疑你获得的真理,质疑你本身,一个真理之所以牢不可摧,它必须经历无数次毁灭和重生,而这数次质疑,也是人自身的几次超越。 在你怀疑之前,你要姑且相信。 在你相信之后,记得心存芥蒂。 我接下来不会在去管这篇文章,太多人过于自满,这是我非常不想看到的,他们把四周建起了围栏,死守着那一点区域,生命本来还有大把的时间去追求,他们却把自己困在那个舒适的区域,让生命静止了。 真理不是众说芸芸,各执一词,它只有一条道路,是每个哲人的必经之路,你只有真正的走上这一条路,才能真正的去思考那些问题。 这绝不是循规蹈矩,因为迄今为止,走上这条路的人,他们都阵亡了,但后人前赴后继,总有一天,那个屏障会被打破。 科学对哲人来说,只是一条条锁链,因为科学能让你知道的太少,你只是稍加思考,就会进入科学不能达到的领域中,你会是非常孤独的,你面对的,也会是一张张愚昧的脸,这很艰难,也很崇高。 读书建议是周易老庄,目的在于训练抽象思维,康德黑格尔训练逻辑思维,黑格尔买邓晓芒的句读版本,这个过程中会不断的“开窍”,感觉大有所感时就倾泻出来,哪怕是想建立一个体系,但不要自满,康德会摧毁一切。 逻辑会让你摆脱科学的束缚,即使现实中没有材料,那也不能局限你的思想。 当你拥有了笔和画布,你就知道,自己到底要画些什么。
如果你的理性是先天的,为什么你今天的观点会驳斥你昨天的观点?而不能让你先天的理性一步到位,好让我们早已今天昨天成为一个统一的我?由此可见,在人的里面是不存在先天理性的。并且每个人都是从无→有→无的过程,那么存在于人中的理性也必将包含有这样的过程。人类理性存在这样无→有再有→无的过程,同样说明人类理性不存在先天性。先天性意味着从开始就有。我们所以能够对事物能有所认识,不是由于我们拥有先天理性,而是由于外在各不相同的事物对我们产生各不相同的作用所产生的区别而得以认识事物。构成我们认识事物的基础并不是由于我们先天理性,我们的理性从来都是通过外在事物对我们的的作用后天习得的。 (我是一棵草)
你看花长成花,从发芽到开花,你看树长成树,从树根到树干,你看人成为人,从吱呀学语到奔忙世间,你再看万物成为万物,万物在成为它本身时,就被先天的赋予了规定性,规定它成为它,而知识显然只有你我拥有,这是被规定的先天条件,没有这个条件,我们怎么可能获得知识,就像花不可能成为树一样。 没有这个条件,一件事物你经验它一百次,也不可能成为知识,我这里说的是绝对知识,就是关于普遍性的知识,你是没办法从个别性抽象出普遍性的概念从而形成绝对知识的。 但是有些知识是需要经验积累的,这就是知识,但不是绝对知识,因为这种知识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被推翻的,比如几何学是确定的先天知识,从欧几里得到黎曼,它在发展和演变,但你不能说它被推翻了。 再比如逻辑的知识一旦确定了,就不可能倒退了。 再次,我表达的今天的我推翻昨天的我,我其实我不想借用别人的观点,但时间有限,黑格尔说过从蓓蕾到开花到结果的例子,你不能说今天我取得了果实,果实就是真理,昨天的蓓蕾就无用了,这是非常静态的观点,因为过程本身是流动性的。 每个环节都有其存在的意义,考虑到你是借此辩驳我,我就不展开了,但还是想跟你说明一下。 关于经验的知识你可以想象一条无限长的直线,我们在其中的某一个环节,我们在这条直线上不断向前,不可能经验到它的全部,所以它只能是暂时的知识,而不是永恒不变的知识。 扯远了。 所以任何知识获得都要有先天的条件,无论经验还是直观的,因为即使是经验的知识,它也是截取一段时间内所经验的知识的普遍性。
最近一直在忙很多事情,很多书也在慢慢消化,这篇文章超出了我的设想,我觉得这根本就是毫无意义的辩论,只不过是把几百年前证明过的东西复述一次,真正对此有兴趣的人一定要看一下我推荐的书单,而不是试图寻找我的弱点,因为我根本没有弱点,是因为我没有阐述我的观点,或者说,我没有表现我的体系的意图。 这对我来说也是比较痛苦的经历,我觉得可以讲述出来给众多寻求真理的朋友提出来,让他们避免这种问题。 我其实已经建立过三次体系了,每一次都会比上一次更坚实,之所以崩塌的原因是因为我太急于求成了,以至于突然发现某个观点时意识到自己的致命弱点。 而我甚至一段时间在和自己狡辩,试图和那些观点去诡辩,借以保全我煞费苦心建立的体系。 后来我振作起来了,因为我不可能自欺欺人的过完此生。 这篇文章的意义就在此,而经历过这些的我认为,哲学本身就是一个流动的过程,任何试图建立体系者,都必须走一遍前人走过的路,你只有把他们都超越了,才不会某天突然发现自己犯了和他一样的错误,甚至,你比他更加愚蠢。 广积粮,缓称王。 怀带着你的期许,即使最后你失败了,但你这一生,也是有期许的一生,因为每天,你都会感觉,自己离真理又靠近了一步,这一生你都会是幸福的。 但面对前人的知识,一定要先相信,你只有相信,才能设身处地的了解他到底想要说什么,才能有所收获,你的怀疑也必将使你超越。 每次你深陷其中,又爬出来的过程,都是一次超越,记得西哲史上的第一位哲人说过的话吗,世界是水做的。 当有一天,你真的把前人都超越了,我也希望你保持一颗谦卑的心,因为我们此生的追求,只是后人借以寻求真理的一步台阶。 不要因此觉得没有意义,在这种接力之中,每个人都不可或缺,最后,不要忘了,当你因超越前人而冷嘲热讽时,你的后人也在如此嘲笑你。 追求吧,人生来就是追求。
你已经是一个哲人了。 (阿银)
其实重要的从来不是外界的定义和评价,是自身如何去定义自身,当然不可否认观点获得共鸣时会产生愉悦,但我觉得重要是那件事究竟有没有做到,我们生活在一个精神垮塌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没有一个哲人会是幸福的,这句话主观意味分明,但任何追求,都需要一个动机。 如果一个哲人的追求只是为了功名利禄的话,他此生都难以超越自身的局限,不能把思维突破自我去真正站在人的视野考虑人的问题,这种思想的力量也是显而易见的。 我想每一个哲人都该是为人类幸福而工作的,去破除蒙昧,去唤醒人们的理性。 想想吧,一个小小的球体上承载着如此多由贪婪的政客组成的国家,而这些政客之所以张牙舞爪的表演着野蛮,不正是那些蒙昧的人们给予的吗。 欲望本身就是个圈套,它蛊惑着有理性的人,使它不能作自身的主宰。 一切人为了和平而努力着,但以这种方式他们永远也得不到和平,狭隘的民族主义立场会让各个政体间永远处于矛盾之中,只有等它接近爆发的时刻,人们才打算回头反省自己是不是做错了什么。 时代的问题就是,人类命运的统一何以可能,道德的普遍实现何以可能。 只有围绕这两个问题出发,你所建立的体系才能称之为时代的袖手人,因为即使你错了,善良的人也会为你辩护。 对于那些文字和概念游戏,我实在想不通这些对世界而言有什么意义。 在没有比这更崇高的追求和立意了,而在我看来后者已经实现了,因为我预感此生能够把道德的知识确定下来。 但前者还存在太多问题,这个命题不可能避过人的起源和彼岸,现有的材料又不足以建立,用足立地的可能性几近零,可能是我的学识有限,我一直如此认为,因此总还抱有期许。
我认为哲学是体现人性努力探索和追求人生和世界意义能动性的一面,是超越有限性试图达到无限的欲求表现,正因为此,人区别于万物成为世界的能动因素或自为存在,不仅使得人性在无限追求中得以不断涌现,而且使世界得以显现。首先一切科学都是人能动的因素的推动,广义讲都属于人学,其次科学建立在形式逻辑和实验经验验证的基础上,离不开哲学方法论,另外,自然科学最初受主客二元哲学的影响,力图剔除人的因素,建立绝对客观的理论,而当代量子力学中的测量问题却不可避免涉及到人的因素(至少是受到实验安排和选择的影响),甚至有人提出人择宇宙的理论。随着当代科学的深入发展,传统哲学问题,诸如:存在论(形而上学),世界本源,人性以及心灵等问题,越来越成为科学研究的前沿问题,也使得科学与哲学相互影响、渗透。从科学的真理性看,科学共同体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一个理论是否被科学共同体接纳和认可,是这个理论是否具有真理性的体现。康德讲知性为自然立法,海德格尔说人是此在在世界中的存在,指出了人与世界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科学所描述的世界不可能脱离人性独自存在,同时人性的展现也一定无法摆脱其所共在的世界,毋宁说她们是一同同时涌现出的二个彼此关联的领域,而哲学正是推动涌现的动力以及思想源泉。 (hardmanf)
我最近发现一个问题,知道的越多,就越接近于无,越接近真理,就越泯灭人性,这让我一筹莫展。 唤起我追求的原因是因为我感受到人的痛苦,人的痛苦来自于他的蒙昧,可一路走来,蓦然回首,我突然发现真相可能和我的初衷截然相反,我几乎是有意识的选择真相,或者说逃离真相,愈到后来,我就愈发不能接受世界是无意义的,可因此我就必须建立一个目的论的体系来安顿我自身,我必须在荒芜中建立起一个有期许的彼岸,可到现在,除了理性能够被证明,我们几乎一无所获。 难道要退一步去神学落足吗,如果道德本身是人存在的前提,那存在本身的前提又何处寻求呢。 如果避开这些不谈,单单为存在本身去设定一个道德,在以幸福作为道德的前提,最后我们得出的结论是,世界是无意义的,人是追求幸福的。 这确实足以安顿大多数人,但这不足以安顿我的心。 我已经不在追求人的绝对完满,因为道德本身就必须立足于人的局限性中,要么拿幸福去作道德的条件,要么拿那个绝对的完满性去做它的条件,但众所周知,那个绝对的完满性是不存在的,人受人本身的局限性所限,不可能达到绝对的神性,即使可以,那也是极少数人才能有这种追求绝对完满的目地,使道德成为少数阶层的精神情趣。 所以基于感性本身而实现的道德,不如说是一种妥协,也是一种放弃,我也只能在知识中寻求那个完满性。 其实所谓完满性,就是要找到那个无限的尽头,以此来安顿这个过程中的“我”,如果这个世界予你我而言只剩下这个过程,不知道这个真相是不是能够被人所接受的。 我会独断的宣称,那个完满是如何的,人就是该去如何的,然后一切人按部就班的去工作,人的感性被取代,一切违背“完满”的人都被视为垫脚石的存在,被打入无边的地狱。 那个真相就是,世界早晚会分为理性和感性主义者,而感性的种种弊病使得它终将被淘汰,最后在这个追求“过程”的世界中,一切人为了那个“完满”的追求而存在着。 一个拥有着无限潜力的机器人,一个慕仿着向造物主创造的世界一样拥有绝对秩序的社会。 当真相大白的那天,那些有理性的存在不知道是不是像我一样灰头土脸的去面对这个真相。 所以只有把道德的完满放弃了,才能给感性留下最后一个空间,把完满和弊病统一,可能是我临阵脱逃了,也可能是我丢失信仰了,但既然我的头脑寄宿于这一副身体之中,我想,这也是我表示感激的一种方式,因为至少当下,我还是理性感性并存的存在体,那我就有必要追求二者的兼容。 即使爱不存在,但老实说,怪那些文学家还是很有水平,他们营造出来的幻象,让我真的想去迎合。 或许当爱真的被认识了,那道德也就被扬弃了,当完满真的被挖掘出来了,我是迫不及待的想要把它填回土里的。 因为有意义本身,也就是过程背后的那个完满,也将是无意义的。 因为完满后,人又将回到那个原点,老实说即使那个原点向前推进一步,它也因此能向前推至无穷。 这完满后的完满,现在看来太过于诡异了。 无穷尽的过程对我们而言,是不是真的有那么巨大的力量呢。 人真的不可替代,还是我们本身试图让它不可替代呢。 我们还是把真相掩埋了吧,去装作蒙昧,漂浮在世界之中,然后扮作享受过程的样子,每天都去强调这个愉悦性,在和自己说,是的,我就是无知的,世界是不可知的,肯定不是我所想象的那个样子,再去期待有一天那个地方焕然一新,然后重获新生般,你瞧,我早说过自己什么都不知道,每天面对那些质疑的声音,都是一种幸福,好像真的如他们所言,宇宙有其无穷多的版本。 当下是虚假的,尽头是荒谬的,我是被动的。 当下是虚假的,尽头是虚构的,我是自由的。 有意义的,无意义的。 这世界上再也没有第三条道路。 投降吧。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