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颜小二述哲文
“张同学”火了以后,从事件出发,有人议论“张同学”视频的真实性,有人则从“张同学爆火事件本身”,从关注度方面,看到了新一代年轻人较过去不同的“地方”。
似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向往“岁月静好”的农村生活。
“一屋、两人、三餐、四季”,这样的生活曾经有人嫌弃它“乏味”,如今却因“存粹”牵引着许多人的心,尤其是那些在大城市里摸爬滚打的年轻人们。
曾经,走出农村是许多平凡孩子心中的目标,如今,却有越来越多从农村出来的人、甚至是土生土长在城市的人,期待能过上“小桥流水人家”般的农村生活,这是为什么呢?
下面,颜小二就收集到的资料,先来和大家聊一聊年轻人下班后生活的大体样貌,再和大家谈谈年轻人向往农村的原因。
1、年轻人下班回家后都在做什么?
作为一名在职场摸爬滚打一年多的“年轻人”,颜小二下班以后通常会写写文章或者看看动漫,双休的时候,不太喜欢出门,更多是宅在家里睡懒觉、休息。
本以为,我是因为自己“喜静”的性子,所以“下班时间”才过得这样“平淡”,但是,北京青年报的一则消息,让颜小二发现,自己并不是个例。
新闻网提供的资料显示,根据调查,有67.29%的年轻人下班后会选择躺着,有37.76%的年轻人下班后选择继续工作学习,有33.2%的年轻人选择健身运动,有8%的年轻人下班后会“带娃”。而下班后去便利店、做饭、逛街,是20%以上年轻人的选择。
也就是说,5个年轻人里面,有超过半数的年轻人回家后会选择“休息”,而非继续“学习”或者“干活”。同时,大约十几个年轻人中,就有一位年轻人会有“甜蜜负担”,需要回家带娃。
2、为何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向往农村”?
与城市的喧闹和繁华不同,农村生活质朴,亦安静。按理说,年轻人正是躁动和充满活力的年纪,更喜欢相较更有激情的城市生活才对。但是记录东北农村生活的“张同学”的爆火,倒是反映了新一代年轻人与过去不同的“特点”。
难道这一代年轻人“少年老成”?
不,不是少年老成,而是这一代年轻人肩上的负担更重。
负担之下,人会更快成长,继而更快发现,让生命愉悦的,大多数时候不是扣人心弦的针锋对决,而是花开花败的岁月静好。
从上文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到,超过大半的年轻人在回家以后,会选择“躺下”,大多数人不是因为“懒”,而是“累”。即便是8小时工作制,但是从到达公司坐在板凳上的那一刻开始,头脑运转就没有停下来过,即便是年轻,如此高强度的精神耗费之下,回家以后,脑子里就只会有一个念头,即“休息”。
还有一部分年轻人开始为人父母,工作忙完以后,回家还要继续忙,因为有孩子要照顾。于此,人就像个“陀螺”一样,周而复始,不停地转。
“动”和“静”是相铺相成的,一天24小时,工作时间中的年轻人因“超量”或“超难度”甚至是“琐碎”的工作而不停运转,或因职场复杂的人事以及扰人的内卷而不得已“大起大落”。
这样日复一日的喧哗之下,城市对于“年轻人”来说,最初的激情到最后可能就成了扰人的喧闹。当年轻人从“身体疲惫”转变为“心累”的时候,年轻人自然会越来越向往“一屋、两人、三餐、四季”的简单生活了。
3、向往“美好”,也是年轻人“生命鲜活”的原因
有人悲观地认为,年轻人向往农村是胸无大志的体现,对竞争时代的发展不利。但是颜小二却有相反的观点。
如果一位年轻人不是因为身体里的“惰性”而想要逃离城市,而是因为体会到“岁月静好的平淡”也是一种“美好”,这在颜小二看来,反而是一种“进步”,是一种“成熟”,是一位年轻人“睿智”的体现。
不骄不躁,是年轻人面对城市喧嚣必须学会的“技能”,正是因为“不骄不躁”,适合扎根城市的年轻人便会脚踏实地扎根于城市,但是,这丝毫不影响他们对乡村“存粹”生活的向往。因为,年轻时代的“摸爬滚打”,对睿智的人而言,是他们获得美好生活必须付出的“东西”。向往农村的安宁与单纯,从来不是“逃避”,也不应该是“逃避”。
【本文为颜小二述哲文原创且独家发布,搬运、抄袭等任何侵权行为,发现必究】
注:文中图片来自网络,部分素材来自网络,侵删(两周内),喜欢请点赞收藏哦。想持续了解更多蕴含哲理的国学知识,想持续从各类文化,如影视、文学作品、历史中体察更多人性的高尚与悲俗,可关注@颜小二述哲文哦~
喜欢请关注:颜小二述哲文
ID:yanxiaoershuzhew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