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怀疑与学问》虽然是九年级语文课本里面的一篇文章,但里面的“学问之道”同样可以给我们这些成年人较大启发。
有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步入成年世界以后,读书的机会少了,也没从前那样的心力了,而我们的思维或许并没有随着我们年纪的增加而变得开拓。
相反,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变得有些个“闭塞”,甚至是“狭隘”。
(文|颜小二述哲文)
颜小二无意读到了一篇初三语文课本上的课文《怀疑与学问》。
里面引经据典,以宋明理学代表人物之一的程颐名言“学者先要会疑”开篇,告诫读者“怀疑精神”的重要性。
后文更是用法国大哲学家笛卡尔“我怀疑,所以我存在”的名言作为有力佐证,明确古今中外,怀疑精神对人重要到甚至可以影响“个体存在”。
能有这样注重“怀疑精神”的思辨性文章选入教材是好事,同时这篇文章,对学生来说,是启发他们求学要懂得“怀疑”的好文章,避免死读书。
而对于我们成年人来说,甚至是年纪大的中年人,这篇文章也值得一品。
因为这种怀疑精神,可以帮助我们突破因“经历”在脑海中无形建立起的思维定势,从而看到既定思维框架外的“别有洞天”。
对于许多人来说,包括颜小二自己也有这种感觉,当我们能认识到自己的“固执”,并对自己近乎偏见一般的看法产生“怀疑”的时候,这于我们自己来说,就是莫大的进步。
而要说《怀疑与学问》这篇文章里面的“学问之道”,其奥秘便在于:
具有“怀疑”精神。
1、《怀疑与学问》:有“学问”的人,向来爱“怀疑”
《怀疑与学问》一文值得读的地方就在于,他在提醒人,要有“怀疑”精神,并在怀疑中“求实”。
所谓的“求实”,便是不要尽信“未经自己亲自验证的结论”。
《怀疑与学问》中指出,“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有了事实和证据的佐证,我们眼前的“结论”才具备可信度。
而没有“事实和证据佐证的结论”,我应当采取什么态度呢?
颜小二觉得,这种态度绝对不是否定,因为“怀疑”从来不等于“否定”。
记得几千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对“鬼神”的态度,是“敬而远之”。
孔子所在的时代,因为商周王朝文化的延续,春秋战国时期的人对“鬼神”的态度是深信不疑的,而一生为恢复礼制奔走的孔子,对“鬼神”的态度相当理性。
因为他无法证实“鬼神”的存在,所以他不笃信鬼神,采取“远离”的态度。
但是,他却并没有完全否定“鬼神”,而是将“鬼神”作为化,看到其“鬼神”对人产生的正面影响:“知敬畏”。
毕竟,人只有知道敬畏,才知道遏制自己的“欲望”,才不会在纵情肆欲下伤人害己。
孔子对“鬼神”的态度,实则就体现了学者做学问的态度。
没有事实和证据佐证的结论,不去笃定,保持“怀疑”,但也不会绝对否定,而是突破结论的表象,找到背后具有合理性的近乎“人文精神”一般的存在,在合理的环境下进行发扬。
当然,做到这一点,需要心胸、眼界和智慧。
2、中年人的“二次成长”,在于用怀疑精神突破“自我偏执”
年龄的增加,意味着我们的经验变得丰富,我们会遇到更多人,我们会做更多事,我们会在不同的环境里打磨、沉浮,此时,我们的眼界是在提升的。
但是,提升到一定高度以后,我们有了“积累”,可能就会“停滞”。
这就好似,我们乘风破浪在大海里穿梭,长年累月之下,通过自己的经验积累,逐步制造起可以帮助自己于海浪中稳步前行的“大船”。
这种时候,我们从年轻水手,成长成了老道“船长”,而我们在人生这条大船上的“晋升”便在此时上达顶峰,我们的成长可能就停止了。
于此,我们在最强盛的时候,反而趋于形成自己的思维定势,继而在自己的定势中,将生命活成“死局”。
我们思想的高度和远度,可能就在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目光所及的“范围之内”。
但是,“死局”是可以打破的。
打破“死局”,就得了解“死局”,而对于我们的人生来说,所谓“死局”,便是僵化的思维。
思维定势的产生,让我们的思想趋于“按部就班”。框架之外活跃的“思维”,我们不仅无法理解,甚至还有些排斥。年纪大的我们可能会变得“僵化”,甚至是“狭隘”。
这种“狭隘”,许多时候是人“自我偏执”的表现。
岁月让我们经历了许多,也让我们有了一些积累,在这些“积累”之下,我们似乎也有“傲视”的资本。于是,青年人的闯劲甚至是小心思,在过来人眼里许多时候便是“不讲规矩”、“无礼”、“乱来”。
这种时候,“不讲规矩”、“无礼”、“乱来”其实更多是相对于我们思维定式下的“不讲规矩”、“无礼”和“乱来”。因偏执于自我感受,于此无法理解年轻一代“怪异”、甚至是让人反感行为下的“个性表达”。
但是,突破陈旧的模式,做出新的成绩,往往是那些敢于突破常规的“年轻人”。
对于中年人来说,所谓的二次成长,可能就是发现自己思维定式中的“自我偏执”。试着接受并学会理解“新一代”,将怀疑的眼光,放在自己的“偏执”上,或许,人的眼界和心理素质,会有更大的突破。
3、用怀疑精神,突破“中年固执”
颜小二始终觉得,年轻人拥有无限可能,原因在于他们还是一张没有经过太多涂鸦的纸,纸张的“轮廓”未定,他们不受既定规则、定势的束缚,于是他们可以突破并拥有创造新奇迹的可能。
而中年人,大体“轮廓”已然显现,便会展现所谓的“中年固执”。
如果人在中年时期,能够发挥“怀疑精神”,并进一步发现自己“轮廓”中存在的“不定因素”,在不否定也不笃信的态度下,看到自己自我偏执一般的“人生轮廓”之外的无限可能。
这种时候,人便会因为一定程度克服了中年固执,继而在个人发展、人生命价值的提高等方面,获得意想不到的惊喜,各位觉得呢?
参考:《怀疑与学问》等。
【本文为颜小二述哲文原创且独家发布,搬运、抄袭等任何侵权行为,发现必究】
注:文中图片来自网络,侵删(两周内),喜欢请点赞收藏哦。
想持续了解更多蕴含哲理的国学知识,想持续从电影、文学作品、人生百态中体察更多人性的高尚与悲俗,可关注@颜小二述哲文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