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很爱游泳,“少年游小塘,青年游湘江,老年游长江”(郭沫若语),祖国的很多名川大河都留下过毛主席“到中流击水”的场景。毛主席每次游完泳,经常给旁人讲些典故,或者现场作些诗词。
1954年,61岁的毛主席在畅游北戴河时,先是吟诵曹操的《观沧海》,并写信给女儿李敏、李讷,让她们也学习曹操的“碣石诗”。那首著名的《浪淘沙·北戴河》也是在这里写下的: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1956年,毛主席到南方巡视,63岁的他在长沙畅游湘江1个多小时,还用苏轼的《前赤壁赋》来寄语时任湖南省委第一书记周小舟。毛主席说:
苏东坡驾一叶之扁舟,那说的是小舟。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是追求小我的自由。你已经不是小舟,你已是承载几千万人的大船了!
毛主席畅游湘江后与群众交谈
同年,在长沙游过湘江后,毛主席一行接着到武汉巡视。其间,毛主席不顾警卫人员的多次劝阻,在武汉先后三次畅游长江。10年后,73岁的他又一次畅游长江,这种“与天斗,其乐无穷”的精神令人钦佩。
1956年,毛主席在武汉这三次畅游长江,每次游泳时间都在2个小时左右,第二次更是游了2小时40分,上船后,在一旁护泳的人都很疲劳,毛主席却毫无倦意。他说:
“这是多么好的游泳场所,应当号召人们到大江大河里去游泳,可以锻炼人们的意志。有些人害怕大的东西,美国不是很大吗?我们顶了它一次(指抗美援朝),也没有什么了不起。”
毛主席对反对他游长江的人说:
“凡水皆是可游的,这是个大前提,除了一寸之水不可游,100温度之水不可游,零下之水结了冰不可游,有鲨鱼不可游,有漩涡不可游,除此之外,凡水皆是可游的,这是个真理。”
第三次游泳时,江面上刮着北风,浪很大,水温很低,毛主席却一直游到了武昌化家路一带。当时,两岸有几万群众在观看,他们高呼“毛主席万岁”。毛主席游完后,神情自若地上了船,并频频向群众招手,高呼“人民万岁”!那首在心中激荡已久的《水调歌头·游泳》喷薄而出。全词如下: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这首词气势恢宏,“天堑变通途”成为描写大型桥梁的经典,“高峡出平湖”更是提前“预言”了长江三峡截流后的盛况,还真是“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然而,尽管毛主席是在武汉游的长江,武汉又由武昌、汉口、汉阳三镇组成,但毛主席词里的“武昌”却不是武汉的武昌,而是紧邻武汉的湖北省鄂州市。
鄂州,旧称吴都、古武昌,历史非常悠久,帝尧时是“樊国”,夏朝时是“鄂都”,商朝时是“鄂国”,春秋战国时是楚鄂王的封地,三国时孙权在此称帝。孙权取“以武而昌”之意,把鄂州改名为武昌。
此后,这里一直以武昌郡、武昌县来称呼,唐宋明清文艺作品中的“武昌”也多指此地。直到民国二年(1913年),武昌县才改名寿昌县,民国三年(1914年),又改名鄂城县。
而武汉的武昌区在古代属于东鄂范围,主要归属荆州的江夏郡管辖。南北朝时,南朝宋设置郢州,是江夏郡和郢州的治所。隋文帝统一中国后,改汝南县为江夏县,改郢州为鄂州,置江夏郡,治所均设在江夏,今武昌反而又有鄂州之称。
唐朝时,江夏郡一度被废,今武昌区(当时的鄂州)才设了武昌节度使,由鄂州刺史兼任,今武昌区域才兼有了武昌之称。到了元代,置鄂州路(后改为武昌路),江夏为治所,包括如今武昌区境在内的今武汉市江南部分,才正式有了武昌这个地名。
到了辛亥革命后,今武昌地区打响了起义第一枪,其地位愈发重要。民国元年(1912年)军政府废武昌府,改江夏县为武昌县。随后,原武昌(今鄂州市)改为寿昌,次年又改为鄂城。
就这样,因为时代的变化,地理位置相邻的鄂州与武昌,其名称基本上算是对调了一下。
那么,为什么说毛主席词里的武昌就一定是鄂州呢?因为毛主席的诗词是化用了一句古语:“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据《三国志》记载,东吴的末代皇帝孙皓想把都城从建业(今南京市南)迁到武昌(今鄂州),老百姓不想拖家带口的搬迁,才说“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
武昌鱼,指古武昌(今鄂州)樊口的鳊鱼,称团头鳊或团头鲂。在鄂州的诸多荣誉称号里,还有一个称号叫“中国武昌鱼美食之乡”。
毛主席写词不拘一格,经常将古代的典故、诗词、童谣等引用、化用到自己的诗词里。其《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的“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引用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的“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贺新郎·读史》的“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则化用了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的“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本文只列举了比较有名的几首。
不过,话说回来,虽然毛主席化用的“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是指古武昌鄂州,但毛主席当时所要要表达的“武昌”可以有两种解释。
一是借用古语表达描述自己的行程,他是先去长沙,后到武汉,所以是“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这个武昌就是今武昌;
二是表示现在的条件好了,世道太平,老百姓不必颠沛流离,在“建业水”和“武昌鱼”之间二选一了,这个武昌则是古武昌。
当然,也可能是一语双关的用法,将古今交错的历史变迁都化在这句诗里。
毛主席是一个古今罕见的全才,“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眼底六州风雨,笔下有雷声”,还总能从生活中的小事上发现出学问,琢磨出真理,这样的治学精神,着实令人钦佩。(化春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