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死前一语点醒梦中人:人要杰出不难,杰出时保持常心才是真难



文|颜小二述哲文
李斯不仅是帮助秦始皇平定天下的重要人物,他亦是法家一派在韩非、商鞅之后的又一位集大成者,只可惜善于权谋的李斯最终被迫承认谋反,身死于秦二世之手,大半辈子的官场沉浮,最后落得“夷灭三族”的下场,叫人嘘唏。

值得注意的是,一生运筹帷幄、精于计算的李斯在死前,说了与他一生所做之事几乎完全相反的一句话,他对和自己一同处刑的儿子说:“我想和你再次牵着黄犬在蔡东门追逐狡兔”。围绕着这句话,李斯临死一幕也成了历史上有名的“黄泉叹”。
千百年来,这“黄犬叹”引发了无数人对生命的思考,对当前许多“打工人”来说,也有点醒“梦中人”的作用。我们在名利角斗场上殊死搏斗到底为的是什么?许多时候,我们错将纸醉金迷当成“美好”,殊不知真正的幸福不在于争斗里的“突出”,而在于寻常中的“平淡”。平常人杰出不难,杰出时保持“平常心”才是我们真正的“人生课题”。

1、成于谋算又死于谋算的李斯

有人说李斯之死有点“作茧自缚”的意味,这么说也是有根据的。
据史书记载,李斯充分发挥法家思想,帮助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后又积极发挥法家“法术势”观点,帮助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本来事态一切向好,但是谁也没有料到,秦始皇在巡游的时候突然在沙丘暴卒,而那个时候李斯又做了一个不明智的决定,这很大程度促成了他的悲剧以及大秦王朝的“短命”。
据记载,秦始皇暴毙以后,李斯听信了宦官赵高的威逼利诱,协助发动了“沙丘之变”,将德才都不错的公子扶苏废掉,改立胡亥为秦二世。

事实证明,胡亥不是正确的选择,对李斯来说不是,对天下来说更不是。
秦二世胡亥成为君主以后,肆意压迫百姓,不仅大修土木,征发徭役修阿房宫,还向百姓征收苛刻的赋税,丝毫不顾及刚刚从战国争霸中劫后余生的百姓生活困苦。
跟着秦始皇走南闯北、为建立大秦王朝立下汗马功劳的李斯自然是看不下去,也知道继续压迫百姓,颠覆只是顷刻之间,于是上书请求秦二世停修阿房宫,并且减轻百姓赋税。
而李斯的上书不仅没有让吃喝玩乐的秦二世收敛,反而给他带来了杀身之祸。
赵高看出秦二世对李斯等人上书的强烈不满,便顺水推舟,在李斯被秦二世关进天牢时诬陷他与儿子谋反。最后李斯承受了一系列严刑拷打后,被迫承认谋反,于前208年7月被杀。
于此,李斯这样风云人物的一生便落下了帷幕,而他死前和儿子说的一席话成了故事流传于民间,被后人称为“黄犬叹”。


2、“黄犬叹”之李斯临终一言,点醒梦中人

在《史记》中记载,李斯死前曾对一同处刑的儿子说:
“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
这句话与李斯一生中大部分时间所示人的外在形象非常不匹配,这是在告诉后人,李斯在临死之前忽然明白,原来牵着自家的大黄狗,和儿子一起在乡间捉兔子,这种寻常人的生活才是最快乐,亦是其临死以前最怀念的。

我们知道,李斯之死,往前追溯,与“沙丘之变”关系巨大。他为了自己的权位和私欲,与“小人”合作。在个人私欲间筹谋的他哪里还有当日与秦始皇一起驰骋疆场、打天下之胸怀大志的“风骨”。
“欲望”和“大志”,有时候真的只隔一层窗户纸。“志向”可以成为激励一个人向上的原生动力,但是走得越高、得到的越多,视野反而越狭隘。“大志”会在不知不觉间渐渐被“欲望”取代,人的一举一动不再是为胸中大志所服务,而是为“想要更多”、“害怕失去”的得失欲所俘获。
日渐沉迷其中之后,作茧自缚下越陷越深,当黄粱一梦初醒时,才回过神来,发现原来自己追求的所谓名利,从来不是幸福,而是自焚的“火”。


3、平常人变得杰出本不简单,但杰出时保持“平常心”却难上加难

颜小二喜欢道家思想,原因无它,大抵是道家思想教会我“好东西多了就害人”的道理,比如《老子》一书中曾说: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

李斯之死在于他并不能体会何谓功成身退,某种程度上说,他确实是死在“金玉满堂”和“富贵而骄”上。
人胸怀大志是好事,颜小二相信,一开始跟随秦始皇打拼的李斯,他的原生动力是帮助秦始皇统一天下,如果说秦始皇是统一天下的“武”,他便是统一天下的“文”。

但随着他越来越位高权重,他似乎犯了当年吕不韦犯过的同样的错,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他越来越眷恋手上的“权位”,人不仅“骄”了,眼光也“狭隘”了。
本深谙人性,以法家之学帮助君主“一统天下”,最后却败给“人性”,死在了“欲望”与“计谋”里,也是叫人唏嘘。
许多时候人性就是这样,我们奋发图强,终于一鸣惊人,却错把“一鸣惊人”之“名利”当作“最终目的”,以至于在脱离平庸的同时,再难保持“平常心”这“救生衣”,最后溺死在欲望的水塘中。
许多时候,平常人变得杰出本就不简单,但是人在杰出时保持平常心,才是真正的人生难题。
【本文为颜小二述哲文原创且独家发布,搬运、抄袭等任何侵权行为,发现必究】
注:文中图片来自网络,部分素材来自网络,侵删(两周内),喜欢请点赞收藏哦。想持续了解更多蕴含哲理的国学知识,想持续从各类文化,如影视、文学作品、历史中体察更多人性的高尚与悲俗,可关注@颜小二述哲文哦~



喜欢请关注:颜小二述哲文
ID:yanxiaoershuzhewen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