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七岸
父母志原创
“死者为大,入土为安”向来是中国人传统的丧葬文化。
中国老人百年之后,向来讲究“厚葬”,仿佛无形当中也在将葬礼的隆重程度与儿女的孝顺与否紧紧联系在一起。
如今,虽然中国丧葬礼节已经被简化了不少,可中国人依旧还是很看重葬礼。
而最近,一条“北大教授去世,博士儿子竟用塑料袋装骨灰的消息,被网友推上了热搜”。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前几天,北大一位89岁的老教授去世了。
教授一生酷爱学术,桃李万千,如今仙逝,可谓人生圆满。
火化结束后,殡仪馆工作人员就热情向教授儿子介绍起了骨灰盒:
“骨灰盒一共有高中低三个档次,最低档次价值7000元。”
教授儿子听完怔住了,一个小小的骨灰盒,成本连一千块都没有,怎么就成千上万元了呢?
于是,教授儿子忍不住问“这里还有没有稍微便宜点的?”
工作人员却不耐烦地说:
“这已经是最便宜的了,都没有跟你说几万块钱的,你不会连一个骨灰盒都舍不得买给你父亲吧?”
这一问,或许是骨灰盒销售人员用了几百年的老套路了吧。
普通人听了,要么恼羞成怒,跟他们大吵一架,要么就真被它们刺激到了,为了证明所谓的“孝顺”就一气买下也不一定。
可教授儿子听了,并没有说什么,默默从后备箱里拿出一个塑料袋,将父亲的骨灰带走了,准备去找一个更合适的骨灰盒。
这一行为,被殡仪馆工作人员拍了下来,发到了网上炒作,并配文:
“教授走的凄凉,儿子不孝顺,竟用塑料袋装父亲的骨灰。”
还有其他工作人员讽刺道:
“亏你还是教授的儿子,你学的文化都用到哪里去了,你这是不孝啊!”
这个视频就连夜在网上发酵,不少网友开始集体声讨这名“不孝的儿子”。
据悉,这名去世教授的儿子,是一位学识渊博,为人正直的博士。
父亲生前,一家人也一直都是和和睦睦,其乐融融,博士一生也对父亲尊敬有加。
就在父亲生命逐渐衰退时,他刻意减少工作时间,带着父亲四处旅行,尽最大可能地去陪伴父亲。
在他眼里,父亲一生德高望重,作为儿子,也是十分珍惜跟父亲相处的每一天。
就在父亲走后,他也是遵从了父亲的遗愿,在殡仪馆火化了父亲的尸体。
可没想到,就因为一个骨灰盒,自己就被推上了网络的风口浪尖。
如果说非要怪他,那就怪他没有提前给父亲买好一个合适的骨灰盒吧!
这件事情在网络上爆发以后,一开始是有不少网友恶意谩骂教授儿子。
发出的许多言论都有声有色,让人第一眼看了都会误解教授儿子。
可是,没过多久,这件事儿就在网络上反转了。
很多网友表示“久病床前一碗水,胜过坟前一堆灰,单凭一个简单的骨灰盒就来定义孝顺不孝顺,是否有点太过于片面了呢?”
是啊,好好孝顺父母到百年之后,难道还要拿出所谓的孝顺,来证明给世人看,这才是所谓的孝顺吗?
前段时间,看到了这样一个问题:
如果被垄断天价的骨灰盒,骨灰用别的东西装行吗?
有人表示:
“天价骨灰盒和天价运尸费、天价墓地被称为死亡三高,天价骨灰盒和天价吊装费一样,这些都不是单独的意外事件,而是一种非常普遍的利益输送事情。”
说到底,骨灰盒其实和棺材是一样的性质,过去的古人没有钱来买棺材,用草席代替之也是可以的。
而如今,在生活水平和社会舆论的双重压力下,人们越来越看重这些表面工作。
从农村2000元左右的棺材再到上万元的骨灰盒,儿女们也逐渐不能自由选择用什么样的“骨灰盒”安葬父母,而是被舆论逼着,总觉得丧葬费用越贵就越孝顺。
其实,这种不必要的铺张浪费也并不是逝去的父母想看到的,儿女们是否孝顺,父母及老天心里自有数,并不是大众嘴里说了才算。
针对于教授儿子用塑料袋装父亲骨灰盒这一事件,有网友评论道:
“我死后我儿子随便找个月饼盒把我埋了就行,没那么多讲究……
我死后把我骨灰扬了……”
是啊,我身边也有个老人,因病在外地去世,他儿子最后把骨灰带回来,按照父亲的遗嘱撒在了家乡的土地上,这也应了老人那句话:落叶要归根。
说到底,葬礼只是结束一段生命的形式而已,只要儿女诚心诚意缅怀父母亲就可以了。
至于形式是否奢华,其实并不重要。
许多人生前德高望重,百年之后却留下遗嘱,丧事从简,更有甚者神身前就签下了器官捐献协议,根本就不需要用到骨灰盒。
或许在很多人眼里来看,过于简单的丧事未免有些寒酸,可是丧事从简,对死者来说未免不是一件好事。
有人说“真正的孝顺并不在于一个高贵的骨灰盒”。
对此,我非常赞同,很多父母步入老年之后,不论家境贫困还是富有,都主张节俭,如果我们在他们去世的时候,大肆浪费,他们也未免会安心。
而我认为,真正的孝顺,是在父母的有生之年,多抽出时间来陪伴他们,给予他们更多的耐心,而不是做一些“豪华的形式”来给外人看。
其实,在生活中,只要我们拿出真心来对待父亲,就是对父母最好的孝顺。
我们作为儿女,也没有必要刻意去跟别的儿女盲目攀比,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父母最好的陪伴与照顾,这就是最好的孝顺。
END
▍作者:七岸。本文系父母志原创,未经许可,不可转载。
这里是家庭教育与自我提升的补给站
美好家庭的打造地
万千爸妈学习、思考、放松的后花园
识别二维码,关注『父母志』
点点点,赞和在看都在这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