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公众号|颜小二述哲文
说起洪秀全,大家应该第一反应就是清末时期的太平天国运动。自古以来,当封建社会中的掌权者无能、腐败,让广大的劳动人民无法喘息的时候,广大的劳动人民只需要一个“契机”,便会集结在一起,并在一定程度上冲破“压迫”。
而在清末时期,洪秀全就是这个“契机”。
在起义以前,洪秀全只是个很普通的科考人,但他屡试不第,心灰意冷之下,又对封建制度的压迫感到厌恶,而后创教起义,倒是成就了一番事业。
在他的带领和号召下,金田运动打响了,太平天国运动更是声势浩大,几乎席卷了当时的半个中国。只可惜,太平天国只持续了十几年,而它虽然有个振奋人心的开头,但是结尾却让人沉默,尤其是“洪秀全”在去世之前的荒诞生活,更是让人惋惜。
据记载,洪秀全在建都天京后,并没有兑现当日他对身边农民弟兄的“许诺”,他没有建立他曾承诺的理想天堂,甚至往相反的方向发展。
也就是说,洪秀全建立的太平天国并没有推翻封建社会制度的意思,而仅仅只是想天下易主、改朝换代而已。
而洪秀全在去世以前的“荒诞生活”也留下了相关记录。让人咋舌。
比如,洪秀全在1853年3月进入天京,之后的11年,他便再也没有从这个城市中出来过。为了彰显自己的尊贵,在那个水深火热的年代,他要上千万人给自己修筑宫殿;好不容易出宫探望生病的臣子,他也要坐着64个人抬着的奢华大轿;而天京被攻破的时候,他的儿子便说自己有80多个母后.....
定都天京以后的洪秀全摇身一变成了那个自己曾经最痛恨的封建掌权者,而曾经声势浩大的太平天国,也在他的骄奢淫逸下迅速衰败,让人唏嘘。
或许,洪秀全就如孙中山评价的那样:
“洪氏之覆亡,知有民族而不知有民权,知有君主而不知有民主。”
当他站在权利的顶端时,他以己为君,不珍惜百姓,只顾个人享乐,不仅没有推翻封建制度的意识,甚至没有自古以来“民为水,君为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圣王教养,并于身死之后,让他一生最辉煌的事情,染上了足以让人皱眉的“负面色彩”。1、迅速崛起的“太平天国”与洪秀全的“太平”畅想
据记载,在金田起义以前,洪秀全便将“寻求太平”作为自己的目标,并且以此为目标,一步一步付诸行动。
据记载,洪秀全以“太平”为理想,写下了自己心中对未来的美好畅想,而这一畅想,也是当时底层劳动人民心中的愿望:
“天下一家,共享太平,几何乖离浇薄之世,其不一旦变而为公平正直之世也”。
虽然洪秀全的想法太过理想,但是在清末时期,清朝的封建统治者腐败无能,又饱受外国资本主义,内忧外患之下,清朝加大了对老百姓的剥削。乱世之下,贪官污吏趁机收刮钱财。
于此,百姓不仅要负担清朝朝廷的赋税、为清朝战败赔款买单,还要承受贪官污吏的勒索,可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于此,百姓们对洪秀全蓝图中的“太平”更加期待,继而也促成了洪秀全起义时“一呼百应”而又一路势如破竹的局面。
虽然太平天国的收尾惨淡,但是洪秀全带领下太平天国运动所创造的积极意义,是不容否认的。
比如太平天国运动时期,以洪秀全为首,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制度当然是有待完善的,但是却彰显了农民阶级在思想上的一大飞跃,他们突破了几千年来封建教条的束缚,不加掩饰地展现了自己对自由的渴望,以及对平等的追求。“救人先救心”,光凭这种精神上的觉醒,就是极其可贵的。
再比如,面对外国列强,清朝政府的态度太过软弱无能,十分“憋屈”,而洪秀全则是完全相反,让人倒是“舒缓了一口气”。
定都天京以后,洪秀全没有封闭自己管辖范围内的对外贸易,而是讲求平等互利的原则,积极进行对外贸易,此举与一开始闭关而后投降的清政府,形成鲜明对比。同时,他对鸦片的态度十分明确,不畏豪强,强硬拒绝。
比如洪秀全起义时的左膀右臂杨秀清,曾经写信告诉英国使者:
“不惟英国通商,万国皆通商。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立埠之事后方定,害人之物为禁。”
说了这么多,颜小二其实是想告诉大家,洪秀全建立太平天国之初的目的,是实现“太平”理想,而后期颁发的一些制度,也相对来说一定程度贯彻了对“太平”的追求,反映了农民阶级一定程度上的思想解放,表明并进一步激发他们拥有更强烈的自由、平等愿望,这是太平天国运动的积极意义之一,也算是有洪秀全一份功劳。
同时,洪秀全在对外贸易上的态度,比清政府的表现要好太多,尤其是他对公平的强调,以及对鸦片的拒绝,这些都是十分可贵的。
当然,以洪秀全为主的太平天国带来的积极意义肯定不止这些。但遗憾的是,建立太平天国的洪秀全在落幕时,表现得又有那么一两丝荒诞。2、洪秀全的“落幕”与落幕前的荒诞
本来说定都天京应该是一个好的开始,也算是一个组织稳定下来且基本雏形的关键时期。只要用心经营,不断调整,未必不能有“更大的惊天作为”。
但是定都以后,洪秀全,一个曾经屡试不第,郁郁不得志的清朝底层人,忽然一跃成了一个近乎席卷半个中国的“首领”,便有些“飘飘然”了。
根据《中国近代史》里面的记录,洪秀全带领太平天国进入南京(太平天国时期称天京)以后,贪图南京的繁华,在这里定都。
他动用大量男女劳工,将两江总督衙门进行改造,继而修建成了天王府,而修建事宜只用了大约“半载”时间,非常华丽。被烧毁后,他又在原来的旧址上重新修建。修建事宜上,他怎么奢华怎么来,不问民生疾苦,一度惹得怨声载道。
修建金碧辉煌的宫殿不说,洪秀全的生活,也是骄奢淫逸。他时不时从民间选秀,供他享乐,天京被破时,他儿子甚至表示自己有80多个母后,也就是说洪秀全大抵有80多个说得上位分的妻妾。
他虽曾许诺“寝食必俱,情同骨肉”,但却模仿封建制度下君王的生活,给自己安排了很多侍从,制定严格的尊卑制度,摆起了封建君王的排场。
在政务上,他不再心系和自己一路走来的农民同胞,反而害怕失去拥有的权力,在还未功成名就的时候,就迫不及待开始“狡兔死,走狗烹”的戏码。
他开始疏远一同打拼的其他领袖和重要将领,经常窝在深宫里面研究宗教神学,脱离一线、脱离群众。在他不切实际、充满私心的一股脑乱操作下,太平天国在内部出现激烈的权力斗争,再加上清朝和外国列强的内外冲突和夹击下,太平天国轰然倒塌。
经过上面的叙述,我们知道,洪秀全从萌生“太平”这个观念开始,到后面建立太平天国,并且可以将势力发展到近乎席卷大半个中国的地步,在那个外有强敌,内有恶吏的动乱时局下,是非常难得的。
而洪秀全作为当时清朝社会中的底层人,他能对底层人的贫苦感同身受,并且还能成为那个贫穷困苦情境下,拥有“反抗精神”并付诸实践,还能闯出一些成绩的人,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这一点从他力拒鸦片就能看出来。
但是,洪秀全战胜了“清朝的酷吏”,列强的鸦片,却输在了“权力”上。当自己是“被压迫者”时,因为难受,所以反抗,当自己可以压迫“别人”时,他又开始怀念甚至加固过去那曾经压迫过自己的“制度”,并将其化作武器,用在他人身上,最后“玩火自焚”。
对于洪秀全,我们可以只是将他看成一个历史人物,以他为蓝本分析太平天国失败背后的历史性原因,如对封建制度的眷恋、农民阶级的局限性等等。
但是就人性方面来看待洪秀全的话,他足以提醒每一个“春风得意”的人:低谷时期,往往不是一个人最“危险”的时候。越是站得“高”,便越是需要更强的意志力与长远的格局观,贪图一时安乐,往往只会让自己功亏一篑,甚至败得更惨。
所以,在心性和意志力上的自我修养十分重要也尤其必要,并且这种“修心”没有止境。只要我们想往上爬,并且一直在往上爬,我们就需要磨炼自己的意志、培养自己的格局观。因为站得越高,迎接我们的,是与唾手可得之“荣华”相匹配的巨大诱惑与风险。
【本文为颜小二述哲文原创且独家发布,搬运、抄袭等任何侵权行为,发现必究】
注:文中图片来自网络,部分素材来自网络,侵删(两周内),喜欢请点赞收藏哦。
想持续了解更多蕴含哲理的国学知识,想持续从电影、文学作品、人生百态、历史、人物故事中体察更多人性的高尚与悲俗,可关注@颜小二述哲文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