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颜小二述哲文
秦始皇统一天下以后,6国的旧贵族、富有的人、有势力的人,大多被迫迁居南阳。
而此举反倒成就了南阳的富饶。
南阳,位于河南省,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南阳的便利交通和优渥资源,一直让这个地方充满活力。
南阳在地势上,也十分有特点,它有三分之一是山区、三分之一是丘陵、还有三分之一是平原。
就说说南阳盆地,它三面环山,水资源丰富,是天然的行胜之都。
在南阳,大面积的平地可以屯兵,环绕着它的崇山峻岭又是天然的防控屏障,同时这座城市的水路也相对发达,在运输上粮食、物资上很方便。
这么好的一个地方,后世君主也没有在此定都的意思呢?
答案与秦朝有关,也与南阳的地理位置有关。
1、南阳交通便利,虽好“遣救援”,但也好进攻
关于南阳便利的交通,古人有这样一段描述十分形象:
西邻关陕,可以召将士;东达江淮,可以运谷粟;南通荆湖、巴蜀,可以取财货;北拒三都,可以遣救援。
也就是说,南阳有三分之一是山区、三分之一是丘陵,于此,这便意味着这里有山川作为天然的守护屏障。
同时因为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南阳的交通运输十分方便。
运输方便,意味着孔道太多。
于此,都城坐落在南阳,便存在一个君王不得不考虑的“风险”,即孔道过多不易控制。
万一孔道同时失控,那么很容易形成前有追兵、后有虎狼的局面。
比如东边出现反叛,派兵镇压,那么南边、西边的兵力势必相对自然薄弱,东边越激烈,看守南边、北边的兵力就越少。于此,这两边便是攻城的突破口。
这种城,其实比只有一个入口、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城”,更好突破。
也就是说,南阳便利的交通,可能是阻碍它成为都城的主要原因之一。
2、南阳人口构成复杂,文化多样,不易治理
自秦的铁蹄的统一天下以后,文化上的一统,被李斯重视,又被董仲舒大力推进,以至于后世王朝对“文化一统”看得十分重。
中国文化自古以来讲求“和而不同”、“求同存异”,我们地大物博的土地上,也生活着拥有各自文化特色的不同民族。
但是,我们可以发现,在王朝的都城,文化总是更趋于“统一”的,没有那么“多元”,人口结构也不会如经商枢纽那般复杂。
而秦在统一天下以后,以“不轨之民”的说法,将六国的旧贵族、富人,迁居到南阳。于此也促成了南阳人口结构复杂的局面。
战国七雄,每国文化各不相同,而又各有特色。
六国的贵族、富人,将他们的文化、手工技术等等带到南阳,于此富了南阳,也让不同的文化在这里扎了根。
而现如今,南阳市是一个少数民族人口比较多的城市。
在2012年年底,全省加上汉族有44个民族,这其中有回族、蒙古族等等。
在当时,每五个人中就有一个少数民族。
同时,南阳少数民族多,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秦以后,要数南阳的文化最多元。这便是说,这里不适合作为强调“统一”的都城。
文化太多元,不好治理,这个道理大家应该明白吧。
3、地理位置和历史上秦朝,让南阳富饶,也让它注定成不了都城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南阳的地理位置好,资源丰富,交通方便,并且一度十分富饶,但是却一直没能成为都城。
原因之一在于其孔道太多,乱世难守。原因之二在于,其人口结构复杂,达不到都城“文化趋于一统”的氛围。
也就是说地理位置和历史上秦朝的决定,让南阳富饶,但也正是这成就了南阳的两个因素,让它终究成不了都城。
讲到这里,颜小二不禁感慨,或许,城和人一样,都有所谓“命运”,亦逃不出福祸相依的怪圈吧。
【本文为颜小二述哲文原创且独家发布,搬运、抄袭等任何侵权行为,发现必究】
注:文中图片来自网络,部分素材来自网络,侵删(两周内),喜欢请点赞收藏哦。
想持续了解更多蕴含哲理的国学知识,想持续从电影、文学作品、人生百态、历史、人物故事中体察更多人性的高尚与悲俗,可关注@颜小二述哲文哦~