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那些枭雄——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匈奴的崛起 下)
  冒顿的再次出现,让头曼单于吃惊不小,他惊异于这个儿子的武力值和顽强程度。
  迫于形势和人才的需缺,头曼这位残忍的父亲动了恻隐之心,决定放儿子一马,让冒顿做了“万骑之首”(骑兵总司令)。
  面对和燕太子丹一样的命运,冒顿没有选择懦弱的剧本。
  相反,头曼的偏心和残忍,彻底激发了冒顿的斗志,从此埋下了复仇的种子。接管骑兵后,冒顿暗暗发誓一定要巩固自己的实力,取而代之。
  为了树立绝对的威信,冒顿发明了一种叫做“鸣镝”(箭头带一小哨,会发出声音)的箭,这种鸣镝的声音一度比后来的血滴子更恐怖。
  鸣镝发明成功后,冒顿下了一道残酷的政令:
  我的鸣镝射向哪里?你们的箭就射向哪里!
  为了使自己的命令不被下属打折扣,冒顿做了两次实验。
  第一次试验:
  实验目的:我的鸣镝射向哪里?你们的箭就射向哪里!
  实验器材:鸣镝、弓箭、冒顿的坐骑(白马)
  参与者:冒顿、骑兵连二级班子
  旁观者:骑兵连骨干上千人
  实验步骤:
  1、下命令:“我的鸣镝射向哪里?你们的箭就射向哪里!”
  2、冒顿把鸣笛射向了自己的白马;
  3、属下们一看射击对象居然是领导自己的坐骑,有人犹豫未射,有人心惊胆战跟着射向白马;
  4、犹豫未射者全部被斩首。
  实验结果:不听话就得死!
  第二次实验的目的、过程、结果和第一次实验如出一辙,唯一不同的是这次射击的对象不是白马,而是冒顿自己的爱妃。
  冒顿把这次实验的地点选在了家门口,并让人通知爱妃在门口接驾。
  然后,冒顿和往常一样,在训练结束后,带着人马往回走,路过家门口的时候,他的爱妃已经含情脉脉地等着心上人的归来。
  看着风情万种的爱妃,冒顿没有立刻下马,而是拉弓引箭,瞄准爱妃。
  这位可怜而又可爱的女人,这天下午等来得不是“丘比特”之箭,而是夺命的“鸣嘀”。
  下属们还没反应过来,耳边就响起了熟悉的鸣嘀声。
  那毕竟是顶头上司的女人!
  面对领导冒顿这种超常规的玩法,有人硬着头皮,也有人望而却步,不敢引弓。
  这次也没有例外,没有执行命令的骑兵首领们通通被处死。
  冒顿用两次实验告诉所有下属,我的命令没有对与错,不听话者,只有死路一条。
  经过两次“高强度心理训练”,骑兵们明白了一个道理,这位新领导是一位疯子。他让干什么,就干什么!不用考虑后果,考虑后果只有死路一条。
  一支比鸣嘀更可怕的骑兵队伍,在西北的大草原上诞生了,他们叫做“冒顿的骑兵”。
  比起一度让中原百姓闻风丧胆的匈奴铁骑,这支骑兵更像一群可怕的“死士”,笼罩在头曼城的上空,笼罩在草原的上空。
  秋高气爽的大草原最适合狩猎。
  头曼没有以防万一就前往“检阅”,一马当先在草原上驰骋,后面是冒顿和他的骑兵!
  这一次,冒顿没有下任何命令,他的鸣嘀就是命令。
  可怕的鸣嘀声从头曼身后传来,那是冒顿复仇的声音。
  随后的一霎那间,
  成千上万支鸣嘀,很快就将匈奴帝国第一人单于,头曼变成了刺猬。
  比起胡亥同志诛杀兄弟的伎俩把戏,冒顿对弟弟们手起刀落地血刃,更是过之而无不及。
  冒顿继承了父亲的头曼单于的匈奴第一把交椅后,并没有把父亲漂亮的小老婆们全部灭口,只杀了几个不对胃口的,给父亲头曼陪葬.
  其他的漂亮的后妈们,全部被冒顿占为己有,代为照顾,做了自己的老婆。
  冒顿继位后,带领以马背为家的草原人民,开启了无懈可击的帝国崛起模式。
  (项羽叔侄)
  周文原先只是个在项燕帐下装神弄鬼,负责占卜的杂役,自称懂些军事,就被陈胜封为将军。
  如今已经战车千乘,拥兵数十万。
  转眼间,他的部队已经到了戏水!
  造反,似乎已经成了一种时尚!
  造反,还是不造反?已经困惑了众多的天下人!
  形势让各地太守、县令骑虎难下,若不不造反随时面临被起义军“斗地主”的危险,若是造反,又怕朝廷大军压境,最后身败名裂。
  秦军回不回来?什么时候来?谁也不知道!
  被起义军“打土豪”却是随时可能会发生的事情,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会稽太守殷通觉得应该造反了,再不造反只会被各地的起义军乱刀砍死。
  这个相当于今天地级市书记兼市长的家伙,此刻正和两个杀人犯,暧昧不清。
  这两个杀人犯不是别人,正是楚国名将项燕的儿子项梁,孙子项羽。
  这对曾经贵为官二代的叔侄,因为犯了命案,躲避仇家,流落到此。
  父亲项梁的名人效应起了一定的作用,项梁为人又仗义疏财,到会稽不久,就成了这里德高望重的人物,影响力甚至超过了会稽一把手殷通,成为殷通府中常客。
  殷通决定造反后,第一时间就找项梁叔侄来商量此事。
  项梁叔侄来了,项梁让项羽在门外持剑等候。
  “大江以西都造反了!这是大秦要亡的节奏啊!胡亥这个小屁孩,确实领导不了这么大的国家!”
  陈胜、吴广之流,不过两个农民工而已,居然干得风生水起,先下手就可以控制别人,后下手只能被别人控制呀!
  我也打算造反了,就让你(项梁)和桓楚做我的将军吧!
  项梁一听,“这不是要利用我吗?”
  项梁就像殷通鄙视胡亥一样,压根就看不起眼前这个吃干饭的地方一把手。在项梁眼里,这个本想通过买官卖官一路高升,看到秦朝将亡,不思保国安民,又想要造反的窝囊废,根本不配和自己一起玩,更别说领导自己。投身门下,只不过是暂时的权宜之计。
  项梁:“桓楚和我们一样,是个亡命徒,恰好我侄儿项羽知道他的藏身之处!不如我去把项羽叫进来,你给他下命令,找桓楚吧!”
  殷通欣然同意!
  项梁走出来,跟项羽说道:“你进去就把殷通小儿做了!”
  项羽走到殷通面前,就像拎小鸡一样一把攥起殷通,砍了他那颗不中用的头颅。
  殷通的头和脖子已经分了家,嘴还在惊愕不已!
  简单介绍一下家喻户晓的悲情英雄项羽;
  姓名:项羽
  别名:西楚霸王
  性别:男
  籍贯:楚国下相(今江苏宿迁)
  生猝年:公元前232——公元前202年
  学历:函授专科
  专业:打架(剑术)、打仗(兵法)
  人生导师:叔叔项梁
  家庭关系:爷爷——项燕;叔叔——项梁;小叔——项伯;堂弟——项庄;妻子——虞姬
  指挥战役:巨鹿之战,彭城大战,垓下之战
  历史评价:羽之神勇,千古无二
  项燕殉国后,项羽和叔叔项梁,就成了通缉犯。
  即使这样,项羽也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叔叔项梁就是博古通今的文化人。项羽生来就是个当体育委员的料,觉得读书没意思,项梁只能勉为其难传授他剑法和兵法。
  史书评价项羽练剑三心二意,其实是他无师自通,天赋过高,瞧不起那些花拳绣腿。但看历史对他的评价(羽之神勇,千古无二),就能看出后来的吕布在项羽面前也不过是“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而已。
  战场上的项羽,就像篮球场上会飞的胖子——大鲨鱼(奥尼尔)。不管在技术上,还是力量上,都完虐对手。
  打架可不是打球,球场上,答案(艾弗森)之流的技术流还有机会得分,在以要命未得分方式的厮杀面前,会飞的大力士项羽的攻击力,不可谓不是拉枯摧朽。
  殷通的侍卫们,显然还不知道项羽得厉害,见项羽和项梁二话不说就没收了顶头上司的吃饭家伙,纷纷亮出兵器厮杀。
  项羽也不客气,立马就用实际行动告诉他们,什么是西楚霸王!
  不一会儿工夫,殷通郡府就躺满了一百多具尸体。
  这中以超过100:0的大比分收场的群殴,实属罕见。后来者见其惨状,无人不心惊胆寒,跪地求饶。
  叔侄二人没有赶尽杀绝,只是拿了殷通的公章(官印)和制服。
  会稽的名门望族、豪强官吏很快被召集到了郡府,项梁只说了一句话:
  殷通和我都要带领大家造反,殷通小儿根本没有能力领导你们,不如让我来领导吧!
  来人都是识时务的俊杰,没有人反对项梁的提议。
  于是项梁全票通过了会稽市市长(太守)的选举,项羽做了副市长(裨将),其余郡中豪杰,分别做校尉、侯、司马等科局级干部。
  大家各得其所,带着项羽巡视了会稽辖区内各县。
  叔侄二人赚得第一桶金后(接管会稽),很快就向世人证明了项燕后人的威力。他们不久就发动了攻打吴中(苏州)的起义,这时轻描淡写的“打土豪”,一仗打下来,八千精兵尽归帐下。
  感谢支持!
  (大叔刘邦)
  相比冒顿和项羽,这两个后来的对手,贫下中农出身的刘邦同志就寒酸得多了。
  这一年项羽23岁,冒顿25岁,比秦始皇小三岁刘邦已经47岁了,此刻的他就是一个“老流氓”。
  46岁才当爹的刘邦是一个不务正业,又不容小觑的老流氓。这家伙还是秦始皇在世的时候,就无数次思考过造反的事情。但终究惧于五马分尸,这个想法,只是在晚上一个人的时候,供五脏六腑交流而已。
  大概谁也不相信,就是这样一个“老流氓”,居然在他妈怀孕他的时候,也出现了天现异象的邪乎。
  有正史记载,刘邦之母刘媪,曾经在大泽的岸边休息,梦中与神交合。当时雷鸣电闪,天昏地暗,太公正好前去看她,见到有蛟龙在她身上。
  不久,刘媪有了身孕,生下了刘邦。
  相比冒顿和项羽两个愣头青,刘邦同志已经是深谙攀附之道的老油条,大字不识几个,猪朋狗友却比比皆是,经常跟沛县的县令的秘书(文书)萧何、组织部长樊哙、任敖、卢绾、周勃、灌婴、夏侯婴、周苛和周昌等人,在泗水的一家酒楼喝得天昏地暗。
  刘邦身无分文,却相当豁达,长期赊账不说,还经常调戏这家饭店的两个老板娘。
  刘邦给酒楼带来了兴隆的生意,两个老板娘后来干脆撕了刘邦的欠条,让他一直吃“霸王餐”
  沉溺于“请吃”和“吃请”的刘邦,在萧何等人的指引,下通过各种献媚,在沛县领导那里得到了好处,捞了个派出所所长(亭长)的差使。
  秦朝的派出所所长(亭长)并不好当,不仅要负责治安,还要经常为县太爷擦屁股,押送囚犯,前往骊山修墓。
  押送犯人是一份十分危险的职业,比如陈胜、吴广的押送官就被陈胜宰了。
  被刘邦押送犯人并不想刘邦一样仗义,接二连三在半路逃跑。
  让犯人逃走是死罪!
  秦朝的律例,将游手好闲的刘邦同志逼上了“梁山”。
  刘邦陷入了极度的纠结中,这把年纪了,算了吧!
  事实证明,冷静后的刘邦,充分吸取了大泽乡的前车之鉴,让犯人逃走是死罪!造反也是死罪!干脆把所有犯人都放了!
  不曾想,这一放,居然得到了十多个死刑犯的拥护。
  “大哥,你干什么!都让我们跟着你吧!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这可是心里话,刘邦不忍心丢下十多个前途未卜的兄弟,就带着他们去芒砀山当了土匪。
  刘邦这个沛县的人民警察,还没适应警匪角色的转换,就收到了沛县老领导的召唤。
  前来召唤的是樊哙,说是沛县老领导(县令)也准备造反,让刘邦回去帮忙!
  听到此处,刘邦十分感激老领导的贴心,马不停蹄直奔沛县。
  这位县令是一位“妻管严”,因为造反的事被老婆教训了一番。刘邦前脚还没迈进县衙大门,县令老人家就反悔了。
  被玩弄的刘邦因爱生恨,跟萧何、樊哙等同志一合计,决定效仿项羽叔侄,给县令大人来了一份大礼——乱刀砍死。
  这位县令一不小心就创造了一个奇迹,成为人类历史因为怕老婆而丢了小命的官员。
  这样一来,类似于及时雨松江的刘邦,一下子就拥有了“托塔天王”晁盖的英雄气概,被一伙猪朋狗友,扶上了沛县一把手的交椅,自称沛公。
  刘邦造反了!
  萧何当了副手!
  投靠者纷至沓来,没几天就聚集了两个团的兵力(3000多人)。此刻的刘邦已经树立一个宏伟的目标,带队起义,响应陈胜吴广,然后混个像周文(周章)一样的将军,过过瘾。
  接下来,三千人马攻下了胡陵、方与,又占领泗水郡,刘邦又顺理成章坐上了太守的宝座。
  刘邦接下来起义一波三折,打来打去留守根据地(丰)的雍齿居然把(丰)这座城池作为见面礼,送给了魏国势力,投降了!
  刘邦带队攻打丰郡,却久攻不下,只能到处借兵。
  借兵可不是借钱。
  这是一门比借老婆还有难度,集技术与艺术于一身的活儿!
  闭门羹在所难免!
  祸不单行的刘邦,后来又遇到大秦最后一位猛将章邯的下属部队,被章邯的手下打得东躲西藏。
  直到张良出现,刘邦的事业才见见起死回生。
  (大秦末日 上)
  在胡亥同志的昏庸领导下,大秦渐渐形成了以老太监赵高同志为核心的决策层。
  胡亥的鼠目寸光和赵高的心胸狭隘,一举将秦国推到了历史上最热闹的阶段。
  是个人物,不是个人物的人物们,纷纷响应咸阳高层的号召,不是在造反,就是在准备造反的路上。
  面对各地的叛乱,胡亥同志表现出了超高的心理素质。
  以下两件事情,就充分体现了胡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抗压能力:
  一、听取赵高同志高高在上,不上朝,不问政事的馊主意,沉迷酒色,一切全凭赵高处理,做起了真正的甩手皇帝,让赵高慢慢架空;给赵高为所欲为提供了绝对的全力保证。
  二、加快阿房宫的修建,继续大举征夫服役,刺激民愤,加快亡国步伐。
  胡亥深居简出,不问政事以后,大臣们见胡亥难比登天,就连李斯觐见,也比猪八戒见嫦娥还要小心谨慎,难上加难。
  架空胡亥的效果出来后,赵高同志开始了策划已久的排除异己行动,第一个目标就是大秦肱骨李斯同志。
  赵高为除掉李斯,制定了严密的《清楚李斯》实施方案。
  1、鼓动胡亥继续暴政,让民愤继续君民冒顿继续白热化,如增加赋税,加大服役力度,让忠于大秦的李斯坐不住。
  2、让胡亥同志每天在莺歌燕舞,花天酒地中浸泡沉沦。
  3、对李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其直谏胡亥,让胡亥回心转意,关心朝政,减免赋税。
  4、先为胡亥同志精心设计好不是春宵,胜似春宵的夜宴,然后通知李斯前来找死。
  5、李斯被开除公职后,再落井下石,致命一击,永绝后患。
  是的,李斯来了!
  为苟同“沙丘政变”耿耿于怀的李斯不是一个人来,跟他一起来的还有右丞相冯去疾和他的儿子大将军冯劫。
  这三位忧国忧民的大臣实在多此一举,他们到的时候,胡亥同志正在饮酒作乐!他摆摆手,就拿下了三位不识时务的高级干部。
  “老不死的,看不起我年少无知!严惩不贷!”
  冯去疾和冯劫父子不堪受辱,自尽了事!
  李斯想错了,他以为收拾他的胡亥,做梦也没想到是赵高,他以为只要解释清楚就可以重见天日。
  李斯各种求见不能,便在狱中写了一封《狱中上书》:
  臣为丞相,冶民三十余年矣。逮秦地之狭隘。先王之时,秦地不过千里,兵数十万。臣尽薄材,谨奉法令,阴行谋臣,资之金玉,使游说诸侯,阴修甲兵,饬政教,官斗士,尊功臣,盛其爵禄,故终以胁韩弱魏,破燕、赵,夷齐、楚,卒兼六国,虏其王,立秦为天子。罪一矣!地非不广,又北逐胡、貉,南定百越,以见秦之强。罪二矣!尊大臣,盛其爵位,以固其亲。罪三矣!立社稷,修宗庙,以明主之贤。罪四矣!更克画,平斗斛、变量、文章,布之天下,以树秦之名。罪五矣!治驰道,兴游观,以见王之得意。罪六矣!缓刑罚,薄赋敛,以遂主得众之心,万民戴主,死而不忘。罪七矣!若斯之为臣,罪足以死固久矣!上幸尽其能力,乃得至今,愿陛下察之!
  李斯这封用冤郁和血泪组成的自白中,用反鸣的手法,梳理了自己的丰功伟绩和良苦用心,每一个字都足以让赵高这位宵小自惭形秽。
  李斯搞错了,小人的字典里没有惭愧这两个字。功不可没,一言九鼎就是赵高同志必须处死他的理由。
  李斯清白无污的事实和坦荡心胸,在赵高阴暗的伎俩面前,唯有苍白无力。
  腰斩,夷三族!成了一代名相李斯的片尾曲。
  身为大秦帝国的主要塑造者之一,李斯的腰杆没能挡住赵公公的屠刀。
  历史记住了秦始皇嬴政,也不该忘记一失足成千古恨的李斯。
  大秦帝国的崛起李斯功不可没,大秦帝国的衰亡,李斯同样有功劳。
  没有李斯就没有大秦帝国,没有李斯就没有秦始皇,没有李斯,估计赵高还是赵高,胡亥还是胡亥。
  只要有赵高,大秦亡国在所难免,除非李斯力王狂澜,李斯没有!
  如果李斯有错,错就错在没有力挽狂澜于沙丘。
  估计是文天祥那首“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见世的晚!如果李斯有幸一读!历史或许将是另一个版本!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