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诗歌不仅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阔雄伟、浩然之气,也有“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种对人生功名利禄的超脱。
更有“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暖露华浓”这种十分浪漫的手法来描写女子娇美的容颜。
虽然我们不知道李白是以怎样一个状态来创作这些诗歌的,但是有一句诗的上联是李白在半醉半醒的状态下创作而成,但是当他酒醒之后,再无当时的灵感,无法写出下联,而这句诗也就成为了千古残联。
这一句诗究竟是描述什么的?为何无法创作出满意的下联呢?
饮酒作诗
在影视剧中经常听到过这句话“艺术源于生活”,实则不假,我们现在接触到的艺术作品几乎都能在生活中找到它的影子。
诗歌作为文学作品自然也不例外,古代的文人大多都是在饮酒之后,诗兴大发,灵感忽然来临,进行创作,往往这种作品的出现只是在那么一瞬间,此后无法复刻出一模一样的作品。
李白作为我国唐代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在整个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史上可以单列一章,所留存的诗歌近一千多首,足见其重要地位。
李白的许多诗歌也被我们传诵,如《静夜思》《将进酒》《送孟浩然之广陵》《独坐敬亭山》等。
这些诗歌不仅是我们从小就学习的,在我们成年之后,每每读到这些诗歌还能够从中悟出重要的人生哲理。
了解李白的人都知道李白最喜欢的就是喝酒,李白的好友杜甫曾这样评价李白:“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可见李白对酒的钟爱程度,而“酒”恰恰是李白的“灵感”,有的专家学者会用“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来形容李白的诗。
在他看来只要有酒,一切仿佛都已不重要,只要没有辜负自己手中的酒即可。
《赠汪伦》中的:“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正是因酒而作,说是汪伦在给李白的信中写到“吾居此地有桃花十里,酒店万家”,这可是勾起了李白的兴趣。
为了喝酒,他到了汪伦居住的地方,但是却发现并没有汪伦说的“十里桃花”“酒店万家”。
他并没有生汪伦的气,并且还做了一首《赠汪伦》来表达自己被汪伦的这一举动的感动之情。
李白虽然是浪漫主义诗人,但是作为一代文学家的他,必然不会只在诗歌上下功夫。
古代的大文豪大都广泛地涉猎于文学、艺术,而并非只拘泥于一种形式,他们不仅作诗,也作词写赋。
而我们所熟悉的大多是他们最擅长或者在那个时代最有代表性的,亦或是只能够满足人们阅读体验的一种文学体裁。
李白的词作中也有许多为我们所熟悉,如他的《忆秦娥》,在这首词的最后有八个字可以说是将李白心中宏阔的气势,完美地表现了出来。
“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民国著名词学家王国维曾评价其为“寥寥八字,遂关千古登临之口?”
从这八个字可以见出整首词给人一种气势雄伟、动人心魄的气势,也直接体现出李白在面对人生的时候,所怀有的一种阔达、傲岸的态度。
我们所知道的李白是一位醉心于饮酒赋诗的文人,可是我们不知道的是他还在剑术上有所研究,并且可以用“高手”来称呼他。
他在书法上也颇有造诣,他的《上阳台帖》是他唯一流传下来的真迹,从这本帖子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笔法看似随心散漫,好似随意挥就而成,实则不然。
只有仔细看才会发觉他的笔法有严格的规矩,神、形都给人一种飘荡之感,而这或许也是李白面对人生态度的写照。
看似漫不经心,作诗都是偶得,实则他以一种非常认真、严肃地的态度面对生活,而又没那么计较名利,只要自己能够潇洒对待就好。
妙联至残
既然能够吟诗作赋,那么写作对联对他来说不是小菜一碟,唐朝就有一则关于李白写对联的故事流传下来。
那一年的李白25岁,他到四川青林口镇去游学,天色渐晚,李白无处可去,就在镇子上找了一家客栈住下,而这个镇子在当时就如同交通枢纽一般,非常有生活气息,也很热闹、繁华。
李白虽然年轻,但是由于他写的诗歌特别好,也算是名声在外。
当时有人听说李白到了这个地方,作为李白的粉丝,他们肯定知道李白好酒,纷纷带着自家珍藏的好酒前去拜访,并邀请李白多出去参观参观,了解一下他们这边有趣的风俗,欣赏美景。
此时人群走到了铁匠铺,正在打铁的白铁匠听说了这个消息后,他立刻将自己手中的活放下和那些人一起。
白铁匠挤到人群中间,邀请李白为自己的铁匠铺写一副对联,并表示自己愿意花重金购买。
虽然人很多,但是李白和白铁匠聊得非常好,并愿意将自己的祖传宝剑赠送给李白。
于是两人就在铁匠铺隔壁的小酒馆,开始了谈天说地、畅聊人生,两人说话间不知不觉已将喝掉三坛美酒,此时的李白可以说是已经喝醉。
带着醉意的李白,顷刻间就写出了一副对联的上联,上联写的是“青林口,白铁匠,生红炉,烧黑炭,坐南朝北打东西。”
将这上联写完之后,李白非常满意,在兴奋之中,不知不觉就睡着了,等他醒来的时候,灵感全无,再也无法写出当时的妙句。
他自己做了很多尝试,也没有写出自己非常满意的下联,有许多人尝试,也无法写出,这幅绝妙的对联就这样成了没有下联的残联。
小结
可见灵感来得快,去得也快,要及时把握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