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家为何在后世销声匿迹?“尚贤”需知进退,“墨守”不可过头


文|公众号|颜小二述哲文
墨家思想是一门值得用一生去研究的学问,体系太大,颜小二这边就挑出墨家“尚贤”这经典理论,在下文谈一谈为何墨家不会被后人推崇。
或者这样说,古代的主导思想不可能一直是“墨家”。因为墨家思想理念虽好,但是却是“非黑即白”的存在。

我们知道,在某些纯粹的大是大非问题上,我们必须“非黑即白”,但是如果在细枝末节、在任何问题上,我们不能“大智若愚”,而硬是要“愚”和“智”分得清清楚楚,且不说区分的方法方式是不是“合理”的,那被定义为“愚”的存在,又如何“物尽其用”?而世事复杂如斯,又有多少事情可以纯粹地被干脆定义为“黑”或“白”呢?
墨家思想中的许多观点虽然有其合理性,但是这些合理性中又有“非黑即白”的限定条件,以至于墨家思想无法一直作为我国古代的主导思想,它的光彩,大抵便是在天时地利人和下的昙花一现。
但昙花一现就“够了”,足以让后人,即便是认为它散发危险气息的君主,将其视若珍宝了。

1、受欢迎的墨家,与其“尚贤”思想的可贵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文化极其灿烂的一个时期,诸侯国们为了富国强军而求贤若渴,于此,生在乱世中的人,有的为了逾越自己所在的“阶级”,有的为了救“一类人”,有的为了救“天下”,纷纷开始从各个角度提出自己别具一格的“理论观点”,而其中的佼佼者,便渐渐有了许多追随者。
这些乱世思想家中,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当属儒家、道家,而墨家虽然红及一时,于后世相比于法家,甚至“更沉默”一些,几近销声匿迹。这种“沉默”于颜小二看来,大抵不是意外,而是墨家思想特色使然。
战国时期,孟子曾感叹“墨翟之言盈天下”,可见墨家思想在乱世的时候,是相当受欢迎的。

为什么受欢迎呢?
首先,在乱成一锅粥的时代,“非黑即白”确实能做到“快刀斩乱麻”的效果,而墨家的“原则性”特别强,就能通过这种“原则”让一个从混乱到自律的国家于一群混乱国家中短暂地“脱颖而出”。
墨家的强原则性体现在哪里呢?请大家和颜小二一起来看看墨家的“尚贤”思想。
在治国上,墨翟提出“尚贤”,他指出:
“古者圣王之政,列德而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
墨家的代表人物墨翟针对“国家昏乱”,一针见血提出了拯救方案:“尚贤”。
也就是说,在墨翟的心里,国家昏乱,是因为贤德的人没有受到重用,他们的手中没有权力,无法发挥其贤能去建设国家。取而代之,一些没有能力、甚至私心很强的人手中把握大权,让国家走下坡路。

同时,关于“尚贤”,墨翟说:
“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
也就是说,墨翟的“尚贤”是不问出身、不看外貌,就看能力的。这也是颜小二十分钦佩他的地方。
大家可能觉得“看能力,不问出身,不看外貌”不是应该的吗?且不说在这一点上我们现代人做得好不好,在墨翟那个时期,从夏商周到春秋战国,春秋时期,社会从奴隶制过渡到封建制,战国时期属于封建制初步成型的时期。
而那个时候,世人的思想虽然有所开放,但是受到一直以来奴隶制的影响,“尊卑”在人的心里,就和与生俱来的“枷锁”一样。
墨翟这种“不问出身,只看才能”的说法,其提出时遇到的阻力,以及该理论的“先进性”,就和西方力排众议坚持“日心说”的哥白尼一样,近乎属于“蒙昧时期的一道光”,十分可贵和难得。

2、墨翟“尚贤”思想中的“美中不足”
就事论事,以墨翟“尚贤”思想来说,就战国时期,墨翟的看法十分有远见,“三观很正”,非常值得提倡。
但是,我们必须明白,“理想”是“理想”,现实是现实。
墨子的观点对于人世,就好像“理论”对于“实践”一般。而这一点,便是墨翟尚贤思想中“美中不足”的地方。
“理论”和“实践”百分百契合的情况,往往十分单纯和纯粹。
而墨翟提出的是“需要绝对践行的治国思想”。
一些事或物,一旦沾上了人的主观,就难以维持最原本的与理论契合的“纯粹”。
说得通俗些,泱泱人世,哪有什么绝对纯粹的事。

墨翟的想法非常好:不问出身,有能力就用。
但是墨翟的理论有将“应该”变成“必须”的意思:
即做衣服必定要请“良工”,宰杀牛羊必定要请“良宰”,马病了必定要请“良医”,那么在治理国家这件事情上,就一定要“尚贤使能”。
上面这些“必定”读起来可能大家觉得没毛病,那么结合墨家的“特色”,颜小二觉得,大家可能就能体会到“不合理”。
墨家学派给人的感觉,大抵就是原则性特别强存在。战国时期的墨家学派成员为了践行墨家思想精神,可以以身殉道,死不旋踵,据记载:
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真正深谙墨家学派精神并由内而外认可的人,对“原则”的维系与践行,高出“重视自己的生命”。
于此,墨家思想家对“尚贤”的践行,也近乎“非黑即白”的绝对。

并不是说绝对践行“非黑即白”的“尚贤”不好。
颜小二只是想说,“一刀切”下的善和恶,或许才最是让人沉默。
因为“善”和“恶”的概念属相生相克的存在,切成两半,二者不可独立存在,人的特质里面,一定是善恶相互混合、制衡的,这样才会有丰富的人性,才更像一个“人”。
退一万步讲,什么是恶,什么是善呢?谁来规定“善”和“恶”的界限呢?人总是有立场的,有立场,就难以做到绝对“客观”,所以善和恶也是相对的,而“贤”与“不贤”亦是相对的。关键还是得看特定的环境。
于此,墨翟死不旋踵一般精神下坚持的“尚贤”,因为其过度的“非黑即白”反而十分“危险”。首先,“黑和白”的界限确立,就是“人的主观产物”;其次,将墨翟尚贤思想进行到底,最后的结果,大抵便是这个世界只剩下墨家思想家眼里的“白”,“黑”将不复存在,这是一件可怕的事情,甚至有些疯狂,类似对某一信仰的极端痴迷。
说得通俗点,墨家思想中非常具有先进性且三观很正的“尚贤”确实很好,但美中不足的是,墨家“强制性忽视”甚至是“碾压”世事的“复杂特性”,用“线”一般的“规则”去作区分。

且不说时过境迁、不同境况下世事多变的灵活性,这个作区分的“线”又是谁确定的呢?用“线”的人会不会偷换概念,进行类似“道德绑架”呢?答案在各位心里。
2、为何墨家思想在后世销声匿迹?
“墨守”不可过头
战国之后,秦汉之后的封建王朝中,墨家思想基本销声匿迹,而儒家、道家思想则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其实对比这三个学派的特色,就能知道原因。
儒家讲求“中庸”,道家指明“反者道之动”。

儒也好,道也罢,二学派思想虽然“气质”不同,但是却在它们的各种理论上,比如儒家的“爱有等差”,道家的“道法自然”上都加上了一个前提:要能够把握灵活的“度”。
有了这个“度”,所谓的“规则”就不是一成不变的“墨守成规”,而是因时而变的。这个度很好地将“应然”和“实然”结合起来,消解理论与实践的冲突,继而更好解决复杂世事。
而墨家思想,条条框框十分僵硬地立在那里,反而将它高明的理论推向了“极端”。
虽说墨家思想是维护“底层劳动人民”的理论,但是这种“理论”如果衍生成“死不旋踵”的“死忠”一般的存在,“善”与“贤”会被异化,就类似“宠爱”异化成“捧杀”一般(这么比喻是希望大家理解中间的逻辑)。这对统治者来说,对被维护者来说,抑或者对封建社会安定来说,都很“危险”,各位觉得呢?
【本文为颜小二述哲文原创且独家发布,搬运、抄袭等任何侵权行为,发现必究】

注:文中图片来自网络,部分素材来自网络,侵删(两周内),喜欢请点赞收藏哦。
想持续了解更多蕴含哲理的国学知识,想持续从电影、文学作品、人生百态、历史、人物故事中体察更多人性的高尚与悲俗,可关注@颜小二述哲文哦~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