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名老中医验方选集,都是千金难购的秘方


子夜腰痛
[病案]陈某,男,36岁。1980年3月4日就诊。二月前突患腰痛,每夜12时至凌晨1时左右,腰痛必犯,熟睡痛醒,过1时,疼痛渐消。经各种检查,均属正常。用西药治疗无效。刻诊伴见口苦,尿黄,纳差,苔腻微黄,脉弦细略数。
[治则]利胆清热,祛湿益肾。
[方药]柴胡12克,黄芩15克,党参10克,半夏6克,金钱草30克,龙胆草10克,滑石18克,车前子15克,川牛膝15克,杜仲12克,桑寄生18克,生姜3片,红枣3枚。服9剂,腰痛好转,略见腹胀纳呆,前方去滑石、红枣,加陈皮9克,枳壳6克,焦山楂9克,焦麦芽9克,焦神曲9克,善后而愈。(见《陕西中医》1983年第1期)
[评析]本案腰痛有一定规律性,半夜乃胆经当令,湿热下注于肾使然。腰为肾之府,按子午流注法进行辨治,用消热利胆,祛湿益肾之法,果获疗效。(吕志连)久病后颧红(戴阳证)
[病案]张某,男,35岁。1977年11月患急性无黄疸肝炎,经中医药物治疗病情始终不稳定,半年后继发黄疸进行性加深,乃于1978年6月29日住入某省工人医院,诊断为慢性活动性肝炎并发肝内胆汁郁滞症。经用清热解毒、利胆退黄中药制剂菌黄注射液及西药强的松静脉滴注六个月,肝炎病情基本稳定。但患者两颧出现绯红色,继则右腹剧烈绞痛,并放射至少腹及会阴部,且伴小便涩痛不畅。又经采用大蒜注射液治疗,小便通畅,腹痛缓解而未得控制。刻下患者两颧及面颊绯红醒目,精神萎顿,食欲呆钝,略感畏寒,四肢尚温,腹隐痛或时加重,喜按喜温。大便溏,日1~2次,舌质淡胖、苔白腻,脉细无力。
[治则]温阳散寒,缓急止痛,益气扶正。
[方药]甘草10克,淡干姜3克,淡附片3克,葱白2枚,党参15克,黄芪12克,白芍10克。10剂后,腹痛止,颧红全部消退,饮食量增,大便转实,阳气得通,阴寒解散。方去葱白,继服10剂,精神进一步好转,于1979年2月17日痊愈出院。(见《江苏中医杂志》1980年第3期)
[评析]本案两颧发红,中医称为“戴阳。”“戴阳”一名,首见于《伤寒论》条:“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人面戴阳,下虚故也。”对于戴阳证的形成机制,清·张璐曰:“下元虚惫之人,阳浮于上,与在表之邪相合则为戴阳”《伤寒绪论》。临床上常见到许多慢性疾病(如肝硬化,慢性肾炎,菌痢,肠结核等)的过程中出现此证,特别是久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产生严重副作用时。本案是在使用强的松后出现戴阳证的。由此似可推测“戴阳”现象与人体内分泌代谢紊有关。四逆汤以温阳散寒,加葱白以通行阳气,加芍药柔肝缓急止痛,再加党参、黄芪以益气扶正,遂使阳回正复,“戴阳”悉除。(马荫笃)
肢端肥大症
[病案]宋某,女,69岁。1980年6月13日初诊。三年前发现鼻渐肥大,唇渐变厚,肢端增粗,继又全身浮肿,面貌粗陋,额部多皱折,全身皮肤粗厚,口唇肥厚,耳鼻长大,舌大而厚,语言欠清晰,下颌及眶上脊增大,手指明显粗短,并感腰背疼痛。测血压24.0/13.3kPa(180/100毫米汞柱),心电图检查及基础代谢率测定均为正常。摄胸片见主动脉增宽,迂曲延长。头颅正侧位片见内外板障增厚,板障间距增宽,颅骨后结节突出,蝶鞍前后径13.5毫米,深径9毫米。眼底检查尚属正常。诊断为肢端肥大症。
[治则]消痈疽,除肿块,拔顽毒。
[方药]小金丹每次2片,每日3次,在血压升高严重时并适当间断服用降压及利尿剂。前后共治疗十八个月,患者舌体缩小,言语清晰,手指及足亦转正常,血压恢复正常,水肿消失病愈。(见《湖北中医杂志》1982年第5期)
[评析]小金丹为市售成药,其组成是白胶香、乳香、麝香、制草乌、五灵脂、地龙、香墨、当归、没药、番木鳖子。肢端肥大症为垂体病变,垂体前叶分泌过多生长激素所致,其病因多为垂体腺瘤,小金丹能消痈疽除肿块,长期服用,以图缓功,顽疾治愈。(李祥云)
粘多糖病
[病案]贾某,男,26岁。1978年9月23日初诊。心悸胸闷、气短、四肢大小关节游走性酸痛已一个半月,与气候变化无关。家族中祖母因全身关节酸痛,四肢关节畸形,于1978年发热,心肌梗塞死亡,一个姐姐、一个妹妹于1977年2月、10月先后均因全身关节酸痛、畸形,不能行走,胸闷心悸气急治疗无效而死亡,尸检诊断为“承霤病”。体检:舌苔薄黄,脉濡细,颈短柔软,身材矮小,鸡胸,心律不齐,早搏5次/分,心率76次/分,心尖吹风样收缩期杂音Ⅱ级,脊柱呈s状弯曲畸形,四肢大小关节均粗大畸形,但无红热及明显压痛,左足比右足短3厘米,无病理反射征。实验室检查,尿粘多糖测定阳性,血中性白细胞内粘多糖沉积颗粒15%,心电图提示为心肌劳损及室性期前收缩,胸椎、腰椎、两侧髋臼关节及两手指骨、掌x线摄片检查了,除心肺外,其余均有不同程度的病理变化。综合以上体征表现,提示为粘多糖病。
[治则]搜风活血化瘀,益气宁心。
[方药]全蝎6克,蜈蚣10克,蕲蛇10克,乌梢蛇10克,僵蚕10克,共研细末,炼蜜为丸如梧子大,日服2~3次,每次3克。同时用黄芪10克,党参10克,丹参12克,全瓜蒌30克,葛根60克,广郁金15克,当归15克,川芎15克,泽兰15克,刘寄奴15克,珍珠母30克,灵磁石30克(先煎),炙甘草10克。服药一个月后,胸闷、心悸好转,全身关节酸痛基本消失,精神体力亦转佳,已恢复工作。从1979年4月至1981年9月,先后7次复查心电图,除有T波改变,显示TⅡ,TⅢ、AVF、V3、V5浅倒外,未再出现室性期外收缩,而至1981年12月即恢复为正常心电图。1980年4月至1982年2月先后7次复查血粘多糖中性白细胞沉积颗粒,均下降并稳定在4%,尿粘多糖试验弱阳性。患者病情稳定,一直坚持工作。(见《上海中医药杂志》1983年第9期)
[评析]粘多糖病,在中医学中无此病名记载。根据其临床体征表现,经辨证为风湿入络,心气虚弱所致,可列入痹证范畴。运用扶止祛邪,搜风活血化瘀,益气宁心法增强机体脏腑功能而获效。(黄宣能)
黑疸(阿狄森氏病一)
[病案]赵某,男,37岁。1973年5月16日初诊。患者因过劳和生气而发烧,以后经常头痛,头晕,腰痛,精神不佳,四肢乏力,食欲减退,厌油腻,足跟痛,脸色、齿龈及口腔粘膜出现黑色斑块,明显消瘦,经某医院诊断为“阿狄森氏病”,曾用强的松等治疗,但面色仍黧黑,精神淡漠,少气懒言,时打嗝,恶呕。舌质红、苔厚腻而黄,脉弦数。
[治则]滋肾柔肝,佐以化瘀。
[方药]沙参12克,细生地12克,枸杞子9克,鸡血藤18克,黑故脂12克,地鳖虫9克,生蒲黄9克,桑寄生15克,菟丝子15克,女贞子24克,早莲草24克,柿蒂9克,旋复花12克,鸡内金9克,琥珀末6克。服12剂后精神好转,恶吐喊轻,以后根据变化,随证加减,其用过的药物有:石斛、玄参、生牛蒡、槟榔、炒川楝、夜交藤、金樱子、蜈蚣,乌梢蛇等,共服药三个月,色素减退,诸恙明显好转。(见《现代名中医类案选》,人民卫生出版社)
[评析]阿狄森氏病属祖国医学“黑疸”的范畴。阿狄森氏病是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色素沉着可遍及全身或局限一处,伴有全身乏力、消瘦、精神不振等症。祖国医学认为黑属肾,屑瘀,故治疗应补肾养阴柔肝,活血化瘀。经上述方药治疗后症状减轻,故再随证加减治之,色素减退,症情明显好转。(李祥云)
黑疸(阿狄森氏病二)
[病案]朱某,男,49岁。患者自1977年起出现皮肤粘膜色素增深、体瘦乏力等症状,于1978年10月20日住院治疗,初步拟诊阿狄森氏病。住院期间及出院后一直应用强的松及温补肾阳类中药治疗,依然肤黑如故,肢体倦怠,至1982年5月6日因病情加重再次入院。检查:17酮类固醇3.25毫克/24小时,17羟皮质类固醇6.3毫克/24小时。皮质醇测定:上午8时2.4毫克%,下午5时4.25毫克%。肾上腺皮质储备机能试验结果示有皮质功能低下。诊断为慢性肾上腺皮质机能减退症。因疗效不著,遂求中医诊治。证见患者神疲乏力,昏倦欲睡,全身黧黑,颜面及唇、舌粘膜晦黯尤甚,畏寒肢冷,头昏且痛,纳减,腹坠便溏,腰酸阳痿,尿清,脉细涩无力,舌紫黯、苔薄白。
[治则]温肾补脾,和血化瘀。
[方药]熟地18克,山药20克,甘草30克,党参10克,附片10克,肉桂6克,菟丝子10克,枸杞子10克,鹿角胶10克,丹参10克。复诊守原方,或减党参加生硒参6克,或去鹿角胶加巴戟天9克,服至一个月,身倦乏力减轻,黧黑之色渐退。继续服药二个月,仅见面颊尚留苍褐隐痕,胃纳增旺,阳事正常,恢复全日工作。1982年12月28日在门诊复查,17酮类固醇9.6毫克/24小时。(见《中医杂志》1983年第8期)
[评析]阿独森氏病是因双侧肾上腺皮质严重破坏,导致机能减退的病变。从本案见症来看,显属脾肾交损,阳气衰,血失气运,瘀浊外露,血行不畅之候。方用肉桂、附子、鹿角胶、菟丝子配合熟地、枸杞,阳中寓阴,刚柔互济,可久服温阳而不耗阴,党参、甘草、山药既健中补虚,又能鼓舞阳气,丹参化瘀活血,使瘀滞的血脉恢复其原有的活动流通。由于药症吻合,虽沉疴久疾,亦获明显效果。(马荫笃)
背脊红线
[病案]刘某,男,38岁。1955年3月诊。有高血压,头晕头痛,痛不可忍,喊叫不止,面红目赤,口渴心烦,大便溏,小便清,舌质偏红、苔白滑而厚,脉细迟。背后从臀部起沿脊右边直上颈后、射入颠顶出现红线一条,突起而粗,求治于中西医罔效。
[治则]清上温下。
[方药]龟鹿二仙膏15克熔化,送服黑饧丹3克。再用生地15克,熟地15克,白芍15克,天冬12克,元参12克,生牡蛎24克。服4剂后,背后红线淡没。继用人参养荣汤去黄芪、陈皮,加麦冬9克,附片6克,善后调理。(见《浙江中医杂志》1989年第3期)
[评析]本例背后红线,沿太阳经脉由下而上,太阳与少阴相表里,则知由肾元虚衰,不能蛰藏,外浮于太阳经脉,而现红色,上则头痛难熬,面红目赤等症,阴寒下踞,下则便溏尿清。故以清上温下法入其窟宅,而招散越之阳以复其本,其疾遂瘳。(吕志连)
男性更年期综合征
[病案]贝某,男,54岁。四年来血压一直在25.3/14.6kPa(190/110毫米汞柱),体重90公斤,阳萎有二年。近一年来,短气乏力日见加重,以致行走困难,伴心情焦虑,容易激动,自卑多疑,睡眠欠佳。曾转治多处,未能治愈。经检查未发现其他异常。舌质偏红苔微腻,脉沉。诊为男性更年期综合征。
[治则]补肾精,调阴阳,理冲饪,化痰湿。
[方药]仙茅15克,仙灵脾15克,当归10克,巴戟天10克,黄柏6克,知母6克,法半夏10克,陈皮10克,茯苓15克,炙甘草3克。共进15剂,血压降至正常,体重稍有减轻,阴茎偶能勃起,短气乏力大减,行走已如常人,心情也乐观平静。再进10剂,以期巩固。(见《辽宁中医杂志》1926年第4期)
[评析]更年期综合征多见于女性,现临床发现,男性亦有。《素问·上古天真论》曰:男子“五八,肾气衰,发坠齿槁,六八,则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男子届临七八,肾气渐衰,天癸将竭,导致肝失濡养,或冲任虚损;或脾失健运,或心肾不交,或脑失所养,故出现一系列症状。临床根据肾虚阴阳不和,冲任失调而立补肾精,调阴阳,理冲任法,方选二仙汤加味,方中仙茅,仙灵脾、巴戟天温肾阳,益肾精,配伍当归养血而调理冲任,用知母、黄柏清虚火而滋养肾阴。诸药合用,则肾精得补,阴阳协调,调理冲任。现代药理证实,温补肾阳药能作用于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并调整性轴的功能紊乱,进而调整全身的内分泌功能。仙灵脾,仙茅更具有激素样的作用。



感恩分享,好人一生平安!


- End -
关注我
每日了解最新资讯

温馨提示: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专业中医人士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药,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网络。我们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此文出于学习分享、传播更多资讯之目的,无商业用途。若涉及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