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眯眯眼”事件的反思,《庄子》:不要让“偏好”,成了标准



文|颜小二述哲文
曾陪伴了许多人、并给人们带来味蕾上愉悦的“松鼠”,因为宣传海报中“模特风格”而陷入争议。争议中,一种抵制模特“眯眯眼”的声音似乎占了主流。而这种对所谓“眯眯眼”的抵制,其根本上,更多是源于我们每一个华夏儿女心中对脚下这片土地的赤诚热爱。

这个时候,颜小二想问了,明明一腔热血的美好热爱,却带着有些掩盖不住的“戾气”?模特无辜,评头论足之下,因“偏见”而极具攻击性的文字,是否对“小眼睛”群体来说太过苛刻?
反思这件事,颜小二想到了《庄子》里面的一段关于“是非”的经典议论,而本文的目的,依旧是颜小二一贯宣扬的“理性”、“冷静”。

对于“眯眯眼”事件,颜小二想说的是,我们既要明白有心人对这一特征的“恶意利用”,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事不对人,避免“偏好”成了“偏见”,最后让那从偏见演变而来的“标准”伤了人。
如果赤诚成了伤人的“刃”,这太让人遗憾了。

1、《庄子》:辩论之下,岂有胜负?
《庄子》作为道家经典典籍,书中对人世规律的揭露,亦是一针见血,比如,下面颜小二要向大家介绍的,是庄子向世人展现的一种“从局中抽离”的视角。这种视角之下,我们的思维会更理性,视野也会更加开阔。
《庄子》有云:
即使我与若辩矣,若胜我,我不若胜,若果是也?我果非也邪?我胜若,若不吾胜,我果是也?而果非也邪?其或是也?其或非也邪?其俱是也?其俱非也邪?我与若不能相知也。
这一段的意思,是庄子表示:当两个人辩论,胜利的那个人就一定是对的吗?失败的那个人就一定是错的吗?两个辩论的人就一定有一个是对的一个是错的吗?或者两个人都对?又或者两个人都错?辩论的两个人不过是被所谓的“是非”限制,继而互不理解罢了。

于此,从庄子的一席话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有效信息,辩论之下,实则是“互不理解”。
那么为何会存在“互不理解”的情况?因为立场。

什么会影响一个人的立场?很多因素,比如社会身份,再比如学识、视野等等。
颜小二想说的是,这个世界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世界,我们生活在文明社会之中,我们的社会身份让我们在许多事情上会有自己的“立场”,但是拥有立场不代表我们不能跳出“局中”、在局外“理解对方”。庄子上面这段话教会我们的,颜小二一直认为不是所谓“取消是非”的“清谈”,而是一种拥有立场却能超越立场、获得局外人理性的“智慧”。

2、“眯眯眼”事件中的“偏爱”与“偏见”
带着庄子带给我们的“理性”智慧,我们来谈谈让“松鼠”与“模特”陷入争议的“眯眯眼”事件。
所谓“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同一样东西,有人视之不见,有人却视若珍宝,这是因为人们拥有不同的“偏爱”。而“眯眯眼”事件,实则与人们的“偏爱”密切相关。
随着社会发展,我们越来越包容,千篇一律反而让我们觉得乏味,特色与特点似乎更加吸引人的目光。但是特色与特点之下,“小众”的劣势则一眼可辩,比如此与次松鼠有关的“眯眯眼”事件。
就事论事,颜小二只觉得海报上的模特长得比较有特点,说不上漂亮、惊艳,但也谈不上“不堪入目”,有种复古的味道在里面,没有喜欢的感觉,但是毋庸置疑的是,这张海报,反而比千篇一律的“网红脸”,让我更容易记住一些。

只是,松鼠也好,模特本人也罢,大抵不会想到,人们对“眯眯眼”的过度敏感,让这幅海报,包括海报中的模特,以及海报幕后的“松鼠”,受到群嘲般质疑。
“眯眯眼”本来是人的一个“特性”,没有“对错”之分,更谈不上“道德审判”。但一旦被贴上了否认的标签,似乎这种“特征”就成了一种罪。
换位思考一下,这样真的好吗?
针对某一特征发布的某些作品,作品到底是在恶意嘲弄,还是一本正经、用心展现,这其实很好分辨。
但遗憾的,“有色眼镜”之下,没有一寸地方是纯澈的。

到底是不怀好意之人借“眯眯眼”对我们进行嘲弄?还是我们因“偏爱”生出“偏见”,给“眯眯眼”贴上了标签?请跳出“是非”的局中,好好看看自己和对方脚下的立场。

3、我们可以有“偏好”,但请拒绝将“偏见”变成“规则”
“偏好”与“偏见”,只隔了一个字,但内涵却“天差地别”。一旦因为一些“偏好”,而让本来“合理”的存在莫名贴上“偏见标签”,于此,被贴上标签的人或物,岂不是太“无辜”了么?
况且,就“眯眯眼”事件来说,受到伤害的,不是曾经带着恶意嘲弄我们的人,而是那些莫名被标签的“特征”以及拥有这样“特征”背后的人。
文明时代之下,这种近乎“一刀切”的莽撞与蛮狠,不应该出现。
如果您能读到这里,颜小二期待您能领悟《庄子》留给我们的“理性智慧”,可以有“偏好”,但请拒绝将“偏见”变成“规则”,我们理解他人,亦是为自己乃至社会的“平和”与“和谐”奠基。

【本文为颜小二述哲文原创且独家发布,搬运、抄袭等任何侵权行为,发现必究】
注:文中图片来自网络,部分素材来自网络,侵删(两周内),喜欢请点赞收藏哦。想持续了解更多蕴含哲理的国学知识,想持续从各类文化,如影视、文学作品、历史中体察更多人性的高尚与悲俗,可关注@颜小二述哲文哦~



喜欢请关注:颜小二述哲文
ID:yanxiaoershuzhewen
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