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就是缘分,关注就是支持,比心~
在明末清初改朝换代的历史中,有一位小人物的经历颇为值得考究,因为他本来可以不卷入这场争斗。
然而身为葡萄牙火炮技师的他,却因为听从崇祯皇帝的召唤,从澳门奔赴京师再到辽东再到登州,辗转明朝多地投身于抗清的阵线中。
并最终因为他一手带出来的西洋火器部队的叛变,反过来对他和明朝进行攻击,在与“学生”的交手中不幸战死殉国。
他就是葡萄牙铳师公沙的西劳,一位不远万里帮助明朝抗清的“老朋友”,死后被崇祯皇帝追封为参将。
那他到底为何帮助明朝抗清,在抗清斗争中有哪些功绩,又为何在“学生”反叛中壮烈殉国呢?
一
听从皇帝的召唤北上抗清
在葡萄牙人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后,葡人与明朝基本上是互惠合作的关系,明朝给予他们居住和商贸的便捷,他们自然也有帮助明朝出兵“勤王”的义务。
明嘉靖后期至天启初年,葡人就多次配合明朝广东方面,出兵围剿海盗或平定兵变,乃至于多次对抗荷兰“镇守”澳门。
而在后金在辽东崛起后,自天启中后期到崇祯皇帝在位期间,再往后延伸到南明永历年间,葡人都多次组建雇佣军,或者出售大量新式火炮、火铳等,在明朝与后金的对抗中,坚定的站明朝的队。
从天启元年开始,在开明派大臣徐光启等主持下,朝廷多次派人前往澳门,找葡人购买新式夕阳火铳,并运送到辽东战场抗清。
比较著名的就是在宁远之战中,装备了红夷大炮的守城明军,重创了以往擅长野战的八旗军,据说连努尔哈赤都被火炮击伤而毙命。
兵部尚书梁廷栋就上书称赞过:
“查广东香山澳商,慕义输忠,先年共进大炮三十门,分发蓟门、宣大、山西诸镇。宁远克敌,实为首功。”(《神器无敌疏》)
宁远大捷的头功应该颁给新式西洋火炮。
所以在崇祯帝登基后不久,就听说澳门葡人与荷兰的对战中,缴获了10门新式火炮,于是派遣兵部右侍郎李逢节,前往澳门购买这批火炮。
同时还拟定招募招募西洋铳师20名,教练明朝军队快速使用新式火炮,并帮助明军仿造葡人组建新式火器部队。
澳门的葡人自然不敢怠慢,议事会经过一番商议后,打算派遣一位率队输送炮铳的统领,并由他兼任全权使节,负责与明朝各方面的交涉。
这个人就是葡人公沙的·西劳。
公沙·的西劳出生于葡萄牙,但他已经携带家眷,在澳门居住生活了二三十年,并且在葡人中的威望较高。
此次的运送并教练火炮的统领职位,本来有很多葡人争着当,但因为受到崇祯皇帝所委托,负责牵线购买火炮的,葡萄牙籍传教士的陆若汉的极力举荐,外加两广总督在内的广东官员的支持,所以最终由公沙的西劳出任成功出任。
因为他曾担任澳门的判事官和议事官,在任期间表现杰出,在天启二年荷兰人进攻澳门时,公沙的西劳就带领葡人上阵激战,成功将荷兰人击退,所以算得上是能文能武。
而且他有多年与明朝人打交道的经验,曾在广州交易会上主动地与广东官员协商,为澳门和明朝双方谋取利益,故议事会决定由其负此重责,也是广东官员支持他的重要原因。
公沙的西劳也是毫不犹豫地应承下来,自此踏上了北上为明朝抗清的道路,他这一走就再没有机会回到澳门见妻小了。
二
涿州城外炮击后金军一战成名
1628年(崇祯元年)11月10日,公沙的西劳率运炮队伍正式从澳门出发,一路上都获得了明朝地方官府的热情接待。
此行公沙的西劳的铳师队伍,包括铳师4名、副铳师2名、翻译4名、铳手15名、随从3名,以及随军传教士陆若汉,葡人队伍含公沙在内合计32人。
他们运送的新式火器,包括大铜炮3门、大铁炮7门及鹰嘴铳30支,火炮是葡人之前与荷兰对战中缴获的,鹰嘴铳则是大号鸟铳。
崇祯二年二月的时候,公沙的运炮队伍从广州沿水路向京师出发,九月抵达徐州,十一月二十三日抵达涿州。
结果很不幸,公沙的运炮队伍,以明朝派出的三千多人护送队伍,刚好赶上皇太极率兵入关的“己巳之变”。
好巧不巧双方还在半路撞上了。
其实皇太极在十月份已经入关了,而公沙运炮的队伍才刚抵达山东济宁,结果就听到了后金兵锋抵达遵化的消息。
兵部方面赶紧派专使前往山东催促,不过因为临近冬天大运河已结冰,所以水路没办法再走,公沙等只好舍舟登陆,昼夜兼程带炮向京师赶路。
然后双方就在涿州城外遭遇了。
事前朝廷已经派人通知公沙,附近已经被后金军攻占,要求他们谨慎从事,是走是停一定要以安全为紧要,千万不能把铳炮落入皇太极手里。
“西铳选发兵将护运前来,仍侦探的确,相度进止,你部万分加慎,不得疏忽。”(《崇祯实录》)
十二月初一日,公沙运炮队伍抵达琉璃河时,获悉附近的良乡已被后金军攻破,马上就要向运炮队伍袭来,负责护送的明朝军兵竟然一哄而散了。
失去掩护的公沙等人进退物流,再往前遇到后金军肯定要报废,所以紧急回头前往涿州避难,果然后金军很快就追击过来。
公沙的西劳等人把西洋铳炮安置在涿州城头,其中摆上城头的新式火炮共有8门,西洋铳师们在组装调整好射击角度后,填装炮弹后随时准备向后金军开炮。
不久追击过来的后金军开始攻城,公沙的西劳等人点燃火炮开始射击,结果炮声一响把明军和后金军都震撼住了。
炮声如雷,震天动地,被震慑住的后金军稍作抵抗,就丢下死伤的同伴撤退了。
“奴虏闻知,离涿二十里,不敢南下。”(《贡铳效忠疏》)
虽然双方并没有厮杀的惊天动地,但涿州确实因为这批新式火炮,以及这批西洋铳师而保住了。
葡人的资料记载,后金军撤退是其所携带火炮威力巨大,使敌人和马匹都闻风丧胆而逃开。
徐光启战后也声称,后金军之所以“环视涿州而不攻”,乃因“畏铳”,可见这批铳炮的威力确实不小。
此后因为皇太极无法攻克京师,遂在劫掠一通后率军北还,公沙的西劳等人也得以平安抵达京师,以及这批火炮、火铳也顺利运送京师。
从离开澳门到抵达京师,公沙的西劳一行,一共跋涉了15个月,期间还参与了炮击后金军的涿州之战。
三
奔赴辽东壮烈殉国
在火炮运抵京师后,崇祯帝给大炮命名为“神威大将军”,总督京营戎政李守锜等明朝文官武将,在目睹了公沙的等人对铳炮的演练后,反响继位强烈和满意。
所以对铳师公沙的西劳、传教士陆若汉等葡人,赐以丝绸、礼袍和银两等礼物,期间双方还就澳门问题进行过交涉。
毕竟这也是公沙的西劳北上运炮肩负的使命之一。
随后公沙等铳师在明朝官员的带领下,认真考察了京城战备与防务情况,提出在城头安防新式火炮守卫等事宜。
在崇祯三年五月以后,在公沙的西劳等葡人铳师的配合下,明军凭借新式火炮主动出击,先后攻克被后金占领的遵化、永平、迁安三城。
随后抗清的战场就转移到了辽东,公沙的西劳等葡人铳师及部分新式火炮,也被开明派官员、大明军工专家孙元化,给带到辽东战场继续为大明效力。
但是公沙等铳师就驻扎在皮岛的抗清基地。
在崇祯四年六月的时候,副总兵张焘奉命督率公沙等火器部队,以红夷大炮在东江一带击败后金军,取得了不小的大捷。
事后明军将领将头功归结于公沙等人的效命。
“(明军)与骁勇善战的葡人团结一致,不仅成功抵御了鞑靼人(后金军)的进攻。且在战场上奋勇作战,大获全胜,所有人都将这一胜利首先归功于葡国统领及其铳师。胜利的消息传到朝廷,朝廷上下一片欢腾,皇帝尤其赞扬了葡国士兵。”
当然在此战中,葡人铳师应该主要是负责射击火炮助阵,而且投入的火炮也不算多。
“仅七八名葡兵便成功抵御了敌人,且鼓舞了中国军队,增加了其必胜的信念,故重奖他们。”
明朝方面的资料也称此战葡人为第一功,并且击毙了后金军七百余人,属实堪称是大捷了。
“公沙等在京者,后为登抚(孙元化)调用,麻线馆(在皮岛附近)之捷,击死奴酋七百余人。”(《战守惟西洋火器第一议》)
此后公沙等葡人铳师,又在鸭绿江口附近的朝鲜宣川一带,配合明军以西洋炮与后金军交战,再次凭借新式火器重创后金军。
战绩大概也是毙敌近七百人。
“计用神器十九次,约打死贼六七百官兵。”(《守圉全书》)
此后因为东江局势不稳人心思变,在孙元化的授意下撤离皮岛返回登州,结果登州就成了他们的最终归宿。
因为崇祯四年九月,孔有德等闹出了“吴桥兵变”,而孔有德部还是被葡人公沙的西劳等西洋铳师,给亲自带队训练过的“学生”。
“这支部队,受过葡萄牙人的训练,善用火器。在所经过的吴桥县村庄中,受到当地官员的欺辱,一怒之下,冲进村庄,杀死官员,大肆抢劫,瞬间变成了亡命之徒。”
很快叛军就于十二月抵达登州城外,巡抚孙元化在对叛军进行招抚失败后,双方不得不舍命厮杀一场。
此时城外的孔部叛军不缺火炮,而登州城头的公沙的西劳等人,也摆好了火炮随时准备还击,一场教练与学员的大战就这样爆发了。
崇祯五年正月,孔有德部叛军疯狂攻击登州成,公沙等葡人铳师在城头开炮轰击,坚决站在巡抚孙元化这边助阵。
但最终由于城内耿仲明的反叛,登州城被孔有德部叛军攻陷,而公沙的西劳则在城破前就业已战死。
根据葡人的记载,公沙殉国时场景极为壮烈:
“在叛军攻城之时,葡兵用火器歼灭了很多人。统领公沙非常英勇,在城楼上向敌人投掷一些,用来装火药的铁锅时中箭,并于次日伤重不治。”
就这样教练被自己带出来的学员给“反杀”了。
与公沙同时战死殉国的,还有12名葡人铳师或雇佣兵,以及战斗中受重伤的有15人,随军传教士陆若汉则侥幸翻城墙逃走。
战后,登州城破和公沙的西劳等葡人铳师战死的消息,同时传到了崇祯皇帝的耳朵里,崇祯皇帝自然不能吝惜于赏赐。
“将死事公沙的,赠参将;副统领鲁未略,赠游击。”(《崇祯长编》)
而公沙的和鲁未略以下,殉国的葡人铳师和雇佣军等,全部追赠为把总职衔,并赐予白银十两,给其留居在澳门的妻儿进行抚恤。
在公沙的西劳等人葡人铳师战死殉国后,明朝兵部尚书熊明遇,曾悲切的称赞他们的功绩和效忠之心说:
“澳人慕义输忠,见于援辽守涿之日,垂五年所矣。若赴登教练,以供调遣者,自掌教而下,统领、铳师,并奋灭贼之志!”(《崇祯长编》)
从公沙的西劳带队离开澳门,运送铳炮北上京师开始算起,到他前往辽东最终战死登州殉国,他已经为大明效力五年了。
而他这五年,再没有回过澳门,始终都在大明。
(一家之言,求同存异,喜欢就给个关注和转发吧,比心ღ( ´・ᴗ・` )比心)
END
听说转发文章
会给你带来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