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写孔乙己结局时,是笔误还是有意为之?先生比我们想象中严谨


文|颜小二述哲文
孔乙己在鲁迅笔下,是一个善良而可悲的形象,人不是坏人,读书也不是坏事,但偏偏在那个腐朽的封建思想和黑暗的科举制度下,孔乙己成了“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以“窃书不算偷”来自我安慰的旁人眼中的“迂腐穷书生”,着实可悲。
在《孔乙己》故事的结尾,鲁迅以第一人称视角写下“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句子中有“大约”,也有“的确”,于此,也有朋友指出,鲁迅的这句话是不是病句,存在笔误?
其实,就颜小二搜集的资料和分析来看,从绍兴方言的角度来说,这句话可能是方言中的一种表达,算不得是所谓“病句”或者说“笔误”;而从情感上看,鲁迅的这句话中的“大约”和“的确”倒是生动展现了鲁迅对孔乙己这类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的“同情”和“悲哀”。
或者这么说,“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大抵便是鲁迅写在“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句话中的情感了吧。

1、鲁迅与绍兴方言
鲁迅写文章,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他是喜欢用绍兴方言的。关于这一点,从鲁迅的女弟子萧红对于他的相关回忆中,可以找到蛛丝马迹。
萧红曾在《回忆鲁迅先生》一文中用了大量绍兴方言以及习惯语行文,整篇文章充满生活气息吗,让人十分亲切,至于萧红为什么这么做,主流说法有两种。

其一,有朋友指出,萧红之所以用绍兴方言行文,大抵是受鲁迅先生的影响,毕竟萧红是鲁迅的得意弟子,耳濡目染之下,萧红便继承了鲁迅先生行文贴近真实社会的习惯,而文章中的绍兴方言,或许便是萧红有意无意用这种方式给文章注入生命活力。
其二,也有朋友指出,萧红之所以在行文中使用绍兴方言,更多是为了表达自己对鲁迅先生的尊敬与怀念,特地模仿鲁迅先生的行文特色。

不管理由是什么,我们大抵也能从侧面看出鲁迅先生对绍兴方言的“衷情”。
除此之外,鲁迅先生于日常生活中和人交谈,许多时候说的也是绍兴话,这一点他曾在《南腔北调集》中提到:
“据说,我极喜欢演说,但讲话的时候是口吃的,至于用语,则是南腔北调。”
而鲁迅自己是绍兴人,绍兴境内南山北海,而那里的方言素有“十里不同音”雅号,于此,鲁迅可不就是“南腔北调”吗。
值得一提的是,在绍兴方言中,存在四个音节的词,当两个词语连用时,可能是在表达一种可能发现但不确定的“状态”。
由此,我们可以推理,《孔乙己》中最后一句里的“大约的确”可能便是绍兴方言的习惯。那么鲁迅先生于《孔乙己》中写的最后一句话,也说不上错。

2、鲁迅的“哀”和“怒”
除了方言,鲁迅先生在最后一句话用了“大约”又用“的确”,还隐藏了他对“孔乙己”这类人的态度,他既“哀”也“怒”。
在颜小二看来,对于故事中的孔乙己,鲁迅并非是全盘否定的一种态度,他的态度,以故事中“我”的视角展现出来,是一种掺杂着同情,又有点“怒”其不争气的复杂情感。
我们单从《孔乙己》的故事情节来看,可以看到孔乙己虽迂腐,但却善良。
孔乙己读了一辈子的书,没能获得功名,但也没有另谋出路的打算,甚至在填不饱肚子的境况下,还是“端着读书人”的架子,成为馆子里唯一一个穿长衫站着喝酒的人。
在故事的背景中,穿长衫的一般是中上层社会的人,而站着喝酒的人,一般都是靠劳力营生的社会底层劳动人民。
而孔乙己的经济状况甚至还比不上社会底层劳动人民。他靠帮人抄书赚点微薄收入,但又吃不了抄书的苦,继而有了窃书卖掉换钱的“行为”。这无疑是知识分子的“堕落”。
当他“之乎者也”的时候,人们嘲笑他“偷书”,他又以“窃书不叫偷”来自欺欺人,这是孔乙己的“迂腐”和悲哀。
但是,在那个物资紧缺的时代,他一个没有正经活计、赚钱困难的落魄读书人,可以将自己的“茴香豆”分给小孩吃,耐心教故事中的“我”写“茴”字,也足见他天性善良。

因为孔乙己的迂腐,孔乙己的自欺欺人和自甘堕落,鲁迅“怒”,但鲁迅亦同情孔乙己,因为他善良。
至于为何那个社会会出现善良而又迂腐、甚至在自欺欺人中自甘堕落的“孔乙己”呢?这才是鲁迅《孔乙己》这篇文章的重点:因为那个时代下黑暗的封建制度以及科举制度,也因为那个时代对穷苦人的凉薄,凉薄到“穷人不同情穷人”,亦因为那个时代下的“功利”氛围。
读书,早已不再是修身治国齐家平天下,而是“加官进爵”和“荣华富贵”。
正是因为这种被扭曲的“读书观”,这种功利的社会氛围,进一步加深了封建制度科举制的黑暗,也最终“养成”了无数善良而迂腐且自欺欺人的穷书生“孔乙己”。这是一类人的不幸,亦是一个时代的可悲。

所以,在颜小二看来,鲁迅在《孔乙己》末尾的那句“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里面蕴含了他的两种感情。
“大约孔乙己死了”,是鲁迅的一种感情表达,表达了他对孔乙己这类读书人的同情。
“孔乙己的确死了”则是鲁迅另一种情绪的表达,即明明满腹圣贤书,却以“窃书不是偷”来自欺欺人,自甘堕落,如何不叫鲁迅“怒”呢?

3、如何品读鲁迅的文章
既然谈论到鲁迅《孔乙己》这篇文章中“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是不是病句这个话题,颜小二虽不才,但也希望自己品读鲁迅文章的“心得”可以给各位提供一些帮助,来谈谈“如何品读鲁迅文章”这个问题。
喜欢鲁迅的朋友应该知道,鲁迅的行文特色和我们现代不一样,与古代亦有差别。比起白话文,他的一些表达略显晦涩,比起古代的文言文,鲁迅的表达又太过通俗。
其实,就和《孔乙己》这篇文章类似,鲁迅的文字里面,有许多一语双关,只要我们了解鲁迅行文的时代背景,了解故事核心背后在暗指什么,我们便能多少体会到鲁迅文字里面的那些“小批判”、“小暗示”了。至于“所谓病句”,只要我们结合鲁迅文章主体思想,能够获得一个“说得通”的理由,又何尝不可呢?
毕竟,鲁迅先生不是“语文老师”,而是“心灵医生”,品读鲁迅文章的时候,因本末倒置下而顾此失彼,就太可惜鲁迅先生的好文章了。
另外,像鲁迅《孔乙己》这类发表在《新青年》刊物上的文章,除了鲁迅自己撰写并校对外,也会有编辑进行校对,所以,对于鲁迅文章中的措辞,我们在表达上纠结,着实没有太大意义。毕竟,就鲁迅先生略显严肃的性格,以及那个时代中发表这类刊物背后工作者的“严肃”,纠结所谓病句,意义不大。毕竟,能发现“人性弱点”且经久不衰的鲁迅先生,大抵比我们严谨得多。
同时,鲁迅先生打动我们的,从来不是华丽的措辞,而是文字背后,一针见血的犀利,各位觉得呢?
【本文为颜小二述哲文原创且独家发布,搬运、抄袭等任何侵权行为,发现必究】

参考资料:《孔乙己》、《回忆鲁迅先生》、《南腔北调集》等。
注:文中图片来自网络,部分素材来自网络,侵删(两周内),喜欢请点赞收藏哦。想持续了解更多蕴含哲理的国学知识,想持续从各类文化,如影视、文学作品、历史中体察更多人性的高尚与悲俗,可关注@颜小二述哲文哦~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