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的最高战绩:不是清军的正面对敌,而是拐子们的诱擒!



看到就是缘分,关注就是支持,比心~

在中英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清军尽管占据兵力和主场的优势,但还是被英军打得节节败退。
双方从广州虎门一直打到南京城下,清军正面战场的战绩都是惨不忍睹,战损比几乎是惊人的一百比一。
清军所能取得的最大战绩,就是在保卫镇江期间,击毙英军达39人之多,连重伤带失踪加起来,英军死伤有二百人之多。
尽管清军的正面战场没眼看,但是清军的敌后战场却凯歌高奏,巅峰时刻击毙英军达42人。
关键本身损失可能是个位数。
为什么清军能在敌后取得优秀的战绩?这些到底是黑水党的功劳,还是“拐子们”的能耐呢?

01
通常说的黑水党抗英
想必在众多讲解鸦片战争的书籍中,或多或少的都会涉及到黑水党,这个敌后抗英的主力军。
根据通常主流的说法来看,黑水党是宁波民间抗英的组织,成员都是由渔民以及部分侠盗“偷儿”组成。
他们的首领据说是鄞县人徐保。
话说英军攻占浙东三镇定海、镇海和宁波后,就在当地胡作非为烧杀抢掠,于是徐保就跟一帮子江湖兄弟高举义旗,准备跟英军对抗到底。
“今兹国难方殷,正男儿报国之机也!”(《鄞县志》)
于是他就把这帮子江湖兄弟组织起来,制定军规,设置军旗,以黑衫黑裤为统一着装。
所以被时人称呼为“黑水党”。
黑水党在浙东三镇的活动,给沦陷区英军带来不小的伤亡,一度折腾的英军意图退出宁波。
后来因为朝廷的扬威将军奕经,在率大军收复浙东三镇的计划破产后,知道清军正面对敌不占优势。

于是经宁波府鄞县知县舒恭受的引荐,黑水党领袖徐保得到大将军奕经的接见,奕经得知其部下多神出鬼没地“偷儿”后,就希望这些侠盗能够割取英军首级来献。
那这种事自然难不倒这些偷儿们,于是徐保带领六七十名黑水党成员潜回宁波城,果然一出手就拿下英军脑袋。
“既而偷果以夷头献,舒君介之见将军,将军大喜,厚赉之。又既而献头者纷若。”(《偷头记》)
既能够击杀英军报效国家,还能够领取高额赏赐,那徐保等一众黑水党更来劲了,针对英军发起每日每夜的偷袭。
他们的偷袭猎杀手段众多:
有时候趁着小队英军上街巡防的时候,冷不丁拿刀去偷袭队伍最后面的英军,等英军听到响动回头的时候,地上只剩下一具无头尸体了。
“夷据城,夜必巡街巷,两夷先后行,方格磔笑语,后者忽无声,回视之,已失头而仆。”(《偷头记》)

有时候他们会穿着英军的军装,故意靠近部分落单的英军,然后发出怪声吸引落单英军查看,待其靠近后直接出刀拿下。
“或著夷衣冠,持竹仗橐橐然,曳乌皮屐以来,夷人近与语,遽刺杀之。”(《偷头记》)
相比于暗杀割取首级去请功来说,能够生擒英夷的赏赐更大,但是相对来说难度也就更大了。
但这也难不倒怪盗们。
有时候他们会去偷袭落单的英军,用大块布蒙住他们的脑袋,然后勒着他们的喉咙系紧,使得英军不能发出呼救的声响。
然后直接把他们背到僻静地方,从城墙上用绳子送出去,带到清军的营地请功。
“以布自后扣其头,使不得鸣,而绞布两端,负而趋至幽僻,钳口置诸橐,缒以出城。”(《偷头记》)
或者深夜埋伏在城墙下,故意发出奇怪的声响,吸引英军伸出身子往下看,然后看准时机伸出长藤套索,就跟套马一样把英军拽下城。
“群偷各以长藤为环,喑默候城外,闻巡者过,为怪声惊之;夷倚堞俯视,遽以藤环钩其头而坠,塞其口而反缚之。”(《偷头记》)
凡此种种,不胜枚举,最终斩杀带俘获的英军有百人之多,最后被迫从宁波城撤走。
“每日夕即觳觫自惊扰,旦夕以失首报者恒数十,或至百余。由是大惧,尽率其属,登舟他去。”(《偷头记》)

但问题是,看着这近乎与武侠小说的记载,黑水党抗英的事是真的吗?他们的首领徐保又是何许人也呢?
02
徐保的最大功劳是偷回葛云飞尸首
关于徐保及其黑水党抗英的事迹,最主要也是最详细的记载,是清末著名藏书家徐时栋的《偷头记》。
这篇文章字数并不多,拢共才七百字不到,关键主人公还不是徐保,而是一群没有名字的“偷儿”。
是的,主人公并不是所谓的首领徐保,尽管徐保是正经存在的历史人物。
关于徐保及其黑水党抗英事迹,如果不是被“偷儿”移花接木了,就是一个被多个传说组成的缝合怪。
我并不是否认黑水党的存在,只是觉得徐保的抗英事迹,被黑水党或者偷儿给张冠李戴了。
而且在《偷头记》中提到,所谓偷儿本身就是被英军收买的间谍,去刺探清军情报而被捕获。
“时大将屯绍兴,而前鄞令舒君在军中。一日,缚间谍至,将斩之。舒君视其人,则府之善为偷者也。”(《偷头记》)
这就是为什么说徐保的黑水党事迹是缝合怪,如果这位被引见的偷儿是徐保,那不就跟徐保的抗英设定矛盾了?

人家徐保能跑去跟英军当间谍吗?想想也是不可能的啊。
后面常说的所谓的黑水党袭击英军的方法,也全部是偷儿们猎人头的手段,当然不排除可能真有黑水党这么干。
通篇文章既没有提到徐保如何,也没有提到是黑水党如何,仅仅说是“偷儿”如何立功请赏的。
最不可思议的是把收复宁波的功劳,全盘给到了黑水党或者“偷儿”的头上,那《南京条约》不就白签了吗?不老老实实签约,人家英夷能撤走吗?怎么可能被袭击搞退。
但为什么后来这些事迹,都成了徐保或者黑水党的战绩了呢?那是因为徐保确实是个牛人。
徐保收录在正史中的事迹,所能查找到的有且只有一个,那就是偷回定海总兵葛云飞的尸体。
第二次定海保卫战期间,总兵葛云飞与英军对战中英勇殉国,尸体自然留在了被英军占领的定海。
英雄的尸体怎么能扔在英夷手里不管?关键时刻定海义勇徐保出手了,他趁夜从战场上背回了葛云飞的尸体。
“定海义勇徐保夜负其尸,浮舟渡海。”(《清史稿·葛云飞传》)

至于徐保偷回葛云飞尸体的过程中,也带有不少的玄幻色彩,据说葛云飞战死后屹立不倒。
“月微明,见公半面宛然立崖石上,两手握刀不释,左一目睒睒如生。”(《冷庐杂识·卷四·葛壮节公》)
所以徐保很快就找到了其尸体,但是不知道是尸体已经僵硬,还是被其他东西绊住,反正徐保怎么背都背不动。
于是徐保跪在地上祷告说:将军您难道不想回家看太夫人吗?
因为葛云飞是个很孝顺的人嘛,而且当时她的母亲还在世,然后葛云飞就跟显灵了一样,徐保再去背他的尸体就很轻松了。
“欲负之行,不能起,拜而祝曰:‘盍归见太夫人乎?’负之起,乘夜内渡。”(《冷庐杂识·卷四·葛壮节公》)
此后清末的不少资料都是这么记载,但是这种说法明显有渲染的意思,还是《清宣宗实录》的记载比较靠谱和权威些。
“至定海县义民徐保兄弟四人,窃负葛云飞、郑国鸿尸身来营,有踰墙走壁之能。”
这里跟大部分说法有两个矛盾的地方:
其一、徐保不是自己去偷尸体的。
是跟其他三个亲兄弟一起去的,可能是四个人一起找到去抬,也可能是徐保一个人去偷,其他三位兄弟负责接应。

其二、徐保不仅仅是偷回了葛云飞的尸体。
与葛云飞同时战死的处州镇总兵郑国鸿,其尸体也被徐保等人一同带回,交给了时任两江总督的裕谦。
这里的确提到徐保,或者其兄弟四个,都有飞檐走壁的本事,倒是能跟后来的偷儿对应。
这可能就是张冠李戴的主要原因。
至于徐保的后续就没有记载了,唯一提到的可能是从军了,这是道光亲自给他安排的:
“即着裕谦量材委用,从前三省教匪滋事之时,尽有由义勇出力,擢至大员者。”(《清宣宗实录》)
道光要求裕谦妥善安排徐保,并且提到以前镇压白莲教的时候,也有地方义勇被提拔成军官的先例。
看来是想好好栽培徐保的。
03
英军记载宁波的猎头人
尽管徐保和黑水党的事迹,并没有获得实锤的记载,但是当时的宁波城中,的确有一群偷头人。
英军恐惧地称呼他们为“拐子”。
根据英国人宾汉的《英军在华作战记》记载,最早的敌后猎杀英军事件,出现在1842年的2月28日。
当时一艘名为“衣那号”的货轮运输船,停靠在宁波外海取水的时候搁浅,轮船军官被三名当地村民搭讪,然后说服他们去离船不远的地方休息。

因为当时英军跟当地百姓其实相处得不错,彼此之间经常会有贸易,所以这位军官并没有怀疑,就屁颠屁颠地跟过去了。
然后就出事了:
“但是前进了不很远,他被四五十个中国人(清朝人)所袭击,经过极度奋力抵抗之后,他被击败。次日上午在一个池塘中,发现他的没有头的躯体。”
这明显是能“拐子们”为偷头所为。
当时同去还有俩水手,其中一名水手侥幸逃脱,另一名水手则被俘虏,但是一直没有找到其尸首。
但这事只是个开始,英军占领宁波后期,这种偷头风气更加盛行,英军确实很害怕:
“我们(指英军)占领宁波的后半期,一种拐骗我们的军队的风气已经很盛行,被拐走的人有四十二名之多。其中有几个人遭到最野蛮的杀戮宰割。”
这里也收录有其他的被拐案例:
一名“摩底士底号”上的水兵,他中午上岸给船长遛马的时候,连人带马莫名其妙的失踪。
没过几天这位水兵的尸体就飘到海里了:
“‘摩底士底号’的一只小船,捞起一个飘在江中的第五十五团的士兵的尸体,头颅和右臂都被砍掉。”
根据英军捕获的失手的“拐子”的口供:
他们中有个贼牛的高手,在失踪的42名英军中,他一个人就拐走了15名,为此获得了一个蓝顶戴。

看英军对猎头人的描述,再对比《偷头记》中说法,双方的描述出入还是挺大。
“偷儿”的主要手段是偷,“拐子”们的手段主要是拐,想办法把落单英军忽悠走,然后趁其不备对他们下黑手。
但英军的记录并没有他们的身份记载,是“偷儿”是“黑水党”或者徐保,根本无从查证。
不过宁波英军惨遭损失倒是千真万确的。
所以不论这群拐子是什么身份,不论是出于什么样的动机,他们都算是敌后的抗英英雄了。
(一家之言,求同存异,感谢您的阅读)

END

听说转发文章
会给你带来好运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