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叩齿三十六,到老牙齿不松动




导读:齿为骨之余,肾主骨。肾脏对牙齿很重要,同时牙齿的保健与肾脏的健康也息息相关。牙齿叩起来、停掉壮骨酒。

牙齿不仅是咀嚼食物的重要工具,而且与人体健康、容貌以及语言表达有着密切的关系。古语云“百物养生、莫先固齿”。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牙病发病率也相对增高。据1993年调查统计:乳牙患龋齿率达60~80%,恒牙患龋齿率在40%左右。因此要积极开展保护牙齿,防治牙病等保健知识的宣传。笔者认为在防治牙病健康教育中,除重视现代医学知识外也应该宣传祖国医学保健固齿,防治齿病的知识和措施。
1、中医学对牙齿保健的认识
中医学认为齿为骨之余,肾主骨。故牙齿是否坚固,直接表现为肾气的盛衰。顾护和保养肾气,是保健固齿的治本之道。胃的经脉入上齿中,大肠的经脉入下齿中,三焦的经筋连接牙齿,故胃肠及三焦的湿热上蒸,皆可导致齿病。注意饮食清淡,保持大便通畅,避免胃肠积热;调节情志,防止气郁化火,气火上攻都是防治牙病必须掌握的知识。中医从脏腑经络的整体观来看待牙齿。认为齿病不仅是局部的病变,而与全身的整体状况有密切关系。尤其是儿童少年时期,肾气渐充、齿更发长,保护牙齿,防止牙病更为重要。
根据现代口腔卫生的要求,要改变轻视牙病,所谓”牙痛不是病”的陈旧观念。要学会正确的刷牙方法,加强自我保健意识,定期找口腔医生检查,清理牙齿,还应注意营养和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学会叩齿、按摩齿龈等传统的保健固齿方法。
2、注意营养及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牙齿的健康也需要各种营养成份,如钙、磷、铁等矿物质和维生素类等,因此保牙齿坚固,应多吃粗粮及含钙、磷丰富的食物,如水产品、乳类、瘦肉、排骨、蛋类、豆类等,还应多吃含维生素丰富的新鲜蔬菜和水果,少食富有粘性和精制的食品,如糕点、饼干、糖果等。一方面要有助于补肾、壮骨、固齿,同时也要防止膏粱厚味蕴积胃肠,引起湿热上炎。一些粘腻食品较易附着滞留在牙面发酵,细菌粘在牙面上不断增殖而形成菌斑引起龋坏。尤其是孕妇、哺乳期妇女及少年儿童,更要注意。
3、叩齿
在祖国传统养生术中,叩齿是牙齿保健的主要手段,正如谚语所说:“清晨叩齿三十六,到老牙齿不会松”。叩齿方法是:先心静、神聚、口轻闭,然后上下牙齿互相轻轻叩击36次或更多,所有的牙齿都要叩接,用力不可太猛,防止咬舌。因为牙齿不仅是骨的未稍,而且同筋骨、胃、肠、脾、肾、肝等脏腑活动也有密切联系。因此经常进行叩齿,可使牙齿坚固,咀嚼有力,促进消化机能。
4、牙龈按摩
按摩牙龈能改善局部气血循环和舒筋活络,可排除龈沟内的分泌物,使牙龈上皮坚韧,提高牙周组织对外界损伤的抵抗力,预防牙周疾病。方法:可在晨起,睡前及刷牙后,洗净手,用拇指和食指分别放在牙齿的唇舌侧龈上,稍用力按摩,并徐徐由牙根方向向龈缘方向移动,全口分区进行每次2~3分钟即可。
医籍《遵生八笺》说:“齿之有疾,乃脾胃之火熏蒸所致,每晨睡醒时,叩击36遍,以舌抵牙龈之上,不论遍数,津液满口方可咽下,每3次乃止,乃凡小解时,闭口紧咬其齿、解毕方开,永无齿疾”。可见古人对按摩、保健、维护口腔功能已有丰富的经验,只要大家能持之以恒,定能收到满意效果。
许多人嘴唇会出现起皮、干裂、疮口等现象,很多人觉得是缺水所致。但嘴唇干裂,不一定是“外在”缺水,也可能是“内里”原因。推荐一个好用的中药唇膏给大家,欢迎扫码了解:

请把这篇文章转发提醒所有人
温馨提示
最近不少读者朋友来问,你们是不更新了吗?为什么看不到最新发布的内容了?其实,我们仍然每天都在推送内容,但由于公众号平台更改了推送机制,推文不再按照时间线显示,导致有些读者无法在第一时间看到我们公众号推送的内容。
如果大家觉得我们的内容还不错,就请大家动动手:
1.将“国医大全”公众号设为星标⭐
2.看完每篇文章,记得在文末右下角给我点下“在看”
愿看完的您,支持一下,将这篇内容点个再看,为中医传播出一份力!
【推荐阅读】请点击 ↓

总有人问宝贝们在哪?在这!
学针灸、艾灸,一定要听倪海厦老师讲的针灸课!太珍贵了,必须收藏!
整理出来了!倪海厦讲解金匮要略全集——共77集
转发珍藏!倪海厦老师讲解黄帝内经全集——共75集
大爱!分享大型中医纪录片《黄帝内经》1-60全集,欢迎收藏!
最全体检报告解读,看病不用问医生,人手一份
免费珍藏!没有好中医,人人自学中医《中医内科学》视频
刘渡舟<<伤寒论>>专题讲座完整26全集视频(珍藏版)
转发珍藏!倪海厦讲解神农本草经全集
免费收藏!《温病学》完整72全集视频
免费珍藏!感谢大医倪海厦讲解伤寒论共58集(高清全集)
免费珍藏!倪海厦老师人纪针灸课程78集(高清)
健康,人人都想要!没有病就算健康吗?
免费珍藏!没有好中医,人人自学中医,《方剂学》视频全集
免费珍藏!没有好中医,人人自学中医,《中医诊断学》全集
免费学习!《中药学》完整79全集视频
【经络腧穴学】六十八集完整版视频教学课
随 喜 打 赏

长按上方二维码支持传统文化
I 声明信息:
本公众号所分享文章仅供参考学习之用,可寻原始作者均注明,如未注明均不可查询。发布内容若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可随时和我们联系。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文中涉及所有方剂药物及治法为学习参考之用,非专业人士请勿试药!投稿、交流添加微信:guoyi20207
关注国医,学最好的中医知识!
请关注微信:guoyidaquan
免费学习更多中医!

一起为健康点赞!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