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情》:扶贫攻坚最需要的是凌教授这样的真专家,真汉子


嘴下不留情,损人不留面。
《山海情》
【《山海情》:扶贫攻坚最需要的是凌教授这样的真专家,真汉子】 
不知什么时候开始,专家一词被彻底玩坏,成了一个人人喊打的贬义词。
热播脱贫攻坚剧《山海情》中,福建援助宁夏的菌草专家凌一农(黄觉饰演),虽然改变不了多年来人们对专家的反面印象,但让人们看到了一个真正有能力有良心的专家本该有的样子。

凌一农是和凭借一口塑料普通话走红的陈金山(郭京飞饰演)一起出场的,他们一起坐火车来到宁夏,是福建定点帮扶宁夏的先锋骨干。
陈金山到了不久就做了副县长,而凌一农教授是菌草专家,直接就扎到戈壁滩上,研究如何把福建的优质蘑菇,成功的移植到干旱的宁夏,并且大范围的推广开来。

结果在火车上就遇到小偷了,然后陈金山就顺理成章的入戏,和马得福在派出所第一次见面,再由马得福用单车拉到了金滩村委。
第8集,当了副县长的陈金山以凌一农教授学生的身份,来到他在宁夏开发的实验田里请他出山,去推广双孢茹的种植。凌一农教授感觉时机还不成熟,但陈金山用了点手段,还是把他引到了推广会的现场。
各村村民没见过蘑菇,完全没信心,而且因为要2000元左右的启动资金建大棚,一个都不敢做。马得福觉得是个机会,到金滩村推广,也是没人响应,担心投资的钱收不回来。
正好,马得宝从外地走了一圈回来,身上存了几千块,他愿意试试。于是,凌一农教授的双孢茹有了第一个试点。

所以,从第9集开始,凌一农教授就一直陪着马得宝种蘑菇。从开挖搭建蘑菇棚,到肥料调配、处理,菇种培育,蘑菇成熟后的采摘,甚至还亲自陪马得宝运蘑菇到银川市场上销售。
整个过程大约3个月,凌教授几乎是全程手把手的教马得宝,跟教自己亲儿子一样,做得比马得宝还细致用心。
这样的专业培训加上全力帮扶,凌教授是完全免费的,而且毫无保留。

作为定点帮扶的专家,凌教授也是带着任务来的,目的就是推广普及蘑菇种植技术,让宁夏的农民脱贫致富。
当了2年副县长的陈金山,任期一到就走了,凌教授却2年没有回过家,而且还要继续干下去,只要有点家乡的沙茶酱他就心满意足。

马得宝是第一个种蘑菇的人,也是第一个因此赚到钱的人,其他村民看到他赚了钱,就一窝蜂的贷款建棚种蘑菇。
凌一农教授是菌草专家,是专业搞技术研究和推广的,产品的销售不是他熟悉和擅长的领域,但为了农民真正的脱贫,他也要硬着头皮干下去。
传授农民蘑菇种植技术,凌教授一分钱不赚,到后面为了帮大家卖蘑菇,反而要倒贴一大笔钱。
因为农民看到种蘑菇赚钱,一下子建起了一百多个大棚,出菇周期又短,宁夏银川和周边的市场迅速就饱和了,然后单价马上降了下来。
马得宝当初一个人卖的时候,可以卖3块5一斤,后来那个熟客来收只能出到1块5了;最后,又出了一帮批发商到村里收蘑菇,只能卖8毛一斤。

从前期建棚,到后期买肥料和茵种,以及几个月的人工,8毛一斤肯定是亏本的。所以,凌教授迅速把手下的技术员分成三个小组,赶到全国各地去推销。
等他风尘仆仆的拿到订单回到闽宁村的时候,看到无良批发商还在8毛一斤的收蘑菇,未经认真核算成本,就直接报出2元的收购价。
可最后因为运输成本高,每斤的纯利只有1块7左右;所以,凌教授把话放了出去,就自己偷偷把这每斤3毛钱的差价补上了。

前前后后,凌教授贴进去4万9千多元,都是以垫付科研经费的名义问老婆要的。
而且,还因此和低价收购蘑菇的批发商打了起来,进了医院,真正的好汉一条。
他不仅要教农民种蘑菇,还要帮大家把蘑菇卖出去,而且卖个好价钱,真真正正的脱贫致富。
虽然这样处理的方式不是最适合的,但这样的心绝对是最诚挚的。这样的凌教授才是真心真意的为人民服务,这才是真正的专家。
凌教授唯一一次摆专家的谱,就是对着那个搞形式主义的麻副县长耍脸色,说走就走,满是知识分子的清高风骨,却能和农民称兄道弟。
相比陈金山那样的外来帮扶干部,还有马得福这样的本地基层干部,脱贫攻坚工作是他们重要的政绩,是他们升迁的资本。特别是马得福,建设的是自己的家乡,脱贫致富之后自己也是受益人。
凌教授却是纯粹的外来和尚,只念经送经不化缘;而且念的是好经,送的是真经。

做了几件实事的县长陈金山走的时候,只有马得福送他,村民都不知道。凌教授要去新疆了,还有更伟大的使命去完成;走之前要求低调,只打算带着几个徒弟和马得福兄弟吃个饭就行了。
结果村民们知道了,全村都拿着特产来送行,应该是周边几个村受过他恩惠的人都来了。包括一把火烧掉蘑菇棚,还骂过凌教授的李大有(尤勇智饰演)。
村民自发来给凌教授送行的镜头,是《山海情》全剧最感人的一幕。

看到这样的凌教授,相信很多观众会联想到杂交水稻专家袁隆平院士。《山海情》的凌教授肯定没有袁隆平院士那么伟大,但他扎根到最艰苦的边远乡村扶贫一线,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其境界绝对不低。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