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董鄂妃入宫前是何身份?不是王爷的媳妇,而是顺治侍卫之妻!



看到就是缘分,关注就是支持,比心~

关于顺治帝最宠幸的董鄂妃,入宫前到底是何身份,现在无论是学术界还是民间,好像都已经形成一种定论了。
那就是她原本是顺治兄弟,襄亲王博穆博果尔的福晋。
后来在入宫朝见太后的时候,偶然跟顺治帝撞见并且吸引了顺治,于是顺治将博穆博果尔迫害致死,并且将董鄂妃接入宫中临幸,后续的故事就妇孺皆知了。
但关于董鄂妃是襄亲王的福晋的说法,也仅仅是结合国内外部分资料的推论,并没有明确的证据可以实锤。
那如果董鄂妃不是襄亲王的福晋,有没有可能出身会更低呢?甚至会不会仅仅是顺治身边侍卫的妻子呢?


张煌言听到的清宫八卦
明末著名的抗清义士张煌言,写有十首知名度很高的组诗,也就是《建夷宫词》。
建夷,就是建州夷人的简称,是他站在明朝的立场上,对清朝统治者的蔑称;宫,就是皇宫;词,就是诗歌的意思。
其中第七首经常被研究清初谜案的学者引用,因为里面涉及了孝庄太后下嫁的事,所以经常作为下嫁实锤的佐证。
“春官昨进新仪注,大礼躬逢太后婚。”
不过《建夷宫词》组诗,并不是实锤的宫廷秘闻,因为张煌言作为抗清义士,一直活动在浙东一带武力抗清,所以自然不可能深入清廷了解。
但是组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除了清初的宫廷八卦传闻,对于研究和佐证宫廷谜案,还是有一定帮助的。
除了这首著名的“太后下嫁诗”外,第八首诗歌得到关注度并不高,甚至很多阅读者都揣测不了讲的什么。
原诗如下:
“掖庭又说册阏氏,妙选孀闺足母仪。椒寝梦回云雨散,错将虾子作龙儿。”

掖庭,就是皇帝后宫嫔妃居住的地方,咱们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后宫;
册阏氏,阏氏就是古代对匈奴王后的称呼,因为张煌言站在清朝统治者的对立面,所以就用这个称呼来讽刺,其实就是册封皇后的意思;
孀闺,孀,寡妇,也就是指寡妇的居处;
足母仪,母仪天下,跟前边的“册阏氏”对应,可见确实册立皇后,不过这里有讽刺的意味;
椒寝,皇帝与嫔妃休息的宫殿;
云雨,不解释;
关键就是最后一句了,错把虾子作龙儿,字面意思就是错误地把虾米的儿子,当成了龙的儿子,暗指喜当爹;
翻译过来就是,皇帝错把别人的儿子,一个出身下贱的其他男人的儿子,当成了自己高贵的皇子。
不过“虾子”一词还有其他含义,这个咱们在下面会具体解释,这里就先挖个坑了。
好了,至此咱们可以发现整首诗,主要是讲顺治册封了一位新皇后,而且这位新皇后还是个寡妇,关键这俩人感情如胶似漆很不错,但是顺治却蒙在鼓里喜当爹了。
查遍顺治后宫嫔妃的记录,其实能够对应上张煌言这个八卦的,好像只有深受宠幸的董鄂妃了。

董鄂妃生前虽然没有被册封为皇后,但是被顺治册封为了贵妃,而且地位和宠幸程度不输于皇后;
关键董鄂妃确实不是良家女子,而是能够对应上“孀闺”的寡妇身份,因为他的丈夫无论是不是襄亲王,反正都是被顺治干掉后才入宫的。
最后董鄂妃入宫前到底有孕吗?
顺治跟董鄂妃只有一个儿子,就是四个月就早夭的荣亲王,根据《顺治实录》以及顺治悼念儿子祭文里的说法,荣亲王都是出生于顺治十四年十月初七。
不过皇家族谱《玉碟》上却记载是四月初七,比官方说法要早了半年,如果这个说法成立的话,事情就会变得细思极恐;
因为董鄂氏被册封为贤妃的时间,是在顺治十三年八月二十五,从八月底到四月初,也就七八月的时间,如果按怀胎十月算的话,明显荣亲王属于早产儿。
但如果荣亲王是足月生产的呢?荣亲王还会是顺治的“龙儿”吗?再加上顺治想要立荣亲王为接班人,而荣亲王却在四个月就莫名早夭,所以这一切真的就是巧合吗?
至于荣亲王是不是顺治的亲生儿子,我这里只能说一个大胆的猜测,当然没有任何证据能够证明。

除了张煌言的这首诗。

董鄂妃的丈夫到底是襄亲王吗?
按下董鄂妃的儿子不再说,咱们主要说说董鄂妃的丈夫到底是谁?主流说法都认为是襄亲王。
主要证据则是来源于《汤若望传》。
汤若望记载了顺治与董鄂妃的事,自然也就提到了董鄂妃的入宫由来,于是就成为推论襄亲王的主要论据。
“顺治皇帝对于一位满籍军人之夫人,起了一种火热爱恋。”
这里仅仅说董鄂妃的出身,是一位满洲军人的妻子,至于是不是襄亲王则两说。
其实主要论据还是董鄂妃前夫被迫害死的时间,根据汤若望的说法,董鄂妃前夫在得知顺治与董鄂妃的烂事后,就把董鄂妃给训斥了一顿。
顺治得知后自然要为董鄂妃出气,于是把这位前夫哥也叫去责骂一顿,估计是越骂越来劲,所以伸手给了他一个大嘴巴子。
也不是知道因为受辱悲愤还是害怕报复,这位前夫哥回家后想不开就自杀了,当然被顺治逼迫的可能性更大。
“皇帝遂将这位军人的未亡人收入宫中,封为贵妃。”

看顺治帝的猴急样子,逼死前夫哥跟接手董鄂妃,应该相继完成的,时间跨度并不会很大。
而董鄂妃是顺治十三年进宫的,恰好顺治兄弟襄亲王博穆博果尔,也是在这个时间段内去世的。
根据前夫哥的去世时间,以及满洲军事权贵的身份,所以很多人推测前夫哥是襄亲王。
不过根据《顺治实录》的记载,襄亲王去世的时候年仅十六岁,实际还未满十五周岁。
而且翻遍关于襄亲王的记载,他也没有担任过任何军职,明显跟“满籍军人”的身份对应不上。
关键人家从始至终的都有自己的嫡福晋。
除了死亡时间跟前夫哥差不多外,其他从里到外都不具备成为前夫哥的条件,而且从有关记录来看,顺治帝非常宠爱襄亲王,压根不像能扇他大嘴巴子的人。
当然比汤若望记载更详细的,则是老汤的同事比利时籍传教士鲁日满,他也在顺治的宫廷供职,并且跟顺治帝接触过多次,著有《鞑靼中国史》一书。
其中自然也涉及了董鄂妃生前身后的故事。
关于董鄂妃的出身如下:
“当宫中诸王公的贵妇,去朝见太后时,皇帝发现其中一个极其美丽漂亮,系鞑靼(满)族一个青年大贵人之妻,皇上一眼就被她迷住。”

虽然跟汤若望的记述差不多,但这里却提到了前夫哥的年纪,人家是个青年,而襄亲王至死都是个少年,而且董鄂妃比襄亲王大两三岁。
相反如果前夫哥是位青年的话,肯定要比董鄂妃大两三岁,这样两人的年纪才算是匹配吗?
不过这里也提到前夫哥是满洲贵族,当然贵族也不能就襄亲王一个,也不能就皇室才算贵族啊。
后续跟老汤的记载差不多,这位贵族回去责骂了董鄂妃,顺治叫过去给了他一个大嘴巴子,前夫哥回家就自杀了。
相比于前夫哥被迫害致死的情形,关于襄亲王如何被迫害致死的,清朝资料虽然闭口不提,但是当时出访清廷的荷兰使臣,却有生动详细的记载。
“他(襄亲王)曾经和皇帝激烈争论,他那是变得那样亢奋暴躁,愤恨的触碰了皇帝。议政会对此大为恼怒,认为他犯下死罪。”(《荷使初访中国记》)
荷兰人进入宫廷朝见顺治的时候,恰好赶上襄亲王死后的丧期,所以朝见顺治的事就被耽搁下来。
这里只提到襄亲王跟顺治帝发生冲突,甚至可能对顺治有肢体接触,不过顺治对此并不介意,反倒是一帮子大臣看不下去,认为襄亲王对皇帝大不敬,所以一致决定要把他整死。
如果襄亲王是前夫哥的话,身在宫廷的荷兰人怎么不知道董鄂妃的事?怎么没有提到那致命的大嘴巴子?

而且顺治对于随后襄亲王的死很悲痛,不但对襄亲王进行了厚葬,而且不再会见任何国家的使臣,包括荷兰使臣与沙俄使臣。
“皇帝非常喜欢他这个弟弟,所以极为伤心。”(《荷使初访中国记》)
如果是挨了嘴巴子的前夫哥,顺治应该不会对他的死这么悲痛吧?顺子巴不得他赶紧死。
所以董鄂妃的前夫绝不是襄亲王。

董鄂妃前夫很可能是顺治侍卫
如果董鄂妃的前夫不是襄亲王,那么最有可能是谁呢?汤若望说是一位满洲军人,鲁日满也说是满洲贵族,反正没有说是亲王或皇帝弟弟。
那有没有符合这个条件的人呢?
答案是有的,那就是宫廷侍卫,宫廷侍卫既符合军人的身份,也符合贵族的身份。
能够在清廷担任侍卫的群体,从清初直到清末基本是被八旗贵族霸占着,因为皇帝信任他们是自家人嘛。
您还记得最上面说的那个虾子吗?

虾子可以有两种解释:
第一个是虾米的儿子,形容出身卑贱;
第二个则是表示身份,因为虾在清朝表示侍卫的意思,虾子也可以是侍卫的儿子。
主要是因为侍卫的满语发音,跟“虾”比较相像,所以侍卫也被俗称为虾,或者是虾侍卫。
有没有什么资料可以作证前夫哥的身份是侍卫呢?
答案是有的。
顺治年间出访清朝的朝鲜使者李窅,在自己的出使日记《燕途纪行》中,清楚记录了关于董鄂妃的相关出身。
“董氏即内大臣鄂硕之女,初为皇帝虾(原注:即侍卫)之妻,而皇帝闻其绝美,杀其夫夺入宫中,今乃封为封妃。”
这里就很清楚地提到,鄂硕的女儿董鄂妃,原先就是顺治帝侍卫(虾)的妻子。后来顺治帝杀了侍卫夺入宫中,后续记载跟汤若望、鲁日满大差不差。

尤其是李窅也赶上了襄亲王的丧期,还顺手记录了襄亲王出殡的盛大场景,但是却没有把襄亲王跟董鄂妃联系起来。
那就真的说明襄亲王不是前夫哥!
所以董鄂妃被顺治迫害死的前夫,可能真的就是某个担任宫廷侍卫的八旗勋贵,千不该万不该娶了这么漂亮的媳妇。
关键漂亮媳妇还被顺治帝给看到了,悲哀啊。
不过看汤若望与鲁日满的记载,前夫哥此前跟董鄂妃的关系不错,俩人夜里云雨肯定是情理之中的。
而顺治把已为人妇的董鄂妃娶入宫中,她肚子里到底有没有“虾子”,这事谁也不敢打包票。
我只能说张煌言的“错把虾子当龙儿”,应该不是空穴来风的事,至少民间已经有这样的八卦了。
(一家之言,求同存异,喜欢就给个关注和转发吧,比心ღ( ´・ᴗ・` )比心)

END

听说转发文章
会给你带来好运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