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就是缘分,关注就是支持,比心~
如果在清朝以前出现罗刹一词的话,那多半是指宗教中的恶魔,或者是传说中虚构的罗刹国。
这个罗刹国据传说在婆利国之东,里面的罗刹人或者罗刹女,长相都极为丑陋和狰狞。
他们拥有乌漆嘛黑的身体,以及赤红如火焰燃烧的头发,同时还生长着锋利的兽牙和鹰爪。
这些罗刹人的生活作息是昼伏夜出,而且经常跟邻近的国家做买卖,甚至隋炀帝还遣使访问过那里。
不过在清朝之后,但凡提到罗刹或者罗刹国,则基本上专指清朝北面的邻国——沙俄。
为什么清朝要称呼沙俄为罗刹呢?清朝人记录的罗刹具体指谁呢?难道沙俄真的如同罗刹恐怖吗?
一
清朝人说的罗刹到底是谁?
清朝人之所以称呼沙俄为罗刹,主要还是不同翻译造成的,说到底还是音译的问题。
《清史稿》里就明确的说过:
“俄罗斯之为罗刹,译言缓急异耳”
之所以把沙俄称呼为罗刹,就是因为不同翻译而造成的结果。
除了罗刹的名称外,还有罗刹、篱刹、罗车、罗刹、罗禅等多种叫法,只不过罗刹被使用的频率最高。
其实到清朝从顺治十二年,与沙俄方面开始正式交往后,清廷在官方沟通中也是这么称呼的,所以这个词基本上就是单指沙俄了。
不过罗刹广义上虽然可以指代沙俄,但其实在清朝官方具体语境下,罗刹则是指代沙俄的哥萨克匪军。
《清史稿·狼坦传》中就明确说:
“顺治中,俄罗斯东部人犯黑龙江边境,时称为罗刹。”
就是在顺治年间,对于入侵黑龙江流域的沙俄与哥萨克匪军,被当地民众和官方称为罗刹。
其实从顺治年间到康熙年间,清朝对于沙俄的关注度并不低,而且基本保持着官方层面的交往。
所以清朝有时候也称呼他们的大名“鄂罗斯”。
只不过沙俄在当时的清朝统治者眼里,还是跟蒙古部落一样的汗国,称呼他们的统治者为察罕汗。
“鄂罗斯国察罕汗,于顺治十二年遭使请安贡方物,不具表文。因其始行贡礼,资而遣之,并敕命每岁入贡。”(《清世祖实录》)
而对于从顺治、康熙年间,入侵黑龙江流域骚扰各部族的匪军,清廷则明确的称呼为罗刹。
如顺治年间针对哥萨克匪军的战报中就称:
“侦闻罗刹贼众,在费牙喀部落西界,随同副都统尼哈里、海塔等,领兵前进。”(《清世祖实录》)
而到了康熙年间跟沙俄的冲突加剧,清廷对于沙俄的认知也逐步加深,所以也搞清楚了鄂罗斯与罗刹的关系。
“鄂罗斯所属罗刹,时肆掠黑龙江边境,又侵入净溪里、乌喇诸处,筑室盘踞。”(《清圣祖实录》)
所以到康熙年间,统治者其实也意识到,所谓的罗刹是鄂罗斯察罕汗的附属部落,而不是他们整个国家都是罗刹。
所以在第二次雅克萨之战的时候,康熙被荷兰国使臣忽悠后,听说荷兰跟鄂罗斯国土接壤,所以托荷兰人给沙皇带去一封信。
希望鄂罗斯的察罕汗,能够管教所属的罗刹部众,别整天没完没了地骚扰黑龙江,赶紧让雅克萨和尼布楚等地罗刹人撤走,免得破坏两国的永安和好的关系。
“今问荷兰国贡使,称伊国与鄂罗斯接壤,语言亦通。其以屡谕情节,备悉作书,用兵部印,付荷兰国使臣,转发鄂罗斯察汉汗处,收回雅克萨、尼布潮罗刹。”(《清圣祖实录》)
所以至少在康熙的眼里,鄂罗斯和罗刹不是一回事,那关系就跟清朝与蒙古的关系一样,罗刹就是鄂罗斯汗的附属。
当然把罗刹和鄂罗斯混用也没关系。
二
鄂罗斯与罗刹都不是好人
虽然康熙时能够理清鄂罗斯与罗刹的关系,但是在明末清初的黑龙江流域的部族眼里,别管是鄂罗斯人还是罗刹人。
两者都不是什么好玩意儿。
早在1643年,也就是明朝灭亡的前一年,沙俄就组织探险队探索东方,罗刹第一次闯进了黑龙江。
而正式组建探险队入侵之前,沙俄方面就派遣哥萨克猎人前往侦查,收集情报后带回去研究。
其中一个谢卡·阿维尔基耶夫的猎人,在黑龙江流域搜集情报的时候,被当地达斡尔部族捕获。
并被带到部族酋长拉夫卡伊和希尔基涅伊面前。
谢卡在被审问时装作无辜可怜的样子,获得了酋长拉夫卡伊的信任,只不过在听说他从鄂罗斯来的时候。
拉夫卡伊却一脸认真地告诫他:
“我从通古斯人那里听说过,鄂罗斯人是一群狗,无论他们在哪找到异族人,就要把异族人就地处死。他们到我们这里来,也是为了干这种事!”(《哥萨克在黑龙江上》)
由此可见当时沙俄虽然没有进入黑龙江,但是他们穷凶极恶却早已臭名远扬,当地部族对他们是保持戒备之心的。
而这些前往黑龙江流域收集情报的猎人,则把达斡尔族人的领地描绘成金窝银窝,尤其是那里有储存量丰富的银矿。
所以就促成了1643年,由文书官瓦西里·博雅尔科夫担任首领的探险队,前往达斡尔族人领地寻找银矿。
探险队总共有一百二十多人,其中包括沙俄士兵与哥萨克匪军,而招募的哥萨克匪军占比较高。
另外还有15名来自于通古斯地区的部族猎人。
这就是最早的“罗刹”人员了。
这支探险队装备着一门口径不大的铁炮,以及几十杆火枪、火铳,以及存量并不算多的火药,甚至可以说主要以冷兵器为主。
这支哥萨克匪军组成的探险队,很快就抵达了黑龙江流域,前往达斡尔部族的村寨收取实物税,以及寻找他们梦寐以求的银矿。
其实人员兵力并不算多,武器装备也不具备压倒性优势的“罗刹”——哥萨克匪军们,在收取实物税方面是讲套路的。
他们会打着贸易或和谈的借口,与达斡尔部族的首领们进行洽谈,然后就趁其不备将其擒获。
于是达斡尔首领就成为了“肉票”人质。
“如果人质是当地有权势的显贵人物,他的同族怕哥萨克人加害于他,一般都会同意交纳要求他们缴出的赋税。”(《哥萨克在黑龙江上》)
其中落入哥萨克匪帮之手最有名望的头领是多普狄乌尔。
通过对多普狄乌尔的审问,哥萨克匪军得知这里实力最强大、最富裕的,是多西伊酋长。
于是针对多西伊的诱擒套路也开始了。
三
罗刹果然是吃人的
探险队的头目博雅尔科夫,派遣手下军官彼特罗夫,带领七十人的哥萨克匪军,前往多西伊所在的莫尔德基德奇城。
“命令他用怀柔的手段,诱出当地酋长,俘虏他们充作人质。”(《哥沙克在黑龙江上》)
结果多西伊酋长不出意料地被俘获了。
当地达斡尔部族给他们送来了贡品,四十筐燕麦和十头牲畜,这在彼特罗夫看来就是塞牙缝,于是勒令城堡里的族人接着交赎金。
但是双方并没能谈拢,于是彼特罗夫决定带领哥萨克攻城,显然这是有点飘了。
结果哥萨克匪帮被城里的部族用弓箭击退,然后还被赶来增援的邻近部族围攻,哥萨克匪军就顶不住了。
“从附近奔驰来许多武装骑士,发生了一场浴血恶战。”(《哥萨克在黑龙江上》)
结果就是不但哥萨克匪军死伤50多人,还导致被俘的多西伊酋长趁乱逃走,随即还被赶来的达斡尔人围困。
在被围困三天后,残余的哥萨克部众才得以突围,赶到首领博雅尔科夫处汇合。
而博雅尔科夫之所以让彼特罗夫诱擒多西伊,就是因为他们储存的物资不够用,希望借此虏获食物补充,但是偷鸡不成蚀把米。
从1644年1月开始,剩余的哥萨克匪军就陷入锻炼的境地,而黑龙江流域天寒地冻,野菜都没地方挖。
所以探险队就只能以少量的松树皮为食。
并且不断遭到附近达斡尔族的报复,隔三差五地进行偷袭和围攻,只不过因为武器问题而经常败退。
同时还留下了不少的尸体。
面对开始饿死人的境地,首领博雅尔科夫对剩下的人说,要想活着就剩下一条路了:“谁不想在城堡里坐待饿死,可以到草地去找被打死的土著居民,所以去吃尸体。”(《哥萨克在黑龙江上》)
于是有十多个人获得鼓舞,出去找到被击毙的部族人遗体,扛回来割碎分食充饥,并由此带动更多的人出去寻找尸体。
此后这群龟缩城堡的哥萨克们,就是靠吃人度过了严寒的冬天,并最终等来了后方的补给。
只不过等运粮船到来时,已经有40个哥萨克被饿死了,他们的尸体自然也被同伴分食了。
因为这些罗刹人出去找尸体、吃尸体,被当地部族人看见,所以就称呼他们为“可恶的吃人恶魔”。
并且这个消息随即散布于山林之中。
原本就是音译为罗刹的问题,后来则是坐实他们的“罗刹”身份,使得当地部族对他们更为抵触。
或许也影响到了清朝对他们的称呼。
(一家之言,求同存异,喜欢就给个关注和转发吧,比心ღ( ´・ᴗ・` )比心)
END
听说转发文章
会给你带来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