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陕西人,有一句很著名的谚语叫做“米脂的婆姨绥德汉,榆林的寡妇金不换”。“米脂的婆姨绥德汉”经常单独说成“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源自米脂貂蝉嫁给绥德吕布的传说,后来主要形容这两个地方的美女帅哥多。
至于“榆林的寡妇金不换”,知道的人相对要少,知道其真正原因的就更少了,很多当地人也说不清楚。在笔者探究其历史根源时,被榆林深深震撼了,“榆林的寡妇金不换”绝不是什么调侃,因为背后是“全民皆兵”,是“全城殉国”,是“守卫内蒙”,是“抗击日军”。
榆林市位于陕西省北部,陕西省一共10个地级市,陕南3个,关中5个,属于陕北的只有延安和榆林。由于榆林有著名的毛乌素沙漠,也被称为驼城(意为沙漠之城)。榆林地理位置靠北,自古就是汉民族与北方少数民族的融合地,冲突与战争极为频繁。
榆林人有股子狠劲儿,他们在各地友人的帮助下,把面积达4.22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台湾+上海的面积)的毛乌素沙漠,治理成了世界上第一个被人“消灭”的沙漠。战场上的榆林人更是彪悍无比,这里的寡妇多,是因为这里的烈士多。
榆林被誉为“只有士兵,没有平民”的地方,这里不管男女都有一种豪气与忠贞,只要打起仗,根本不用动员,男女老少齐上阵,奋勇杀敌不含糊。《明史》记载“其忠烈又为天下最”,康熙皇帝评价为“两守孤城,千秋忠勇”,民国时期,他们还为祖国的统一做出了突出贡献。
春秋时,榆林地区属于晋国;韩赵魏三家分晋后,进入战国时代,这里属于魏国;东晋时,这里属于匈奴人赫连勃勃建立的大夏国(又称“胡夏”);427年,北魏灭大夏,设立统万镇,488年改设夏州。
到了隋朝初期,这里设夏、长、绥、银四州,到了隋末,这里的豪族梁师都起兵反隋,自称梁国;贞观二年,唐军灭了梁师都,复设银、绥、夏三州;北宋时,榆林市属永兴军路(初名陕西路),绥州、宥州被西夏占据,此后,这一带“得失无常”,南宋时又被金国占有。
榆林一带就是这样,被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反复争夺。直到明永乐六年(1408年),才有了榆林之名,明朝政府在今红山(雄石峡)设军寨,因此地适合种榆树和柳树,故名榆林寨。
到了明朝末期,榆林米脂人李自成率起义军揭竿而起,其大顺军势如破竹。崇祯十六年(1643年)十月,陕西总督孙传庭战死于潼关,明朝最后一支精锐部队被歼灭。李自成攻占西安后,分兵三路攻向陕北、汉中、宁夏等地。
义军一路所向披靡,南路军很快就占领汉中,西路军一个月就打到了甘州(今甘肃张掖),北路军一开始也很顺利,延安府的总兵甚至直接弃城逃跑了。当起义军大气不喘地来到榆林时,没看到望风而降的场面,反而遭到了一次最惨烈的阻击。
当时的榆林卫,隶属明朝九边重镇之一的延绥镇。《明史》记载:“榆林卫天下雄镇,兵最精,将材最多,然其地最瘠,饷又最乏。”看吧,当时的榆林已经穷到“以打仗为生”了,然而他们不是有奶便是娘的雇佣军,而是有着坚定信仰的士兵。
李自成的大军占领延安府后,驻守榆林的总兵王定听到风声后,马上率领家丁逃向蒙古一带。再加上前一任延绥巡抚崔源之已被免职,新任巡抚还没到任,城中官职最高的就是榆林兵备道都任与户部督饷侍郎王家禄。
然而,群龙无首的榆林城表现出了出奇的勇气与智慧。面对榆林老乡李自成5万两白银的招降,他们一边拖延时间,一边把“退休”在家的十几位总兵、副总兵组织起来,制定作战策略。经过推举,原山海关总兵官尤世威成为主帅,全权负责榆林城守卫。
李自成念及同乡情谊,多次派人劝降都没成功,只好派出七万大军围攻榆林,而榆林守军只有不到五千人。就是这五千人和全城老少把七万大军挡了12天,无一投降,全城殉国。
榆林城三面靠山,一面临水,东面全是沙漠,北城外有五个城堡互为犄角,西面地势开阔,不便隐蔽。因此,南面成为义军主攻的方向。负责镇守南面的就是老将尤世威,及都任、王家禄等人。
义军先是从四面同时发动猛攻,准备一鼓作气拿下榆林城,但交战许久,还是无功而返。次日,义军将进攻的重心放在南面,并使用火炮轰击城墙。尤世威不仅顶住了攻势,还在第三天派死士偷袭义军大营。
此后,双方不断厮杀,最为危急之时,瓮城一度被破,王家禄迅速组织城中妇女向瓮城内倒水,逼走义军。尤世威等人死守了七天七夜未见援军,派出求援的死士也被捕,守军陷入了绝境。
第八天,义军终于炸毁了城墙,榆林城破,不过都任、尤世威等人依然组织残兵进行巷战。都任被俘后,拒降被杀;王家禄自刎身亡;总兵侯世禄与儿子侯拱极在巷战中战死;总兵王世钦与弟弟王世国力战被俘,拒降被杀;总兵尤世威被俘后,押往西安,李自成亲自劝降,尤世威不下跪、不投降,最终被杀。
榆林保卫战是明末最为轰烈的一场保卫战,不仅士兵无一投降,城中妇女跟随丈夫一起“殉节死义”的更是数以千计,这样的“榆林寡妇”怎能不是“金不换”。
到了康熙十四年(1675年),定边、怀远(今横山)守将起事叛乱,接连攻克多个州县,然后在榆林碰了钉子。榆林人整整坚守了3个月,让叛军无奈撤兵。康熙皇帝看到守城3个月的榆林将士,又想到明末榆林守城将士的英勇,特地赏赐八字“两守孤城,千秋忠勇”。
这也体现了榆林人的一大特点,“食君之禄,忠君之事”,不管是为明朝,还是为清朝,不管敌军多强大,榆林人都能守住自己的底线。
1913年,正值军阀混战,外蒙古受帝俄沙皇蛊惑而独立,并暗中鼓动内蒙古六盟脱离中央。镇守榆林23年的军阀井岳秀,连忙派兵驻守内蒙,并通过个人魅力交友、赛马、拜把子,结识了各旗领导人,向他们陈述依附沙俄的“七不可”,最终捍卫了中国的统一。
抗战时期,日本人攻到陕北时,多次抢渡黄河,都被打得落花流水。日军进攻榆林吴堡县时,不仅没有成功,还被榆林军队一路尾随,打了个措手不及。后来,日军侥幸占领了榆林的府谷县城,结果,几个小时后就被榆林人打跑了。可以说,即便是残暴的日军,也拿彪悍的榆林没有办法。
在解放战争期间,榆林也是山陕一带最后解放的大城市,比西安、太原都要晚。可以说,榆林人这股彪悍之风,是千古未变的。在抗日及解放战争中,榆林共走出了19位开国将领,为新中国的革命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如今,榆林被称为“中国的科威特”,矿产资源丰富,经济发展迅速,2019年GDP总量为4136.28亿元,人均更是突破了12万元,位居陕西第一,全国第24名,与青岛、扬州、福州等不相上下。作为中国最具竞争力的城市之一,榆林正以自己的坚韧与倔强,书写着新时代的发展奇迹。(化春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