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俗语“宁嫁老头,不嫁小猴”背后有何道理?择夫选婿不能将就


文|颜小二述哲文
对女子来说,婚姻关系到一生的幸福,这一点,女子的父母可能比姑娘本身,体悟得更加深刻。关于“择夫选婿”,农村有这么一句朗朗上口的俗语:“宁嫁老头,不嫁小猴”。
从字面意义来看,这句俗语大抵是以“老头”和“小猴”作对比,表达“嫁人选婿”选择年纪大一点的为宜。但是,颜小二却觉得,这里并不是以年纪大小简单判断一个男人该不该嫁,而是以年纪背后的“稳重”,作为“择夫选婿”的重要标准之一。

也就是说,“宁嫁老头,不嫁小猴”这句俗语,肤浅理解,会解读为“女人应该嫁给年纪大的人”,但其深刻含义绝对不是拘泥于年纪,而是年纪背后的经历、岁月沉浮等等给人带来的能力、德行方面的成长,比如稳重。
这一点,我们从古籍上记载的古人选婿故事,便可探知一二。1、古人选婿的第一标准:以德为先
“可怜天下父母心”,无论是古人,还是今人,这一点大抵都是一样的。
没有父母不想自己的女儿可以嫁给一个“好男人”,于此,女人择夫、父母选婿就成了非常重要的事情。
在颜小二看来,古人挑选女婿的第一标准,大抵在“德”。有些有远见的父母长辈在选择带出阁闺女的夫婿上,甚至可以忽略男子贫寒的家世,仅仅只是相中男子的德行,便可以将从小养在闺中的宝贝女儿嫁给他。

如在《晋书·张华传》中,就曾记录了晋代大臣张华家贫时,被人相中的趣事。
据记载,在张华还未踏入仕途的时候,家境贫寒。为了糊口,他不得不帮人放羊。但贫困并没有限制他的眼界和心胸,他亦在磨难中“越挫越勇”。
张华不仅没有因为家境而自卑,反而积极乐观,为人谦逊有礼,并且积累了远超同龄人的才识。他的同乡刘放因此十分看好他,便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穷小子“张华”。

张华最后也不负岳父重望,成为西晋时期响当当的人物,乃至千年后的我们能听到他作为西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的响当当名号。
是什么让刘放看中了靠放羊谋生的张华?是张华得体的举止、宽阔的胸襟、渊博的学识,而这些,都展现了张华超于常人的“德”。
这种“德”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出来,其实更多便是“稳重”二字。
也就是说,刘放看重的,和千百年来许多父母选婿看重的东西一样,是女婿“德”。2、俗语“宁嫁老头,不嫁小猴”背后的“择夫选婿”标准
我们再来说说农村俗语“宁嫁老头,不嫁小猴”。这句俗语有点“幽默”,同时还有些“夸张”。
以“老头”代指年纪比待嫁女子本身大的人。

以“小猴”代指年纪比待嫁女子本身小的人。
而“老头”对比“小猴”,年龄存在较大、甚至说有点“夸张”的差距。这种“夸张”则是“强调”的一种方式,即:选择女婿,要选“稳重”的。
有人可能会觉得,俗语是在说“择夫选婿”要选择年龄大的人。
但实际上,女子嫁人时选择夫婿,一般情况下,年纪比自己大的男人,人生阅历会更丰富些。在同等情况下,无论是能力还是德行,年纪稍长的男性可能都比年纪稍小的要强上一些。虽然这种情况也不一定成立,但是大部分情况是这样的。

也就是说,年纪大的男子,往往因为人生阅历更加丰富一些,能力上会更强一些,财力积累也会相对更多一些,而在德行上,也因为历练时间长,而显得更成熟一些。
或者这样说,“宁嫁老头,不嫁小猴”这句俗语看似是说“择夫选婿”,选择年纪大的会更好一些,其实是在以这种夸张和戏谑的方式表达,“择夫选婿”的重点,在于选择一个“成熟”的男子。

也就是说重点不在于“年纪”,而是“德”。毕竟,“德”的圆满,往往需要时间。
大家可以深刻理解一下。3、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写到最后,以“宁嫁老头,不嫁小猴”这句俗语为铺垫,颜小二想说,只要我们动点脑筋深入解读这句俗语就会发现,“不嫁小猴”的原因更多是因为“不适合”。

为什么“不适合”?
更单纯些分析来说,比女子年纪小的男性,因为阅历较少,心性、德性与女子比起来,可能女子还显得更成熟一些。这种时候,两个人相处下来,可能就不是男子保护、照顾女子了,而是女子照顾男子,这样的话,女方这便可能会在婚姻中承担太多压力,婚姻幸福感会受到影响,女方这便可能会很累。
而“宁嫁老头”其实是相对而言的,指的是,比起嫁给阅历较少、德行不圆满的“小男生”,不如选择一个阅历丰富、在能力和财力上都有一定积累的“稳重大叔”会更适合。
也就是说,“择夫选婿”,更多还是看适合不适合,毕竟抛开感情因素来说的话,德行圆满、稳重的人,更适合成为与各位余生中相互扶持的枕边人,各位觉得呢?
【本文为颜小二述哲文原创且独家发布,搬运、抄袭等任何侵权行为,发现必究】

注:文中图片来自网络,部分素材来自网络,侵删(两周内),喜欢请点赞收藏哦。想持续了解更多蕴含哲理的国学知识,想持续从各类文化,如影视、文学作品、历史中体察更多人性的高尚与悲俗,可关注@颜小二述哲文哦~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