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喽,科学大咖——轻松幽默、文理皆宜的科技简史

  @威哥hold 2021-08-18 09:14:34
  终于跟上了楼主的脚步,希望楼主能保持一颗本心,坚持更新下去,期待~~~~~~~~~~
  -----------------------------
  谢谢,谢谢!我会努力的。
  @nydss 2021-08-18 10:30:08
  科普大作,很系统,逻辑关系传承清晰。坐等出书。。。
  -----------------------------
  感谢兄台的大力支持!
  @ty_春夏秋冬137 2021-08-18 11:42:20
  点赞关注。
  -----------------------------
  谢谢!
  @ty_春夏秋冬137 2021-08-18 11:42:20
  点赞关注。
  -----------------------------
  谢谢!
  启蒙运动三剑侠最后出场的是一位超级大愤青——卢梭。
  卢梭是和孟德斯鸠、伏尔泰一样的思想家吗?错,卢梭是爱唱反调的思想家。
  当哲学家们宣扬私有财产不可侵犯时,卢梭认为私有制是不平等的起源;当思想家们都在赞扬“艺术与科学的复兴有助于敦风化俗”时,卢梭却在《论科学与艺术》中论证了科学与艺术扼杀了人类的自由;当科学家们为科学的进步感到骄傲自豪时,卢梭却声称“科学与技术不是人类的福祉,而是对人类的诅咒”……
  前两者暂且不说,最后一个观点读来是不是有点后背发凉,今天,添加剂杀虫剂转基因臭氧洞电磁辐射环境污染生态崩溃全球变暖资源枯竭 等等问题像一把把的利刃悬在我们头顶,人类在取得科学进步的同时,也取得了足以灭绝自己的技术。生活重压下的我们,和原始人比较起来,又能幸福多少?三百年前,卢梭竟然说出了“科学与技术是对人类的诅咒”!
  卢梭是启蒙运动中的另类,他出身贫寒,没有受过正规教育,从小寄养长大,十几岁开始流浪生涯,终身颠沛流离。他几乎和所有与他接触的思想家、哲学家反目,别人看不上他,他也看不起别人。卢梭坚持社会契约论,主张用暴力手段推翻封建君主专制政权,建立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理性王国”。
  卢梭激进的思想和爱唱反调的性格惹毛了欧洲各界,就连厚道的狄德罗都反对卢梭的思想。伏尔泰攻击卢梭是个小丑,卢梭骂伏尔泰不得好死。日内瓦大剧院起火,伏尔泰写了篇匿名文章污蔑火是卢梭放的,因为卢梭他反对剧院文化;日内瓦民众捐款为伏尔泰塑造头像时,卢梭寄去了两个法郎以示嘲笑。
  但是,当瑞士政府焚烧卢梭的著作时,伏尔泰却对瑞士政府猛烈抨击,伏尔泰的原则是:你说的话我一个字都不同意,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卢梭逃难时,伏尔泰曾邀请卢梭来他的庄园避难。卢梭才不去!卢梭去了英国,那里有休谟盛情邀请他前往。休谟是个胖子,脾气特好,但最后还是和愤青卢梭闹翻了。
  伏尔泰与卢梭两人生前是死对头,吵吵闹闹了大半辈子,死后却成了邻居,两人在同一年去世,先后安葬在了巴黎的先贤祠。不知半夜这两位活宝会不会跳出来吐沫星子互喷,让雨果、大仲马这些晚辈看得直瞪眼。
  卢梭常被人当成神经病、危险分子,但就是这个“神经病”激发了法国的浪漫主义,影响了康德、叔本华、歌德、拜伦、雪莱以及马克思。
  继三剑侠后,担负起宣传科学思想的是哲学家狄德罗和他所代表的“百科全书派”。
  狄德罗是一个无神论者,1746年发表的《哲学思想录》抨击了封建暴君的专制,并怀疑上帝的存在。怀疑上帝简直是不要命,狄德罗因为此书被抓进监狱关了三个月。1747年,狄德罗着手《百科全书》的编写,并向社会公布了这一计划,不少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起而响应。先后参与到《百科全书》编写的有哲学家霍尔巴赫、爱尔维修,思想家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数学家达朗贝尔,博物学家布丰等等。狄德罗把法国几百名优秀的思想家、哲学家、神学家、工程师组织起来,分担全书的条目编写,狄德罗任主编,达朗贝尔任副主编。1752年,《百科全书》第一、二卷出版,却被教会指为了异端邪说,对狄德罗下了通缉令,狄德罗卷铺盖逃走。但这两卷《百科全书》因其通俗的语言和精彩的内容在法国大受欢迎,人们争相传阅,甚至连巴黎妇女的梳妆台上都能见到《百科全书》。
  等风头一过,狄德罗重又投入到《百科全书》的编写工作中来,但参与编写的一百六十多个作者都受到了监视甚至威胁,有个别法院的法官叫嚣着要烧死这些哲学家。不少人承受不了这种压力,选择了退出。第七卷出版后,达朗贝尔与狄德罗产生分歧,同时也无法忍受精神迫害,便辞去了副编辑职务。狄德罗独自一人担负起了编辑和巨量条目的编写。
  狄德罗披荆斩棘费尽周折,历经30年,终于编成了三十五卷《百科全书》,全书共70000篇文献。
  《百科全书》是启蒙运动最伟大的成果,包括宗教、法律、文学、科学、数学、哲学、化学、军事以及农业各个方面,书中叙述了大量的自然科学知识和科学技术,用通俗语言介绍给普通大众,对于科学的普及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成为后来所有《百科全书》的典范。狄德罗在书的说明中写道:“让我们希望,我们的子孙在打开这本辞典时会说,这就是那时科学和美术的盛况,愿人类思想的历史和它的产品一代一代延续,直到最遥远的世纪。”《百科全书》出版后深受大众欢迎,但这部巨著册数太多价格昂贵,结果就是——盗版的《百科全书》数量惊人!
  所有参与《百科全书》编撰以及认可《百科全书》的人都被归入了“百科全书派”,如数学家达朗贝尔、哲学家霍尔巴赫、政治家杜尔哥等等。
  伏尔泰是个思想家,身上同样存在文人相轻的毛病,他反对孟德斯鸠,和卢梭骂战,看不起莫佩尔蒂,但伏尔泰单单对狄德罗充满了尊敬,还参与了《百科全书》少数条目的编写。狄德罗是扑下身子踏踏实实干工作的典范,确实值得尊敬。
  狄德罗名声远扬,但却一贫如洗,为了给女儿置办嫁妆,不得不出卖自己的藏书。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听说此事,立刻派人把狄德罗的藏书全部买下,而后又把这些书交由狄德罗来保管,每年还付给狄德罗图书保管费。了解世界史的朋友知道,叶卡捷琳娜二世是一代凶狠残暴的专制女皇,但对狄德罗这件事上,这位女皇做得还是挺让人佩服的,这体现了一个最高权力者对思想和知识的尊重。
  德国哲学家康德把启蒙运动推向了巅峰。
  康德生在柯尼斯堡,死在柯尼斯堡,一辈子深居简出,终生未娶,是个宅得不能再宅的宅男。康德一天中的生活如同一台钟表那样精确,起床、吃饭、写作、散步都是按点进行,时间从不变化。康德每天下午三点半准时出门散步,邻居们以此来校对时间。有一次,康德读卢梭的《爱弥儿》上了瘾,放弃了当天的散步,结果造成了整个街区的恐慌,邻居们以为自家的表和教堂的钟都坏了。
  康德写出了著名的三大批判,调和了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的矛盾,为科学奠定了牢固的基础。康德著作最大的特点就是晦涩,一般人是真看不懂,如果不是专门研究哲学的朋友,建议还是远离三大批判,高山仰止即可。
  康德通晓物理、数学、生物等等学科,在天文学上提出了“星云说”,他认为太阳系是由一团星云演化而来,星云由无数微粒组成,微粒相互吸引形成团块,中心引力最强,形成了太阳,环绕太阳的微粒形成了行星。康德的“星云说”由拉普拉斯发展完善并宣传出去。
  康德是这样解释“启蒙”的:“启蒙就是人类从自己加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中解脱出来,从因懒惰和怯懦而服从于宗教或政治权威的条规戒律的状态中解脱出来。”
  不难看出,启蒙运动把“人”放在了中心位置,上帝似乎不那么重要,靠边站了。启蒙运动解放了人类的理性,摆脱了神的束缚,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同时启蒙运动带来了思想上的解放,从而引爆了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一个新国家诞生,一个欧洲强国崛起,华盛顿和拿破仑使得18世纪成为世界史上精彩的世纪。
  18世纪的科学发展波澜不惊,似乎没有了17世纪的震撼与辉煌,但18世纪是一个承上启下的世纪,启蒙运动让科学思想得到了普及,科学为整个社会所了解所接受,成为一种推动历史进步的动力,为即将到来的19世纪科学爆炸做好了铺垫。科学在发展,宗教在衰退,启蒙运动中像狄德罗、霍尔巴赫这样的无神论者大量涌现,人们不会再去《圣经》里寻找自然的真理,而是通过实验与理性来认识世界。而且,因为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18世纪在科学史上的地位并毫不逊色。
  有人问康德:“我们是不是生活在一个开明的时代?”康德回答说:“不,我们生活在一个启蒙的时代!”
  第25章 第二个普罗米修斯
  在秋冬季节接触异性很可能会被电,这不是爱情的火花,而是身上的静电在捣鬼。当然了,接触同性、门把手、水龙头、铁栏杆也有可能被电。晚上关灯后脱衣服,我们还能清楚地看到噼里啪啦的电火花。古人早就发现了这一现象,在我国古代和古希腊都有静电现象相关的记载。
  磁学之父吉尔伯特最早提出了“electricity”这一名词,我们翻译为“电”,但吉尔伯特主要精力放在了磁上,对于电没有太多研究。进行马德堡半球实验的市长格里克发明了一台摩擦起电机,通过摩擦产生出静电来。1729年,英国科学家斯蒂芬·格雷根据物体能否导电,把物体分成了导电体和非导电体,今天我们称之为“导体”和“绝缘体”。
  1734年,法国物理学家迪费发现,他把丝绸摩擦过的两根玻璃棒一起悬挂起来,两个棒子好像互相讨厌,离得远远的;同样,他把毛皮摩擦过的两根琥珀棒悬挂起来,两个棒子也分得很开;但是,迪费把玻璃棒与琥珀棒悬挂起来时,两个棒子竟然互相吸引,如同帅哥遇到了美女。一旦两个棒子接触上了,那很快都没电了。迪费感觉到这两种电是不同的,他称之为“玻璃电”和“树脂电”。
  格里克的摩擦起电机只要转着就可以产生静电,但是起电机不转了,静电很快就消失了。怎么能把这些静电储存起来呢?1745年的一天,荷兰莱顿大学的物理学教授马森布罗克进行静电实验,他在玻璃瓶里倒上水,用一个木塞塞住,然后把一根铜丝穿过木塞插进玻璃瓶的水中。马森布罗克摇动起电机,把静电传到了铜线上,当助手拿瓶子时,不小心碰了一下铜线,只听一声惨叫,助手被猛烈地电了一下。马教授很是惊讶,他再次给铜线传上静电,自己亲自试了一下,按他后来的描述说:“我的右手像遭到雷电轰击一般,手臂乃至全身有一种难以名状的恐怖感受,我以为我这下完蛋了!”这种可以存储静电的瓶子最早出现在莱顿,所以被称为“莱顿瓶”。
  莱顿瓶的出现让电学实验前进了一大步,不少杂耍艺人用莱顿瓶进行魔术表演,有些人用莱顿瓶电老鼠、放烟花,电学爱好者则用莱顿瓶做实验。最著名的当属法国神甫、物理学家诺莱特的电学表演。诺莱特请来了法国国王路易十五和王后观看,他在巴黎修道院前集合了七百名修道士,让他们手拉手,诺莱特用莱顿瓶电击了队首的修道士,结果700个修道士一起跳了起来,引得国王和王后哈哈大笑。
  那么问题来了,天上的雷电和地上的静电是一回事吗?
  在古代,西方人认为雷电是“上帝之火”,中国有雷公电母之说,不管西方东方,雷电都是神的杰作。18世纪电学取得了极大的进步,一些电学家猜测闪电就是云层的静电进行放电。猜测归猜测,还没人想出办法来证明,毕竟被雷电劈中可不是闹着玩的。
  富兰克林是豁出命来验证这一科学猜想的第一人。

  
  莱顿瓶
  富兰克林的父母是从英国移民到北美殖民地的,富兰克林于1706年出生于波士顿,在十七个兄弟姐妹中排行第十五,父亲以做蜡烛和肥皂为生,因为家里孩子多,上学的学费承担不起,所以富兰克林仅仅上了两年学刚认识了几个大字就辍学回家了。也就是说,富兰克林这位伟大的科学家连小学都没毕业,第一学历是小学二年级,大部分知识都是自学的。富兰克林是个淘气的小孩,回家后整天带着周围一群孩子干坏事,挨了不少揍。富兰克林他爸让富兰克林在店里帮忙做蜡烛肥皂,富兰克林受不了煮动物油脂时那股怪味,说啥也不干,他爸只好领着他去其他手艺人那里当学徒。富兰克林10岁左右开始学磨刀工,干了两年磨剪子戗菜刀,嫌太累,12岁又去了亲哥的印刷店里当印刷工,从此进入印刷行业。
  富兰克林从事印刷可以接触到很多文章和书籍,不管是文学的、哲学的还是科学的,只要拿到手的书,富兰克林不挑不捡全都读。后来认识了几个书店的学徒,他让这几个死党傍晚把书偷出来,通宵读完,第二天一早再还回去,书店老板毫不知情。富兰克林还用自己省出的工钱买书,在他的自传中这样写道:“从小我就喜欢读书,为了买喜爱的书,我全部的零用钱几乎都花在这上面了。”富兰克林不但读,还学着写,虽然富兰克林没上多少学,但他脑袋灵光,为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想了个好方法。他先挑几篇好文章,把里面的主要观点记下来,过上几天,他再按照那些观点自己写文章,然后与原文章对比,找出自己的不足。时间长了,富兰克林写出的文章也像那么回事了。
  富兰克林16岁开始在他哥哥办的报纸上发表文章,而且很受欢迎。当年和富兰克林一起读书的富家子弟有上了哈佛大学的,富兰克林则写文章调侃他们,说这些家长送孩子上哈佛的目的不是为了孩子的天赋,而是为了自己的钱包。富兰克林有点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
  富兰克林不是省油的灯,与哥哥相处时间久了,逐渐产生了矛盾,于是富兰克林在1723年偷偷逃走,独自一人来到费城。在费城,富兰克林继续从事印刷工作,十七八的大小伙子社会经验太少,还曾被骗到了伦敦近两年,费尽周折才又回到费城。不过在伦敦这两年,富兰克林接触到了英国的哲学与科学,深受启蒙思想的感染,也算有所收获。
  @懒豆花 2021-08-22 21:39:17
  中世纪的欧洲人把上帝视为解决自然一切难题的答案,后来科学兴起后,不再迷信上帝,改为相信人类的理性。这个改变是什么时候发生的?我觉得就是从牛顿开始
  十八世纪之后,自然科学的大爆发,我认为与牛顿激发了人类对自身理性的自信心密切相关
  -----------------------------
  兄台所言极是
  @ty_143935455 2021-08-23 22:23:43
  今儿没更。。。
  -----------------------------
  昨天上班瞎忙了一天,今天补上,感谢兄台!
  1728年,富兰克林与人合伙开了一个印刷店,十年间富兰克林通过办报纸、办杂志、印历书、印纸币、出版书籍等等,成为费城最大的印刷商和出版商,并且在纽约、查尔斯顿、新港、圣约翰等地开了分店。富兰克林编印的《穷查理历书》畅销了25年,给富兰克林带来巨大利润的同时,也带来了极大的声誉。1732年,富兰克林创办了美洲第一家订阅图书馆;1736年富兰克林当选为宾夕法尼亚州议会秘书,开始涉足政坛;1737年担任费城邮政局长。富兰克林虽然忙于生意和政治,但从未间断学习,他自学了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德语以及拉丁语。富兰克林还对大自然充满了兴趣,他研究气象、动物和植物。1740年前后,富兰克林发明了一种新式火炉,既省燃料,又利于取暖。1743年富兰克林在费城筹建了一所大学,这是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前身。
  1743年夏天,富兰克林偶然看到了一个英国学者的电学实验表演。表演是让一个男孩带上静电,可以吸引一些细小的碎屑,在男孩脚上还能引出电火花。这个实验让富兰克林非常感兴趣,他也置办了一些电学设备自己进行实验。
  富兰克林做了大量实验后认为,电是一种“流质”,当玻璃或者琥珀受到摩擦时,电便流入了玻璃或者琥珀。富兰克林更改了迪费的叫法,把玻璃电称为“正电”,琥珀电称为“负电”,分别用符号“+”和“-”来表示,不带电则称为“中性”。富兰克林在给朋友的信中很谦虚地说,这些术语只是临时用用,后面还需要英国的哲学家们发明出更合适的表达方式。富兰克林没想到,他发明的这些名词和符号一直沿用自今。富兰克林还认为,不管是丝绸摩擦玻璃棒还是毛皮摩擦琥珀棒,产生正电的同时必然产生负电,产生负电的同时也必然产生正电。富兰克林这一思想今天称之为“电荷守恒”。富兰克林这些科学猜想都是无比超前的。
  富兰克林根据莱顿瓶的原理,把玻璃盘用金属包上,然后把一排玻璃盘用导线连接起来,这样可以存储大量的静电,富兰克林给这个装置起了个名——电池。
  富兰克林搞这些纯属为了玩,他发明了一个金属蜘蛛,充上静电可以爬来爬去;他弄了个英国国王乔治二世的画像,把王冠充上电,谁要是摸一下王冠,那就会被电一下;他在酒馆里让一群酒鬼手拉手,重复了诺莱神甫的实验……富兰克林的电学实验吸引来费城不少的好奇者,把他的实验室挤得水泄不通。
  1748年,富兰克林把生意全交给了合伙人,每年只获得收益就可以,这样他就可以全身心投入到他喜爱的科学实验中来了。
  接下来的电学实验,可说是惊心动魄。
  @我在肥西大枣庄 2021-08-24 07:29:34
  真是感谢楼主,为我们科普了这么多知识,也感谢西方那些科学家,有了他们,才有我们今天这样的生活
  -----------------------------
  兄台客气了,应该感谢您和众多朋友的支持!
  1750年圣诞节前,富兰克林异想天开,他要用电电死一只火鸡换换口味。富兰克林把好几个莱顿瓶连接起来,一切准备就绪,当他把火鸡抓过来靠近莱顿瓶导线时,这只火鸡觉出这不是好事,很不老实不肯就范,结果让手忙脚乱的富兰克林触碰到了导线,富兰克林当场被电晕。等富兰克林苏醒后,说道:“好家伙,我本想电死一只火鸡,结果差一点电死一个傻瓜。”不过最终富兰克林还是把这只顽固的火鸡给电死了,吃上了世界上第一只电烤鸡。
  富兰克林在静电实验中发现,尖状物很容易吸引电。他把一个铁球充上静电,用钝头的金属物或者绝缘体靠近铁球,没有什么现象,当他用金属尖状物靠近铁球时,可以明显看到电火花被引出来。富兰克林猜想,雷电的形成可能是云层中正电与负电分离,当带正电的云层和带负电的云层靠近时,电被释放出来。那么,可不可以使用金属尖状物把天上的雷电引下来?
  富兰克林给英国皇家学会寄去了两封信,第 说明如何用长金属杆把云中的电引下来,如同实验室里用尖状物引出铁球的火花。富兰克林在信里说,他不认为这个实验有危险。第二封信富兰克林提出了避雷针的设想,他认为金属尖状物可以保护比较高的建筑比如高塔或者教堂不受到雷击。据统计,在18世纪中期的35年间,德国有386座教堂遭到了雷击,100多人丧命;威尼斯有一个火药库被雷电击中爆炸,造成了近3000人死亡。所以富兰克林这一设想受到了欧洲科学界的高度重视。
  富兰克林的信翻译成法文传入法国后,国王路易十五让皇家植物园长布丰和科学家达利巴德来尝试富兰克林的实验。
  布丰与达利巴德接受任务后,在巴黎北郊立起了一个40英尺高(约12米)的铁杆子,旁边修了个小屋,强迫一个士兵留守观察。1752年5月一个雷雨天,那个士兵看到了电火花。达利巴德向科学院报告称:“富兰克林先生的想法不再是推测,现在已经是事实了。”
  远在美洲的富兰克林对此事并不知情,此时富兰克林已经着手准备自己去捕捉雷电了。他的方法是放风筝。这便是震惊世界的、至今都骇人听闻的“风筝实验”。

  
  富兰克林“风筝实验”
  富兰克林在一个丝绸风筝顶部安装了一根尖锐的金属线,在风筝线的底端拴了一把钥匙,风筝线被雨水打湿后会把电传到钥匙。1752年7月的一天,乌云密布,一场暴风雨即将来临。富兰克林带着21岁的儿子威廉来到田野,把风筝放了起来,然后在临时搭建的棚子里等待。按照富兰克林自己的描述,他们等待了相当长的时间,当一片乌云笼罩了风筝后,并没有看到任何反应。就在富兰克林感到失望的时候,突然发现风筝线上的毛毛都竖了起来!富兰克林慢慢用指关节靠近钥匙,他明显看到了电火花!
  富兰克林立刻用莱顿瓶收集了大量电荷,其性质与之前收集的静电是一样一样的,富兰克林的实验宣告成功,天电与地电是一回事!
  古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把天火引入凡间,让世间有了火;富兰克林则把天电捕获,所以被康德称作“第二个普罗米修斯”。
  重要提醒,富兰克林的“风筝实验”风险极高,读者千万不要模仿!千万不要在雷雨天放风筝!而且富兰克林提醒:“雷雨天不要在大树下避雨!”
  富兰克林的“风筝实验”轰动了整个科学界,富兰克林成为当时的传奇人物,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威廉学院、玛丽学院相继授予他名誉学位,英国皇家学会授予他金质奖章,后又选他成为会员,富兰克林的电学实验论文被翻译成法文、德文、意大利文,传遍了整个欧洲。
  欧洲科学家们群起效尤,法国科学家德劳、英国科学家坎顿、威尔森、毕维斯等人采用富兰克林第 中的办法,相继引下了雷电。俄国物理学家里奇曼在雷雨天用金属杆收集电荷时,被雷电击中,当场身亡。
  富兰克林的避雷针思想被欧美各地采纳,修建高的建筑物时都加装了避雷针,效果非常明显。这一做法遭到了教会的抵制,教会认为雷电是“上帝之火”,是神的愤怒和对人类的惩罚,人类不允许去干涉神的行为,避雷针是对上帝的不敬和亵渎。但教会的反对终归无效,各地建筑仍安装上了避雷针,管你上帝上不上火!一百多年后,各地修建教堂时,教堂顶上也都安装了避雷针。
  富兰克林没有接受过系统教育,缺乏数学和物理理论基础,没能成为和牛顿一样的理论学家,但他是一位出色的实验家,也是一位值得尊敬的科学家。
  @威哥hold 2021-08-25 13:02:54
  看的太过瘾了,顶楼主
  -----------------------------
  谢谢兄台的支持!
  富兰克林在1751年当选为州议员,1753年担任了北美大陆邮政总代理,对邮政进行整顿改革,促进了各殖民地之间的联系。此后富兰克林一直致力于北美殖民地各州的联合,有段时间还担任了费城国民自卫队的指挥官。从1757年到1775年,富兰克林两次作为北美殖民地代表到英国谈判,在伦敦旅居达15年之久,从废除印花税法案到波士顿惨案、波士顿倾茶事件,富兰克林都是据理力争,为殖民地争取最大的权利。旅居英国期间,富兰克林与英国的科学家们保持了很好的关系,尤其与年轻科学家普利斯特列结为了朋友。普利斯特列打算写一部《电学史》,富兰克林给他提供了大量的电学书籍,帮助他审阅手稿,并帮助普利斯特列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普利斯特列非常感激富兰克林,后来美洲殖民地独立运动愈演愈烈,富兰克林在英国遭到了不公平对待,普利斯特列坚定地站在了富兰克林一方。
  富兰克林一直努力弥合英国本土与北美殖民地之间的裂痕,无奈这个裂痕越来越大,英国试图用高压政策镇压殖民地的反抗,反而点燃了殖民地人民反抗的怒火。1775年,美国独立战争爆发,富兰克林返回了美洲,作为年事最高的会议代表参加了第二次大陆会议,成为和华盛顿、杰斐逊、亚当斯一样重要的委员会成员,参与起草了《独立宣言》。
  1776年,富兰克林以70岁高龄出使法国,为美洲争取到了法国的援助,同时为争取美国独立与英国展开谈判,于1783年签订了英国承认美国独立的《巴黎条约》。富兰克林为美国这一新国家的诞生做出了巨大贡献,其影响力仅次于华盛顿。富兰克林在法国也参与了一些学术活动,在巴黎皇家科学院,富兰克林和伏尔泰这两位学术界的伟人见面拥抱,引起了人群的欢呼。富兰克林还拜访了拉瓦锡,观看了拉瓦锡的燃烧实验。
  1785年,富兰克林卸任美国驻法国第一任大使职务,回到已获得独立的美国。1787年参与制订了美国宪法。1790年,富兰克林在费城病逝,享年84岁。费城两万多人参加了富兰克林的出殡,美国国会为他服丧一个月,法国政府为他哀悼三天。
  今天一百美元上的头像就是富兰克林。富兰克林是美国开国元勋中最亲民的一个人,他风趣、幽默,偶尔还搞个恶作剧,和无数朋友保持了通信,他反对贵族特权,支持废奴运动,成立慈善基金……富兰克林是个人品德和社会道德的楷模,成为美国精神的一个代表。而这种精神却是当下美国正在缺失的。
  第26章 近代化学的诞生
  波义耳砸破了化学的旧世界后,施塔尔紧随其后提出了一统化学界的“燃素说”,填补了新旧化学之间的这段真空期。施塔尔认为,一切可燃物都含有燃素,燃烧过程就是燃素从可燃物释放的过程,物质烧掉的是燃素,剩下的是灰烬。这个解释挺靠谱挺符合观察的,人们也就愉快地接受了。
  有人提出疑问了,为什么燃烧必须得有空气呢?施塔尔解释说,燃素的释放必须依赖于空气,空气吸收燃素。有人问,金属为什么能燃烧还能还原呢?施塔尔解释说,金属燃烧使燃素逸出,成为了金属灰,如果金属灰和木炭一起焙烧,金属灰又吸收了木炭中的燃素,所以还原为本来模样了。有人又问了,为什么木头烧完剩下的灰要比木头轻,金属烧完的金属灰要比金属重呢?施塔尔:……换下一话题!
  先不管对不对,燃素说成功地把化学从炼金术那套陈旧理论中解放了出来,用燃素解释了当时大部分的化学反应,很快被当时人们所接受,在这一点上,燃素说是进步的。施塔尔本人是一个和蔼谦逊的医生,因提出燃素说获得了极高的声誉,但他总是把成绩归功于自己的老师贝歇尔。至于刚才第三个问题,施塔尔没能给出正确的解释,之后有些化学家给出来一些模棱两可的解释,甚至加入了神秘主义,把燃素当成灵气,但仍不能掩盖燃素说这个最大的命门。
  “燃素”究竟是个什么东西?这个问题就像物理中问“以太”是什么东西一样难回答,化学家们从气体入手,加入了捕捉燃素的行列。
  1727年,英国植物学家黑尔斯发明了一种可以收集气体的水槽,他通过给各种物质加热,收集到了它们放出的不同气体,至于这些气体各自是什么,黑尔斯没能解释。提出“热质说”的英国化学家布莱克加热石灰石收集到一种气体,这种气体和普通空气不同,它可以被生石灰吸收,布莱克发现燃烧也可以产生这种气体,布莱克称之为“固定空气”(即二氧化碳)。布莱克的学生丹尼尔发现,燃烧会消耗空气中的一部分气体,但剩下一部分不参与燃烧,丹尼尔称剩下的那部分空气为“浊气”(即氮气)。
  接下来是需要重点介绍的三位研究气体的化学家,化学专业的同学对这三人肯定不陌生,物理专业的同学肯定对第一人不陌生,其他专业的朋友就来一一认识下吧。
  卡文迪许,1731年出生于英国的贵族家庭,父亲去世后为他留下了巨额遗产,有人说,卡文迪许是18世纪英国有学问人中最富有的,富有人中最有学问的。
  虽然卡文迪许超级有钱,但他并不懂得怎样消费,他不修边幅,不做新衣服,身上总是穿着他那几套掉了扣子的旧衣服,吃饭也很简单,糊弄糊弄就行了。最让人抓狂的,是卡文迪许对钱根本没有概念。有一次,朋友介绍一个穷困老头帮他整理图书,希望卡文迪许看老头可怜能给一笔酬金。没想到工作结束后,卡文迪许根本没有提钱的事。朋友只好提醒卡文迪许应该帮助这个可怜的老头,卡文迪许懵了,不知道怎样能帮助到他。朋友无奈只好挑明:给老头一点生活费就可以了。卡文迪许这才如梦初醒,掏出支票边写边问:“两万英镑够不够?”朋友大吃一惊,说:“太多了,太多了……”但支票已经写完了。两万英镑是非常巨大的一笔钱,当时收入较高的英国矿工每月大概能挣到3英镑,而富兰克林开办第一家印刷店时用了200英镑,而且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凑起来的。
  卡文迪许性格孤僻,不喜欢与人谈话,别人多看他一眼他就脸红,他从不参加派对,倒是皇家科学院举办的聚会他必定前往。据目击者描述,卡文迪许每次来参加聚会,都是戴着帽子低着头悄悄进入房间,不理会任何人,如果有人和他打招呼,他会脸红耳赤局促不安;如果有人看他,他会立刻躲到别人身后。后来大家了解了他的脾性,凡是聚会有新人来,都会被告知不要靠近角落那个人,而且要装作没看见他。一位科学家慕名拜访卡文迪许,见面说了几句恭维话,结果卡文迪许破门而出,留下那位科学家尴尬地站在原地。卡文迪许最怕和女人接触,他终生未娶,和自己的女管家也不说话,采取门缝里塞纸条的方式来交流。他的朋友、化学家伍拉斯顿总结出一条经验,与卡文迪许谈话时,千万不要看他,只要把头仰起鼻孔朝天,如同对着空气说话,这样就能和他谈话听到他的见解了。
  卡文迪许主要贡献是在化学方面,他用多种方法制出了“固定气体”(二氧化碳),还用铁和稀硫酸制出了一种极易燃烧的气体,卡文迪许称之为“易燃气体”(即氢气)。卡文迪许认为,这种“易燃气体”就是纯“燃素”。
  除了化学,卡文迪许在电学、力学、天文、地质、数学等学科上都有所发现,可惜绝大部分没有发表,他一生只发表了18篇论文,大部分是化学实验的记录。1810年卡文迪许去世,他的侄子把他20捆的手稿放在了柜子里,直到60年后,电磁学一代宗师麦克斯韦筹建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时,翻阅了这些手稿,这才大吃了一惊。现在一般认为,是卡文迪许最早用扭称实验确定了引力常数数值,是称量地球的第一人。今天科学家使用现代精密仪器测出的地球重量与卡文迪许得出的数值相差不到1%。卡文迪许还发现了库仑定律和欧姆定律,也是压着没有发表。如果卡文迪许发表了这些观点,电学发展可能会提前半个世纪,就没库仑和欧姆什么事儿了。
  @我在肥西大枣庄 2021-08-28 12:56:19
  这些教士和现在有些国人真的很像:耍无赖,不承认,再不行封杀掉,唉
  -----------------------------
  哈哈
  @ty_143935455 2021-08-29 20:32:58
  今儿又不更?
  -----------------------------
  马上更新……
  普利斯特列,1733年出生于英国的一个农民家庭,由于家境贫寒,父母除了种地还需要干一些裁缝活补贴家用,工作繁重,没空看孩子,普利斯特列从小跟着外祖父、外祖母长大。普利斯特列学习刻苦,18岁考入了考文垂高等专科学校,毕业后当了一位牧师。他在自己教区开办了一所学校,教给孩子们自然科学知识,很受孩子们的欢迎。1761年,普利斯特列被沃灵顿大学聘为正式的老师,混上了编制。
  富兰克林代表北美殖民地来伦敦谈判时,普利斯特列正从事《电学史》的写作,他专程去伦敦拜访了富兰克林,富兰克林给予了很多帮助。1766年,普利斯特列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由于电学实验中经常遇到一些化学问题,普利斯特列的兴趣逐渐转向了化学。在他住所旁边有一个啤酒厂,普利斯特列经常到厂里的发酵桶中收集气体。普利斯特列发现,啤酒发酵、蜡烛燃烧以及动物呼吸都能产生布莱克所说的“固定空气”(二氧化碳)。普利斯特列还发现,“固定空气”可以被水吸收,而且喝起来口感更好,因此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饮料。他发明的这种新型“矿泉水”后来还提供给了英国皇家海军。
  普利斯特列用植物进行气体实验,证明植物可以吸收“固定空气”,产生出一种可以维持生命的“活命空气”,那么这活命空气是什么呢?是“燃素”吗?普利斯特列确实这样认为过。后来普利斯特列用加热水银灰的方法同样得到了这种气体,他把两只小老鼠放进盛有这种气体的瓶子里,两只小老鼠在里面活蹦乱跳非常快活。普利斯特列自己吸入这种气体,感到身心愉悦。普利斯特列写道:“不知道这种气体将来会不会变为时髦的奢侈品?不过现在世界上享受到这种快乐的,只有两只老鼠和我自己。”按照施塔尔的理论,空气是吸收燃素的,这种气体可以助燃,不含燃素,所以吸燃素更猛,普利斯特列称之为“脱燃素空气”。
  因为普利斯特列支持富兰克林,支持美国独立,受到英国同胞的敌视,在英国逐渐被孤立起来,皇家学会的同事都和他划清界限保持距离。1794年,普利斯特列移民美国,此时富兰克林已经去世,但富兰克林组建的美国哲学学会的朋友们还有杰斐逊、亚当斯等人都给予普利斯特列热情的帮助。普利斯特列晚年试图确定各种金属中燃素的含量,在他最后一篇论文中声称,“燃素说的理论已经确立了”。1804年,普利斯特列在美国去世。
  舍勒,1742年生于瑞典的一个贫困家庭,勉强上完了小学,14岁开始在药店当学徒,工作之余勤奋读书,他通读了当时所有的化学和药学著作。舍勒每个月的收入除了必须的吃穿用外,其余全用来买了书,和富兰克林一样,舍勒能取得如此伟大的成就,全凭自学而来的。舍勒没钱买仪器,便自己制造,他在药店宿舍里做实验曾引起了一场爆炸,幸亏药剂师是个好人,在药剂师一力担保下,舍勒才没有被赶出药店。
  后来舍勒终于有了自己的药店。舍勒为人正派,乐善好施,帮助穷人,在当地名声非常好,最关键的是,舍勒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乐趣,他学以致用,自己能制药,自己又卖药,把生计和兴趣结合在了一块儿,这才是人生最幸福的事。好几所大学聘请他到学校当老师,舍勒都不去。
  舍勒一生发现了十几种有机酸,为有机化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舍勒还发现砷酸铜可以用于染色,这种染料后来被称为了“舍勒绿”。不过这种染料有毒,据说被流放的拿破仑就是因为使用了舍勒绿染色的墙布而中毒死亡的。舍勒还用软锰矿与盐酸制取了氯气,但他错误地以为氯气就是“燃素”。
  舍勒还有一个贡献是磷的制取。德国人布兰德打算用50桶人尿提炼出黄金,结果得到了一坨蜡状物,半夜常常发光,真是奇妙,因此这种物质被称作“磷”,意思是“会发光的东西”。但制作磷的成本太高,想得到点磷,不得不用马车拉着大桶到军营里找士兵们提供原料。舍勒发明了大量制取磷的方法,从此化学家们再也不用四处找尿了。瑞典因此成为火柴的主要生产国。
  因为做了太多的化学实验,吸入了过量的有毒气体,舍勒的身体愈来愈差。舍勒还有个怪习惯,就是合成的化合物经常放一点在嘴里尝一尝酸甜。因中毒太深,舍勒年仅44岁就去世了,身后留下了数百万字的实验记录。
  @威哥hold 2021-08-31 09:53:34
  老师更新啦,感觉要攒几天一起看才看的过瘾~~~!!!###¥¥¥%%%………………
  -----------------------------
  感谢兄台的支持,每天也就写个千把字,哈哈

  卡文迪许、普利斯特列、舍勒这三人本都可以推动化学的革命,只可惜这三人都是燃素说的铁粉,终生信奉燃素理论,不能接受新学说,最终没能跳出旧化学的窠臼。
  和他们生活在同一个时代的还有一位科学巨人,化学革命的历史重任最终落在了他的肩上,这便是化学史上的牛顿——拉瓦锡。在科学史上,拉瓦锡的地位应该排在牛顿、伽利略之后,却能排在哥白尼、开普勒之前。
  拉瓦锡,1743年出生于法国首都巴黎一个富裕的律师家庭,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11岁进入巴黎的贵族学校马扎林中学,1763年在索尔篷纳大学法学专业毕业,按照父亲的意愿成为了一名律师。但是拉瓦锡不喜欢律师这个职业,在大学时期他开始接触自然科学,假期跟随地质学家格塔尔到山区考察,参加工作后他大部分时间躲在自己房间里研究矿石成分,对打官司之类的事根本不上心。
  1765年,法国科学院征集巴黎街道路灯的设计方案,拉瓦锡提交了一篇论文,荣获国王颁发的金质奖章。拉瓦锡大受鼓舞,他决定放弃无趣的律师职业,献身于喜爱的科学。当年,拉瓦锡再接再厉又发表了两篇有关石膏成分的论文。
  1767年,拉瓦锡反复加热蒸馏水101天后,测量总重量没有变,水中沉淀重量等于蒸馏器减少的重量,这一结论推翻了亚里士多德以及海尔蒙特的“水可以转变为土”的观点,拉瓦锡大名很快传遍了法国。从此时起,拉瓦锡一直重视化学反应前后重量的变化,定量分析是拉瓦锡成功的关键。1768年,年仅25岁的拉瓦锡当选法国科学院院士。
  拉瓦锡因为没有正式工作,建设实验室、购买仪器设备都需要钱,所以拉瓦锡在父亲的资助下入股了包税公司。所谓包税公司,就是替国家收税,一部分上交一部分自己留下,利润很大,老百姓非常痛恨这个狐假虎威的单位。拉瓦锡入股其中能稳定分到红利,不用为生计担心,可以专心于科学实验,这却为拉瓦锡的悲惨结局埋下了祸根。

  
  拉瓦锡与夫人
  从事化学研究,燃烧问题是绝对绕不开的,可以说弄明白了燃烧问题,就可以解决当时化学的核心问题。与卡文迪许、普利斯特列、舍勒的守旧思想不同,拉瓦锡进行大量燃烧实验后,逐渐对燃素说产生了怀疑。比如金刚石燃烧实验,如果在空气中,金刚石最后会烧得渣都不剩;如果把金刚石与空气隔绝,那么不管烧多久,金刚石仍完好无缺。施塔尔说,燃素必须通过空气逸出,但拉瓦锡认为,燃烧是物质与空气发生了反应!
  拉瓦锡又对磷和硫进行燃烧实验,他把燃烧后的白烟全部收集称重,发现这些白烟的重量重于原先磷或者硫的重量。如果在密闭的烧瓶中燃烧金属,燃烧前与燃烧后烧瓶和里面物质的总重量是不变的,打开瓶口时能清晰地听见空气进入烧瓶的声音。拉瓦锡认为,真相只有一个,那就是磷、硫、金属的燃烧吸收了一部分空气。拉瓦锡又对空气进行定量分析,发现不管用多少金属进行燃烧,同样体积的空气只减少五分之一。
  那么,究竟磷、硫、金属与空气中的什么气体化合了呢?
  1774年,普利斯特列访问巴黎,拉瓦锡邀请他来自己实验室讨论化学问题。普利斯特列向拉瓦锡演示了他发现的“脱燃素空气”。普利斯特列先加热玻璃罩内的水银灰(氧化汞),几分钟后,他把一个点燃的小木条放入玻璃罩,木条上的火焰突然烧得很旺;普利斯特列把木条拿出来吹灭了,只剩下火星,再放进玻璃罩,木条又烧了起来(相信许多学生都做过这一实验)。其实早在1771年,舍勒就已经发现了这种气体,他把这种气体称为“火空气”,燃烧后剩下的那部分气体称为“浊空气”。普利斯特列和舍勒都发现这种助燃空气大约占普通空气的五分之一。可惜舍勒的书被出版商给耽误了,直到1777年才出版,这时大家都已经知道普利斯特列发现“脱燃素空气”了,优先权已经丢了,不过舍勒对此不是很在乎。
  这种气体的发现给拉瓦锡很大的启发,他重复了无数次普利斯特列的实验,同样获得了这种气体,和普利斯特列不同,拉瓦锡称之为“纯净空气”,不和燃素扯上关系。通过这种气体与金属反复化合还原实验,拉瓦锡最终得出结论:燃烧过程就是物体与这种“纯净空气”化合的过程!
  拉瓦锡这一结论震动了欧洲,因为这完全颠覆了燃素说的认知,欧洲大部分化学家跳出来反对这个学说。
  1779年,拉瓦锡发现,酸溶液中都含有这种气体,他把这种“纯净空气”,也就是普利斯特列所说的“脱燃素空气”、舍勒所说的“火空气”命名为“成酸要素”,即Oxygen,翻译成汉语为“氧”,化学符号“O”。拉瓦锡把燃烧后剩下的气体称为“硝石要素”,即Nitrogen,翻译成汉语为“氮”,化学符号“N”。
  拉瓦锡解释说,燃烧就是物质与氧气的化合反应,放出光和热,燃烧过程就是物质氧化过程,生成的化合物重量和参与反应的物质、氧气的总重量相等!这就是拉瓦锡的氧化理论,化学中的核心理论。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剩土 2021-09-01 17:30:01
  拉瓦锡是那种“众人独醉我独醒”的那种智慧超群之人,他就像福尔摩斯那样,从混乱的表象中看透其本质。他能推翻燃素说,说明他逻辑思维非常严谨。他眼里不揉沙子,对那种似是而非的所谓理论,其实是谬论的东西零容忍。与同时代化学家比,拉瓦锡是真正的王者。
  -----------------------------
  确实是王者,拉瓦锡是建立了一个正确科学理论的领袖。
  1781年卡文迪许制出了“易燃空气”(氢气)。普利斯特列用电火花研究“易燃空气”的性质,发现在器壁上形成了水珠。普利斯特列把这一现象告诉了瓦特和卡文迪许。瓦特通过实验证明,水是由“脱燃素空气”与“易燃空气”组成的。卡文迪许更牛,他发现一个体积的“脱燃素空气”必然与两个体积的“易燃空气”合成水。卡文迪许试图用燃素说来解释这一现象,不可避免地走向了歧途。
  1783年,拉瓦锡与英国科学家布莱格登见面,布莱格登把卡文迪许的实验告诉了拉瓦锡。聪明的拉瓦锡立刻想到,水不是纯净的元素!
  第二天拉瓦锡便通过实验证实了自己的想法。他把这种“易燃空气”命名为“氢”,水就是氢和氧的化合物,他不但用氢气和氧气合成了水,还把水分解成了氢气和氧气,二者的比例是二比一。
  空气是多种气体的混合物,这已经是众所周知的了;现在拉瓦锡证明水也不是元素,而是化合物;拉瓦锡进而推测,土也不是单纯的物质,而火只是燃烧的现象。至此,亚里士多德的四元素说完全被拉瓦锡的氧化理论推翻了!
  1785年后,欧洲已有不少化学家接受了拉瓦锡的氧化理论,提出“固定空气”的布莱克是最早接受拉瓦锡学说的一批人,但是卡文迪许、普利斯特列和舍勒这三位气体化学的功臣却至死不肯放弃燃素说。
  1787年,在法国化学家、氧化理论的支持者德莫沃提议下,拉瓦锡以及国内几位化学同行对当下混乱的化学命名进行梳理。拉瓦锡提议,根据他的氧化理论,把金属燃烧后的金属灰称为金属氧化物,铁灰称为“氧化铁”,铜灰称为“氧化铜”,水银灰称为“氧化汞”,而碳燃烧后的生成的气体叫“氧化碳”,以此类推,“氧化磷”、“氧化硫”等等也就不言而喻了。这几位化学家合作出版了《化学命名法》,制定了物质命名的规则,每种物质必须有一个固定名称,并尽可能表达出它们的特征性质,化合物则含有其所包含的物质,酸类、碱类、氧化物因此都有了固定名称。《化学命名法》建立起了简单明了的化学术语体系,很快被各国采用,今天大部分化学术语仍沿用这一规则。
  从1787年到1789年,拉瓦锡完成了化学科学中的《圣经》——《化学纲要》。书中详细论述了氧化理论,系统介绍了各种气体的性质与制备、各种化学反应的过程与现象、各类酸碱盐的化合分解问题以及各种实验装置的制作与使用。书中的插图都是由拉瓦锡的夫人绘制的,拉瓦锡夫人是位才女,早年曾跟随著名画家大卫学习画画。
  继波义耳《怀疑的化学家》之后,拉瓦锡在《化学纲要》中再一次给元素下了定义,即化学分析所能达到的终点,是最简单的不能再分离的物质。他列出了科学史上第一张化学元素表,其中包括氧、氢、硫、磷以及十几种金属。拉瓦锡把光和热也列为了元素之一,拉瓦锡说自己所列元素可能有些是错误的,这些错误都会被以后的发现逐步更正。
  最最重要的,是《化学纲要》中提出了化学研究的基石——质量守恒定律。
  俄国化学家罗蒙诺索夫在十七年前已经提出了质量守恒这一思想,罗蒙诺索夫认为,参加反应的全部物质的重量等于全部反应产物的重量。可惜俄国当时贫困落后,他的观点没有产生影响。拉瓦锡则在《化学纲要》中清晰地指出:“无论是人工或自然的作用都没有创造出什么东西,物质在化学反应前的数量等于反应后的数量,这可以算是一个公理。”拉瓦锡接着列出来一个公式,“葡萄汁=碳酸+酒精”,拉瓦锡使用“=”,而不再使用“→”,这个公式成为现代化学方程式的最早雏形。
  《化学纲要》的出版意味着化学革命的完成,标志着近代化学的诞生,拉瓦锡彻底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四元素说、帕拉塞尔苏斯的三元素说以及施塔尔的燃素说,化学与炼金术彻底割裂。拉瓦锡运用氧化理论和新式命名法建立起了近代化学体系。《化学纲要》在化学中的地位和《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在物理学中的地位是一样的,所以,拉瓦锡在科学史上的地位非常高。
  拉瓦锡不但只在理论上有贡献,他向科学院提交的众多论文中还涉及农业种植、家畜养殖、运河开凿、道路修建、菜籽榨油、淀粉制造、糖的制造、金银提取、衣物去污、城市淡水供应、下水道臭气去除等等实际生活问题,尤其是对火药成分的改进,帮助了日后拿破仑的战争。在完成《化学纲要》后,拉瓦锡又与拉普拉斯一起投入到动物和人的呼吸作用以及热量问题的研究上,可惜,他的研究课题随着他生命的终结而结束了。
  《化学纲要》出版的这一年,法国大革命爆发。1793年,以罗伯斯庇尔为首的雅各宾派取得了政权,法国进入了恐怖时期,法国科学院被关停,拉瓦锡因为入股包税公司而被抓捕入狱。拉瓦锡夫人四处奔波寻求帮助,一些在革命政府工作的朋友也进行了交涉,但事情毫无转机。拉瓦锡请求被剥夺一切,财产都不要了,只让他当一名药剂师就行,但遭到了当局的拒绝。在审判拉瓦锡时,律师提醒法官顾惜拉瓦锡在科学上的伟大贡献,但法官咆哮地回答道:“我们不需要科学!”临刑前,拉瓦锡再次请求缓刑几日,让他把正在研究汗分泌的工作完成,但又一次遭到了拒绝。
  1794年5月8日,拉瓦锡被送上了断头台,死时年仅51岁,正是人生事业的旺盛期。拉格朗日悲愤地说道:“砍下他的头颅只不过一瞬间,而法国再长出这样的一颗脑袋,恐怕一百年也不够!”
  第27章 吹响工业革命号角
  问,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是什么?大部分朋友的第一反应是——蒸汽机;再问,蒸汽机是谁发明的?大部分朋友最先想到——瓦特。抱歉,两个答案都是错的,这似乎是学生时代留下的集体错觉,我们的教科书上还真没这样写。正确答案是什么呢,让我们慢慢揭晓。
  工业革命最早发生在英国,为什么偏偏是英国,而不是中国、印度、埃及或者伊拉克呢?这需要从英国三个代表性产业说起,它们分别是纺织业、冶铁业和采矿业(主要是煤炭)。
  英国是传统的毛纺业国家,从12世纪到18世纪中期,英国毛纺业创造的财富比其他各行各业加起来的总和还要多。英国的贵族和地主们精明得很,既然养羊比种玉米土豆的利润大,那就把耕地变成牧场呗!他们大规模收购和侵占农民的土地,用肥沃的土地来养羊,然后把每头羊薅得跟葛优似的。欧洲的圈地运动持续了近5个世纪,其中以英国最为典型和惨烈,失去土地的英国农民陷于极其悲惨的境地,忍饥挨饿四处流浪,出现了“羊吃人”的惨剧。英国刚开始以出口羊毛为主,后来改为自己纺织,出口成品。纺织技术的第一次重大突破是由中国人来完成的,中国在战国时期出现了纺车,可以用一个旋转纺轮抽出线来,上个世纪90年代的农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这样的纺车。13世纪,这一技术传入了欧洲,大大提高了欧洲人纺线的效率。16世纪,新航路的开通以及美洲殖民地的开发使大量棉花进入了英国,而印度与东南亚的殖民地提供了开阔的销售市场,新兴的棉纺业逐渐替代毛纺业在英国蓬勃发展起来。1733年,英国一位名叫约翰·凯伊的织布工发明了飞梭,梭子在弹簧和滑轮助力下可以快速穿梭,极大提高了织布效率,直接让纺纱跟不上节奏了。约翰·凯伊这个发明惹怒了很多手工业者,受到了当地人的攻击,他跑去法国,在穷困潦倒中客死异乡。
  冶铁也得从中国说起,因为中国也是最早发明生铁冶炼技术的。在公元前5世纪,中国出现了冶铁用的鼓风炉,这技术直到11世纪才传入欧洲。但鼓风炉都是用木炭来炼铁,生产一吨铁大约需要五吨木炭,造价高昂。酒坊学徒出身的亚伯拉罕·达比在1709年成功改进了鼓风炉,用廉价的焦炭替代了日益匮乏的木炭,炼出了大量既经济、质量又好的铁,这为工业革命打下了材料基础。现在有一款月季花就是为纪念这位发明家而命名为“亚伯拉罕·达比”。
  中国还是最早发现和使用煤的国家,西汉时就已经用煤炭来取暖。马可·波罗第一次见到这种东西时感到非常惊讶,在他的游记中曾记载:“中国有一种黑石头,能够像木材一样燃烧……”西方从13世纪开始开采煤矿,英国在17世纪前都是使用木炭,从17世纪起才用煤做生活的燃料,而英伦三岛恰恰有大量的煤炭存储,甚至很多煤矿都是裸露在地表上的,就像中国的山西,一铲子下去都是煤。英国人守着这资源几千年竟然不知道怎么用!自从发现这一黑宝贝以后,英国各地开始大规模开采,这又为工业革命提供了能源基础。
  不难发现,无论是纺织、冶铁亦或是采煤,中国都是英国的祖师爷,但工业革命为什么没有发生在中国呢?这是很值得思考的一件事。
  随着煤炭的深入开采,两个限制条件浮出了水面。第一是运输问题,煤是采出来了,但运出去很费劲,矿山一般都很偏僻,离城市远,马车运输能力实在是有限;第二个是矿井积水问题,矿井挖的越深,下面的积水越多,用水桶提水的速度还不如渗水的速度,怎样把积水抽干是个老大难。我们来看看英国佬是怎么解决这两个瓶颈的。
  飞机出现前,运输方式无外乎两种——陆路和水路。陆路运输是相对困难的方式,那时候全是土路,一下雨便泥泞不堪,英国政府责成各地政府负责修路。修路需要钱,国家又不给,结果就是——交过路费。各地的收费员站在路口,拿着一杆枪或者木棒收费,曾有人因拒交过路费被收费员当场击毙。这收费员当真是牛得一塌糊涂!一辆马车拉不了多少煤,还得交过路费,甚至冒着生命危险,实在是不划算!水路就相对好一些,原始人类大都聚居在河流附近,文明史上的大部分时间人类都是采用水路运输,既快捷又舒适,水路有自然河流,也有人工挖的运河,中国隋炀帝为了加强统治和南北交流,挖了个京杭大运河。18世纪中下旬,英国各地商人们合资,开始热火朝天地挖运河,到19世纪初的时候,英国的工业中心都被运河连接了起来,棉花、煤、铁、粮食可以在各个码头装船运往全国各地。运河暂时缓解了运输的难题。那么,从矿场到运河码头这一段路又该怎么办呢?矿场主们发现,在路上铺平行的两条木质轨道,马车在上面跑,要比在坑坑洼洼的土路上平稳得多。随着大量铁的出炉,铁价便宜了,木质轨道逐渐变成了铁质的轨道。铁轨与不久之后火车的出现将带来陆路运输的革命。
  @狼在天厓2020 2021-09-06 13:51:10
  楼主呢?继续啊。
  -----------------------------
  感谢兄台,我以为没人看帖了呢,哈哈。继续继续!
  解决抽水难题的,又是人类的一次伟大飞跃,带着人类起跳的是纽科门。
  我们很早就听过一个故事,说一个小男孩坐在炉子旁出神地看烧水壶盖被水蒸气顶得叮当作响,因此产生了发明蒸汽机的灵感。故事里这个小男孩名叫瓦特,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这个故事最早的原型是纽科门。即便主人公换成了纽科门,这个故事依然是个传闻,当不得真。后来不知为啥,这个故事竟然张冠李戴扣在了瓦特的头上,纽科门和都瓦特表示很无奈。
  纽科门是一个铁厂的熟练工,技术很好,生活也稳定,如果不是一个人的到来,他的人生也许就在铁厂里平静地度过。1698年,一个名叫塞维利的梦想家来到了铁厂,找纽科门帮忙铸造一个大气筒和两个大锅炉。塞维利的想法是,用一个锅炉烧水产生蒸汽,蒸汽进入气筒,然后用塞子塞住,再用另一个锅炉往气筒里注冷水,气筒里的蒸汽受冷会凝结成水,气筒形成真空,然后用这个真空气筒把矿井下的水给吸上来。塞维利的这个机器称不上是蒸汽机,只能算一个抽水筒,但这一想法为蒸汽机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纽科门帮助塞维利铸造了气筒与锅炉,并在一个煤矿上安装试运行。矿工们都很好奇,放下手头的活儿,聚集到这儿看这个钢铁怪物怎样吸水。刚开始,这个大气筒还真吸上来了水,吸了一次吸两次,大家伙儿啧啧称奇,就在此时,锅炉里蒸汽压力超过了锅炉的承受能力,“砰”地一声爆炸了,沸水四溅,矿工们大呼小叫四散奔逃。塞维利失望至极,他选择了放弃。
  但是纽科门没有放弃。
  纽科门在接下来的十几年中继续改装继续实验,最后他仍采用大小两个锅炉,大锅炉提供蒸汽,小锅炉通过管道喷射冷水,但他设计了独立的气缸和活塞,活塞连接运动杆,用蒸汽来推动活塞运动。1712年,第一台纽科门蒸汽机在康沃尔矿山成功运行,1分钟时间就把500升水提到了近50米高度,这个工作量需要50匹马或者250个壮汉才能完成。纽科门蒸汽机是人类智慧的高度体现,它又一次实现了能量转换,把热能转换成了动能。
  纽科门于1729年去世,他去世前看到了他的蒸汽机相继安装在了各大煤矿上。到18世纪中期,英国所有煤矿都安装了这种蒸汽机。但是,纽科门蒸汽机存在着先天不足,它体积庞大,在矿井旁高高耸立,如同一座小山,而且它用煤量巨大,损失热量严重,在煤炭堆积的煤矿这不算什么,其他产业却纷纷表示用不起。

  
  纽科门蒸汽机
  @静待花开h2021 2021-09-06 17:28:55
  很精彩,继续追贴。
  -----------------------------
  谢谢您的支持!
  如果穿越到工业革命前夕的英国,你可以看到这样一个激动人心的景象: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家家户户都在纺线织布,集中起来堆积如山的布匹等待着搬运;无论是内河、运河还是沿海,码头上昼夜不停地装卸货物;冶炼钢铁的高炉冒着滚滚黑烟,矿井提水的蒸汽机冒着冲天白汽……与同时期世界其他安静的地方对比一下,相信所有人都能明白,为什么工业革命发生在了英国。
  飞梭、新式鼓风炉、纽科门蒸汽机只是工业革命的先声,真正标志着工业革命开始的事件是珍妮机的出现。

  哈格里夫斯是个手纺织工,一天夜里回家,进门不小心撞翻了妻子的纺车。哈格里夫斯弯腰准备把纺车扶起来时,发现纺轮还在转着。哈格里夫斯有了疑问,纺轮为啥非要竖着呢?如果横过来是不是能带动更多的锭子呢?第二天,哈格里夫斯根据自己的疑问改装新式的纺车,但改装并不顺利,他费了很大功夫才制造出一个用横向纺轮带动两个垂直纱锭的纺纱机。哈格里夫斯并不满足,他不断改进,直到六年后,终于制造出一个纺轮可以带动八个垂直纱锭的纺纱机,哈格里夫斯用女儿珍妮的名字给这个机器起名为“珍妮机”,这一年是1764年。
  哈格里夫斯把珍妮机介绍给朋友和亲戚们使用,小范围地推广。用这种机器,同样的时间可以纺出别人八倍的线,一个人可以干出八个人的工作量,这实在是太神奇了。很快,这款机器引起了当地其他手纺工的嫉妒和痛恨,凭什么我们一家子纺的线不如你一个人多?凭什么你只给你亲戚朋友使用?凭什么……这些人集合起来,冲进哈格里夫斯家中,砸烂了这个令人讨厌的珍妮机。
  1768年,哈格里夫斯夫妇离开了家乡,在诺丁汉与别人合开了一家纺织厂,用自己发明的珍妮机来纺纱。好景不长,他的工厂再一次被愤怒的红眼病手工业者们捣毁,房屋也被烧成了白地。哈格里夫斯夫妻二人一度流落街头,无处安身。但哈格里夫斯没有放弃,一直致力于改进珍妮机,纺锭从8个增至16个、32个……珍妮机很快流传开来,不断被人仿制和改进,到18世纪末,全英国已经有两万多台珍妮机,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芊芊女子就可以操作一台珍妮机同时纺出一百条线。
  珍妮机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机器,它的出现为英国纺织工业的膨胀打开了道路,大型纺织工厂开始出现,大量手工业者破产,失去生计的破产者不得不到纺织厂寻求工作。英国开始从手工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变。
  珍妮机出现不久,阿克莱特独立发明了水力纺纱机,克隆普顿结合珍妮机与水力纺纱机的优点发明了骡机。这一系列的发明让纺纱业迎头赶上,织布业不甘落后,不久,卡特莱特发明了自动织布机。英国的纺织业正式进入了大机器生产时代。
  所以,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是珍妮机,这是个中学历史考点!那么,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是什么呢?是蒸汽机的大规模使用。瓦特把人类带进了蒸汽时代。

  
  珍妮机
  我目前只打算写到工业革命,所以本文已经接近尾声,非常感谢一直以来支持我的朋友们!也感谢提出意见的朋友们,让本文更趋于完善。
  @梦落花yxd 2021-09-08 08:24:38
  很感谢了!中国人需要更多的科学素养,需要更多像楼主这样热心普及科学的人!
  -----------------------------
  谢谢您的支持与鼓励,谢谢!
  @Elcid2017:2021-09-07 21:28:58 评论

  评论 鲁西狂人:能写到这里,想必也费了很多心血,阅读了大量的资料,很多资料还要自掏腰包购买。能用清晰又简洁的方式分享给大家,已经非常感谢了!更难得的是,中间几次有人前来捣乱,差点把楼毁了。能坚持到现在,楼主是最后的赢家。以后读了更多的资料,再来补充后续科技史。本人随时来捧场!
  -----------------------------
  非常感谢您的支持,也非常感谢您的理解,后面等知识储备够了,再来与大家交流。
  1736年,瓦特出生在苏格兰的克莱德河入海口格里诺克小镇,父亲是一位手艺精湛的造船工人。瓦特从小瘦弱多病,性格忧郁,看见陌生人常常躲在爸妈的身后。上学后,内向孤僻的瓦特经常遭到同学们的嘲笑和欺负,因为孤独,所以读书,瓦特在学校里不放过任何一本能拿到手的书,他沉浸在自己的世界,常常因为思考问题而走神,同学们给他起了个外号,叫“神经质的呆子”。瓦特不是那种聪明的孩子,他学习成绩很一般,在学校里很不起眼,当时任何人都不会想到,这个瘦弱腼腆的小男孩竟然改变了人类历史。
  瓦特继承了父亲的优点,动手能力很强,手艺很好,他经常到父亲的工作间里帮助修理和制造船上的一些仪器设备,厂里的老师傅都对瓦特的手艺赞不绝口。瓦特17岁时,父亲投资海上贸易,因一次海难而破产,比瓦特小两岁的弟弟也死于此次海难中,瓦特的母亲伤心过度不久病逝。遭遇家庭变故的瓦特没有上大学,他放弃了学业,先是在格拉斯哥一家眼镜店里当学徒,而后前往伦敦学习精密仪器制造。读瓦特的传记可以知道,瓦特从一个拿着中学文凭的青年到一个伟大的发明家,其中的艰辛可不是一两句话轻松说完的,瓦特付出了别人数倍的努力和汗水。在伦敦学徒期间,瓦特每天工作都在12个小时以上,却紧衣缩食舍不得花钱,周末从不与其他学徒一起外出消费,以至于回到家乡后,有朋友问他,伦敦怎么样啊,瓦特脸红脖子粗地回答:不知道!瓦特在伦敦仅用一年时间,就学成了别人需要三四年才能学会的技术,后来瓦特制作蒸汽机模型所使用的部件绝大多数出自本人之手,目前保存在伦敦博物馆,其精密程度令人惊叹。
  1756年,21岁的瓦特学成归来,格拉斯哥大学物理教授迪克帮助他在大学校园里开了一家仪器店,专门负责修理大学的仪器设备。瓦特成了大学的一名职工,当然属于没有编制的那种。这段职工经历对于瓦特来说尤其重要,在大学里,瓦特能和不少教授、学生来往,与格拉斯哥大学任教的亚当·斯密、约瑟夫·布莱克结为好友。亚当·斯密被誉为西方经济学之父,布莱克则是提出“潜热”理论的著名化学家。通过向这些教授、学生学习,瓦特掌握了足够多的物理和数学知识,了解了最前沿的学术,大大开阔了眼界。
  1764年,格拉斯哥大学的一个纽科门蒸汽机模型坏了,送到瓦特这里维修。瓦特发现,纽科门机浪费蒸汽严重,效率实在太低,怎样能够提高效率呢?之后很长时间,瓦特都在考虑这一问题。

  
  瓦特
  @leejimmao 2021-09-08 09:00:30
  密码搞忘了,一直潜水追着看完,今天用手机号登陆成功。天涯难得的好贴,楼主不要放弃啊!
  -----------------------------
  感谢兄台,不会放弃的,只是暂停一下,缓一缓。
  珍妮机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机器
  -----------------------------------------------
  @懒豆花 2021-09-08 11:13:55
  感觉是对的,想找点东西抬抬杠,架在河流上磨面的机器算不算机器?
  不过那个机器影响的产业链很短,珍妮机带动的是全纺织业,影响大多了
  -----------------------------
  嗯嗯,珍妮机影响面大一些,它的出现成为手工业向工业转变的标志。
  @鲁西狂人 2021-09-08 08:46:29
  
  瓦特
  -----------------------------
  @ty_wang417 2021-09-08 10:17:47
  楼主,帖子知识很丰富。有相关书籍推荐吗?想买给小孩子看。。谢谢
  -----------------------------
  特别适合孩子看的科普书有很多,但是有关科学史的书并不多,二混子有一本《半小时漫画科学史》,我看过,但是个人觉得成人看图一乐没有问题,却不适合小孩看。我觉得小孩看的话,还是看科学家故事之类的吧。
  非常感谢您的支持!
  @方海1 2021-09-09 07:56:05
  大家醒醒,不要搞崇拜,科技起源于中国,我们已经丢了古文,再不要丢了祖宗,西方文化从来都是骗子文化,骗我们如何去相信科技起源于他们 ,然后一边又在毁根,好让他们的文化名正言顺。
  -----------------------------
  都讲到工业革命了,西方伪史论还没结束,哈哈
  @菜刀砍树 2021-09-09 08:41:08
  @方海1
  整个楼里就咱俩是明白人
  -----------------------------
  众人皆醉两位兄台独醒,真是令人羡慕得很!
  瓦特在格拉斯哥大学图书馆借阅了大量有关蒸汽机械的书籍,并向布莱克请教潜热理论,依然找不到解决的办法。瓦特一遇到难题就去僻静的地方散步,瓦特在回忆录中说,改良纽科门机的办法就是在散步时想到的。瓦特这样想:蒸汽无孔不入,冷却蒸汽不一定非要在气缸中进行,如果在气缸外连接一个单独的容器进行冷却,同样可以降低气缸里的气压,这样一来,气缸就不用反复加热和冷却了。
  瓦特按照自己的这一想法设计出增加分离式冷凝器的蒸汽机模型,提高了蒸汽机的效率,大大节省了燃料。为了保证气缸的温度,瓦特又设计了一个在外面包住主气缸的第二气缸,在两个气缸之间充满蒸汽,因此内气缸活塞的运动不再是大气压做功,而是采用蒸汽来做功。这一款蒸汽机,我们可以称之为瓦特机1.0版。
  模型有了,下一步是寻找投资生产的老板。布莱克介绍了一个名叫罗巴克的铁厂老板与瓦特认识。罗巴克对于投资新式蒸汽机这件事一直犹豫不决,直到1768年才下定决心,与瓦特签订协议,但新式蒸汽机所获得的利润罗巴克要占2/3,瓦特占1/3。
  制造模型与制造实际的蒸汽机还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尤其是气缸的稳定性与密闭性是技术上的难点,1769年瓦特制造的一台实用蒸汽机因为种种缺陷而宣告失败。瓦特历经波折,反复实验,期间遭遇丧妻之痛,他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后,终于在1774年制成了采用分离式冷凝器的新式蒸汽机。正如瓦特自己所说:“公众只看到那些耀眼的成就,但我自己清楚,真正让我一步步攀登上事业巅峰的,其实是成功背后所经历的一次次痛苦的失败与挫折。”
  新式蒸汽机还没投入生产,罗巴克自己先破产了。罗巴克把自己的2/3专利权卖给了他的朋友、一个机械制造的企业家博尔顿。
  博尔顿与瓦特性格迥异。瓦特低调、温和、忧郁,还有点自卑,是一个好人,但不是一个商人;博尔顿眼界开阔、积极乐观、宽容大度,而且有着商人的精明。博尔顿与瓦特不同的性格互相弥补了对方的不足,两人结下了一辈子深厚的友谊。每当瓦特对蒸汽机的改进和制造产生悲观情绪时,都是博尔顿推着拉着瓦特继续前行。
  博尔顿的机械制造厂给瓦特提供了技术以及材料支持,1776年,瓦特蒸汽机正式在康沃尔矿区投入使用,因为其效率高,动力足,稳定性强,比纽科门机节省大约2/3的燃料,经济实用,倍受矿场老板们的青睐,瓦特回忆说:“现场一片沸腾!”之后博尔顿—瓦特公司不断接到订单,最让人意外的是,一些不是矿区的工厂也开始引入瓦特蒸汽机。
  到1780年左右,仅仅四年时间,英国各矿区的纽科门机基本被瓦特机取代。

  
  瓦特蒸汽机模型
  @鲁西狂人 2021-09-07 13:38:52
  我目前只打算写到工业革命,所以本文已经接近尾声,非常感谢一直以来支持我的朋友们!也感谢提出意见的朋友们,让本文更趋于完善。
  -----------------------------
  @ty_例外68 2021-09-09 11:31:36
  写写相对论和量子论,物理学天空中的两朵乌云,这些素材现在很多。还可以写写对物理学未来的展望,弦理论什么的。
  -----------------------------
  感谢兄台的建议,对于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理论不是很懂,只能作为外行聊聊发展史。
  @忧郁白杨树 2021-09-09 12:29:48
  偶尔发现楼主的大作。科普好文!点52个赞!
  -----------------------------
  谢谢兄台的大力支持!
  博尔顿在生产蒸汽机的同时,全力支持瓦特对蒸汽机的再改进。1781年,瓦特将曲柄齿轮传动引入蒸汽机系统,把单纯的上下活塞运动转换为轮式旋转运动,这是一个伟大的改进,这样蒸汽机不再仅仅用于矿井提水,而是可以用于各种各样的大机器生产,可以完全替代原先用风车、水车提供的动力。这是瓦特机2.0版。
  1782年,瓦特设计了平行传动装置,研制出双向气缸,来回都能做功,把蒸汽机效率提高了一倍,这是瓦特机3.0版。
  1788年,瓦特发明了离心调速器,可以让轮式旋转保持匀速而且稳定的运动,这是瓦特机4.0版……
  瓦特蒸汽机在工业生产上很快普及,纺纱厂、织布厂、印染厂、煅铁厂、冶金厂、玻璃厂、造纸厂、造船厂、酿酒厂、面粉厂甚至牛顿当年领导过的皇家造币厂都用上了瓦特机。以前磨坊主找风口建风车,大老板们为了在河边抢块地打破头,现在再也不用为了风水问题犯愁了,一台蒸汽机解决所有问题,反倒是交通枢纽成了抢手的地方。搞笑的是,有些原本使用水力的工厂,在旱季也用上蒸汽机来抽水,然后来驱动水车继续产生动力。
  蒸汽机出现前,人类的劳动主要由人力和畜力完成,动力依赖风力、水力,蒸汽机重新武装了人类,改变了人类历史。瓦特为人类打开了通往工业文明的大门,但瓦特从未以蒸汽机发明者自居,他一直称自己只是一个改良者。
  1809年,博尔顿病逝。瓦特的后半生,都是博尔顿给予他资金和精神上的帮助,瓦特蒸汽机能够席卷全球,和博尔顿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瓦特在给博尔顿的哀悼信中写道:“具有他这样才能的人不多,能够像他这样发现自己全部才能的人更是少得可怜。”
  除了改良蒸汽机这一伟大成就外,瓦特还发明了油墨复印机、烘干机等设备,晚年参与了一些科学活动,参加了科学家组成的俱乐部,与发现氧气的化学家普利斯特列、种地种成大神的地质学家赫顿(水火之战的主角)结识。在普利斯特列启发下,瓦特进行了氢气与氧气的燃烧实验,证明了水是化合物。访问法国时,瓦特还拜访了拉瓦锡。1785年,瓦特当选皇家学会会员;1806年,瓦特被格拉斯哥大学授予了博士学位。
  1819年,瓦特病逝,享年83岁。为纪念瓦特的贡献,国际计量大会把功率的单位定为“瓦特”,简称“瓦”,这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一个单位,当大家讨论灯泡、冰箱多少瓦时,可否想起这位发明家和科学家。
  @剩土 2021-09-10 09:36:36
  想问一下大家,为什么我现在无法在电脑 上打开天涯了?已经一星期了,各位都是用手机上天涯吗?
  -----------------------------
  我是用手机,天涯有时候就会抽风
  没有煤和铁,就没有蒸汽机,当蒸汽机出现,与采矿、纺织、冶铁等等行业结合起来,巨大的生产力爆发了出来。矿井用上了蒸汽机,克隆普顿的骡机、卡特莱特的织布机用上了蒸汽机,炼铁的鼓风炉也用上了蒸汽机。大量的煤炭、钢铁生产出来,从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一百年间,英国的煤产量翻了10倍,铁产量竟然增长了155倍,英国从一个依赖进口棉布的国家,变成几乎包揽全世界棉纱制造的国家,棉织品出口量翻了近1000倍!
  蒸汽机又被用在了运输工具上,1783年,法国人齐弗瑞试航了第一艘蒸汽机船;1787年,美国人约翰·菲奇制造了美洲第一艘蒸汽机船;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制造的蒸汽轮船试航成功,让帆船时代成为了历史;1804年,英国人特雷维西克制造了第一台蒸汽机车;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孙制造出第一台实用蒸汽火车;铁路以惊人的速度延伸,从1830年第一条商用铁路开通,到1860年仅仅30年间,英国铁路里程已达到一万英里,铁路网基本建成;欧洲各国掀起了铺设铁路的竞赛……
  哈格里夫斯点燃了一簇火,瓦特在火上浇了一桶油,工业革命的烈火熊熊燃烧起来,照亮了欧洲,席卷了全世界。工业革命让世界格局出现了巨变。乡村分散的手工业生产转变为以工厂为中心的大工业生产,工厂的大量出现,让无数的农民、手工业者离开农村进入城市成为工人,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了,一个新的阶级出现了。科学技术为人类文明打开了一个入口,它改变了人类生活的经济模式,进而又改变了国家的政治结构。但是,我们要清楚,工业革命进程中绝大多数的个体都是痛苦的,破产的农民、手工业者,失去自我支配被机器束缚住的工厂工人,冒着生命危险矿井采矿的矿工,被黑心商人雇佣的童工……
  欧洲在遮天蔽日的蒸汽中进入了19世纪,而东方却因闭关锁国结出了苦果。1840年,西方的坚船利炮打开了清政府的国门;1853年,黑船事件亦迫使日本开放了港口。
  工业革命给世界带来的不只是进步的文明,还有苦难的深渊。
  (第一部分完)
  从古希腊到工业革命,这是一段人类探索自然发现规律的历程。我们重新认识了泰勒斯、毕达哥拉斯、亚里士多德、阿基米德、蔡伦、托勒密、托马斯·阿奎那、罗吉尔·培根、达·芬奇、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哥白尼、维萨留斯、伽利略、开普勒、哈维、弗朗西斯·培根、笛卡尔、惠更斯、帕斯卡、费马、波义耳、胡克、列文虎克、牛顿、莱布尼茨、林奈、布丰、伏尔泰、狄德罗、拉格朗日、拉普拉斯、富兰克林、拉瓦锡、瓦特……他们为人类打开了一扇窗,让我们窥见了神秘宇宙的一角。到工业革命时,天文学、物理学中的力学和光学、化学、生物学已基本建立起来,电磁学已经起步。但是,我们离登堂入室还很远。
  刚刚进入19世纪,托马斯·杨便举起波动说的大旗,拉开了向牛顿权威进攻的序幕;道尔顿横空出世,重振沉寂上千年的原子论;地质学爆发水火之战,带来了英雄时代;年轻的卡诺建立起了物理学的新分支热力学;达尔文跟随“贝格尔号”进行环球考察;孟德尔在僻静的修道院数着豆子;巴斯德提着左轮手枪做实验;内燃机为现代汽车和飞机的出现创造了可能;法拉第将人类拉进了电气时代;麦克斯韦使一座崭新的电磁学大厦拔地而起;电灯、电报、电话、无线电相继问世;当力热光电磁都在掌握之中,金碧辉煌的经典物理学大厦雄伟屹立,天空却飘来了两朵乌云……
  @鲁西狂人 2021-09-11 08:41:07
  从古希腊到工业革命,这是一段人类探索自然发现规律的历程。我们重新认识了泰勒斯、毕达哥拉斯、亚里士多德、阿基米德、蔡伦、托勒密、托马斯·阿奎那、罗吉尔·培根、达·芬奇、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哥白尼、维萨留斯、伽利略、开普勒、哈维、弗朗西斯·培根、笛卡尔、惠更斯、帕斯卡、费马、波义耳、胡克、列文虎克、牛顿、莱布尼茨、林奈、布丰、伏尔泰、狄德罗、拉格朗日、拉普拉斯、富兰克林、拉瓦锡、瓦特……他......
  -----------------------------
  @chenchaowtt 2021-09-11 12:59:42
  西方哪来的 什么古希腊啊,假得很,都什么年代了,还相信古希腊,西方古代连基础教育的书籍都没有,吹那么高大上干嘛?就像你说的生产力大进步,生产力大进步就必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 品牌,西方古代连个 品牌都产生不了,不知道怎么好意思吹
  -----------------------------
  西方伪史论的前锋又杀来了!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