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颜小二述哲文
“婚姻大事”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都是每个人一生中至关重要的事情。古代讲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有人觉得这样很“荒唐”,人活得“不自由”,但现代也有现代的“荒唐”,现代的“天价彩礼”,甚至还相应衍生出“天价嫁妆”,却让我觉得,这是比“父母之命”更让人可悲的事情。
这背后,是人们赤裸的“贪婪”。
彩礼,本是我国古代的婚嫁习俗,这背后有远超于“彩礼”价值本身的深厚文化底蕴,更多代表的是男方对迎娶女子一事上的“郑重其事”,而作为婚嫁礼节中的一环,实则也内含对新人的祝福。
但让人遗憾的是,物质条件越来越好的今天,“彩礼”甚至变成“面子”一般的存在,早已失了我国千年文化中对新人的“祝福”本意。在颜小二看来,这绝对是我们的巨大损失。
而对于许多男性来说,婚前彩礼可能是他们“例行任务”一般的存在,就好似去女方父母那里给“订金”一般。而有些情侣甚至因为“彩礼”一事,在讨价还价中彻底一拍两散,让人嗟叹。1、曾被“废除”的彩礼习俗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我国在婚嫁习俗上,男子上门提亲时下聘礼,已经拥有相当长的“历史”,但是“彩礼”也被废除过。
据记载,新中国成立后,人们重新审视旧社会下的旧习俗,就连鲁迅、郭沫若等都有以远走他乡的形式来逃避“包办婚姻”的经历。于此,当时人们对古代婚嫁礼仪也进行了较为剧烈的“批判”,其中就包括“彩礼”这一习俗。而“彩礼”作为婚嫁礼仪,曾被废除过一段时间。
“彩礼”背后的寓意较好,同时也没有类似“父母之命”这类婚嫁习俗对人的限制大,“彩礼”即便曾被批判甚至废除过,但依旧被民间百姓“继承”下来,并且传承至今。
2、“彩礼”的历史渊源
可惜的是,中国几千年婚丧嫁娶中的习俗,人们更多只是“照着葫芦画瓢”,留了个形式,并用“日趋浮夸的形式”,渐渐掏空形式背后拥有深远寓意的“本质”。
说起“彩礼”的习俗,可以追溯到“西周”。“彩礼”最初源于西周的传统习俗“婚姻六礼”。
《仪礼》中写道:
“昏有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这“六礼”中的“纳征”,实则就是“彩礼”习俗的前身,即送聘礼。
而“聘礼”最初也不是随随便便送钱就可以了。
“彩礼”一般由两部分组成,钱为“财”,物为“礼”。
也就是说,彩礼除了一定金额的钱,男方也会送上带有寓意的“物件”,二者合二为一,即为彩礼(聘礼)。
至于为何一定要送“彩礼”?一来是个诚意,二来证明自己用心,三来也是为了夫妻二人背后的生活图个好彩头。
而当女方这边收了男方的“彩礼”,也就相当于是同意了这门亲事。同时,一方面是父母给女儿的祝福,一方面也是为了女人在嫁人后会有一个好生活,女方的父母会在彩礼的基础上,添加一些财物,以“嫁妆”的形式随女儿带到夫家。
3、“彩礼”在现代的“失格”,结婚该不该要彩礼?
说起来,颜小二身边有不少朋友都在这两年谈婚论嫁,偶尔也听说过身边的朋友在“彩礼”一事上遇到不顺,问题更多是出在男方在买了婚房以后,再无力拿出女方父母提出的“不低”的彩礼。
说实在的,颜小二作为一个旁观者,觉得这种情况出现其实挺伤感情的。
“彩礼”本来就是图一个“喜庆”,图一个“好兆头”,但是却生生变成了近乎“买卖”一样的存在,很难想象,即便跨过了“不合理的彩礼”这个坎,夫妻双方在婚后,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下,如何齐心面对“需要面包”多于“需要玫瑰”的日子?
关于彩礼,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曹保明指出:
“彩礼作为礼节和民俗,可以予以保留,但千万不能过度,否则就是“天价彩礼”
于此,颜小二想说,彩礼背后的美好寓意,是值得提倡的,结婚保留彩礼这个习俗,是无可厚非的,但是要拿捏住彩礼的“度”。彩礼的“度”在哪里?更多是根据实际情况来的,彩礼绝对不能成为“坐地起价”的买卖,更不能变成用来“攀比”的“面子”。
【本文为颜小二述哲文原创且独家发布,搬运、抄袭等任何侵权行为,发现必究】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部分素材来自网络,侵删(两周内),喜欢请点赞收藏哦。
想持续了解更多蕴含哲理的国学知识,想持续从电影、文学作品、人生百态、历史、人物故事中体察更多人性的高尚与悲俗,可关注@颜小二述哲文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