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公众号|颜小二述哲文
有人曾将李斯和吕不韦相提并论,说二者不分伯仲,皆是大秦,是几千年中华文化中让人赞叹的千古一相。
有人则说李斯远比不上吕不韦,因为李斯登上相位,有“吕不韦”给他打基础;而吕不韦则是靠着自己的筹谋,从嬴异人开始,步步为营,并将秦从强大推向天下霸主。其功绩,让人赞叹。
但是,毋庸置疑的是,吕不韦将秦推向强大,他却在自己最得意的时候贪图手中的权力,最后千古一相“让位”给了“李斯”。
而一统天下的未尽事业,则由“李斯”接替“吕不韦”继续完成。
但是,李斯纵使帮助秦始皇一统天下,他最后的下场,却比吕不韦好不了多少,甚至让后人对他的“评价”,比吕不韦还要差上一些。
关于李斯的“落败”,教授张缃霓说:“李斯是在名利富贵问题上迷失了方向,进而落得悲惨的下场。”
也就是说,李斯的“不得善终”,源于一个“贪”字。
纵观法家思想中的“帝王术”,其中一大要点就是利用“人皆自为”,让为下者为君所用。但是李斯明明深谙这一点,却依旧吞噬在“贪”的旋涡之中。
于此,我们细细品读李斯的一生,除了可以让我们欣赏法家思想的精妙,也能让李斯的结局作为一个警示,帮助我们警惕人性深处的“贪”,不要和李斯一般,在赢了天下人的时候,败给了自己。1、李斯自私的初现:提出焚书,漠视坑儒
李斯当年所面对的局面,其实比吕不韦要好上太多。
秦始皇已然“长成”,而秦也在吕不韦和几代秦国君王的操持下,十分强大。
那个时候,秦成为天下霸主,只是时间问题,而李斯则是这“天下大势”中“顺势而为”的关键人物。
吕不韦集团落败以后,李斯凭借其才华,成功成为秦始皇嬴政身边的重要人物,他可以说是秦始皇的“智囊团”。
但是他却比吕不韦更容易“变质”。
李斯,是一个相对“自私”的人,就像当年吕不韦在嬴政年幼掌管秦国政务时膨胀的私欲一样,身居高位的李斯为了保住自己的荣华富贵,在大秦一统天下以后,他的私心便渐渐凸显。
比如,他跟随秦始皇出巡的时候,立碑歌功颂德。
按理说,在一统天下的初期,恢复民生、安抚民心才是首要任务,这“歌功颂德”对于秦的发展弊大于利。
除此之外,李斯所促成的“焚书坑儒”事件,更是让人们开始看到质变后的李斯之自私。
或者说,焚书坑儒事件,是李斯自私的初现。
据记载,焚书坑儒最初并没有我们现在看到的那般让人不忍直视,也本可不必让秦始皇至今都背上如此大的争议。
秦一统天下,要让天下安稳、民心归顺,文化上就必须有一个“主流”。当年焚书坑儒的初衷更多是在讨论国家管理方法,李斯却将博士淳于提出的方案,即“将偏远地区分封子弟为王,以此作为郡县制的补充形式”上升到“政治斗争”,而且还是“非此即彼”的激烈斗争。
于此,一不做二不休,李斯提出了“焚书”这样的极端建议。
这时,本来为了安定百姓的治国策略,变成激起民愤的举措。
而当焚书发展成了“坑儒”时,李斯也并没有阻止秦始皇,而是听之任之。
此时的李斯,他的心里已经不是什么天下,更多是朝堂的权位斗争和自己的荣华富贵。于此,后世的司马迁也批判李斯的做法是“阿顺苟和”。
历史上李斯的结局并不好,相对来说还有些惨。“腰斩”,可是古代的酷刑。
而李斯走到“腰斩”这一步,与他自己的“私心”,也就是质变有关。李斯败在谁的手里?不是赵高,而是他自己。
李斯在秦始皇死后,权力可谓达到了巅峰,面对赵高暗暗谋划的政变,他完全可以阻止并扭转局面,扶持明君上位。
但是他舍不得自己高高在上的权位,他采纳了赵高的建议,让昏聩的“胡亥”上了位。或许那个时候的他很自信自己可以控制赵高和胡亥。
但一步错,步步错,从被赵高“说服”,将秦推向“二世而亡”结局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李斯日后的“不得善终”。
利用李斯,赵高一步一步将秦朝中对自己有一定阻碍的人逐一排除,先是扶苏,然后是恬、蒙毅.....一路血流成河之下,当屠刀伸到李斯面前的时候,李斯也再无“反抗之力”。
在战场上可以运筹帷幄,面对天下的纷乱局面,亦能冷静筹谋,但到自己的荣华富贵,李斯犯了和吕不韦一样的错,却比吕不韦败得更彻底。
他被安上了谋反的罪名,和自己的儿子一起“腰斩”。
这样的悲惨结局与他当年和秦始皇一起平定乱世时的辉煌形成鲜明对比。
李斯败给了谁呢?
败给了赵高?胡亥?不,他败给自己。
道家《老子》曾说: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李斯可以用诡谲的计谋达到天下一统,却死在小小的赵高、胡亥手中?
不是这样。
李斯是应了老子那句话,胜人容易,战胜自己却是最难的一件事情。
好的演员,只有摒弃自身的“安全感”,才能真正演出让观众叹服的戏。
好的谋士,亦要摒弃自身的“名利得失”,才能在功成名就以后,安然退场,将舞台留给合适的人。
其实汉朝的谋士张良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不骄不躁,始终能在名利富贵面前保全自己。他也有决策千里之谋,但是帮助刘邦夺得天下以后,他低调行事,不慕名利,最后安享晚年。也算一段佳话。
如果李斯当年在权力巅峰的时候没有因为贪恋高位的虚荣,而是尽自己的职责,在秦始皇“坑儒”的时候,出言阻止,或许秦的命运会被改写。
如果李斯在秦始皇死后,没有和赵高同流合污,没有立“胡亥”为王,李斯自己的结局,或许也会改写。
但是,李斯败给了自己的“贪”。
几千年历史中,有许多历史名人有一个相当好的“开头”,但最后都败得十分“糊涂”,而追究其“糊涂”背后的本质,其实还是人性的“贪”。
位置越高,权力财富越多,恰恰是人接受考验的关键时刻。有时候,一个人不是不贪,而是还未遇到激发他贪婪的情境。
我们常说,“人都是会变的”,为什么会变?在颜小二心里,是因为触发了心中的“贪婪”。
而越是能够把持自己的人,看重的不是“胜人”,不是外在“攀比”,更不是“外在荣华”,而是内在的“自我成长”。也就是“自胜”。
于此,在颜小二心里,李斯的传奇和人生悲剧,足以作为提醒我们走得更远的人生教训,各位觉得呢?
【本文为颜小二述哲文原创且独家发布,搬运、抄袭等任何侵权行为,发现必究】
注:文中图片来自网络,部分素材来自网络,侵删(两周内),喜欢请点赞收藏哦。想持续了解更多蕴含哲理的国学知识,想持续从电影、文学作品、人生百态、历史、人物故事中体察更多人性的高尚与悲俗,可关注@颜小二述哲文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