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岳飞,我们都知道他是南宋时期的抗金英雄,为屡战屡败的南宋朝廷收回了不少失地,挽回了不少颜面。
岳飞不仅能征善战,而且颇有文采,一首《满江红·怒发冲冠》把家国情怀、赤胆忠诚写得淋漓尽致,让人读来热血沸腾,被誉为“孤篇压两宋”。全词如下: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上阙写了岳飞对中原失陷的悲愤之情,下阙则表达了其“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壮志,其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一句则明确表达了岳飞的“战略目标”,但这句话却很值得商榷。
当时,岳飞主要的工作是抗金,金国最初的疆域主要集中在东北,在其灭掉辽国、北宋后,又占据了中原地区。如果岳飞要表达直捣金国的志向,就应该往中原或者往东北打,但我们所熟知的贺兰山却在大西北,当时也不属于金国,岳飞为啥要“踏破贺兰山”呢?
当时的金国有三个首都,分别是:上京会宁府(黑龙江阿城)、中都(北京)、南京(河南开封),岳飞要么踏破黑龙江的长白山,要么踏破北京的燕山,再不济也是跨过开封的汴河。去西北干啥呀?
从岳家军的进军路线上,我们也可以看出,当时岳飞的主要精力是收复中原。他曾收复建康(江苏南京)、襄阳六郡(湖北襄阳)、商州(陕西省商洛市)、虢州(河南卢氏县)、郑州、洛阳等地,又在郾城(河南漯河市)、颍昌(河南许昌市)大败金军。
岳飞自己怎么说呢?他曾在激励将士时,透露了自己的目标是“直抵黄龙府,与诸军痛饮耳。”这个黄龙府是辽、金两代的军事重镇和政治经济中心,位于今天的吉林省长春市农安县,也是属于大东北。
因此,有一种说法是,岳飞写的是河北省邯郸市磁县的贺兰山。从位置上看,这个贺兰山的确符合岳飞的进军线路,但是岳飞会把这个名气并不大的山写进词里吗?而且,这个磁县贺兰山尚在中原地带,岳飞会把自己的终极目标定得这么低吗?
揭开谜底之前,我们先看看西北贺兰山具体在哪儿。贺兰山脉位于宁夏与内蒙古的交界处。在远古时代,鲜卑贺兰氏人曾居住于此,贺兰山也因此而得名。
贺兰山一代是游牧民族的天堂,秦国打败义渠戎国后,第一次把贺兰山纳入行政版图。秦朝末期,匈奴趁乱占据了河套地区,贺兰山也暂时成了匈奴的地盘。
公元前127年,汉朝名将卫青、李息率军北上,抗击匈奴,再一次掌握了贺兰山地区。后来,汉武帝在贺兰山东麓设立了廉县(今宁夏平罗县暖泉农场一带),归北地郡管辖,这是汉族政权在贺兰山地区设立的第一个县级行政建制。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原政权无暇西顾,突厥、吐蕃和回纥等少数民族先后统治贺兰山一代。
公元646年,唐太宗下令出击突厥颉利可汗下属的铁勒人薛延陀,占河西走廊一带的回纥人乘机和唐朝军队联合,一起进攻薛延陀,并进驻到贺兰山一带。在秦汉之后,中原政权的军队再次控制贺兰山。
到了北宋晚期,贺兰山主要被西夏所控制,与横山、祁连山一起成为西夏的重要屏障。贺兰山是西夏与辽国之间的天然防线,横山是西夏与北宋的分界线,祁连山则是西夏与吐蕃之间的重要防线。
辽国曾两次发动贺兰山之战,并险些灭亡西夏。但金国的强势崛起,让辽国腹背受敌,无力再战,西夏也得以喘息。
我们可以看出,汉族政权能控制贺兰山一代的有三个,分别是秦、汉、唐,都是非常伟大的朝代,“踏破贺兰山”也就成为再现汉唐壮举的代指。这也表明岳飞不仅仅是想击败金国,更是要收回西域故土,重振华夏雄风,这才符合岳飞的胸怀与格局。
其实这种代指的手法,古诗词里很常见,最常见的便是“阳关”,在《全唐诗》中带有“阳关”一词的诗篇就有46首,如“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更无别计相宽慰,故遣阳关劝一杯”等。同样,玉门关、阴山等也都是边塞的代指。
还有一种写法,是用典故来指代,比如范仲淹《渔家傲·秋思》里的“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燕然未勒”便是化用典故。东汉名将窦宪曾率兵追击匈奴单于,登燕然山(今名杭爱山,在蒙古国境内),刻石勒功而还。“燕然未勒”便是指战事未平,功名未立。
《满江红》中的“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也是化用典故,讲得是东汉名将耿恭,他曾与匈奴人打到肉搏血战的程度。
耿恭是东汉开国名将耿弇的侄子,扶风茂陵(今陕西省兴平市)人。汉章帝时,耿恭等率军打败车师(西域部落国名)军队,将车师纳入版图后,屯兵于金蒲城(今新疆奇台西北)。
第二年(公元75年),北匈奴打败已经降汉的车师军队,继而攻打金蒲城。由于城中兵力极少,耿恭亲自登城与匈奴交战,用毒箭射杀敌人,并趁着狂风暴雨英勇作战,把敌人吓破了胆。北匈奴败退,金蒲城解围。
同年,北匈奴再次攻打汉军,耿恭撤至疏勒城(今新疆奇台县城南),但周边汉军已全军覆没,仅剩耿恭一部,人数极少。北匈奴知道耿恭已粮草耗尽,身陷绝境,便派使者去招降。
耿恭把匈奴使者骗上城墙,亲手杀死,并用火把匈奴使者烤了,当作军粮。这便是“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由来。北匈奴单于大为愤怒,又增派援兵围困耿恭,但仍不能攻破城池。
后来,东汉派出四路援军,击败了北匈奴。援军发现沿途各据点的汉军均已壮烈牺牲,认为更远的耿恭也肯定已经牺牲,便准备回师。但曾在耿恭手下做军吏的范羌坚持带兵救援,他率2000余人,踏着一丈多深的积雪赶到疏勒城。
范羌率军赶到时,发现全城只有耿恭等26人,还在坚持守城。在回来的路上,又不断有人去世,到玉门关时只剩下13人。他们虽然衣衫褴褛,形销骨立,但在战场上攒下的那种气质,不怒自威,令人钦佩。
《满江红》一词,先以“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表达再振汉唐雄风的壮志,再用耿恭“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典故,表达与侵略者血战到底的决心。这里的“踏破贺兰山”便是收复疆土的象征。
岳飞写词时,既有对“靖康耻”的痛心,也有与侵略者血战的壮志,引经据典,汪洋恣肆,并表露出对汉朝名将的钦佩,对汉唐伟业的向往,综合来看,岳飞词里想踏破的应该是西北贺兰山。(化春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