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广平为何甘做48岁老师的小三?鲁迅:我的牺牲够大够惨痛


原创:麟稀
原创不易,不要吝啬给个鼓励~~
看鲁迅和许广平的故事,会觉得非常割裂,单看《两地书》中的情意绵绵,肯定是深爱,但如果爱,为何不八抬大轿娶了,而是让心上人一生无名无分,像保姆一样操劳,这叫真爱吗?
看完鲁迅的人生轨迹和全部作品后,才明白割裂背后的统一:鲁迅爱许广平,并且一生只爱一个人,但爱情并不是鲁迅生命中唯一重要的,他还有太多要做的事,为一段情,鲁迅已付出太多。
1925年3月11日,鲁迅接到一名学生的问询:有许多怀疑而愤懑不平的久蓄于中的话,这时许是按捺不住了吧,所以向先生陈诉……先生,可有什么法子能在苦药中加点糖分,令人不觉得苦辛的苦辛,而且有了糖分是否即绝对的不苦?
安慰人对鲁迅而言相当有挑战性,但他还是拿起笔回复,此时的他是万人偶像,不止是青年学生,连一些知名教授,都是他的崇拜者,但鲁迅不装导师,他非常清醒很多问题没有办法,他只是如实写出所思所感,但足已让对方豁然开朗,很快鲁迅接到第二封信。

对方点评鲁迅所看的歌剧,并讲述成长历程,愿作誓死不二的“马前卒”,笔调小心又奔放,措辞坚定又柔软,撒娇的同时还有捂嘴笑的羞涩,睿智如鲁迅先生已明白,这个暗地喜欢自己的女孩想接近自己。
果然对方得到默允后,开始详细介绍自己的生活,仅仅十天后,就到家中拜访还自谦不善描写,但文笔贴近鲁迅的寂寞,自然会打动人。那天鲁迅见到了一个高大壮实的短发女生,眼里闪着坚毅的光,对他的一切格外好奇热心,那就是许广平。
两年来,许广平和鲁迅在课堂每周都见面,但起初互相不感兴趣,鲁迅没记住相貌平平的许广平,许广平只觉得这位老师寒酸邋遢
他的手肘上、裤子上、夹袍里外四处是补丁,若不仔细看还以为是大花猫趴在身上呢。同学们低头一看鞋子,连鞋子上也有补丁。他讲课时总是跳来跳去,全身的补丁也跟着他一起忽闪忽闪的。

鲁迅已年过40,常年抽烟熬夜,指甲泛黄,面容枯槁,严肃深沉,看起来更苍老,他常年无爱无性,变的不修边幅,一心闷在书堆里,和异性绝缘。可鲁迅的课非常有魅力,许广平越来越仰望老师。
但鲁迅困在绝望的婚姻里无暇其它,直到1923年8月搬出八道湾才解开心结。之前在鲁迅心中,最重要的身份是周家长子,最在意的是大家庭的圆满,他花了5个月四处找房,又花了10个月装修,还卖掉老宅借了不少钱,只为一大家子十几口团聚,让弟弟们的孩子愉快成长,但短短4年后兄弟闹翻,他被迫搬出一手搭建的家。
经此一事,鲁迅大病一场,也想通不少,女学生拜访时他不再抵触,但仰慕一触碰现实就碎了一地,褪去师长的光环,女学生看到的是矮小病弱干枯的老头,还有个离不了婚的文盲妻子。
许羡苏是例外,她刚来北京时借住在周家,会说绍兴话会烧绍兴菜,很得鲁迅母亲的欢心,她常帮忙采购物品,成了周家的常客。鲁迅和周作人闹翻后,她帮忙找住处。鲁迅也很关心许羡苏,校方不让短发女生入学,鲁迅想尽办法让她顺利就读,两人关系很亲近,但就此止步。

许羡苏不敢的,许广平做到了,她以求助的名义写出第一封信,失落的心被安抚后,就开始大胆接近鲁迅。
许广平叛逆倔强,她生于广东的士大夫家族,祖父曾任浙江巡抚,生下第三天,就被父亲“碰杯为婚”许给一家劣绅,但长大后她决意解除婚约,并要离家北上求学,她把分得的字画卖钱做求学的费用。
刚到北京,许广平遇到同乡李小辉,两人情投意合,可天意弄人,她被传染了猩红热,李小辉悉心照料,不久她如愿康复,李小辉却被传染上不治而亡。这段情深义重的初恋,让许广平更在意精神共鸣,忽略外在条件,这也是鲁迅的想法。
许广平希望给鲁迅帮忙,天天相见感情会突飞猛进,可鲁迅并未答应。信件还在继续,称呼已悄然改变,对应鲁迅“广平兄”的称呼,许广平名字前加了“小鬼”。许广平给《莽原》杂志投稿却忘了署名,鲁迅的幽默回信让亲近的师生关系更亲密。

杂志投稿让两人有了交换心灵的阵地,女师大事件则让两人的感情更加深厚。女师大校长杨荫榆无故迫令学生退学激起强烈愤慨,学生们要求撤换她,但她在教育总长支持下“整顿学风”,于国耻纪念日强行登台演讲,并开除6名学生会干部,其中就有许广平。
许广平悲苦难当,她当晚就给鲁迅写信,最后一句是“给我喝一杯冰结凌吧”,鲁迅的回复是:立刻纠集周作人、沈尹默、钱玄同、沈兼士等人发表宣言,宣言是鲁迅手拟大家签名,这阵势引发和陈西滢的笔战,被指控抄袭,这成了先生的一大恨事。
鲁迅用足够的热温暖了许广平,无助悲苦的许广平感动的要燃烧起来,她写了长长的一封信,详细补充自己的过往,还叮嘱鲁迅少喝酒少抽烟。至此,两人的感情落地生根,关心起身体健康,甜蜜度直线飙升。
鲁迅借机更换署名,只剩下一个“迅”字,他把老师的面孔摘去,希望开始新的称呼,但许广平没注意到,没表现出他想要的亲昵,许广平回了很长的信讲学潮,结尾是调皮和撒娇,结果一周都不见回信。

许广平着了急,她把苦闷的生活用调皮的笔法写出来,鲁迅立即回信抚慰,信写了整整五页,比之前任何一封都长,许广平明白两人已开始恋爱,欣然答应端午节的邀请。
端午那天,鲁迅在家宴请许羡苏、许广平、俞芬等5人吃饭,许广平他们串通将鲁迅灌醉,鲁迅喝多后拳打俞芳的拳骨,按住许广平的头,许羡苏愤然离席,事后告诫不可如此,还搬出“太师母”这尊佛,吓的许广平赶紧寄来一封信“诚惶诚恐的赔罪”。
鲁迅郑重辟谣,自己没醉更没酒精中毒,他称许羡苏为“某籍小姐”,明确告诉许广平:我只喜欢你一个。那封精确到分秒的信,成了两人的定情信,短短四个月,相差17岁的师生就确立恋爱关系。
鲁迅终于赢得第一个昵称“嫩弟弟”,都说恋爱能让人变成孩子,鲁迅也不例外,他吹牛、淘气、耍无赖。鲁迅的年少轻狂让许广平愈加放肆,她自称“愚兄”,一边态度严厉地批评,一边暗送秋波诉说衷肠,25岁的她把42岁的中年男人当弟弟疼爱。

感情到这个地步下一步是谈婚论嫁,但鲁迅很苦恼很担心,1925年10月,他借爱情小说《伤逝》表述对爱情落地生根的担忧。
涓生和子君都是五四新青年,子君认识涓生后便不断拜访,听他讲新文化、新观念,两人很快相恋。子君不顾亲朋反对,和涓生一起找住所,建立小家庭,但她得到爱情就不再读书,不再思想,整日做饭做菜喂鸡喂狗,甚至为几只鸡明争暗斗,成了平庸怯懦的家庭主妇。
涓生为了爱情和朋友绝交,租房花掉大半积蓄,但新婚才三周就厌倦了,他不满子君的碌碌无为,两人的感情日渐淡漠,更可怕的是,在谣言干扰下他很快失业,生计陷入困境,他发奋译书写文章、可还是宰吃了子君养的鸡,放掉养的狗。
涓生感到是子君在拖累,他选择逃避整日不回去,子君试图重温美好时光,却让涓生下定决裂的心。子君被父亲领回家很快死去,涓生得知后追悔莫及,曾经的轰轰烈烈,落得一“伤”一“逝”的凄惨结局,成了外人眼中的笑谈。

子君和涓生的故事里有许广平和鲁迅的影子,子君坚决地表示: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和许广平的勇敢决绝一脉相承,涓生的感悟“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人活着,爱才有所依丽”,正是鲁迅的心得,而结局是鲁迅最害怕的。
鲁迅结婚已近20年,原配朱安是他最不满意的旧式妇女,只知道柴米油盐顺从丈夫,他看过很多女人结婚后变得平庸乏味,害怕许广平并非例外,背负甩不开的女人是何滋味,没人比鲁迅更清楚,他不想再找第二个。
何况此时的鲁迅已名扬天下,他是偶像是导师,一举一动都引人注目,他的众多敌人早就瞄准了他,稍有不慎会身败名裂,一旦跨越17岁的师生恋被人大做文章,那时爱情、家庭、事业、名誉都会毁于一旦。
在两人的互动中,许广平大胆主动,似乎在主导感情,可鲁迅才占主导地位,从一开始两人就力量悬殊,这不是爱情上的,而是年龄、阅历、心智、地位的巨大差距,他能决定爱情的走向和归宿,能决定婚姻的质量。

日子一天天过去,转眼和许广平定情已1年,期间鲁迅因支持女师大闹学潮被免职,状告教育总长胜诉官复原职,抨击政府罪行四处避难,但直到不得不离开北平,他才想好解决方案。
朱安在北平,他们只得另觅别处,组建新家庭是笔大开销,何况还要供养旧家庭,于是鲁迅和许广平约定奋斗两年赚些钱再相聚,两年时间两地分居对爱情而言,是不小的考验,但也能让所有人一点点接受,不至引发全面危机。
1926年8月,鲁迅赴厦门大学任教授,许广平同车南下到广州任训育主任,许广平在船上写了满满十页的日记,想让鲁迅重温她的旅程,就像鲁迅陪在她身边一起走过。同样,八天没收到许广平的信,鲁迅就急躁不安,一连收到两封就开心异常,他每天都要去邮政所看信。
两人互相倾诉烦恼,鲁迅得罪了人被迫反复搬家,导致他不敢置办家具,而许广平吐槽广东物价贵,气候潮湿,鲁迅讲起展览拓片的糗事,而许广平抱怨工作的繁重琐碎,他们敢把最真实的生活摆在对方面前,不担心嗤笑,渐渐的,连最私密的一面也无所顾忌。

酒后的鲁迅说起朋友的坏话,还曝光同事的污点,紧接着,他挖苦对方阴险狠毒,以后提到必开骂,顾颉刚的酒糟红鼻子颇为丑陋,他就称其为“朱山根”或“红鼻”,发现口吃后,就从“红鼻”攻击到口吃,这太过睚眦必报。
这样的话,许广平听了并没多大反应,因为她早在信里爆粗口。恋爱本就该坦诚,若一方修饰自己,另一方必然如此。许广平在信中会发牢骚,向鲁迅诉说苦衷,当学生训斥,当师长崇拜,当知己爱慕,会送毛衣和图章,鲁迅也把许广平当兄长关心,当学生批评,当小女生呵护,在信里发誓“我决定目不斜视,而且将来永远如此”。
可再多的亲密温馨,鲁迅除了那句“但愿不失去我的朋友”,对两人的未来再没任何承诺,许广平已年近30,那个年纪自然盼望结婚成家,但鲁迅离婚很难。
许广平尖锐地指出鲁迅不敢离婚,怕朱安寻死不过是托词,怕丢掉在家族和社会上的好名声才是根源,鲁迅孝顺母亲不敢抗争,就只能死守朱安这份遗产,做一世的农奴,但她不敢逼婚,因为她了解鲁迅,但她仍对鲁迅有某种期待。

许广平的直接让鲁迅羞愧不已,他只说“我对于名誉,地位,什么都不要,只要枭蛇鬼怪够了”,他什么都能给许广平,什么都能牺牲,除了不能违背母亲意愿离婚。
许广平不再抗争,她不乏聪明,不乏勇气,不乏清醒,也不缺少追求者,她知道嫁个年貌相当的青年会有怎样的人生,也知道和年长17岁的老师没名没分住一起,会一辈子被人指指点点,她只是太爱鲁迅,感动于鲁迅对她的情意和所担的风险。
鲁迅创办《莽原》杂志时,高长虹最出力,常出现在鲁迅的日记里,不到两年就有近百次,鲁迅也为高长虹校对稿子到吐血,师生和睦互相推崇,但两人都喜欢上许广平,这给以后的决裂埋下隐患。
高长虹和许广平都常去鲁迅处,两人很快熟识,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巧合让高长虹觉得非常有缘,他送给许广平一本诗集,许广平礼貌地写封信赞美下,他却狂喜不已,回了封厚厚的信,却没等到回信,此时的许广平满心都是鲁迅,但高长虹不知道,还天天往鲁迅处跑,希望能多见心上人一眼。

一直到两人同车南下,加上种种传言,高长虹这才明白原来恩师和心上人是恋人,他很气恼去了上海,后来因一篇稿子和莽原社决裂,起初他想让鲁迅说几句公道话,但很快发现鲁迅是金字招牌,举起来好用,骂着更有效。
高长虹想推广《狂飙》,顺便推倒《莽原》,他一面举着鲁迅做招牌,一面开始大骂鲁迅,自称见过鲁迅不下百次,捏造很多会话,挑起鲁迅和郭沫若的矛盾,还大肆挖苦鲁迅。
鲁迅见过很多反目的年轻人,不理会就会平息,但高长虹竟骂个没完,恨不得鞭尸,鲁迅不再客气,但高长虹发表一首诗,以太阳自比,暗示鲁迅是黑夜,月亮是许广平,黑夜吞噬了月亮,鲁迅被骂的莫名其妙很久后,才明白其中根由。
情诗一出,舆论炸开了锅,高长虹和鲁迅的矛盾,成了上海媒体炒作的话题,借助这个流氓话题,高长虹一跃成为名人,他发现了更好的消费鲁迅的方式,他告诉所有人,许广平喜欢他,但他让给了鲁迅。

在恋爱上我虽然嫉妒过人,然而其实我倒让步过人
我对于鲁迅先生曾贡献过最大的让步,不只是在思想上,而且在生活上
绯闻越炒越热,越描越黑,鲁迅只得咽下苦水,对于攻击和传言,他一贯骂到底,没想到吃了哑巴亏。抢学生的爱人,还反目成仇,鲁迅的导师形象跌到谷底,成了八卦小报的讽刺对象,逼的鲁迅自曝情诗,却招致更多的攻击。
高长虹这场闹剧差点让鲁迅声名尽毁,朱安早就表示过“生是周家人,死是周家鬼”,离婚肯定会再以死反抗,许广平就算名正言顺和鲁迅在一起,非但得不到任何祝福,还被钉死在耻辱柱上,那会毁了鲁迅,毁了自己,毁了一切,就算如愿争取到名分,又有何意义?
事情这才落定,鲁迅和许广平相约去中山大学,鲁迅是正教授,许广平是鲁迅的助教,信里能说不能说的,都可以当面说,在工作上许广平是助手是翻译,帮鲁迅抄写东西做翻译,在生活上是厨师是洗衣工,鲁迅能吃到可口的饭食,穿上整洁的衣服,许广平不惜放弃一切爱好,追随鲁迅的脚步。

广州的革命气氛日渐浓郁,“四一二政变”抓捕不少学生,鲁迅营救未遂,加上顾颉刚又要来,他果断辞职,鲁迅想做的事情,许广平都支持,两人准备定居上海,但船一直未通,等待的日子里,鲁迅开起书店,两人常出去游玩,买各种小玩具,一起吃冰激凌,那是他一生少有的轻松快乐。
许广平怀孕是更大的快乐,48岁的鲁迅没想到竟能做父亲,他母亲更是高兴,朱安也按捺不住激动,大先生终于有后,只有许羡苏有些失落,但没大动声色。鲁迅向朋友们说出和许广平同居的事实,朋友们纷纷祝贺,精神这么好自然是有人悉心照料。
这或许是最好的结局,爱情并不是唯一重要的事,人必须越活越好,爱才有所附丽。

麟稀:通过阅读,换个角度看世界和生活
关注→_→@麟稀的书影流年,发现更多精彩
《色戒》:特务和汉奸的旷世奇恋,唯一的证据是6克拉的粉钻
守护14年的初恋沦为暗娼,老舍竭力用文字为妓女“洗白”
《丈夫》:卖妻为妓常态化,是农民进城最惨痛最耻辱的遭际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