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颜小二述哲文
当今社会,过得最潇洒的,在颜小二看来,是“话少”的人。
什么是“话少”的人?他们看上去就像民间那句口口相传的俗语说的那样:“嘴中言少,自然祸少”。
道家有句话说得好“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这句话的字面意思和开头提到的俗语有相似之处,翻译起来很直接,大概就是道家先贤在告诫世人,大多数时候,说太多话不是好事,会给自己带来麻烦,而高明的人时常是由内而外保持“虚静”的。
不知各位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这样一类人:
他们总是很安静,说话做事不紧不慢,但从来没耽误过谁,大多数问题到他们这里便不是问题。他们的生活态度总是趋于淡然。但是淡然并不意味着他们寡欲,他们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却并未有大悲大喜的起伏和极端。他们懂得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放在自己喜欢的东西上,比如培养自己的爱好。
于此,他们没有那么强的欲望,更没有多余的杂念,继而也不像欲求太满之人那么强的表达欲和表现欲。
从旁人看来,他们话少但睿智,他们的生活平淡亦精彩,而他们俨然成了“嘴中言少,自然祸少”这句俗语的活招牌。
在颜小二看来,就像“书是越读越薄”的道理一样,我们一开始要学会“说很多话”,但是到后来,我便需慢慢学会“少说话”。
这是一种由内而外的心路成长历程,即便是圣哲,也需经历这一阶段。举个例子,比如在古籍中曾记载道家老子要儒家孔子“少说话”、“避锋芒”的趣事,而这个故事中蕴的“少言”哲理,值得每一位好强好辩的朋友细细体味。
1、老子劝孔子:“少说话”、“避锋芒”
“孔子见老子”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在历史上是有争议的,但是其中的道理却是真真切切的。
据记载,孔子因听说老子学识渊博,是礼乐方面的行家,而且很有智慧,便在弟子南宫敬叔的陪同下拜访老子。
老子看到不远万里前来拜访的孔子,心中很欣慰,传之以礼乐不说,在孔子临走以前送了孔子几句话,其中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
老子这句话说得相对直接,也点明了“话多”为何“祸多”的原因。
一个人得益于善辩善言,于是经常在言语上占上风,或者能够很敏锐地发现对方破绽,继而一击必中,将对方说得“溃不成军”。
但是,人与人相处,大忌讳就在于告诉别人自己把握了对方的“缺点”,更忌讳非常直接地指出来。
“发现破绽”虽然需要一定的敏锐,但这并不是太难的事情。真正难的是,知道破绽,却能在合适的时候看破不说破,能在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素养下,根据“破绽”顺势而为,这才是大气度。
而孔子拜访老子之时,正是锋芒渐渐显露的时候,也是为人处事相对“高调”、言论相对“多”的时候。
我们知道,要想在辩论上占得上风,或者说要想说服对方,首先得发现对方的破绽。但是,大多数人的心胸还没有宽广到可以完全包容发现自己“破绽”的人。
于此,夸夸其谈之下,即便你有“一语中的”的聪明,也大概率会招来妒恨。
2、“少说话”不是“不说话”
看了前面的内容,有朋友可能会说,“说话多”不好,那么是不是“不说话”就可以了?
“说不说话”不是关键,关键在于人的“动机”。
“话少”只是现象,内核在于“只言片语中的高度与深度”。
有的人说话是为了显示自己与众不同,显示自己十分厉害,或者是为了谋求某些利益。这种时候,人说话的动机,是满足“人无我有”的欲望。
而有的人说话,没有功利上的需求,其动机只是这个时候应该这么说。他们不会去权衡小格局下的个人得失,更多是为了大局的“自然而然”去“有所为有所不为”。
于此,他们的话总是十分精简,但却常常道破问题核心所在。
同时,因为他们说话的初衷没有利己排他的功利心,所以,他们真诚的劝诫不会为他们招来祸患,并且在他们成全别人的时候也无意成就了自己。
3、好胜、好辩的人需懂“少言”智慧
有的人一生都在费尽心思与他人攀比,期待自己可以成为“凌驾于他人”的那个人。但是“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人的精力也是有限的,于此,好胜好辩之人的生活中,激烈起伏多余平稳安逸,伤敌一千自损八百多于大获全胜。当受到真正“技不如人”的碾压时,便开始使用各类“小聪明”,无事生非,最后作茧自缚。
而有的人,他的一部分时间用在培养自己怡情修身的爱好上,一部分用在“成就”他人之上。他们乐于成就别人,因为他们可以推己及人之下珍视别人向上爬的“努力”。
这种“成人”的气度,让他们不自觉“成己”,他们的人生“少言少欲”而无比舒畅。
说了这么多,颜小二想表达的是,如果您是一个好胜且好辩的人,请认真体会一下“少言”背后的哲理。“强于他人”并不是很好的生活方式,与其将目光放在别人身上,不如三缄其口,将目光停留在自己的生活上,将精力花在自己能力培养上。
如果我们懂得“静心”、“少言”,我们可能会无意发现,那些与人比个高低的“烦心事”之所以让自己倍感压力、让自己焦虑、让自己挫败、甚至让自己嫉妒,不过是“自己不放过自己”罢了。
【本文为颜小二述哲文原创且独家发布,搬运、抄袭等任何侵权行为,发现必究】
注:文中图片来自网络,部分素材来自网络,侵删(两周内),喜欢请点赞收藏哦。想持续了解更多蕴含哲理的国学知识,想持续从各类文化,如影视、文学作品、历史中体察更多人性的高尚与悲俗,可关注@颜小二述哲文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