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势造英雄,帷幄奇谋,功冠有明一代 蔡元培对刘伯温的评价
古人有云:“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世军事诸葛亮,后世军事刘伯温”,这一句话是后人对刘伯温的看法以及评价。
将刘伯温和三国时期著名的谋士诸葛亮相提并论,足见后人对其才华的赞扬,和对其辅佐朱元璋开创大明盛世,立下汗马功劳的肯定。
朱元璋通过一众能征善战的异姓兄弟,和军师谋士刘伯温的建言献策,创立的大明王朝。可最是无情帝王家,在登上皇位后,他却是对大明开国功臣,因各种理由斩杀连坐。
其中,刘伯温的死亡就一直存疑,至今众说纷纭。值得一提的是,在其临死前用8个字告诫子孙,而这一遗训,让刘伯温的子孙平安度过了整个大明朝!
那么,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难道刘伯温真的有这么神可以预知后事么?今天咱们就来了解一下刘伯温,了解一下这段历史
刘伯温从小勤奋聪慧异于常人
刘伯温,其实名叫刘基,字伯温,因此也被后人称为刘伯温,他是浙江省青田县人,也就是现在的浙江文成。刘伯温从小异常聪慧,勤奋好学,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有过目不忘的本领。
据传,刘伯温儿时看书就能一目七行,12岁便考中了秀才,被乡邻称为“神童”。关于刘伯温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反映出其聪明异常。大约在公元1324年,已经年满14岁的刘伯温,到府学读书。
当时,和他一起读书的同学,对春秋经都只是朗读并不解其意,而刘伯温不但能背诵下来,还能逐句分析批注,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同时,他更是在课堂以外,大量涉猎有关天文地理、兵法易经等书籍,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
这让当时的老师惊为天人,认定他将来肯定会有一番作为!想想我们自己14岁时,还是个什么都不懂的孩子,不得不说刘伯温非同一般。
刘伯温也不负众望,在今后的学习成长中,不断地在知识的海洋中汲取养分,同时培养自己的性格与意志力,为自己日后的一飞冲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刘伯温终于伯乐助朱元璋开创大明王朝
公元1333年,年满23岁已经是一位饱学之士的刘伯温,一举考中进士。后来,他被任命为江西省高安县八品知县,在任期间,刘伯温体察民情不畏强权、秉公执法。
只要有人触犯了法律,无论其有多大的背景多大的人脉,他都不徇私情不畏强权、公平执法。一时间,曾经为害一方的豪强地痞,都被绳之以法,刘伯温还当地百姓一个太平盛世,被当地人尊称为“青天”。
奈何,元朝末年、朝政腐败,刘伯温被迫辞官归隐,过起了闲云野鹤般的生活,倒也自在逍遥。多年后,朱元璋的队伍来到了浙江,他对刘伯温早已经是闻名已久,对其才识也是推崇备至,遂想方设法找到刘伯温出山。
刘伯温也终于遇到了自己的伯乐,和朱元璋一起南征北战,为他出谋划策。当时,明军先是击败陈友谅,后来又大战张士诚、取得了胜利,开创了大明王朝。
刘伯温作为谋士,其功劳可与三国时期三分天下的诸葛亮相媲美,被朱元璋封为诚意伯。然而,登基称帝后的朱元璋,虽然勤勉廉政,施行了很多仁政,可他却生性多疑。
当时,朱皇帝设置锦衣卫,搜罗对自己不忠或者可疑官员的隐私罪证,又鼓励酷刑震慑乱世开国功臣、搞连坐。拿蓝玉一案来说,蓝玉本人不但被扒皮,还连连杀害有关人等共计1.5万人之多。
一时间,各种大案弄的是人心惶惶,而晚年的朱元璋更是唯我独尊,他听不进刘伯温的劝谏,刘伯温最终因病告老还乡。有一次,刘伯温病重,宰相胡惟庸奉旨赐药。
在吃了所赐之药后,刘伯温病情反而加重,腹痛难忍,同年农历4月,病死于青田故里,享年65岁。刘伯温的死因,一直是个谜团,后世众说纷纭。
刘伯温两子不听遗言劝阻双双殒命
刘伯温一生,养育有两个儿子,长子刘琏、次子刘璟。刘伯温在临死之际告诫子孙:“出仕不利,九世再兴”,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不要出仕为官,待到第9世子孙时,我们这个家族还有再兴旺起来的。
刘伯温临死之前对子孙们告诫的言语,不只是看透了对帝王家族的无情,才反对后世子孙入仕,还算到了家族会在第九世再次兴起。总之,他不能让这几代的儿孙入仕做官。
可是,功名利禄的诱惑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抗拒的,其长子刘琏,不顾父亲的临终嘱托,一心仕途,总想着可以凭借着自己的才智加之小心谨慎,定然会有不错的前程。
在洪武十年,也即是公元1377年,刘琏为考功监丞,兼试监察御史,最终被胡惟庸迫害致死。刘琏虽然也是饱读诗书,在刘伯温身边耳濡目染间,也应该学到了不少的东西。
可他却不明白“覆巢之下安有完卵”,这一浅显的道理,也因此在父亲离世不到两年的时间,就随父而去。话说,倘若到阴间,刘琏又该以何面目去面对父亲刘伯温呢?
刘伯温次子刘璟,也对父亲的临终遗言置若罔闻、一心从政。朱元璋死后建文帝登基,因其执意施行削藩,导致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之名起兵,最终朱棣攻陷南京夺取政权,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不明。
从一开始就追随建文帝的刘璟,被朱棣逮捕,朱棣不想杀之,只是想通过软硬兼施让其妥协,归顺自己。可刘璟生性耿直,竟然对朱棣骂道:“殿下百年之后,仍逃不过一个篡字”。
随即被逮捕入狱,不久后刘璟用发辫自缢于牢中,死时年仅52岁。刘伯温两子未听父亲劝告,最终丧命,而正如刘伯温所说,“出仕不利,九世再兴”。
后来,刘伯温的家族如何了?大约过了百年之久,也就是在明嘉靖时期,有人为刘伯温翻案。最后,或许是为了弥补刘伯温吧,皇帝追加刘伯温的第九世孙刘瑜,官至处州卫指挥使,他的预言应验了。
总的来说,刘伯温博学多才,又通天文地理易经八卦,可谓是可以媲美诸葛亮有大智慧的人。其临终留下的遗言一一应言,在感叹其精准的预言之时,也让人不禁感叹最是无情帝王家。
刘伯温一生为大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结局却是死在青田故里的草房内,而其儿子,也是间接死在了朱姓皇权的手中,此情此景,怎不让人肝肠寸断。
历史的局限性导致当时的封建帝王,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而不惜一切代价去铲除异己、惟我独尊,造成很多的忠臣良将在功成名就之后遭到杀戮。
当然,像诸如刘伯温之类的忠臣,在明知道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道理后,依然选择推动历史的进程,这样的勇气也不得不让人佩服。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